族谱网 头条 历史文化

原来在古代也有夜生活,穿越回900多年前的宋朝

2017-05-19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586
转发:0
评论:0
原来在古代也有夜生活,穿越回900多年前的宋朝,现代生活工作节奏很快,但是结束了一天的工作,人们往往不会到家就休息了,闹市里越来

现代生活工作节奏很快,但是结束了一天的工作,人们往往不会到家就休息了,闹市里越来越多的夜市成为了晚间大家娱乐的新去处。但是大家肯定想不到,在900多年前的宋朝,竟然也有夜生活,而且是相当丰富。小编带大家来时空穿梭一次。

宵禁悄悄就没有了

唐代的中国城市,太阳一落山,鼓楼就敲响“闭门鼓”(暮鼓),六百下闭门鼓敲完,大街上就不许走人走车了,一旦被抓到就是“犯夜”,就要笞打五十下。除非是为官府送信之类的公事,或是为了婚丧吉凶以及疾病买药请医的私事,被抓到才不会受罚。

没有要事但想要夜行?那就只能等每天早上五更三点敲响的四百下“开门鼓”。这,便是传说中的宵禁了。

到了宋朝,城市中仍有宵禁。宋太祖诏令颁行全国的《宋刑统》规定,“犯夜者,笞二十,有故者不坐。”从中可以看出,犯夜这件事,没有那么严重了——打的棍子变少,而可以找的借口更多了。

有趣的是,宵禁虽有,并不认真执行。首先士大夫们就开始频繁“犯夜”。宋太宗年间,赵昌言担任枢密副使,陈象舆、董俨担任盐铁副使,他们三人经常跟同僚们一起在枢密院喝酒。

有次他们乘醉夜归,遇上负责值夜的士兵,士兵上前去问问是什么情况,赵昌言就直接一鞭子打过去说:“金吾不禁夜,玉漏莫相催。”第二天,这事就开封城里传开了,“陈三更,董半夜。”“三更半夜”一词由此形成。

后来赵昌言因故贬官,后又起复,宋太宗还拿这件事跟他开玩笑:“半夜之会,不复有之?”看来,犯夜这件事,连皇帝都觉得没什么。

就这样,半夜之会却是越来越多。有一个刁学士喜欢交际,玩到半夜是常事,就有了“刁半夜”的美称。到了宋神宗熙宁年间,开封府的鼓楼已不再击鼓,京师的警卫也不再执行夜巡制度。

不过,宵禁制度逐渐松弛直至形同虚设,却还要从后周世宗柴荣说起。柴荣扩建东京城(后来的北宋都城开封),指导原则就是“度地居民”,简单说就是以人为本。

在新城之内,官府规划好了街巷、军营、仓库、官署所用地段之后,其他的地方就任由百姓营造,以满足其生活所需。

唐代的城市,坊(住宅区)与市(商业区)泾渭分明,有坊墙区隔,但在所有柴荣发出的诏书里,却没有提及坊墙的修建——原来有坊墙,到了宵禁时直接关门,很好管理。但不再有坊墙后,住宅区跟商业区混杂,想宵禁就无从说起了。

商店也学会了占道经营

以前因为有坊墙,商店都被圈在“东市”、“西市”里,只有大官府邸才能临街开门,所以那时候的大街上,是听不到叫卖声的。

既然没了坊墙,各家商店就开始想办法临街开店,沿街叫卖。官府起初还不太习惯,要禁,但禁不住,也就放弃了。到了宋仁宗景佑年间就允许直接临街开店,商人只要肯纳税,在哪里开店都行。

这样,才有了《清明上河图》里的热闹场景:不再有固定的“市”,街旁、桥头、巷内,都可以经商和交易,街道两旁也是店铺林立,有的店铺还打起了灯箱广告牌——比如有家“十千脚店”不是的地方,而是普通人无权酿酒的酒肆。

脚店的酒,从正店买来。正店的标志,就是门口悬挂着红栀子灯,如果灯外面再罩了一个竹罩子呢,就意味着这家店可以提供“特殊服务”。

没有了宵禁,夜市、早市接踵而至,小商品多,小吃更多,各色面食和糕点之外,还有饮料“香饮子”可以喝,沿着大街一路逛过去,可以一路走一路吃。

不想出去吃饭?也有送外卖的,酒店伙计可以直接将酒菜送上门。事实上,宋朝的城市居民不怎么在家自己做饭,要么下馆子要么叫外卖。

各种店铺的夜市直至三更方尽,到了五更又重新开张,小夫妻手牵手逛上整整一天都没问题。历史上,女词人李清照就曾和丈夫赵明诚一起穿街过巷,搜求金石书画。

不过,与唐朝长安的宽阔街道相比,开封的街道却窄了很多。本来按规定,主要街道宽三十米,但街道两边的店铺为了招徕顾客,经常占道经营,修建各种违章建筑。

不过官府还是“度地居民”的原则,关系到基本民生还是不会去强行拆除。不好拆,那就直接收税,直接找那些店铺征收“侵街房廊钱”。就这样,街道越来越窄,连皇帝出行都只好减少随行人员。

在宋朝,商店似乎是有特权的。占道经营不说,它们还可以采用以往宫室才允许的规制建造。景�v三年朝廷下诏:“天下士庶之家,凡屋宇非邸店、楼阁临街市之处,毋得为四铺作、闹斗八”。这样,皇家的威严更是没有了。

在宋朝,皇帝不是皇帝,是“官家”,每逢节庆,官家就要与民同乐——要么登上宣德楼,要么前往金明池。官员也散居民间,那些住在外城的官员们,进城上朝也要早起,他们和生活在这座城市的市井小民一起早早在城外等候,等着城门开启。

眼前这座城市,从外表上看,其实不像是一座宏伟的都城,而是一个乱糟糟的集市。但是,它适宜市井生活。

瓦子,当年的春晚大舞台

随着农业的发展,商业日趋繁荣,开封的人口越来越多。走进开封城,就进入了人的海洋。街头人挤人,若是进到勾栏瓦肆,更是连站的地方都没有。

勾栏、瓦肆本是两个词,常连在一起说。瓦肆就是瓦子,也叫瓦市。一个瓦子会分成很多小场地,这个场地便是勾栏。

勾栏也许会让人联想起用绳子、木杆和布幔分隔开的小空间,但实际也不是那么统一。有的有瓦有顶,有的是露天的,有的有看台,有的里面只放一条条的凳子,有的干脆什么都没有,所有人就都挤着站着。反正是五花八门,各色人等粉墨登场。

在城市里,你只管随便走,都能走到一个勾栏中去,想看什么都有。《东京梦华录》记载,在京瓦肆伎艺有小唱、嘌唱、傀儡、般杂剧、小说、讲史、散乐、影戏、弄虫蚁、诸宫调、说诨话、商谜、叫果子等内容。

这些内容都是人们喜闻乐见的,所以不管风雨寒暑,每天都是人挤人。还有的勾栏每天到五更,就有傀儡(木偶)小杂剧开场,去晚了就看不到,更是能聚集人气。

所谓小杂剧,特点就是表演人数少,故事以日常市井生活为主,轻松有趣,有点像现在的小品。所以,瓦子其实就是如今的春晚大舞台。

除了有小品,瓦子里还有人演习各种武术:甩鞭、练剑、飞刀、劈斧,就是玩一个“险”字——棍棒劈头,银枪钻喉,空腹吞刀、口出吐火、眼睛吃针、刀上顶人。胆小的千万别看,不过哪怕是闭着眼看完也要叫声“好”。

当时还有种“障眼法”,就类似于魔术了。表演者的技法也是相当高超。宋神宗时,一人表演藏舟,数十人抬着,转瞬之间那舟就不见了。观众莫不惊骇,以为来神仙了。

齐云社,世界上最早的足球俱乐部

说到参与娱乐活动,玩社团就是其中之一。

最有名的当然是齐云社。齐云社,齐云者,形容球踢得高入云霄,又因蹴鞠的形状也被叫作圆社。

《水浒传》第二回,端王赵佶对高俅说:“这是齐云社,名为天下圆,但踢何伤。”还是第二回,王进知道案子落到高俅手上,叹息一声:“俺道是甚么高殿帅,却原来正是东京帮闲的圆社高二。”

不过,历史上的齐云社,起源于南宋著名民间蹴鞠社团。这是一个相当专业的蹴鞠组织,是我国最早的单项运动协会,类似于今天的足球俱乐部,换句话说,它就是世界上最早的足球俱乐部。

作为宋朝最出名的足球俱乐部,齐云社主要举办足球赛,在集市和庙会活动中,身影活跃。在杭州他们的主场是凤凰山,因为离皇城近,有时候连皇帝也会去凤凰山看蹴鞠比赛。

每一年,“齐云社”都要组织一届全国性的蹴鞠邀请赛,当时叫作“山岳正赛”,类似于今日的中国足球超级联赛。

而且,齐云社在很多城市都建立了连锁分社 ,一个人参加了齐云社,就可以到处跑码头,齐云社对他们进行技术考核,通过后即可以免费接待他们。

不过,想成为齐云社社员,还是要先交钱,“凡教弟子,备酒礼,办筵席礼物,赠与师父。”入社以后,规矩更多。

宋代这种民间俱乐部和社团十分发达。到南宋更是极盛。据记载,光是在临安,就有写诗词文赋的同文社、西湖诗社、律华社,练武术的射弓踏弩社、英略社,专事相扑摔跤的角社,演杂剧的绯绿社,说书的雄辩社,演皮影的绘革社,演木偶戏的傀儡社,建筑界同仁发起的台阁社,园艺师组建的奇花社,射箭爱好者创办的锦标社,等等。

理发师和刺青爱好者也不甘寂寞,分别成立梳剃社、锦绣社。阔太太和富家小姐们在家闲得无聊,就发起了斗宝会,她们都戴上各色珠翠珍宝首饰赴会,明为供佛,实为比阔。当时结社成风,连妓女都发起了她们自己的行业协会翠锦社。

所以说,生在宋朝的人有福了,不管是什么身份、从事什么工作以及有什么业余爱好,都能找到自己喜欢的社团。

小编也好想穿越回宋朝体验下那时候的夜生活嘞。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相关资料

展开
发表评论
写好了,提交
{{item.label}}
{{commentTotal}}条评论
{{item.userName}}
发布时间:{{item.time}}
{{item.content}}
回复
举报
点击加载更多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古代的夜生活是怎样的?古人的夜生活原来如此丰富多彩
我们都知道,电灯是近代发明的产物,爱迪生发明的连续亮一千小时的电灯,不过1879年。也就是说,在长达几千年的时间里,人类的夜间,是靠油灯、蜡烛照明的,在油灯、蜡烛发明之前,如果夜间需要照明,只能用火把。三国时,张飞夜战马超,就是命令士兵们点燃火把争斗的。另外,还有一个天然的照明物,那就是一轮明月。有了照明,才会有丰富多彩的夜生活。那么,古代的夜生活是怎么样的?古人晚上都做些什么?古代的夜生活是怎么样的由于宵禁,许多朝代的夜生活很乏味提起夜生活,不能不提起古代的宵禁制度。至少有周代的时候,中国就已经有了宵禁,由“司寤氏”主管。“掌夜时,以星分夜,以诏夜士夜禁,御晨行者,禁宵行者、夜游者”。宵禁实际上就是夜间管制,不允许人们自由活动,目的是为了防备盗贼,也防备流民趁夜色聚众暴乱,或者防备敌方派间谍出没。因为在夜间,毕竟不好管理,许多突发事件的发生,都是发生在夜间。宵禁是以鸣街鼓的敲响为信号,以...
· 穿越回宋朝看宋朝夜市!唐朝的繁华也不过如此!
穿越回宋朝看宋朝夜市!唐朝的繁华也不过如此!下面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一到夏天胖十斤,这是我的真实写照。深夜,夏风,街边,烧烤摊。约三五好友,点上百八十串,几瓶冰镇啤酒,即可开始谈笑风生。从市井冷暖家国大事,到萍水相逢人间百态,酸甜苦辣尽在烟火缭绕中。这是只属于中国人的「深夜食堂」。有人感叹,感谢现代生活,要在古代,连电灯都没有,漫漫长夜可怎么熬。我却认为,这个担心毫无必要。我们有的,古人都有,他们还能玩出花样来。穿越回宋朝如果上天给我一次穿越的机会,我会选择回到宋朝,虽然唐朝的妹子不错,但宋朝的夜生活更不错。开封和杭州,是不夜城,由于坊市合一,没有营业时间和营业地点的限制,夜市未了,早市开场,间有鬼市,甚至还有跳蚤市场。在宋代之前,开放的、自由的城市商业形态难得一见,主流的城市形态是坊市制(里坊制),居民区与商业区严格区分,居民区内不准交易买卖,商业区,还有严格的开市闭...
· 古代也有“春运”路途遥远那么在古代古人又如何回家?
春节是中国人合家团聚的节日,每年年关将近,不管离家有多远,游子们都要尽量赶回家人身边,庞大的返乡人流也导致了春运难,现代尚且如此,在古代人们春节要回家岂不是更困难了?古代受自然、礼俗“父母在不远游”等因素的限制,人口流动的数量并不大,距离也不太远,古代春运的主体也并非“外出务工人员”,而是公务人士和商人。虽然距离跟现在相比不太远,但以当时的交通条件来说,回一趟家也是非常不方便的。为了解决回家过年的难题,古代官府也尽量不在过年时安排公务人员外出。而外出打工者、经商人士,则会早早动身起程上路,避免延误回家时间。古代也有“高速路”据《汉书·贾山传》记载,“秦为驰道于天下”,“道广五十步,三丈而树,厚筑其外,隐以金椎,树以青松”。驰道是秦国的国道,按照记载数据折算来看,驰道宽达69米,路边还栽植松树,绿化降噪,驰道类似于“古代的高速公路”。春运坐畜力车走驰道回家已经是当时相对便捷的路了。畜力车堪称...
· 穿越回宋朝看看包拯到底是怎样炼成的!
包拯,字希仁,合肥人,中国历史上最有名的清官,被后人呼为“包青天”。《宋史·包拯传》区区不过千言,与百姓心中的“青天大老爷”的知名度不成正比。是野史和民间传说共同成就了包拯的盛名。在正史里,主要评价了包拯的以下三点:一是他的孝心。包拯北宋天圣五年(1027)中进士,中进士后,因父母年事已高,不忍远去为官,直到双亲相继去世,守孝完毕,方在亲友的劝说下为官,期间长达十年之久,故以孝闻于乡里。网络配图二是他的清廉。曾任监察御史里行和监察御史,为惩治贪官,向仁宗上疏《乞不用赃吏》,认为清廉是人们的表率,而天赃则是“民贼”。包拯七次上书弹奏江西转运使王逵,三次弹劾外戚张尧佐,震动朝野。《宋史》有“与人不苟合,不伪辞色悦人,平居无私书,故人、亲党皆绝之。虽贵,衣服、器用、饮食如布衣时”的评价,可见其为人清廉,非常人能比。三是他的执法严明,铁面无私。他的这些品质集中体现在嘉佑元年(1056)年十二月,包...
· 古代人每天吃什么?穿越回古代能吃到什么?
咱们中国的饮食文化源远流长,发展至今不仅有川鲁淮粤四大名菜,炒、烧、煎、煮、蒸、烤和凉拌等烹饪方式,还有遍布全国的地方特色名吃、花式点心等等,就算吃一辈子你都吃不完。那么在漫长的古代历史中,咱们的祖先们每天都吃些什么呢?现在的考古发现证明,华夏文明的早期中国最早的农作物是水稻和粟,最早种植时间大概在7000年前。水稻就是现在的大米,粟是我们现在的小米,这两种农作物历经上千年,如今我们依然还在食用。这个时期食物单一,工艺粗糙,也不存在什么烹饪手法,以米粥为主,还有肉、野果等,祖先们能填饱肚子就不错了。到了先秦时期,西周就有了“五谷”和“五菜”之说。“五谷”是:稻、黍、稷、麦、菽,大概就是我们今天熟知的水稻、黄米、小米、小麦、大豆等,而“五菜”则是葵、藿(huò)、薤(xiè)、葱、韭,就是冬葵(也有说是秋葵)、豆苗、野蒜、大葱、韭菜。看的出来,这一时期老祖宗们的饮食开始丰富起来了,但是粮食产...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