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网 头条 历史文化

揭秘:宋朝的刺配之刑

2017-05-19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394
转发:0
评论:0
揭秘:宋朝的刺配之刑,古代历朝历代的刑罚可谓五花八门,其残忍程度也是叫今人叹为观止,无法像。今天,小编

古代历朝历代的刑罚可谓五花八门,其残忍程度也是叫今人叹为观止,无法像。今天,小编就为大家揭秘,宋朝的刺配之刑,看看它到底是一种怎样的刑罚?

《水浒传》中,80万禁军教头林冲因为得罪权贵而遭人陷害,获罪“刺配沧州”。一路上,他屡遭暗算,几乎丧命,后来奋起反抗,终于被逼上梁山,成为英雄好汉之一。《水浒传》中被“刺配”的好汉,还有宋江、武松、杨志、卢俊义等。即使是从小说中,我们也可知“刺配”之刑在宋代运用之广泛了。

“刺配”开始于五代十国的后晋时期,起初“刺”和“配”是两种不同的刑罚,只是后来并用而合称了。夏商周时期,有“墨、劓(yì)、|(fèi)、宫、辟”这五刑,“刺”就源于其中的“墨刑”,秦朝时也称“黥(qíng)刑”,是一种在犯人的面额上刺字,并染上黑色的刑罚。隋唐后,多以“笞、杖、徒、流、死”这“新五刑”代替残酷的“旧五刑”。“新五刑”中的“流刑”,就是“配刑”的前身了。

古代有“徙”、“流”、“配”等名称不同性质相近的刑罚,都有将犯人送到边远地区服劳役或戍守的意思。“墨黥”之刑,本来是对轻罪者的惩罚,但到了后晋时期,统治者企图以严刑峻法维护社会秩序,他们将这一古老的刑罚开挖出来,又结合新近流行的“徙”、“流”,创造出了“刺配”之刑。宋代时,“刺配”仅次于死刑,被作为对死刑的宽宥来执行。虽则如此,当时的手段也是极其残酷的——“既杖其背,又配其人,且刺其面”,犯人要被杖责,被刺面,被流配,根本就是犯一事而受三种重罚。对于健硕英勇的梁山好汉来说,这“刺配”或许尚可忍受,但对于一般人而言,恐怕是生不如死,至于在挨了杖责在赶路的途中就呜呼哀哉了,也是不足为奇的。

山东诸城东汉墓出土描绘罪人被施行髡黥刑罚场面的画像石摹本《宋史》记载说,当时“刺配”之法有二百多条,根据犯罪情节的轻重具体选择。在“刺配”范围上,当是有“刺配”本州、邻州、500里、1000里、2000里、3000里及沙门岛等不同等级;在两颊刺字上,有“大刺”和“小刺”之分,重罪者刺大字,罪行不同,环行、方形、圆形等字形不同;刺字的内容,除了“选配某州(府)牢城”外,也有把案件性质、服役种类、服刑年限等刺在脸上的。到达发配地点之后,所服劳役的种类很多,充当军役是最常见的一种,这也就是《水浒中》中“贼配军”这骂人的话的由来了。服役也有一定的期限,若遇朝廷大赦,其中犯罪情节较轻,或服役期间表现较好的可以释放回家,而罪行严重的,则可能要服役终生。北宋前期,刺配之罪仅四五十条。

到了南宋前期,已剧增到了五百多条。许多罪不至死的犯人也被“刺配”,直接造成了州郡牢城营中刺配犯人的超额。北宋末年,抗击金兵的草莽英雄中不少人就是曾被刺面的罪犯,这种用针刺后再染色的刺字难以消褪,南宋建立后,他们要到朝廷受赏,若不是宋高宗发诏特许,带着这样的刺字可是不得入朝的。元朝时,“刺配”之刑发展成了刺面、刺左右臂、刺项。明清时则更多的是刺左右臂,此后渐渐荒废,直至清末废除。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相关资料

展开
发表评论
写好了,提交
{{item.label}}
{{commentTotal}}条评论
{{item.userName}}
发布时间:{{item.time}}
{{item.content}}
回复
举报
点击加载更多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刺配是一种什么刑罚?为何宋朝刺配罪盛行?
刺配是一种什么刑罚?为何宋朝刺配罪盛行?刺配是古代的一种刑罚,具体内容为在犯人脸上刺字,然后发配到边远地方。刺配最早出现于唐末五代时期,到了宋朝刺配之风盛行,而且手段变的更加残忍。宋朝的刺配罪分为好几个等级,根据犯事的轻重来决定到底处以怎样的刑罚,最重的可能会终身服役,等于判下无期徒刑。看过《水浒传》的朋友应该都知道,里面有很多人物都受到过刺配之刑,下面就为大家讲讲这个刑罚,一起了解下吧。大家读《水浒传》时,总是会看到宋江、林冲、武松这些人脸上都有刺字。那么,这些人脸上刺字,就因为曾经是朝廷的罪犯吗?那达到什么样的罪才会被刺字?这种给罪犯脸上刺字的刑罚又始于何时?(一)刺配的起源一般来说,古时刑法大致分为死、流、徒、杖、笞五等。马端临在《文献通考》卷一百六十八说:“流配,旧制止于远徒,不刺面。晋天福中始创刺面之法,遂为戢奸重典。宋因其法。”天福是后晋石敬瑭的年号,所以说在犯人脸上刺字是从石...
· 烹杀是什么刑罚?揭秘历史上的烹杀之刑的由来
导读:什么是烹杀?宰杀烹煮。汉桓宽《盐铁论·通有》:“庖宰烹杀胎卵,煎炙齐和,穷极五味,则鱼肉不足食也。”烹杀,是一种酷刑。施刑者先将犯人的衣服脱光,并将犯人推入一个如成人般高的大锅,放在柴火上烹煮。犯人大多数都因灼伤而死,有些甚至全身烧焦。著名神魔小说《封神榜》中,西周始祖西伯(后称周文王)被囚于羑里时,西伯之子伯邑考遭到妲己的陷害,被纣王处以烹刑,放在大锅里“烹为羹”。司马迁《史记》记载,秦朝末年的项羽也时常使用这样的刑罚,他曾烹杀不肯屈服的汉将周苛;也曾威胁要把汉王刘邦的父亲烹杀,不过刘邦表示并不在乎,最后项羽只好放弃这个想法。其中最著名的被烹杀的人就是郦食其。郦食其(yìjī)(?~公元前203年),秦朝陈留县高阳乡(陈留,今河南开封市开封县东南。高阳,今河南开封杞县西南)人。他少年非常喜欢读书,但家境贫寒,穷困潦倒,连能供得起自己穿衣吃饭的产业都没有,只得当了一名看管里门的下贱小...
· 铁裙之刑是什么刑罚?铁裙之刑是朱元璋创造的吗?
朱元璋有一位妃子,人们称其为碽妃,她是高丽进贡的女子,有着绝世美貌,颇受朱元璋的宠爱。但是,朱元璋后来怀疑这位碽妃给他戴了绿帽子,龙颜大怒,特赐其“铁裙之刑”。“铁裙之刑”顾名思义就是用铁做的裙子,因为这是专门为女性囚犯特制的刑罚,裙子当然是给她们穿的了。可是问题来了,既然是刑罚,那仅仅只是穿上铁裙这么简单吗?所谓的铁裙之刑,是一种极其变态的刑罚,因为它是让女囚犯穿上铁裙,然后再把人放在火上烘烤,比直接把人放在火上烤还要残酷。《明太祖实录》中明确提到了“铁裙之刑”,是朱元璋专门为这位碽妃所创。那么,碽妃因何而死?她真的给朱元璋戴绿帽了吗?清朝时期的民间传说中称,碽妃是朱元璋极其宠爱的妃子,但是因为她生下了未足月的朱棣,于是令朱元璋起了疑心。可是历史上记载的朱棣,不是朱元璋的原配妻子马皇后的儿子吗?朱棣到底是碽妃之子还是马皇后所生?有些历史学家认为朱棣的确是碽妃的儿子,只不过为了当皇帝的朱棣...
· 刑于之化
【成语】刑于之化【成语】刑于之化【拼音】xíngyúzhīhuà【解释】指以礼法对待。后用以指夫妇和睦。【出处】《诗·大雅·思齐(音斋)》:“刑于寡妻,至于兄弟,以御于家邦。”郑玄笺:“文王以礼法接待其妻。”【典故】《国语.晋语》:文公问于胥臣曰:「吾欲使阳处父傅讙也而教诲之,其能善之乎?」对曰:「是在讙也。蘧蒢不可使俯,戚施不可使仰,僬侥不可使举,侏儒不可使援,蒙瞍不可使视,嚚瘖不可使言,聋聩不可使听,童昏不可使谋。质将善而贤良赞之,则济可俟。若有违质,教将不入,其何善之为!臣闻昔者大任娠文王不变,少溲于豕牢,而得文王不加疾焉。文王在母不忧,在傅弗勤,处师弗烦,事王不怒,孝友二虢,而惠慈二蔡,刑于大姒,比于诸弟。《诗》云:『刑于寡妻,至于兄弟,以御于家邦。』于是乎用四方之贤良。及其即位也,询于『八虞』,而谘于『二虢』,度于闳夭而谋于南宫,诹于蔡、原而访于辛、尹,重之以周、邵、毕、荣,忆宁...
· 刑于之化
刑于之化【成语意思】:指以礼法对待。后用以指夫妇和睦。【用法分析】:刑于之化作宾语、定语;用于书面语。【成语来源】:《诗大雅思齐》:“刑于寡妻,至于兄弟,以御于家邦。”郑玄笺:“文王以礼法接待其妻。”【褒贬解析】:中性成语【成语结构】:复杂式成语【使用程度】:生僻成语【成语年代】:古代成语【成语字数】:四字成语【成语拼音】:xíngyúzhīhuà【成语声母】:XYZH【刑于之化的近义词】:相敬如宾【近似成语】:化整为零:把一个整体分成许多零散部分。化险为夷:原指将险阻化为平坦;后多指使危险转变为平安。夷:平坦;平安。化为乌有:乌有:无有;不存在。变得什么都没有了。形容一下子丧失或全部落空。化零为整:把零散的部分集中为一个整体。化干戈为玉帛:比喻使战争转变为和平。【成语接龙】:刑于之化→化民成俗→俗不可医→医时救弊→弊绝风清→清浊同流→流水落花花颜月貌→貌合行离→离本依末→末如之何→何罪之...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