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网 头条 历史文化

元太祖成吉思汗的“大迂回”战略

2017-05-19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819
转发:0
评论:0
元太祖成吉思汗的“大迂回”战略,13世纪,成吉思汗的子孙们征服了亚欧大陆的大部分,这场规模空前的战争,奠定了蒙古

13世纪,成吉思汗的子孙们征服了亚欧大陆的大部分,这场规模空前的战争,奠定了蒙古兵学在世界军事史的历史地位。成吉思汗之所以能在短短六、七十年的时间里,攻取那样广大的地区,并且攻必取,战必胜,西方史学家经过长期研究得出的结论是:“当时蒙古军队的武器比别人更精良而且更适合于实战使用;成吉思汗兵制比较完善,军纪严明;将领多巧于计谋,擅长兵法和战略。”(《大统帅成吉思汗兵略》,234页,呼和浩特,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91)由此可见,蒙古兵学中有十分丰富的军事思想,本文就蒙古兵学中的大迂回战略,做如下粗浅的的探讨。

  一、大迂回战略源于蒙古族的围猎,它的突出特点是,在使用力量之前,先用计谋将对方制服。它与孙子的“诡道”思想一脉相承。

  蒙古兵学中的大迂回战略是成吉思汗及其子孙们在长期的征战中所形成的作战韬略之一。在全面侦察敌情、地形的前提下,蒙古军队凭借骑兵的持久耐力和快速机动能力,经常越过人们难以想象的大漠、险滩、雪谷、荒原,出其不意地向敌人的深远纵深大胆穿插、分割,并与下面进攻部队相配合,四面包围敌人,迫使对方迅速瓦解。

  蒙古军的迂回战略源于蒙古族的围猎。他们把围猎中的技艺,娴熟地运用到战争中,许多坚固的城堡,变成了他们围困中的野兽。因此,蒙古军队大迂回战略的突出特点是:它不以击溃敌人就算达到战争目的,而是用猎人那双狡黠、深邃的眼睛,盯着敌人的后方,以左右包抄的方式,将敌人包围,从不给对方留下一条逃生的出路。即使留有一条生路,那完全是一种战术运用。这种大迂回战略,与古代其他军队的进攻方式大相径庭,它不直接对敌列阵挑战,而是更讲实际,手段更隐蔽。并力图在使用力量之前,先施“计谋”将对方制服,与孙子的“诡道”思想一脉相承。

  孙武总结战争规律,提出了兵以诈立的“诡道”思想,从此,春秋以前以“仁义”为核心的战争指导思想在战国时期已销声匿迹。但随着封建帝国的建立,统治阶级为了维护自身的利益,把民间的兵书视为祸水。随着儒家思想上升为统治阶级的正统思想,兵家的“诡道”思想渐渐出现了断流,更谈不上继承和发展。而成吉思汗,在战争实践上,全面继承和发展了孙子的“诡道”思想。当然,这并不是说成吉思汗熟读《孙子兵法》,而是说成吉思汗在与兽、与部落、与外敌长期的争斗中,同样悟出了这一真理。因为规律性的东西并不因时间的流逝而失去其作用。我们从成吉思汗战略侦察团队的行动中,就能看到孙子的“诡道”思想被他们运用得多么娴熟。成吉思汗远征欧洲前,派速不台和哲别担任侦察任务。他们穿过格鲁吉斯坦,打败了乔治亚的精锐团队,随后越过高加索的黑岩绝壁,来到贴尔克盆地。这里已有一支很强大的军队正等着他们。蒙古军队的确太疲劳了,激战一天胜负未决。第二天,他们带着黄金和贵重的布、优良的马来到库曼人的营地,对他们说:“我们是同族,为什么要和外国人联合攻打你们的兄弟,他们给你们的好处,可以从我们这里得到。”库曼人带着蒙古军队送来的厚礼离开他们的同盟者远去。速不台却乘机追击并打败他们,索回了刚赠给他们的全部礼品。如果要讲仁义道德,速不台可谓犯了大忌,但他遵循的是战争规律。他们的侦察行动,促成了成吉思汗远征欧洲18年的计划。由此可见,成吉思汗的大迂回战略,不仅是一种军事行动,更重要的是一种与孙子一脉相承的思想,在中国军事思想的发展中,成吉思汗的大迂回战略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二、大迂回战略的实施体现了速度与距离的对立统一,蒙古军队清一色的轻骑兵,创造了农业时代的“闪击战”。

  大迂回战略的具体实施首先需要速度,没有速度,谈不上战争的突然性,也难以对敌人达成合围;其次,需要长途奔袭,没有远距离奔袭,很难对敌产生威慑。可以说成吉思汗的军队都具备这两个条件,这也是他能够征服世界的奥妙所在。

  13世纪,欧亚等国的军队多以步兵和重骑兵为主,而蒙古军队却是清一色的轻骑兵。轻骑兵具有突击力强、灵活多变的特点,适合远程奔袭。重骑兵防护性能好,机动性差,适合阵前对抗。所以,蒙古军的轻骑兵,恰如“二战”中机械化部队,它常以绝对的军事优势,迫敌解除武装。这就使成吉思汗时代所营造的战场,完全是一种飓风式战场。如果把它与“二战”中德国的“闪击战”作对比,就会发现在成吉思汗指挥的战争中有与德国“闪击战”相似的内容。“二战”中,德军闪击波兰,用了一个月;闪击丹麦、挪威,用了两个月;闪击法兰西,占领法国首都巴黎,前后也只有一个月。这是发生在工业时代的“闪击战”,而发生在农业时代的“闪击战”,其战绩在当时也是独一无二的。蒙古西征军在欧洲作战时它的集结:“从扬子江北岸至保加尔边境,部队集结都是在2至3个月完成的。这样部队每天平均行军速度达到90至95公里。它的突击:攻占北俄罗斯,只用了2个月零5天时间,每天的平均速度达到85至90公里;攻占南俄罗斯,只用了2个月零10天时间,每天进攻速度达到55到60公里;攻占匈亚利和波兰,只用了三个月的时间,每天进攻速度达到58到62公里。”(《蒙古族古代战争史》240页,北京,民族出版社,1992)由此可见,成吉思汗的轻骑兵,有与今天的机械化部队共同的特点,即高速、突然、攻击力强,往往使对方措手不及。成吉思汗正是利用轻骑兵机动性好的特长,打破了13世纪呆板的攻防战术,从而完全控制了战场主动权。当时,所向披靡的蒙古军已引起欧洲人的惶恐,甚至像遥远的城市,如卢卑克(波罗的海南岸一个城市)和纽伦堡(今德国巴瓦里亚境内)都加紧防御准备。就连当时的英国也提心吊胆,曾禁止船舶出海捕鱼。当时欧洲人对成吉思汗子孙的惧怕,从某种程度上是出于一种本能的反应,因为并不清楚蒙古人为什么不可阻挡,有人甚至把蒙古军后来因窝阔台去世而退兵之举,归结于他们教皇和皇帝的英明。后来法国的拿破仑对此有独到的见解,他认为蒙古军西征,不是亚洲的散沙在盲目地移动,而是有严密军事组织和深思熟虑的指挥。由于他们比对手更精明因而才能所向无敌。拿破仑的分析切中问题的实质。当蒙古军象飞沙快速推进时,在它的背后,是行之有效的大迂回战略。而这种战略,在蒙古兵放牧、围猎时,就已经产生并成熟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相关资料

展开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评论 {{commentTotal}} 文明上网理性发言,请遵守《新闻评论服务协议》
游客
发表评论
  • {{item.userName}} 举报

    {{item.content}}

    {{item.time}} {{item.replyListShow ? '收起' : '展开'}}评论 {{curReplyId == item.id ? '取消回复' : '回复'}}

    回复评论
加载更多评论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元太祖成吉思汗简介成吉思汗是怎么死的?
人物档案中文名:孛儿只斤·铁木真蒙古名:ЧингисХаан;?inggisQaγan别名:成吉思汗庙号:元太祖谥号:法天启运圣武皇帝国籍:大蒙古国(中国)民族:蒙古族信仰:长生天职业:古代的著名军事家出生地:漠北草原出生日期:公元1162年(宋高宗绍兴三十二年、金世宗大定二年)逝世日期:公元1227年父亲:蒙古乞颜部首领也速该母亲:诃额仑夫人儿子:术赤、察合台、窝阔台、托雷女儿:火真别姬、扯扯干、阿勒海别姬人生经历:少年命运坎坷、青年开始征战、中年创建蒙古帝国主要战役:消灭花剌子模主要成就:创建蒙古帝国历史评价:深沉有大略、用兵如神人格魅力:刚毅坚强经典战例:十三翼之战陵寝:蒙古肯特山起辇谷成吉思汗,是历史上著名的雄主,原名为孛儿只斤·铁木真,“成吉思汗”是铁木真成为蒙古帝国可汗后的尊号,意为“拥有海洋四方的大酋长”。后其孙忽必烈建立元国时,尊其为元太祖,是,世界史上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
· 元太祖成吉思汗简介成吉思汗是怎么死的?
人物档案中文名:孛儿只斤·铁木真蒙古名:ЧингисХаан;?inggisQaγan别名:成吉思汗庙号:元太祖谥号:法天启运圣武皇帝国籍:大蒙古国(中国)民族:蒙古族信仰:长生天职业:古代的著名军事家出生地:漠北草原出生日期:公元1162年(宋高宗绍兴三十二年、金世宗大定二年)逝世日期:公元1227年父亲:蒙古乞颜部首领也速该母亲:诃额仑夫人儿子:术赤、察合台、窝阔台、托雷女儿:火真别姬、扯扯干、阿勒海别姬人生经历:少年命运坎坷、青年开始征战、中年创建蒙古帝国主要战役:消灭花剌子模主要成就:创建蒙古帝国历史评价:深沉有大略、用兵如神人格魅力:刚毅坚强经典战例:十三翼之战陵寝:蒙古肯特山起辇谷成吉思汗,是历史上著名的雄主,原名为孛儿只斤·铁木真,“成吉思汗”是铁木真成为蒙古帝国可汗后的尊号,意为“拥有海洋四方的大酋长”。后其孙忽必烈建立元国时,尊其为元太祖,是,世界史上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
· 元太祖的简史
元朝历代皇帝简史和图像元第1帝:元太祖、成吉思汗--铁木真中文名称:成吉思汗又名:元太祖铁木真性别:男所属年代:元民族:蒙古族生卒年:1162-122成吉思汗[元太祖],铁木真成吉思汗,即元太祖(1206-1227),蒙古国的创建者。蒙古乞颜部人,姓孛儿只斤,名铁木真(1162-1227),贵族也速该之子。九岁时,父被塔塔儿人毒死,部众离散。成年后,先后依附克烈部主王罕、札答兰部主札木合,逐渐招集旧部,称汗建窝耳朵(宫帐)。后与札木合分裂,爆发十三翼之战。金承安元年(1196年),出兵协同金军攻败塔塔儿部,被金朝授予察兀忽鲁(部长)。金泰和初年,与王罕联军击败札木合的各部联军,乘胜灭塔塔儿部,降服弘吉剌部。随后,攻灭克烈部、乃蛮部、统一漠北草原。泰和六年(1206年),在斡难河(今鄂嫩河)源举行忽里台(大聚会),即大汗位,号成吉思(意即大海,引伸为伟大的意思),建蒙古国。此后,倾全力发动对...
· 元太祖
成吉思汗(1162~1227)即元太祖。蒙古开国大汗(1206~1227年在位)。杰出的军事家,政治家。名铁木真,蒙古族,孛儿只斤氏。本名铁木真,孛儿只斤氏,蒙古族。生于1162年,卒于1227年。1206年,进位蒙古帝国大汗(皇帝),统一蒙古各部落。在位期间,多次发动侵略战争,征服地域西达黑海海滨,东括几乎整个东亚,为世界历史上著名的横跨欧亚两洲的大帝国之一。铁木真出生于蒙古乞颜部贵族世家。六世祖海都、高祖敦必乃、曾祖葛不律寒及族曾祖俺巴孩等都曾是蒙古部的显赫人物或首领;父也速该有拔都(勇士)称号。时漠北高原有百余部落,互相攻战。铁木真降生时,适逢其父在作战中俘获塔塔儿部首领铁木真,为纪念是役武功,故取此名。铁木真9岁时,其父被塔塔儿部人毒死,部众离散,随寡母月伦艰难度日,曾被其他部落捉获,险些遇害,凭其机敏逃脱。稍长,依附蒙古高原最强大的克烈部首领脱里(后称王汗),并尊之为父,得以收聚...
· 揭秘:元太祖成吉思汗当年为何要攻打西夏?
1205年,成吉思汗平定乃蛮部后,驻军于金山之阳。投降过来的乃蛮边兵或边民向成吉思汗报告:当汪罕在乃蛮边界被杀时,他的儿子桑昆乘机逃入西夏。根据“敌种之后不可留”的既定方针,成吉思汗一面派兵追击屈出律和脱黑脱阿父子,一面又派出一支部队去追击桑昆。这支蒙古骑兵从金山出发,进入了西夏的西部边境,成吉思汗要进攻西夏的消息传入西夏,但随着西夏封建经济文化的发展,统治阶级生活日益腐化,内部争权夺利的斗争十分激烈,民不习兵,军力减弱。夏桓宗只好命令士兵和民众修固城池,严加防守。网络配图1205年春,成吉思汗在消灭乃蛮部后,以追击桑昆为由,率军进入西夏的西部边境,开始围攻边界城堡——力吉里城(今中卫县)。本来成吉思汗打算采取围城歼援战术。先歼灭西夏援军,以瓦解城内军心,凭威慑之力,让城池不攻自破。但是,西夏却不增派援军。成吉思汗只好留一半军队继续围攻,另一半军队去围攻另一个城池——落思城。可蒙古军却没像...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