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网 头条 历史文化

宋朝怪事:弹劾皇亲国戚没事弹劾小京官却遭疯狂报复

2017-05-19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632
转发:0
评论:0
宋朝怪事:弹劾皇亲国戚没事弹劾小京官却遭疯狂报复,在宋朝当官会碰到这样的一种怪事,那就是弹劾皇亲国戚没事,弹劾一个小京官却遭疯狂报

在宋朝当官会碰到这样的一种怪事,那就是弹劾皇亲国戚没事,弹劾一个小京官却遭疯狂报复。下面,我们一起来看看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呢?

宋朝是个文盛武衰的时代,文人主政,士大夫治国,似乎给人一种温文尔雅。其实,这是表面现象,文人之间的倾轧,士大夫之间的争斗,其明枪暗箭,你死我活,常常不亚于跨马横刀的武夫。北宋名臣余靖就曾陷入这种官场斗争。

余靖出名,基于两个方面:一是范仲淹主持“庆历新政”失败,被朝廷贬官,余靖心有不平,以小小的集贤校理上书宋仁宗说:“陛下自亲政以来,屡逐言事者,恐钳天下口,不可。”宋仁宗阅后雷霆震怒,而余靖却因此名扬士林;二是他一生三次出使辽国,其中一次,辽国大兵压境,他千里赴辽,与辽国皇帝当面谈判,动之以情,晓之以理,终于使其罢兵修好,他的外交才能享誉朝野。

余靖的遭遇,要从他担任谏官时的一件弹劾案件说起。余靖一生弹劾过很多人,包括大将狄青,枢密使夏竦,宋仁宗的妻伯张尧佐等等。弹劾这些炙手可热的权贵,余靖从未,但他弹劾小京官茹孝标,却惹出了天大的麻烦。

茹孝标原为秘书丞,一个掌管文籍之事的小官。茹孝标运气不好,小官还没过瘾,母亲便撒手人寰。宋制,父母去世,官员必须离职回家,“丁忧”三年,而且不得提前复职。然而,茹孝标官小胆子大,“丁忧”未满,丧服未除,他就跑部进京,冒哀求仕,这在号称以孝治天下的宋代,无异于离经叛道。身为谏官的余靖听闻此事,拍案而起,随即以“不孝之罪”上书弹劾,茹孝标由此获罪。

茹孝标官瘾没过成,倒被判了重罪,心里别提多憋屈,从此对余靖恨之入骨。于是,这位睚眦必报的小京官,便开始没日没夜地“惦记”着余靖起来。

对于余靖来说,茹孝标的弹劾案,小事一桩,实在不值得挂心,他天天琢磨着人家的违规违纪,到处弹劾,不久还提拔为龙图阁直学士,官做得风生水起。

恰巧在这段时间,一个叫王仝的解职小吏,因为穷困潦倒,多次写信纠缠,要向余靖借钱,余靖一次都没有应允,王仝十分执拗,依旧不断写信。王仝为什么这么难缠呢?这是因为余靖欠了他一个人情。

原来,余靖原名余希古,当初在家乡韶州曲江县(今广东韶关市)做秀才时,参加州县贡举选拔没通过,无法得到州县举荐,而州县不举荐,便没有资格参加进士考试,余希古一筹莫展。时任曲江县主簿的王仝,十分欣赏余希古的才华,对他非常同情,便在州官面前软磨硬泡,请求州官推荐余希古参加进士科外的另一种考试——制科考试。但当州官了解到余希古“乡贡”都没通过,王仝却要求推荐他考制科后,顿时火冒三丈。他立刻解了王仝的职,对余希古则施以杖刑,可怜余秀才,被打得皮开肉绽。

受过刑罚的人,没有资格参加科举考试了,但读书人不考科举就意味着就业艰难,前途暗淡,怎么办呢?余希古毕竟聪明,他想到了“高考移民”。他改名余靖,跑到离家不远的虔州(今江西赣州市)报考,未料竟一路顺利地考上了进士,还官运亨通。余靖春风得意,而那个因帮助他而罢官的王仝却倒了八辈子霉,一直赋闲在家,穷困到举家食粥的境地。后来,当他得知余靖官运亨通,便一个劲地给余靖写信求援,这一求就是许多年。余靖的铁石心肠,让饥寒交迫的王仝生了报复之心。他听说茹孝标一直惦记着余靖,遂把余靖受过刑罚以及那些藏匿于心底多年的秘密和盘托出,茹孝标如获至宝。

当然,凡事得讲证据,单凭王仝的一面之词是不足为据的。按说这么多年了,不但案卷难找,就是当年韶州的办案之人,都恐怕忘记得一干二净了,茹孝标上哪去找呢?但是,前面说了,做官怕人惦记,这世界还真有临死都惦记着余靖的人呢!这个人就是当年办案的小吏。余靖高中进士后,衣锦还乡,小吏想讨个彩,便去拜访新科进士。余靖一见是当年办案的小吏,伤心往事顿时勾起,连讥带讽,让对方碰了一鼻子灰,倒退着出了门。深感屈辱的小吏,也从此惦记余靖。小吏临终时,其他遗言没交待,单单拿出一个包袱交给儿子,说这是余靖曾经受刑的案卷,你好生保存,他日必有大用。茹孝标按图索骥,终于用重金从小吏的儿子手头买下了这宗案卷,到处告状,终于导致余靖罢官。

余靖罢官前后,始终贯穿着算计、倾轧、谋害,真是刀光剑影,步步惊心。所以,官场行走,不怕人争议,就怕人惦记。一旦被人惦记,如同一支猎枪在背后瞄准,你纵有一双翅膀,也终会在劫难逃。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相关资料

展开
发表评论
写好了,提交
{{item.label}}
{{commentTotal}}条评论
{{item.userName}}
发布时间:{{item.time}}
{{item.content}}
回复
举报
点击加载更多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余靖弹劾京官遭疯狂报复
宋朝是个文盛武衰的时代,文人主政,士大夫治国,似乎给人一种温文尔雅。其实,这是表面现象,文人之间的倾轧,士大夫之间的争斗,其明枪暗箭,你死我活,常常不亚于跨马横刀的武夫。北宋名臣余靖就曾陷入这种官场斗争。余靖出名,基于两个方面:一是范仲淹主持“庆历新政”失败,被朝廷贬官,余靖心有不平,以小小的集贤校理上书宋仁宗说:“陛下自亲政以来,屡逐言事者,恐钳天下口,不可。”宋仁宗阅后雷霆震怒,而余靖却因此名扬士林;二是他一生三次出使辽国,其中一次,辽国大兵压境,他千里赴辽,与辽国皇帝当面谈判,动之以情,晓之以理,终于使其罢兵修好,他的外交才能享誉朝野。余靖的遭遇,要从他担任谏官时的一件弹劾案件说起。余靖一生弹劾过很多人,包括大将狄青,枢密使夏竦,宋仁宗的妻伯张尧佐等等。弹劾这些炙手可热的权贵,余靖从未,但他弹劾小京官茹孝标,却惹出了天大的麻烦。茹孝标原为秘书丞,一个掌管文籍之事的小官。茹孝标运气不好...
· 弹劾了一个小官却遭到了报复
古有“唐宋八大家”之称,显然宋朝是一个重文轻武的朝代,文人主政,士大夫治国,似乎给人一种温文尔雅的景象。其实,文人之间的倾轧,士大夫之间的争斗,其明枪暗箭,你死我活,常常不亚于跨马横刀的武夫。北宋名臣余靖就曾陷入这种官场斗争。余靖出名,基于两个方面:一是范仲淹主持“庆历新政”失败,被朝廷贬官,余靖心有不平,以小小的集贤校理上书宋仁宗说:“陛下自亲政以来,屡逐言事者,恐钳天下口,不可。”宋仁宗阅后雷霆震怒,而余靖却因此名扬士林;二是他一生三次出使辽国,其中一次,辽国大兵压境,他千里赴辽,与辽国皇帝当面谈判,动之以情,晓之以理,终于使其罢兵修好,他的外交才能享誉朝野。余靖的遭遇,要从他担任谏官时的一件弹劾案件说起。余靖一生弹劾过很多人,包括大将狄青,枢密使夏竦,宋仁宗的妻伯张尧佐等等。弹劾这些炙手可热的权贵,余靖从未,但他弹劾小京官茹孝标,却惹出了天大的麻烦。茹孝标原为秘书丞,一个掌管文籍之事...
· 宋朝的那些老规矩:官员出入酒肆将遭到弹劾
历朝历代,都会有一些明定或约定俗成的老规矩,史书上称之为旧制。宋朝就有这样的老规矩。老规矩之一:“官员不入酒肆”在宋朝,尽管京城开封餐饮业很发达,大酒店遍布大街小巷,但“官员不入酒肆”,官员一旦在酒店杯觥交错,不管公款私款,马上就会遭到御史的弹劾。据《归田录》记载,宋真宗时代的太子谕德(太子的老师)鲁宗道,有一次老家来了客人,因为家里酒具不齐备,只好换了便装,领着客人到仁和楼酒店招待。恰好这天宋真宗有急事召见他,当他迟迟赶到宫里时,宋真宗劈头就责问:“何故私入酒家?”还说:“卿为宫臣,恐为御史所弹。”老规矩之二:“不得取食味于四方”宋朝还有一条老规矩,就是王公贵族“不得取食味于四方”,意思是当权者不得向各地索要地方特产和美味佳肴。《邵氏闻见录》记载,宋仁宗有一次病了,皇后想找江淮一带的特产糟白鱼给皇帝补身子,但寻遍京城,一无所获。愁眉不展之际,恰巧宰相吕夷简的夫人到宫中给皇后请安,皇后想起...
· 宋朝对官员都有什么规矩下酒楼就会被弹劾
宋朝对官员都有什么规矩,这是很多读者都比较关心的问题,接下来就和各位读者一起来了解,给大家一个参考。自古以来不论是老百姓还是当官的、贵族,自古就有很多吃货,在大宋当时的经济还是很发达的,当时的GDP全世界第一,在科技、文化方面都取得了成就、发展,活字印刷术就是在宋朝发明的,还有浑天仪。而且在宋朝的民风比唐朝更加开放,当时商贸很发达,当然还出现了大量的杰出人才。也有一些官员滋生腐败。当然宋朝的朝廷、机构也会对官员的各种腐败有各种禁令,尤其是对于宋朝这帮子吃货官员们非常头痛,就制定了一系列的规矩“官员不能出入酒馆”,发现了就会受到严厉的处分,甚至还会丢掉自己的官位呢。在宋真宗时期,这个禁令已经让不少大臣们耳熟能详了,而且贯彻执行的力度很高。不论官员的职位有多高,不论官员多么被皇帝宠爱,只要触犯了这禁令,就会有惩罚。说个例子,鲁宗道在中了进士后,从一个小小的县令一路晋升到了礼部侍郎,又一次老家来...
· 春秋时代——疯狂的报复
春秋两大霸主,晋和楚。晋国国君安于享乐,内阁成员们则忙于贪污腐败,索贿受贿。对中原诸侯,是欺软怕硬;对周边戎狄小国,则是以偷袭的方式进行欺压。晋国,已经完全没有霸主的样子了。楚国呢?楚国趁机雄起吗?嘿嘿,楚国更糟糕。叶公好龙楚平王这人性格温和,对待大臣和百姓们也都不错。不过,人的性格永远是两面性的,温和换一种说法就是软弱。楚平王这人性格软弱。登基之初,楚平王宣布停止对外用兵五年,五年之间,果然没有对外用兵。那么,五年之后呢?楚平王六年(前523年),楚平王将阴地的百姓南迁到下阴(今湖北光化县),随后在郏(今河南郏县)修建大城,以防备晋国和郑国。对此,鲁国的叔孙婼说得一针见血:“楚不在诸侯矣,其仅自完也,以持其世而已。”(《左传》)意思就是:楚国人无心争霸了,他们不过想维持现状,平安度日了。同年,楚平王下令在州来筑城,以防备吴国。州来此前被吴国所灭,因为不容易防守,吴国将州来人全部迁到了吴国...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