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网 头条 历史文化

探秘:宋朝人是怎样“猫冬”的?

2017-05-19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407
转发:0
评论:0
探秘:宋朝人是怎样“猫冬”的?,中国古代有那么多诗人,有的人负责不食人间烟火、带你上天入地,有的人负责记录民生点

中国古代有那么多诗人,有的人负责不食人间烟火、带你上天入地,有的人负责记录民生点滴、讲述老百姓自己的故事。这两种人,我们都需要。

今天,大诗兄为你介绍一位南宋的诗人,名字叫做范成大,他就属于后一种。范成大曾经当过地方官,还当过“外交官”,出使过金国。不过,大诗兄觉得,他最最重要的贡献,是晚年退下来以后,在老家苏州隐居,写了一组《四时田园杂兴》。说是“四时”,其实分为五个部分:春日、晚春、夏日、秋日、冬日。每个部分有12首诗,一共60首,全部是七言绝句。

范老爷的《四时田园杂兴》,不仅是诗歌,也是一部民俗史。亏得有他,我们能够知道宋朝人是怎样的衣食住行,是怎么过日子的。

现在是冬天,我们何不选几首《冬日田园杂兴》讲一讲?

【第一件事】修茅草房,塞老鼠洞

冬日田园杂兴

南宋 范成大

屋上添高一把茅,密泥房壁似僧寮。

从教屋外阴风吼,卧听篱头响玉箫。

松节然膏当烛笼,凝烟如墨暗房栊。

晚来拭净南窗纸,便觉斜阳一倍红。

冬天到了,你以为收割了稻子,颗粒归仓之后,就可以高枕无忧了?幼稚。中国人民是勤劳的。勤劳是必须的。否则,岂不是像童话故事里的“寒号鸟”一样:“寒风冻死我,明天就垒窝”?

所以,随着冬天的到来,“猫冬”之前,第一件大事,就是修葺房屋,查补漏洞,防止被冷风大雪冻着。古代人的房屋,除了大富大贵的人家,大多是土木结构加茅草屋顶。事实上,这样的房屋结构,在几十年前,还曾经是中国农村的普遍状态。

茅草房

我们先讲一下盖房子。盖房子首先需要“和稀泥”,然后在稀泥里掺杂稻谷壳、碎稻草等物件。稀泥稍稍阴干后,注入木板做成的模子,成为一块土砖,在太阳下晒干。然后,挖地基、垒墙。屋顶需要木头制成的梁架,斗拱和榫卯是必不可少的。最后,是给屋顶遮蔽上厚厚的茅草。茅草一定要细密紧致,否则会漏雨,还可能被大风吹起。杜甫不是在《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说过嘛:“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这种狼狈,就是“豆腐渣”工程的代价。

不过,不论施工如何稳扎,经过一年的风吹雨打,泥巴筑起的房子,茅草遮盖的屋顶,总是需要修葺。所以,就要“屋上添高一把茅,密泥房壁似僧寮”。趁着初冬时节,天气还不是很冷,中午的太阳还挺暖和,小村落的屋顶上,三三两两站着青壮年男子,屋檐下的妇孺老人,用草叉将一捆捆茅草抛上去,屋顶的人麻利接住,换下朽坏松动的茅草,遮盖上带着草香的新草。

茅屋的四周,三五个泥瓦工,一手拎着装满稀泥的铁桶,一手拿着抹刀,仔细寻找墙皮剥落的地方,糊上一块新泥,专心致志地抹平。泥巴抹好了,跟在泥瓦匠屁股后观望的小孩子拍着手笑跳:“严实得就像和尚庙的墙!”这就叫——密泥房壁似僧寮。

如果你发现了老鼠洞,一定要点燃一丛稻草,往洞里塞,熏死它们!然后,灌入泥浆,封死。这种方法,都是老祖宗传下来的。《诗经·豳风》中有一首《七月》,里面就讲到,“穹窒熏鼠,塞向户”,这就是熏老鼠、塞鼠洞。

忙碌了一整天。天黑了,睡下了。朦胧中,听见屋外起了大风,风吹过竹篱笆,在竹子的孔节里流动,仿佛有人在吹箫。心中暗暗庆幸,还好白天把房子修葺好了。“从教屋外阴风吼,卧听篱头响玉箫”,管你大风怎么吹,我都能睡个安稳觉!

修整房屋是大工程,洒扫庭院、擦拭门窗是细致活。“晚来拭净南窗纸,便觉斜阳一倍红”,古代没有玻璃,都是窗户纸,一捅就破,擦拭起来尤其要小心。如果发现破的窗户纸,还得换上新的。擦好窗户,回眸一看,夕阳西下,光线打在窗纸上,哎呦,更加红艳了!

糊窗户纸

天黑了,点灯。白蜡烛和清油灯,有钱人家才用得起。一般人家用的是什么呢?松节油。“松节然膏当烛笼,凝烟如墨暗房栊”,燃烧起来,一串黑色的烟气袅袅升起,把房梁熏得墨墨黑。不要嫌我寒碜,我还觉得有股松油香,这松油墨,听说还是制墨的好原料哩!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相关资料

展开
发表评论
写好了,提交
{{item.label}}
{{commentTotal}}条评论
{{item.userName}}
发布时间:{{item.time}}
{{item.content}}
回复
举报
点击加载更多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我是猫
出版日程1905年10月《我是猫》上部由大仓书店出版1906年11月中部出版1907年6月出版
· 入冬后怎样养好蟋蟀
自古以来,养虫者都讲究“‘冬至’打将军”,但蟋蟀本身是昆虫,一年一代能活到“冬至”的毕竟是极少数。那么,随着天气转冷,怎样才能把虫养好、让它活得长,打得久呢?无非是饲料、环境和配雌三个方面。入冬以后,随着虫龄渐老,虫的食量一般都会下降,尤其早期坐笼体重的虫更是如此。因此,在喂食上要特别注意。根据笔者几十年养虫的休会,这段时间要增加饲料中绿叶菜如油菜的成分,把菜叶用热水洗净后直接喂食,饭食为小米、红豆粥。要煮烂,且要比秋天稀一点,也可用油菜代替食饭板,把粥放在上面喂食。条件好的,可以在饲料里滴入少量人参蜂王浆和芦荟汁。南方常以茭白煮粟肉,效果亦佳,但都不能代替青菜的作用。入冬以后,有的虫衰老断食常常喂小河虾肉,谓之开荤,但用量一定要极少,且虫一旦吃食应立即停喂。如吃荤食过多,虫虽有一时之勇,但会很快衰老,缩短寿命,因而这是一种不得已而为之的措施。入冬养虫,环境条件尤为重要。要想让虫长寿常胜,...
· 壮族“火猫舞”有着怎样的历史来历
壮族的历史悠久,有着丰富多彩的传统民族祭祀与节日文化活动。由于生活地域和早期铁质农耕技术和器具传入的影响,壮族以捕鱼为生的早期生活方式很快地转入了以稻作为主的农耕生活。生产和生活方式的转化,使壮族所崇拜的神灵也相应地发生了改变。为了获得稻谷的丰产,在那听天由命的日子里,人们最为渴求的就是适时充分的雨水。因此,壮族人民从立春伊始,就有祈求青蛙神保佑壮家来年风调雨顺、人畜两旺,为期长达近一周、内容丰富、仪式繁缛的“青蛙节”;时至插秧之后若逢天旱,那就要全寨出动对雷神的儿子—天公少爷—青蛙神举行极为虔诚的崇拜和祭祀活动,以期雨水的降临。届时,人们在以歌舞祀神的同时,将敲响鼓面上铸有铜质立体青蛙塑像,音色洪亮而厚重的铜鼓,来象征青蛙神代民请求父神鸣雷降雨。经过壮家的辛勤耕耘,肥硕的稻穗随风摇动,无边的稻田满目金黄、丰收在望时,人们一面将兴高采烈地做着收割的准备,一方面已开始准备收获后感谢神灵赐予丰...
· 探秘:羽是怎样走上神坛的?
关羽是三国演义中值得浓墨重彩的一位角色,他在三国时期是刘备身边的一员猛将,后来关羽在国民中的地位逐步提高,下面,我们就来看看关羽是如何走上神坛的吧。一个正常人想要变成别人心中的神,至少要有两个先决条件,一是得拥有巨大的人格魅力而是得有口皆碑的丰功伟绩。关羽就拥有这两个基本要素,关羽神勇异常,一生战功赫赫:诛文丑杀颜良、千里走单骑、温酒斩华雄、水淹七军,单刀赴会等等……青龙偃月势挟风雷,美髯飘动绝伦逸群。陈寿在《三国志》中称关羽“威震华夏”。蒋星煜先生考证说:“整部《二十四史》,也未有任何名将有过‘威震华夏’的声势。更值得注意的是‘群盗或遥受羽印号’,这说明除魏、蜀、吴三国公卿百官之外,流落社会上贩夫走卒以及流氓无产阶级也都对关羽心悦诚服,愿意为之驱使。”中国的神,大致可分两种,一种是人造的,如玉皇大帝、王母娘娘等;另一种是人变的,最具代表性的当数关羽、岳飞。人造的神,高高在上,安享人间香火...
· 壮族舞蹈壮族人是怎样跳火猫舞的
在众猫咪队伍前方,由一位头插银钗、身披花团锦簇、下坠流苏绣花披肩的女子率队、后随两名手提书写祈求吉祥语句六角宫灯的妙龄少女和三名吹羊角喇叭的男子共同组成祭祀行列前导,在一旁锣鼓乐队轻快、富有节奏感的敲击和曲调悠扬的号角声中,沉浸在香烟缥缈中的众猫咪在仙女般的前导女子带领下,款款步入表演场地。猫咪们开始表演了,它们在不断变换着各种队形的过程中,模拟猫咪行走跳跃、扑捉活食、伸腰耸背、舔毛搔痒、相互嬉戏等多种姿态,真令人有犹如进入“猫王国”之感。接下来,众猫咪又模仿着人类祭祀神灵之态,在背后插满燃香的点点豆光和烟雾缭绕下,双手抱拳频频作揖祭拜,请求天界的大猫神下凡,为民根除鼠害。在众猫咪围成圆圈翩跹起舞以娱乐猫神之际,一只由两人装扮,前者双手举黑白花纹“猫头”、后者扮“猫身”、“猫尾”身披纯黑色“猫皮”的肥硕大猫登场了。它忽而闲庭信步地观察着四方,忽而攀枝上树爬上竖立在圆圈中的一根高秆,向远方瞭...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