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网 头条 历史文化

揭开包公的墓葬之谜 一个包公两座墓

2017-05-19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759
转发:0
评论:0
揭开包公的墓葬之谜一个包公两座墓,“包公”原名叫包拯,是个家喻户晓的清官。他因“为官清廉、铁面无私,敢于与权贵作斗


“包公”原名叫包拯,是个家喻户晓的清官。他因“为官清廉、铁面无私,敢于与权贵作斗争”而深得人心,受到老百姓的尊敬和赞扬,所以人们便尊称他为“包公”,也有人称其为“包青天”。


包拯(999〜1062),字希仁,庐州(今安肥)人,是我国北宋时期颇有名望的一位清官。包拯出生于一个官僚家庭,28岁考中进士。按照宋朝的制度,进士就可以去当官了,但他为了照顾父母,便一直留在家中,直到36岁才正式开始了他的仕臣生涯,他先后担任龙图阁大学士、开封知府、御史中丞、枢密副使等官职。在职期间,他惩恶扬善,为民申冤,以“断狱英明刚直”著称于世。嘉v六年(1061),包公去世,享年64岁。

早在北宋时期,包公的故事就开始在民间流传,包公也因此成为一个无所不能的传奇人物,直到今天仍然深受人们的喜爱。这时,我们不禁要问,我们去哪才能祭奠一下这位北宋名臣呢?关于包公墓的问题历来就是人们关注和争议的焦点,因为在河南巩县(今巩义)和安徽合肥各有一座包公墓,而且还各有历史记载为证。一个包公,为什么会有两座墓葬呢?

河南省巩义市西南有座“巩县宋陵”,这里有北宋王朝9个皇帝的陵墓。在这9个皇陵中,有一座陪葬墓,它位于宋真宗的墓旁,是一座高约5米的圆形冢墓,这就是人们所说的包公墓。关于巩县包公墓,明代嘉靖年间修订的《巩县志》以及清代顺治后的各版《河南通志》中都有记载,可见巩县包公墓在明朝初期就已经存在了。

然而,十几年前,考古学家们在安徽省合肥市东郊大兴乡又发掘出一个包公墓,并且这里还有包公的夫人董氏墓、长子夫妇墓、次子夫妇墓,以及孙子包永年墓。在这里发掘出土的墓志铭中记述了包公的一生。从墓志铭上的记述来看,这里确实是包氏族墓。

如果合肥的包公墓是真墓的话,那巩县的包公墓又是怎么一回事呢?它里面究竟埋葬着什么?为什么要建这个包公墓呢?或许巩县包公墓只是人们的臆断?陪葬在宋真宗墓旁的另有其人?合肥包公墓的发现让人们对巩县的包公墓产生了疑问。有人在对巩县包公墓进行过研究后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依宋代的宗法制度来看,巩县包公墓的位置有失君臣尊卑之序。因此,有人怀疑,巩县的包公墓内埋葬的不是包公,极有可能是宋真宗的爱弟——燕王赵元俨。赵元俨排行老八,被尊称为“八大王”,是戏曲中八贤王的原型。因为他的人品和威望与包公十分相似,所以人们就将他的墓误传为包公墓了。1949年,有人曾发掘过巩县的包公墓,但是他们只在墓中发现了一些宋代官员佩戴的饰品,所以有些专家认为这里的包公墓很可能只是衣冠冢。当然,这些也只是猜测,究竟这里是否是真正的包公墓,以及此地的包公墓与合肥的包公墓有着怎样的关联,至今仍难以回答。

一个包公两座墓之谜尚未解开,紧接着又出现了一个迷中之谜。在合肥出土的包氏墓地中轴线的西南部,又发现一个较大的封土堆,它约有4米高,底径约有10米,其外形酷似在合肥出土的包拯夫妇的墓冢。专家认为,这个土堆很可能是“疑冢”,就如曹操的“七十二疑冢”一样。那包公墓为什么要设此“疑冢”呢?难道他也是为了防止盗墓贼盗墓吗?另外,它是什么时代修建的呢?真是一波未平,一波又起,北宋名臣又为他的后世留下了千古之谜。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相关资料

展开
发表评论
写好了,提交
{{item.label}}
{{commentTotal}}条评论
{{item.userName}}
发布时间:{{item.time}}
{{item.content}}
回复
举报
点击加载更多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包公为何有两座墓?包公墓在哪里
包公,姓包名拯,字希仁,庐州(今安徽)合肥人,是我国北宋时期颇有名望的官吏。在宋仁宗时期,包公曾任州、县官,后升任天章阁待制、龙图阁直学士、开封知府、御史中丞、枢密副使。包拯一生仕途平淡,为官刚正不阿,执法严格,铁面无私,敢于与权贵作斗争,为民申冤,因此深得人民群众的尊敬和赞扬。朝廷内外都不以他的官位来称呼他,而呼他为“公”。在普通人心中,包公是清官的代表,百姓爱称其为“包青天”。1062年,包公去世,终年64岁。包公生前受人爱戴,死后亦被人们关注,因此包公墓即成为人们关注的问题。河南省巩义市西南有北宋王朝9个皇帝的陵墓,人们习惯上称其为“巩县宋陵”。在这其中有一座陪葬墓,被世人所熟知,它就是陪葬在真宗陵旁边的一座高约5米的圆形家墓,也就是包公墓。这是人们关于包公墓原来最普遍的看法,“巩县宋陵”也因此成为极负盛名的旅游胜地。然而,十几年前,当考古学家们在安徽省合肥市东郊大兴乡双圩村的黄泥坎...
· 包公原来是这样的——包公夫人墓为何被当成包公墓
我们都知道,包公有两个儿子,长子包,次子包绶。包早亡,二十多岁病逝,当时包公还健在,白发人送黑发人,特意请假回合肥老家为包选择墓地,选在了大兴集黄泥坎这片坡地上。包公没有将包安葬在坡地最高的位置,因为他是父亲,是长辈,按照我国古代尊卑有序的原则,他自己才应该葬在高处,儿子只能葬在稍稍低一点的地带。所以他为自己预留了一块墓地,也就是后来包公家族墓群中轴线的最北处,那里地势最高,位置最尊。包公去世之后,也确实安葬在那里。包公夫人董氏高寿,在包公之后去世,安葬在包公墓南侧,同样也位于家族墓群中轴线上,位置稍卑于包公墓。包公后人如果有财力,多年后仍然可以将董氏迁葬至包公墓内。但是还没来得及迁葬,北宋就灭亡了。合肥多次成为金国与南宋的重要战场,有时被金兵占领,有时被宋军收复。北宋靖康元年(1126年),金兵第一次攻占合肥。南宋建炎三年(1129年),金兵第二次攻占合肥。南宋绍兴十一年(1141年),...
· 千古名人包公之二•包公墓包公墓出土的传奇故事
合肥城东南十五里,史书上称其为“公城乡公城里东村”,以前是合肥市郊区大兴公社双圩大队黄泥坎村生产队。就是在这个不起眼的青岗之上,曾经长眠着闻名天下的“包青天”包公。一千多年来,岁月延宕,战乱不断,黄泥坎屡遭“兵火”,包公墓也早就被破坏得面目全非。但从一些文献来看,有很多朝代的县令都少不了出城祭扫包公墓。因此包公墓也在历代修了不少次。在70年代,由于“”的破坏,省文博部门不得不对包公墓进行保护性地挖掘清理。现年过八旬的程如峰老人就是当时的亲历者,他为我们讲述了包公墓的挖掘故事。包公墓的合肥传说在合肥,流传着很多包公墓的故事。包公长子性情古怪,包公叫他往东,他便要往西,时时与包公唱反调。包公病危之际,想叫儿子做口木头棺材,预料儿子定会造一口石棺材,于是告之他相反的意思。但这次他的儿子却照他的话去干了。因此,包公睡在石棺里,灵魂无法出来,不能超生。所以再没有出现第二个包公了。第二个故事是说包公墓...
· 包公原来是这样的——合肥包公家族墓
1973年春天,合肥钢铁二厂要扩建厂房,在大兴集的黄泥坎见到被毁的那座包公墓,认为这片空地可以利用,于是登报声明,要征用这片土地。当地文博部门得知消息,赶紧向安徽省文化局请示,请求对包公墓进行抢救性发掘。1973年4月11日,一支由安徽省博物馆、合肥市文化局、合肥市公安局、合肥钢铁二厂以及包公后人等组成的“包拯墓清理小组”开始工作,历时四个月,清理了那座被毁的包公墓,以及周边的另外十一座古墓。这十二座古墓散布在一片北高南低的坡地上,其中四座是石室墓,八座是土墓。清理小组从这片墓群里总共发掘出五十多件文物和十一箱残朽的人骨。文物中包括六盒墓志铭,以及若干随葬的瓷器、银器、铜器和陶器。我们都知道,要想鉴定古墓的真伪与墓主的身份,墓志铭是最珍贵的凭据。考古人员根据那六盒墓志铭进行推测,认为墓主包括包公、包公的夫人董氏、长媳崔氏、次子包绶、次媳文氏、长孙包永年。至于墓志铭上具体刻着什么内容,感兴趣...
· 包公祠里说包公
我来开封,走进包公祠。想起包公,眼前映现的,总是舞台上脸黑如炭、额有月牙、不畏权贵、执法如山的形象。其实,包公,尊称,名包拯,宋真宗咸平二年(公元999年)生于庐州(安徽合肥)。其先祖,为春秋战国时楚国贵族申包胥,后人以字作姓,包公已是35世孙。包公无兄嫂,文学中却说多亏嫂娘哺育成人。生有二子,长子包繶,20多岁死于太常寺太祝任上。包公59岁时,妾生次子包绶,由长媳抚养。看来,是文人将父子移花接木,毕竟文学不等于历史。包公生时也非怪胎,“面目清秀,白脸长须”。祠内有石刻包公像,手捧牙笏,身着官服,神情生动,应是包公当年再现。舞台形象,当是元明以来,戏曲的脸谱化了。包公28岁金榜题名,立朝20余载,上报国家,下安黎民,公正无私,一身正气,千秋传诵!他42岁晋升大理寺丞,知端州。过去端州做官人,总在“贡砚”外加征,以饱私囊,贿赂权贵,砚工不堪重负。包公毅然“减负”,革除流弊,使砚工感激涕零,尊...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