斧声烛影金匮之盟这些都是真的吗?
大家在看影视剧尤其是宫廷剧的时候,常常用斧声烛影来形容某某皇帝是通过篡位才当上皇帝的。斧声烛影本来所指即赵光义如何篡位的过程,也已经被演绎的玲离尽致,深入人心。与其相对的是金匮之盟,它说明了赵光义即位的合法性。两相比较后者更加的引人注意,因为其故事版本很多,为人津津乐道。那么这两个事件的真相究竟是怎样的呢?下面我和大家一起去探索。
我们先说说斧声烛影是怎么回事。斧声烛影呐是讲赵匡胤请自己的二弟赵光义,到皇宫喝酒。酒喝的正酣的时候,屋内烛光闪动晋王赵光义时时离席,同时传来柱斧戳地之声。后来皇宫里就传来赵匡胤驾崩的消息,由此很多人就猜测是赵光义杀死了自己的大哥。那么这个事是真实的吗?要想知道这件事的真假我们就得看看赵匡胤驾崩前后发生了什么事。
早在这件事发生之前的一年里,赵光义和赵匡胤就不和了。那时候赵普被贬,赵光义一人独大朝中再没有人能制约。赵匡胤那时候也知道赵光义,在自己死后肯定会威胁自己儿子的皇位。但是他又不舍得杀自己这个从小看着长大的二弟,所以他就想趁着回洛阳祭祖的时候,把都城迁到洛阳,借以打击赵光义的势力。赵光义的势力主要是在当开封府尹时积累的,开封府尹在宋朝开始时,有很大的权利,大小官员都和赵光义有或多或少的利益关系。这时候赵匡胤要迁都打击自己的势力,赵光义不得不反对,他本来希望大臣能帮助他,但是赵匡胤是一个开国皇帝有统一天下的武功在,再加上洛阳确实是块好地方在地形上,最后是一个反对的都没有。赵光义这时自己上前说了一句让古代所有君王都,没法反对的一句话:“陛下在德不在险”。也就是说皇上你要是有品德,根本不需要险要的地形做屏障,百姓自然安分守己,四夷自然来朝。然而事实上,汴京的尴尬境地大家都知道的。
经过这件事之后,赵匡胤知道自己的弟弟已经尾大不掉,虽然期间扶植了一批人对抗赵光义,但是都被赵光义死死的压制。赵匡胤消沉了一段时间后,想明白了只要自己能活的时间更长些,赵光义就只能一直是晋王,而且如果自己收复燕云,携不世的武功就能再次镇服百官,让他立德昭或者德芳为太子的行为没人敢反对。于是在一年后,赵匡胤秣马厉兵,兵锋直指燕云。赵光义听到这个消息就慌了,他知道这是他最后的机会,一旦王师凯旋归来自己在没希望登上皇位。
他知道周世宗如果是位令异族胆寒的皇帝,他大哥就是周世宗手下第一令异族胆寒的将军。周世宗在登位之初就遭到北汉和契丹的围攻,自己的左军前军直接溃散,后军正在赶来的途中。周世宗一下子暴露在北汉军队的面前,周世宗这是带着50亲卫冲击对面中军大营,但是面对重重包围的中军大营柴荣不可能轻易成功。这时候就是赵光义的大哥赵匡胤对着右军主将高怀德说,全力冲击中军大营吸引火力,为柴荣打掩护,在这种万分危急的时刻自己的大哥能稳住,他是知道大哥可怕的,短短几年就灭了后蜀,南汉,南唐。何况这时军中有大哥一手培养的不世出名将潘美,这可是三千兵马灭南汉的悍将还有稳如泰山的曹彬,携带着这些年赵匡胤南征北战锻炼出来的几十万精兵,再加上辽国现在一片混乱,不用想自己的大哥必胜。
这时候大军已经开拔,为国家争取疆土的事谁也不敢反对,至少现在的宋朝没有一堆君子敢说这样不对的话。军队是大哥的嫡系这是毋庸置疑的,赵光义在军中一点都没有威信。但是现在大军开拔了,反而更利于自己了,剩下的一批文官大多都是自己的嫡系,毕竟晋王殿下和文官们都是饱读诗书的人。不像他的大哥赵匡胤那样成天打打杀杀的,手里永远拿着个斧子,还经常嘲讽文人:“之乎者也助得甚事”。稍微提升点文人地位就是想保住文人的小命,让文人们帮他从建礼乐,好让五代时手下随便杀皇帝的事杜绝,保住自己的皇位。对于这种现状文人们是不满意的。
文人们当然是乐意助晋王殿下当上皇帝的,毕竟晋王殿下和自己一样饱读诗书,何况晋王将来登位,在军中没有威望,只能倚重自己,那么文人集团的地位就会彻底超过武人。文人集团的能量是巨大的,一场篡位的阴谋即将开启。要想了解这场阴谋的真实经过,就要分析几个版本对赵匡胤驾崩后赵光义登基过程的描写。
对于赵匡胤驾崩赵光义登位这段历史有三个版本的说法,官方文件宋史说法比较简单,只说了在哪一年帝崩于万岁殿,再无过多说法。再一个是《续湘山野录》里的记载,“上御太清阁四望气。……俄而阴霾四起,天气陡变,雪雹骤降,移仗下阁。急传宫钥开端门,召开封王,即太宗也。延人大寝,酌酒对饮。宦官、宫妾悉屏之,但遥见烛影下,太宗时或避席,有不可胜之状。饮讫,禁漏三鼓,殿雪已数寸,帝引柱斧戳雪,顾太宗曰:‘好做,好做!’遂解带就寝,鼻息如雷霆。是夕,太宗留宿禁内,将五鼓,伺庐者寂无所闻,帝已崩矣。太宗受遗诏于柩前即位。”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相关资料
- 有价值
- 一般般
- 没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