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维和诸葛亮为何要不断地北伐?
诸葛亮当初分析北伐成功最基础的一个条件是待天下有变,历史的局势则每一年都在变化,不能把数十年的战略一概而论。而且国防策略是否正确还需要根据敌国情况进行合理的调整,某个时期策略正确不等于一直正确。
诸葛亮时期,曹魏北方受科比能和公孙渊牵制,兵力不能集中防备蜀汉。公孙渊兵力约有十万之众,燕国人口约六十万,是一个仅次于蜀汉的国家。详细看公孙渊兵多,司马懿兵少,为什么公孙渊输了?
《晋书》所统计30万乃辽东郡人口,未计乐浪、带方二郡。
《后汉书.郡国志》:记顺帝永和五年,辽东郡户六万四千一百五十八,口八万一千七百一十四(此载有误,以一户五口记,当在三十二万口左右,与有《晋书宣帝纪》“收户四万,口三十余万”吻合,《后汉书》记载当为二十八万。)玄菟郡户一千五百九十四,口四万三千一百六十三(记载有误一千当为一万);乐浪郡:户六万一千四百九十二,口二十五万七千五十。共合计近六十万口。
东汉末年辽东未发生大战,青、幽二州人口大量流入,三郡即不增亦不会减少过半。
轲比能在234年才统一了漠南鲜卑,所以诸葛亮在第四次北伐才拉拢到了他。但鲜卑部落轲比能、步度根亦常年侵扰幽、并二州,田豫、毕轨都曾吃过鲜卑的亏。详细看为何并州地区在三国时期,在题主的认知中其存在感几乎为0,怎么说也是东汉十三州啊? - 历史地理学
公孙渊、轲比能对曹魏之影响并不亚于汉中的诸葛亮,曹魏在幽、并、青三州所投入兵力至少超过十万。曹魏扬州、豫州、徐州、兖州、荆州的部队则负责防备孙吴,曹魏军队是轮休制度,非战争时期一部分主力在后方休养,曹魏大约有十万中央军在洛阳。
曹魏在雍、凉驻防兵力,早期大约只有五万左右,战争时期由中央派遣增援部队。以街亭之战为例,曹真在雍州部队大约只有五万,曹绷熘醒刖增援,派张A领五万进攻街亭,加上长安本部兵力大约不过十余万。后期曹碧取司马孚建议在关中增派常备部队,又遣冀州农丁五千于上屯田。
《晋书·宗室·安平献王孚》:孚以为擒敌制胜,宜有备预。每诸葛亮入寇关中,边兵不能制敌,中军奔赴,辄不及事机,宜预选步骑二万,以为二部,为讨贼之备。又以关中连遭贼寇,谷帛不足,遣冀州农丁五千屯于上,秋冬习战阵,春夏修田桑。由是关中军国有余,待贼有备矣。后除尚书右仆射,进爵昌平亭侯,迁尚书令。
诸葛亮为长期作战,在汉中实施屯田,又设立督农运粮。蜀军极盛时兵力十数万,郭冲认为诸葛亮在祁山时兵力八万,裴松之认同这个说法。合汉中驻防军,在诸葛亮时期蜀汉前线部队就已经超过十万,诸葛亮并无兵力上的劣势。特别是228年曹休于石亭大败,东线非常吃力。234年,孙权领十万攻合肥新城,陆逊、诸葛瑾令万余入江夏。说到综合国力消耗,曹魏并不亚于蜀汉,况且多线作战的曹魏会比较被动。
《孙子兵法》云:故形人而我无形,则我专而敌分。我专为一,敌分为十,是以十攻其一也,则我众而敌寡;能以众击寡者,则吾之所与战者,约矣。吾所与战之地不可知,不可知,则敌所备者多;敌所备者多,则吾所与战者,寡矣。
故备前则后寡,备后则前寡,备左则右寡,备右则左寡,无所不备,则无所不寡。寡者,备人者也;众者,使人备己者也。
故知战之地,知战之日,则可千里而会战。不知战地,不知战日,则左不能救右,右不能救左,前不能救后,后不能救前,而况远者数十里,近者数里乎?
虽然国力悬殊,可是让敌人的主力部队找不到决战的地点和时间,一直进攻敌人薄弱的地方就变成了以强凌弱之势,空有蛮力而无处用就等于没用。单纯的罗列国力和人口,忽略全局战略才会认为蜀汉、孙吴无可胜之机。
配图是诸葛亮进攻思路,诸葛亮以汉中为军事基地,主要走祁山一路出兵,所意图是截断天水、南安、陇西与长安的连接,封锁进入关陇要道,将陇西据以为己有,再以此为根据地,往东可以进攻长安,与汉中部队形成夹击之势,往西北能够占据凉州。这个战略正是建立在动摇曹魏根基的想法上,诸葛亮并不是盲目出兵,亦不是故意魏延。若按魏延的打法,攻陷了长安以后仍然要与魏军在关中平原交战,根本不能够割据所得领土。
认为诸葛亮为了情怀作战或转移内部矛盾,什么以一州之力伐九州或认为诸葛亮自不量力,这些人都是太小看诸葛亮的谋略了。诸葛亮从政治到军事都是一名实干家,怎么可能为了不切实际的想法而盲目进兵。谋事在人成事在天,诸葛亮割据陇西、凉州的战略拥有实现可能性。
进入蒋琬、费t时代后,蜀汉的战略由进攻转为防御,主力撤回成都,这并非蒋琬、费t胆小如鼠。诸葛亮死后,曹魏幽州刺史王雄派韩龙刺杀了轲比能,使已统一的漠南鲜卑分裂。三年后,司马懿北定燕国。其次同事鲜卑各部向曹魏称臣,慕容、宇文、段等各部由此知名。这意味着曹魏不仅能把幽、并、青的主力部队回撤,白白得到燕国60万人口与数万兵力,国力徒增,曹魏可以往西线增兵。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相关资料
- 有价值
- 一般般
- 没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