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被埋没的隐士
徐庶(生卒年不详),字元直,颍川郡长社县(今河南许昌长葛东)人。东汉末年刘备帐下人物,后归曹操,并仕于曹魏。他是三国时期才华被埋没的隐士。
据史书记,中平六年年(公元189),徐庶为了给受辱的朋友报仇,刺杀了仇人后,用土白粉涂于脸上,披散着头发而逃。但结果很不幸,他的奇怪装束引起了官吏的注意,很快便被抓住了。面对官吏审问,徐庶装疯卖傻,一问三不知,大怒的官吏决定对他动刑,把他绑在柱子上,然后举起白花花的刀做出随时要行刑的样子,以此来吓唬徐庶,但徐庶还是丝毫不为所动。官史没办法了,只好击鼓鸣锣,以“有奖征答”的方式,让附近的老百姓来辨认,结果无人能认出他。再后来,徐庶的朋友又冒险把他从牢里救出去了,一起来将徐庶救出。
脱离虎口的徐庶决定改名换姓——改名徐庶。
大难不死的徐庶决定革面洗心——弃武从文。
当时天下因董卓作乱京师而导致中州四处兵起,徐庶一路南下来到了荆州。到了荆州之后,徐庶找了个安静的地方开始拜师求艺,好好学习,天天向上。同时,他有意结交当地一些名士。诸葛亮便是其中一个,他们的两个一见如故,很快就成了莫逆之交。
建安六年(公元201年)时,徐庶没有象诸葛亮那样,一直当“卧龙”,而是选择了单飞——他投靠了势单力孤的刘备。当时的刘备屡败于曹操,不得已南下投靠刘表,刘表念在宗情的份子上,一方面给了刘备一个安身之地,让他驻守新野,另一方面给了刘备一个任务,让他做为抵御曹操南入的“急先锋”。
徐庶之所以选择在刘备穷困潦倒时下山,主要是两个方面的原因:
一是刘备有政治资本。他是汉室皇亲,拥有的基础。
二是刘备有人脉优势。他为人本份、厚道,拥有仁义诚信、的美名。
果然,徐庶到后,刘备对他高看一等,厚爱一筹,视为自己的“大军师”。
随后的事大家都清楚,曹操率军大举南下,刘备依靠徐庶的妙计,屡破曹军,一举改变了刘备在战争时总是胜少败多的局面,曹魏大将夏侯敦、曹洪都是他手下败将。
徐庶卓越的军事才能,令刘备大喜过望,盛赞他有王佐之才。但同时,徐庶的军事才能,也令曹操大为头疼,他决定把这个奇才以挖墙角的方式挖到自己的大本营来。考虑到普通的“糖衣炮弹”方式肯定在一身正气的徐庶身上肯定行不通,曹操想出一个高明的办法:以母挟子。
曹操听说徐庶是个孝子,对母亲非常孝顺后,马上派人把徐母“请”了过去。然后,请徐母写信让徐庶弃暗投明,归附于他,并许诺一定给他高官厚禄。然而,徐母认定曹操是个奸雄,认为儿子跟着贤仁的刘备是正确的,因此拒绝了。曹操软硬兼施都说服不了徐母,最后只好请人模仿徐母的笔迹,写了一封信给徐庶。
徐庶接到信后,悲痛万分,泪水打湿了信笺,哪里还有心思去分析是否是母亲的亲笔之信。为了尽孝道,他最终决定独身闯曹营,于是对刘备说:“我打算与将军共图王霸大业,我的耿耿忠心在此,天地可鉴,日月可表。可是现在母亲被曹操抓去,自己内心已经乱了,就算留在这里没有什么用处,所以请求离开。”
但同时徐庶感恩于刘备对他的厚爱和器重,不忍心他走后,让他沉沦下去,于是,走之前,他向刘备推荐了诸葛亮。而刘备重情义、爱惜人才,不舍得徐庶离开,但又没有办法,只好依依不舍地含泪送别徐庶。具体情况《三国演义》有详实的记载:次日,刘备送了一程,又送一程,徐庶辞曰:“不劳使君远送,就此告别。”刘备执庶之手,泪如雨下。徐庶策马前行,刘备凝泪而望,却被一树林隔断。刘备却以鞭指曰“吾欲尽伐此处树木。”正待伐木,徐庶拍马而回,告刘备:“此间有一奇士,字孔明,只在襄阳城外二十里隆中。使君何不求之?”后来,便有了流传千古的刘备三顾草庐的传奇故事。
而徐庶到了曹营后,进程我们大致有所了解,徐母知道他弃明来投暗后,愤而自杀,徐庶亦为自己的鲁莽冲动、不明事非的行事而懊恼和悔恨,发誓不为曹操献一谋,后来便引发了两个著名的词语。一个是“身在曹营心在汉”,另一个是“徐庶进曹营,一言不发”。
首先,来看徐庶的“身在曹营心在汉”,有两个事例为证。
第一个事例:徐庶归曹不久,曹操便磨刀霍霍,派出八路大军向驻守在樊城的刘备大举进军。徐庶听闻消息后,马上写信急送给刘备,告之刘备曹大军将至,让刘备早作准备。刘备接到书信感激涕零,于是回了封“凤求凰”的书信,想再招徐庶入麾下。但徐庶来了个婉拒,原因有两个,一方面是他脸面薄,如果自己选择“二进宫”,怕天下人耻笑,毕竟好马不吃回头草嘛。另一方面是他的大军师位置已名花有主,这个时候,被刘备三顾草庐诚心所打动的诸葛亮已下山,小试牛刀后,已被刘备及信任,已被关张赵武将所倾服。一山不容两虎,他自然也不想去刘营和自己的好朋友争宠。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相关资料
- 有价值
- 一般般
- 没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