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网 头条 历史文化

陶渊明为什么辞官归隐 靖节先生

2017-05-19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1125
转发:0
评论:0
陶渊明为什么辞官归隐靖节先生,陶渊明(约365~427),字元亮,后改为潜,因家门前栽有五棵柳树,被人称为“五

陶渊明(约365~427),字元亮,后改为潜,因家门前栽有五棵柳树,被人称为“五柳先生”,浔阳柴桑(今江西省九江市)人。东晋末期南朝宋初期诗人、文学家、辞赋家、散文家。他是中国第一位田园诗人。后世称靖节先生,田园诗派的创始人。然而,就是这样一位历史名人,为什么要选择归隐的生活呢?这一切就要从陶渊明的生平说起。

陶渊明早年的时候并没有入朝为官,直到29岁的时候,因为家道中落,他才不得已充任祭酒一职。由于他无法忍受当时官场腐败黑暗的现象,没几天就辞职了。之后,州里又让他做主簿,他也拒绝了,并且还在柴桑过起了自给自足的隐居生活。七年之后,陶渊明又任职桓玄镇军的参军。母亲去世以后,他再次辞官奔丧,并守孝两年。

陶渊明曾对身边的亲戚朋友说过,他想要过一种自给自足的归隐生活,先出去做官一段时间,积攒一些隐居生活所需的开支。这番话被当权的人听说以后,立马就派陶渊明去做了彭泽县的县令。县里给了他几亩田地,他就全部拿来种植酿酒所用的谷物,还说只要每天能够喝到酒就满足了,但是他的妻子否定了他这个决定,最终,陶渊明用这几亩田地分别种了稻米和酿酒所用的谷物。

在陶渊明任职彭泽县县令没多久,浔阳郡的太守派了一个代表自己督察的督邮到县里视察,县吏告诉他,让他穿好官服去拜见,但是陶渊明听后却拒绝了,说道:“我岂能为了五斗米折腰?”于是,当天便辞了彭泽县令这个职务,回归到故里。至此,陶渊明只当了为期85天的彭泽县令,从此再也没有做官,并开始了长达20多年的隐居生活。

陶渊明四次辞官,最终选择归隐的生活,除了因为他爱好自然的天性所使,还有一个原因就是当时的社会环境也使得他不得不作出这样的选择。

陶渊明自幼就热爱大自然,向往美好的田园生活。他有“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弱龄寄事外,委怀在琴书”“静念园林好,人间良可辞”等诗句,由此可见,陶渊明在正式辞官归隐之前,就已经有了归隐田园的强烈愿望。当然,热爱自然是陶渊明选择归隐生活最重要的原因,但是当时腐败的社会环境也坚定了陶渊明归隐生活的决心。那么,陶渊明当时所生活的社会环境究竟是什么样子的呢?

根据陶渊明在《感士不遇赋》中的记载,当时的社会腐败黑暗,朝堂之上奸臣当道,正直的官员是没有出路的。再加上长期的政治,无辜,很多文人名士都遭到了不同程度的,要想在这个的社会,保持自己高洁的品性,就只能选择归隐这条路了。社会的动荡不安、朝堂的黑暗腐败再加上原本就热爱自然的天性,这一切就使得陶渊明最终选择了归隐生活这条道路。

选择归隐之后的陶渊明每天的生活又是怎样的呢?他每天都做些什么呢?根据陶渊明归隐之后所作的诗文,我们从中可以看出,此时的他忙于耕种、饮酒、出游这种自给自足的悠然生活。根据陶渊明《归园田居•其一》中的记载,在归隐最初的时候,他忙于“开荒南野际,守拙归田园”。然后他又利用起“方宅十余亩”,盖起了“草屋八九间”,最后还在房后种植了各种各样的树木。从此之后,他就过上了一种向往已久的田园生活。

面对着自己所生活的黑暗的社会环境,陶渊明心中向往着自己的理想社会。他的理想社会就同他在《桃花源记》中所记述描绘的一样:桃花源是一个与世隔绝的地方,桃花源外是一片桃树林,美不胜收,人们彼此之间相亲相爱,男耕女织,井然有序,一片繁荣祥和、生机勃勃的景象,桃花源里面没有压迫、没有剥削,人人平等、彼此共同劳作,这就是陶渊明心目中的理想社会!

然而,陶渊明所勾画出来的“桃花源”式的理想社会,在当时的社会是根本不可能实现的。陶渊明也非常明白这一点,明白在那样一个充满着斗争、战争、黑暗、剥削、腐败的社会里,他所期盼的“世外桃源”只能是一种想象。所以,他只能选择归隐的生活,希望如此能得到一种心灵上的宁静与平和。


更多精彩推荐:

骆宾王最终流落何方 初唐四杰

“诗仙”李白死因揭秘 才华横溢最终谢幕

返回大全页:

中国文化名人悬案大全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相关资料

展开
发表评论
写好了,提交
{{item.label}}
{{commentTotal}}条评论
{{item.userName}}
发布时间:{{item.time}}
{{item.content}}
回复
举报
点击加载更多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陶渊明辞官归隐
陶渊明辞官归隐本词条缺少名片图,补充相关内容使词条更完整,还能快速升级,赶紧来编辑吧!淝水一战的胜利,谢安虽然为东晋获得了暂时的喘息时间,但是,从此东晋王朝更加急剧地衰落下去,内乱不止,动荡不安。公元年,桓温的儿子桓玄占领了长江上游,发兵攻入建康,废掉晋安帝,自立为帝。三四个月后,北府兵将领刘裕击败桓玄,迎晋安帝复位。从此,东晋王朝只剩下一个空壳了。就在这个时期,却出现了古代的大诗人――陶渊明。目录1主人公简介2事件概述陶渊明辞官归隐主人公简介编辑陶渊明,一名陶潜,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西南)人。他出生在一个没落的官僚家庭中。他的曾祖父就是东晋著名的大将军陶侃;祖父陶茂作过武昌太守,父亲陶逸任安成太守。年幼时,家庭衰微,八岁丧父,十二岁母病逝,与母妹三人度日。[1]到他的少年时代,陶家已经败落,生活贫困。尽管如此,陶渊明从小还是受到了很好的家庭教育,他博览群书,养成了寡言少语、厌恶虚荣、不贪...
· 辞赋家陶渊明:辞官归隐山林实乃无奈之举
陶渊明,又名陶潜,字元亮,被世人成为靖节先生,家乡位于浔阳柴桑。他是东晋末期至南朝宋初期颇为著名的伟大诗人、辞赋家,拥有众多优秀作品流传于世。陶渊明曾踏入仕途,先后出任过江州祭酒、建威参军等官职,最后一次出仕担任的是彭泽县令这一官职,上任八十几天后就辞官离开,就此归隐田园。陶渊明陶渊明的家境最初并不差,毕竟从关于他父亲拥有小妾的历史记载来看,他的家境不会差到哪里去,而自他父亲去世后,他们家才逐步走向没落。从陶渊明的诗作中可以发现到了他二十岁的时候,他们家的生活已经相当贫寒了。陶渊明自小就学习儒家经典,喜好悠闲宁静的环境,早年陶渊明曾受过儒家和道家的教育与思想熏陶,因此他曾身怀远大志向,也曾非常向往自然,这为他之后辞官归隐田园打下基础。陶渊明在二十岁的时候踏入官场,开始他为官生涯,以求生计。而在官场动荡欺负十几年,喜好自然悠闲生活的陶渊明早已厌倦了那种充满利益算计的官场生活,最终还是选择辞官...
· 辞官归隐的陶渊明并非庐山底下赤贫的农民
很多人一直以为,陶渊明辞官归隐以后,就成了贫下中农,生活质量一天不如一天,有时揭不开锅还要去讨饭。网络配图梁启超甚至说他“不过庐山底下一位赤贫的农民”,“真是穷到彻骨,常常没有饭吃”。其实,陶渊明的祖辈已仕宦三世,是浔阳的名门望族,陶渊明出生后,虽家境中落,但也是“百足之虫,死而不僵”,陶家仍不失为有家产田业的官宦门庭。归田后,诗人的居地可考的就有上京闲居、园田居和南村等处,田庄别业则有西畴、南亩等处,远不止“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归田初,陶渊明在家饮酒赋诗,琴书自娱,生活清闲。这时的诗人,过的是舒适的文人闲居生活。网络配图50岁以后,由于连年遭受自然灾害,再加战祸绵延,境遇确已非昔比。然而,他仍能“既耕亦已种,时还读我书”,“常著文章以自娱”,劳逸结合,也不是一位赤贫的农民。陶渊明晚年的《乞食》诗被很多人看成他沦为乞丐的重要证据。但清人陶必铨指出这是借韩信乞食的故事以起兴,故题曰《乞...
· 陶渊明为何不想当官,只想归隐田园?
陶渊明为何不想当官,只想归隐田园?940人参与2019年07月17日14:59分类:历史人物陶渊明是东晋至南朝宋初期的著名诗人,我们在课本上肯定都学过陶渊明的诗。很多人不理解陶渊明为什么向往田园生活,不喜欢当官,他最后一次出仕实在彭泽当县令,但仅仅任职80多天后便离职了。古人一般都把出仕当做自己能够出人头地的一大途径,为什么陶渊明反而不屑于当官呢?陶渊明是田园诗派的创始人,一生最高的成就便体现在田园诗上,而这些诗则寄托了陶渊明想表达的情感。根据史料记载,陶渊明先后出仕共计五次:第一次起为州祭酒,第二次入桓玄军幕,第三次为镇军入伍,第四次为建威入伍,第五次任彭泽县令。可以说,早年间陶渊明有着深远的政治抱负,尤其是在398年的时候,他投身于桓玄幕府,那时他认为晋朝必败。没想到,结果不尽人意。不久,刘裕举北府兵起义,桓玄败逃江陵重整军力,遭西讨义军击败。桓玄试图入蜀,却被益州督护冯迁杀死,时年三...
· 归隐田园的陶渊明真的很贫苦吗?
很多人一直以为,陶渊明辞官归隐以后,就成了贫下中农,生活质量一天不如一天,有时揭不开锅还要去讨饭。梁启超甚至说他“不过庐山底下一位赤贫的农民”,“真是穷到彻骨,常常没有饭吃”。陶渊明其实,陶渊明的祖辈已仕宦三世,是浔阳的名门望族,陶渊明出生后,虽家境中落,但也是“百足之虫,死而不僵”,陶家仍不失为有家产田业的官宦门庭。归田后,诗人的居地可考的就有上京闲居、园田居和南村等处,田庄别业则有西畴、南亩等处,远不止“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归田初,陶渊明在家饮酒赋诗,琴书自娱,生活清闲。这时的诗人,过的是舒适的文人闲居生活。50岁以后,由于连年遭受自然灾害,再加战祸绵延,境遇确已非昔比。然而,他仍能“既耕亦已种,时还读我书”,“常著文章以自娱”,劳逸结合,也不是一位赤贫的农民。陶渊明晚年的《乞食》诗被很多人看成他沦为乞丐的重要证据。但清人陶必铨指出这是借韩信乞食的故事以起兴,故题曰《乞食》,不一...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