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网 头条 历史文化

从自恋到互虐:自古以来中国文人为何相轻?

2017-05-19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310
转发:0
评论:0
从自恋到互虐:自古以来中国文人为何相轻?,没有认真考察过外国文人的命运,不太好说外国文人有没有什么宿命。不过对于中国的文人

没有认真考察过外国文人的命运,不太好说外国文人有没有什么宿命。不过对于中国的文人的命来说,凡翻上过几页中国的书,便会发现中国文人一些有趣的东西。譬如,互虐与自恋。

  关于互虐,早在若干若干年前,就由那个魏文帝说了——大约就是那句“文人相轻自古而然”吧。文人相轻,上古的不好说(据说上古还没有发明“相轻”一词),但是从“焚书令”的制作、颁发、实施开始就有了吧。与秦始皇比,李斯恐怕应算是一个文人吧,只是与普通的文人比,李斯当上了始皇的谋士罢了。不正是有了李斯的这样一个划时代的建议,当时的中国轻而易举地将百家争鸣变成了。这样,才有了与此相关的两千多年历史的斑斓多姿的画面。譬如蔡邕与王允的故事,不过是这一历史长卷中有点起眼的画面而已。董卓用蔡邕,是蔡于董的朝廷里有用,而且蔡已经对董缴械投降。关键还在于蔡作为一个知识分子,在当时已不太可能对董的当政提出什么有力的挑战了。但蔡邕对王允就不一样了。蔡的名气与才气,都是王不能比的。当王允作出了处理蔡邕的决定后,怕死的蔡邕哀求道,“愿黥首刖足,继成汉史”。王允不允,这时有人站出来为蔡邕说情,说情的理由是他“旷世逸才,多识汉事,当续成后史,为一代大典,而所坐至微,诛之,无乃失人望乎”。对此,王允也不允。他是这样说的:“方今国祚中衰,戎马在郊,不可令佞臣执笔在幼主左右,既无益圣德,复使事党蒙其讪议。”也就是说,蔡不能留在世上的原因至少有二,其一是“旷世逸才”,其二是生怕“蒙其讪议”。如果说其一还仅仅是因为嫉妒才学,那么其二就是直接关系到生命了。本来清静的王允,自己给自己预留下一个敌人——王允不杀蔡邕那才是天下第一弱智了。

  这个世界,地盘就只有那么大,位子就只有那么多,盘中的餐食就只有那么一丁点,而人的欲望又是那样地不知天高地厚,谁能保证人与人之间都是和平共处而不去争斗呢?这是明眼人都可以看清的事。问题在于,一些人总是喋喋不休于中国文人的被和被戕害。这当然是中国文人与朝廷与皇权无休止纠结的历史。在这样的历史大背景中,显然不是儒生们或读书人期冀的温馨与中庸,而是充满着阴谋、阳谋、残酷和(如清的“文字狱”)。正视和反思这一历史,于今于后都有益。但我却有些犯疑,在这一事实的另一面,我以为这也是文人自家的不争气,或者说这是中国文人娘胎里面带出来的一种病:自恋。你看,文人总认为书比他人读得多、思比他人想得远、事比他人看得准,反正啥事都比他人高一头。“清高”一词在这里已算不得什么,关键是真理总是在自己手里。

  看看我们的那位大诗人屈原屈老夫子吧。屈夫子一直是很看重自己的,时不时地炫耀着他的高贵身世。什么“帝高阳之苗裔兮”,什么“朕皇考曰伯庸”。于己,受宠时,美人不能比,香草不能问;遭楚怀王白眼时,不是去“远游”,就是要“天问”。再看另一个大诗人李白。本来李太白是一个性情中人(与屈夫子有质的不同),本没有要解放全人类的伟大理想,而且不是非要当上尚书宰相才心甘的人。一生可云游天下,一生可仗剑天下,一生可饮酒天下。但是,高兴时可狂呼“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尔同销万古愁”;不高兴时却又“青门种瓜人,旧日东陵侯。富贵故如此,营营何所求”。像李太白这样的人都这般地看重自己的才情身世,总认为这个世界上,只有像他们这些才高八斗的人,才在受宠时了不得,失宠时也一样了不得。当然,这是人性使然,本也不值得呼天抢地地去诉说或者批判。说白了,中国文人天生就有这种“高人一头”的优越感。遇到明君,日子就要好过些,像太白遇见了唐明皇,显然就要比屈原遇到楚怀王好(其实楚怀王一开始对屈夫子也是蛮好的哟)。而且大唐盛世,兼容并包,像太白这样的文人还有了别一种活法,不当高参幕僚,一样可以做一点文人们自个喜欢的事。这样才有了李杜双峰齐辉的佳话。但是更多的时候,由于不言而喻的原因,文人——中国旧式文人与西方的公共知识分子不是同一概念(当下是不是同一概念那是另一文的事)——与当政者的冲突是不可避免的。于是,文人的自恋就朝着两个方向演化:一是牢骚太盛,自怨自艾(古人如屈平,后人如柳亚子);一是相互争斗相互虐待(古人的例子,举不胜举,而今人的例子就恕笔者不要举了,一举既会得罪官方又会得罪私坊)。

  其实,中国的文人,其生存方式和技巧,是一开始就命定了的。这大概有四五种罢。在这不多的宿命形式里,建安诸子就提供了三种。山涛,从飘逸的清淡,心安理得地走进了仕途;阮籍,以粪滚身、装疯卖傻,以求活着,终其天年;嵇康,写下《与山巨源绝交书》后,大义凛然,截断琴弦,慷慨赴难。古人陶潜和今人李叔同可算作第四种中国文人。陶公的事儿众所周知,“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于是“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于是“守拙归田园”。近人李叔同更绝,正值盛年,干脆斩断情缘、斩断俗缘,遁迹空门。除去这四种以外,周作人恐怕可以算是第五种中国文人了。虽说在此之前,山巨源有此嫌,但是山巨源不仅没有出卖朋友,而且还给当政者极力推荐朋友出来当官。拿今天的一般信条看,山涛真够哥们。周作人显然不是这样了。周作人虽然没有出卖朋友,但是却出卖了自己的民族及自己的信条和世道人心。这样看来,三国魏晋时期那样险恶的日子,死了那么多的人,像大得不得了的如蔡邕、如子建,但是与周作人比起来,那时确实是一派古风啊。不过古风归古风,时风归时风,中国的文人的遗传基因是命定了的。自恋带来的牢骚,自恋带来的不服,以至自恋带来的互虐,就这般世世代代地传了下来。演义到了上个世纪的50年代中后期和60年代中后期,在高压下,文人们的表现与表态,与古风相比,可以说退步、退化(像林昭那般的人,何其少哟)。至于说到明代天启年间读书人的集体沦陷——为一个自称九千九百岁的阉人魏忠贤立生祠呼喊奔走的那么多进士——那更是中国文人的耻辱又耻辱!那时,能做到明哲保身的话,那人一定就是一个高尚的人。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相关资料

展开
发表评论
写好了,提交
{{item.label}}
{{commentTotal}}条评论
{{item.userName}}
发布时间:{{item.time}}
{{item.content}}
回复
举报
点击加载更多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从相土到成汤
从相土到成汤――尧舜及其族群续考之三余画洋一、禹、予合一夏代的史迹由于商代有意的删削,留下来的寥寥无几。《尧舜及其族群考论》和前两篇《续考》已指出:禹在公元前4500年前后战胜了尧;《禹贡》为帝舜所作;启之世在公元前3000年左右;伏羲族的后羿在公元前2500~2400年之间夺得天下,建都于戎族的发祥地晋南。如果太康是因为败给了后羿而失国,戎族就不可能迅速地复国,那时后羿的政权正蒸蒸日上。也就是说,中康不可能是太康的弟弟。中康之相弑君,取而代之,也不可能是什么中康之子。康为糠之本字,既然在商人眼中,太康、中康都是z^之属,那么少康也自然不能例外,根本不存在什么少康中兴。三康乃是公元前2500年以后三个昏庸的戎族头领,代表几百年间戎族的混乱和堕落。这当然是商人删改历史造成的结果。那么,夏代的开国君主究竟是谁?《鲁语》说夏后氏祭黄帝、颛顼、鲧、禹和杼。杼就是《史记・夏本纪》里记载的予。予是授予...
· 揭秘:孙膑与庞涓如何从同门师兄弟到相互残杀
孙膑与庞涓孙膑是春秋战国时期一位著名的军事理论家,有传他是孙子的玄孙,师从春秋战国的著名谋略家鬼谷子,鬼谷一派还有很多知名的人物,比如:苏秦,张仪,盖聂,卫庄。留传到今的孙膑传说,都要联系到一个人,就是他的同窗庞涓,二人都是师从鬼谷子,也是兵家的代表人物,精通兵法,这样的人才是那时战火纷飞的战国群雄们极力招揽的,于是在孙膑和庞涓还没出师时,魏国发了一重金招贤榜,让庞涓动心了,他想要出师入仕,就向师父告辞,离别时,拥有占卜宿命的鬼谷子,告诫庞涓不能欺骗别人,否则,会不得善终。但是师父的警言没有阻止他嫉妒贤能的心,和孙膑一同在魏国求仕时,他自知自己的才能比不上孙膑,害怕魏王会择一而留,于是他设计陷害了自己的同门师兄弟,使孙膑下狱受刑,想要用身体残疾,终身囚禁,而让他意志消沉,可是,他没想到孙膑身残志坚,还是逃出了魏国,并到了齐国大将军田忌门下,然后用自己的计谋让田忌赛马大获全胜,被田忌推荐给齐...
· 中国帝王之家相互的尊称
帝王是古代国家的最高统治者,有一些专用的名号与称谓,别人不得冒充。商:王周王:天子秦王:始皇帝皇帝自称:联、寡人、孤、予一人等。臣下对皇帝的称呼:陛下,上,今上,皇上,人主,万岁,万岁爷,县官,大家,天家,官家等。对于刚刚故世的还未有谥号的皇帝,通常称为“大行”等。后宫称谓1、后、帝王的正妻。夏代帝王生时称“后”,死后称“帝”。后稷、后羿等的“后”,都是君长的意思。商代君主生前称“王”,死后称“帝”。在商代,“后”开始成为君主配偶的专称。《礼记。曲礼下》:“天子之妃曰后。”2、皇后:皇帝正妻的称呼,始于秦朝。历代相袭。3、王后:国王的正妻。4、皇孋:皇后的别称。《后汉书。皇后纪赞》:“祁祁皇孋,言观贞淑。”5、元妃、元嫡:国君或诸侯元配夫人的称号。《左传》隐公元年:“惠公元妃孟子,孟子卒,继室以声子,生隐公。”6、元后、元配:帝王的正妻,元配皇后。《明史。后妃传二》:“穆宗即位,礼臣议:‘...
· 斗县令:从济南相到平民
?19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山东这一方水土养了什么人?古代山东人竟然集中了国人的所有的优缺点:儒学圣地,民风尚武;礼仪之乡,强盗巢穴;遵纪守法,打家劫舍;耐劳直爽,懒散爱吹;善于冒险,保守顽固;历代英雄辈出,汉奸奴才不断;既忠君爱国,又偏爱造反;养育过万世师表,产生过一代妖后。曹操来就任的济南国,就位于现在山东省的中部。当时的济南国下辖十县,整个侯国的官场情况大概是这种情况:如果把大小官员全部推出去砍头,兴许有个把冤鬼;要是隔一个杀一个的话,那肯定漏网一大批。尤其是十个县的县令、县长(东汉时万户大县为令,小县为长),无一不是捞钱大师,并且个个与中央权贵、宫内宦官有着千丝万缕的瓜葛。在对待东汉朝廷的态度上,济南人充分体现了山东人的上述特点,黎民“拥汉安刘”;百姓造反踊跃。西汉时的城阳景王刘章对汉朝有功,济南人就建祀纪念,一个小济南国竟达六百多处,百姓借祠前阔地成集设会,祠内常年香火不断,人民对大...
· 管仲:从囚徒到国相,终成霸业
一件事的成功与失败虽然与客观环境有很大的关系,但决定因素还在于每个人自身。齐桓公即位后,管仲、召忽等陪同公子纠继续在鲁国避难。齐恒公为了翦除后患,遣派鲍叔牙率领大兵压境,迫使鲁国庄公杀掉公子纠,引渡管仲和召忽回齐发落,在将要进囚车的时候,召忽仰天痛哭道:“为儿子者死于孝,为臣下者死于忠,这是人的本分。"说異一头撞在大柱上,倒地而死。管仲却说:“自古有死臣也有生臣,我要人齐为子纠伸冤。”说完,便径自走入因车之中。在场的鲁臣施伯见此情景,私下对鲁庄公说:“臣观管仲之相,必将不死。此人是天下奇才,如果不死,受到齐国重用,必然使齐称霸天下。君王不如请求齐国不要杀他,他必定感激我们,这样,就能为我们所用了。”庄公说:“管仲是齐侯的仇人,我们不好求情。”施伯说:“如果不能为我们所用就不如杀了他,将尸体归还给齐国。”庄公觉得这个主意不错。其实,鲁臣施伯的分析是准确的。齐国名义上是讨回管仲发落他,实际上是...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