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网 头条 历史文化

跨海大桥屹立千年不动,竟是用牡蛎来固定!

2017-05-19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822
转发:0
评论:0
跨海大桥屹立千年不动,竟是用牡蛎来固定!,中国的名胜古迹非常多,单是古桥就数不胜数。其中有四大古桥闻名于世:北京卢沟桥,河

中国的名胜古迹非常多,单是古桥就数不胜数。其中有四大古桥闻名于世:北京卢沟桥,河北赵县的赵州桥,潮州广济桥,泉州洛阳桥。这四座古桥历史久远,屹立千年不倒,是古人伟大的桥梁杰作。

在这四座古桥中,有一座桥和其他三座不同。其他三座桥都是建在河上的,而唯有它是建在海上的。卢沟桥下面是永定河,赵州桥下面是┖樱广济桥下面是韩江。而泉州洛阳桥却是一座跨海大桥,它横跨泉州洛阳江的入海口。

听到“洛阳桥”这个名字,可能大家会很奇怪,泉州在福建省,怎么那里会有一个洛阳桥?这就要讲到一段悲壮的历史了。我们知道,中国历史上有几次大规模的北人南迁,第一次就是西晋时期的五胡乱华,中原人大量往南迁。其中就有一部分来到了今天的泉州这一块,当时的泉州还是蛮荒之地。但是,这群中原人发现,他们新到的这个地方,不管山形水势,都非常像自己的故都洛阳,所以他们就给这里起了个名字——洛阳,和北方的那个洛阳一模一样。流经这里的那条大河,也有了新的名字——洛阳江。如果我们今天去泉州玩,会发现洛阳江旁有个小镇叫洛阳镇,这里就是他们曾经来到的地方。

后来唐宋时候,陆续有中原人迁徙到这里,他们把中原的汉语带到了南方,这就是今天的闽南语,台湾人讲的台语就是闽南语。闽南语的另外一个名字叫河洛语,就是当年黄河、洛河一带的中原人讲的汉语,它们被中原人带到了泉州这一带后,不断传承。今天的闽南语和晋唐时的古音有非常多的相通之处,而我们今天的普通话其实是在清朝时才形成的。

说了这么多,其实就是为了说明中原人对故土的怀念,这也是为什么南方的泉州会有一个洛阳桥的原因。

洛阳桥有几个最神奇的地方。首先它是跨海大桥。洛阳桥连接的洛阳镇和对岸,这里是过江的唯一通道。在洛阳桥还没修的时候,人们过江只能坐船。但是,这里坐船和其他地方不一样,因为这里不是平静的小河,而是洛阳江的入海口,水面非常宽,风浪大,经常有人。史书记载,“每风潮交作,数日不可渡”。当地人为了祈求平安,给这个渡口起了名字叫“万安渡”。但是名字起得再好也然并卵,该还是。

直到宋朝时,一位大人物来到了这里,他就是宋朝四大书法家之一的蔡襄。蔡襄在泉州当知州时,决定聚集民间智慧,修一座桥,彻底解决这个问题。而就在建洛阳桥时,两样桥梁建筑史上的伟大发明诞生了。

第一个伟大发明是筏形桥墩。蔡襄的办法是先选好桥址,然后沿着桥址中心线,往江中沉了很多大石块,这些大石块在水下形成了一道石堤,然后再在石堤上建桥墩。桥墩的形状全部像小船一样,两头是尖的,这样可以减小水对桥墩的冲击。这就叫筏形基础。

问题是,虽然能减小冲击力,但长年累月下来,总归是会冲坏桥墩的,桥基也扛不住,怎么办呢?这就要说到第二个伟大发明——牡蛎固桥法。桥墩建好后,当地人就开始在桥墩上养殖牡蛎。在海边生活过的朋友一定会知道,牡蛎有两个壳,一个壳会粘在石头上或者另一个牡蛎上,另一个壳盖着自己的身体,牡蛎就这么一个一个相互粘在一起。再加上牡蛎繁殖能力很强,有孔就钻,无孔不入,所以只要牡蛎粘成一片,铲子挖也挖不下来。于是当地人就在桥基和桥墩上养殖牡蛎,用这种纯天然的办法来加固桥墩。

洛阳桥的桥墩本来是用很多块条形的石块,一层横着一层竖着垒起来的,就像抽积木一样,所以这些石块本身不是一个整体,还有很多空隙。而人们在上面养了几年牡蛎,发现这些石块已经连成整体了。

不得不感叹一句,人类的智慧是无敌的,据说这是第一次把生物学原理用于造桥的案例。这种牡蛎固桥法效果好不好呢?反正从宋朝到今天,洛阳桥稳如泰山。我在洛阳桥上看桥墩的时候,发现每一座桥墩上面密密的全是牡蛎,非常壮观。

牡蛎是海边吃货的最爱,所以桥建好后,有些人跑去挖牡蛎。宋朝年间泉州专门立法:谁挖洛阳桥上的牡蛎,谁牢里呆两年。

弄好了桥基和桥墩,就要开始铺桥面。洛阳桥的桥面是由很多个大石块铺成的,每个都几十吨重,靠人力肯定不可能搬上去,也没起重机,那是怎么搞的呢?古人很聪明,用水的浮力。人们先把石块用木排托好,放到要铺的地方,然后等涨潮。潮水一张,石块就上来了,再铺好位置。

有了这些神奇,洛阳桥才会被称为天下第一桥。因为它是跨海大桥,所以它的建造难度要远大于另外三座古桥。奇葩的筏型基础和牡蛎固桥法,也是洛阳桥的最大特色。

洛阳桥花了6年建成,一共1200米长,5米宽,桥墩一共44个。到今天,洛阳桥的桥墩只剩下31个了,桥的长度也变成1188米。桥上有很多艺术高超的石刻,在桥的一端是蔡襄祠,里面有蔡襄的亲笔作品《万安桥记》的碑刻。

以后若有机会去泉州游玩,一定要去洛阳桥看看。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相关资料

展开
发表评论
写好了,提交
{{item.label}}
{{commentTotal}}条评论
{{item.userName}}
发布时间:{{item.time}}
{{item.content}}
回复
举报
点击加载更多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屹立不动
【成语】屹立不动【成语】屹立不动【拼音】yìlìbúdòng【解释】指像山峰一般高耸而稳固地立在原地不动,比喻立场或态度坚定,不可动摇。【出处】唐·常衮《胡四镇北庭行营节度使扶风郡王赠司徒马公神道碑铭序》:“有若犀兕其威,貙豻其勇,屹立而不动。”
· 古桥历经千年仍屹立不倒古人用什么办法修筑
中国是桥的故乡,自古就有“桥的国度”之称。在中国古代历史中,有不少是世界桥梁史上的创举,充分显示了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非凡智慧。今天小编要介绍的这座桥有近千年的历史,它的名字叫洛阳桥,又名万安桥。是福建泉州最著名的桥。位于惠安、晋江两县交界处,横跨在洛阳江上。万安桥作为我国第一座濒临海湾的大石桥,基于地理条件和技术、经验的限制,耗时耗力甚巨。网络配图虽然此洛阳不是河南的彼洛阳,但是洛阳江名称的由来,却与洛阳古城有一定的关系。据说唐朝宣宗皇帝到泉州微服私访,在现在的洛阳江边领略了南方山川之秀美,便大发感慨“大似吾家洛阳”,于是该江便被称为洛阳江。因而,架在洛阳江上的桥也就因此得名洛阳桥了。据《名胜志》记载,万安桥所在的地方是一个古渡,叫万安渡。人们往来过河都是从这里摆渡。到了北宋庆历元年(1041年),当地人李宠在此修建了一座浮桥,为河两岸的交通作出了贡献。但是由于万安渡水宽五里,上接大溪,外...
· 牡蛎
产地牡蛎产于海水或咸淡水交界处,以食浮游生物为生。中国汉朝就有“插竹养蛎”。《神农本草经》说:“牡蛎有三,皆生于海”。唐代的牡蛎已是海中珍馐,肉称“蛎房”、“蚝房”。李白有“天上地下,牡蛎独尊”的题句。韩愈有《初南食贻元十八协律》诗“蚝相黏为山,百十各自生。”宋代苏颂说“南海闽中龙多,皆附石而生,磈磊相连如房,呼为蛎房,初生只如拳石,四面渐长至一二文者,崭岩如山,俗呼蚝山。”刘子翚《食蛎房》诗:“江瑶贵一柱,嗟岂栋梁质。”南宋陆游有《绍兴中予初仕为宁德主簿与同官饮酒食蛎房甚》诗:“同寮飞酒海,小吏擘蚝山。”元代柳贯有“鹢首去乘潮浪白,蛎房催出酒波红”诗咏。明朝时牡蛎有“西施乳”之称。李时珍《本草纲目·介二·海月》载:“《王氏宛委录》云:‘奉化县四月南风起,江珧一上,可得数百。如蚌稍大,肉腥韧不堪。惟四肉柱长寸许,白如珂雪,以鸡汁瀹食肥美。过火则味尽也。’”郁达夫说:“福州海味,在春三二月间...
· 古代诗画为何保存千年而不腐?古人究竟是用什么来防腐的?
很多年代久远的古董,都会出现不同程度的腐蚀,或者变色。但古代的字画似乎都能比较好的保存下来,甚至是有些千年以前的画作几乎也没被腐蚀掉,那古人是通过什么办法达到防腐的呢?其实这也体现了古人的智慧,还有前瞻性。因为只要是名人的字画,在古代肯定也价值连城,甚至可能会被当做传家宝,所以如何难让笔墨一直不掉色就成一大难题。当然办法永远比困难多,一起来看看他们究竟是怎么做的吧。众所周知,迄今传世最早的书法作品,是故宫博物院所藏西晋文学家陆机的章草《平复帖》,作为中国第一件流传有序的法帖墨迹,享有“法帖之祖”的美誉。《平复帖》创作时间至少在1700年前,但至今不腐,古人是如何做到的?壹让我们把《平复帖》放大了看。看到那横横竖竖的痕迹没?这是纸张表面的纤维束,非常密集,仔细看甚至还能看到一些未及捣碎的成股的麻绳头,用现代人的话来说,就是“帘纹不显,似不曾有效地研光,纸吃墨力差”。如果放到陆机生活的那个年代...
· 赵州桥何以屹立千年而不倒
凤凰城沱江大桥垮了,九江大桥垮了,綦江大桥垮了!是中国人的智慧出了问题?非也!看看我们的老祖宗建造的赵州桥吧。赵州桥建于隋开皇15年至大业元年(即公元595---605年),已距今1400多年,其间经历了十多次大洪水、八次战乱和多次地震的考验,屹立千年而不倒。其主跨跨径达37。02米,在石拱桥跨径指标上迄今无桥能与之比肩。91年,美国土木工程师学会将赵州桥评定为第12个世界历史土木工程的里程碑。赵州桥是中国人的骄傲。看来中国人并不缺乏智慧。至此,问题出来了。为什么老祖宗能做到的事而他们的一些不肖子孙却做不到?我看不外乎以下两点:我们知道在古代,但凡一项工程或某件产品都要将工匠或监造官的名字印在工件之上,曰“物勒工名”。工匠和监造官的名字一旦被印在上面就是将他们的生家性命与工程的质量紧紧地捆绑在一起了。说俗点,就是要用建造者的脑袋来保证工程的质量。第二,严法酷刑。过去我们建造一项工程总是强调...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