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网 头条 历史文化

讳而不言――朱元璋杀友

2017-05-19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616
转发:0
评论:0
讳而不言――朱元璋杀友,“讳而不言”顾名思义就是知道有某个忌讳,就不说话采取规避的态度。“为尊者讳,为亲

“讳而不言”顾名思义就是知道有某个忌讳,就不说话采取规避的态度。

“为讳,为亲者讳,为贤者讳。”这段话是孔子编篡删定《春秋》是的原则和态度。鉴于当时那些事件重大的,不好定论的史实,孔子往往是欲言又止,采取讳而不言的态度。即不明记其事,只以三言两语作蜻蜓点水的手法褒贬,这就是所谓的“春秋笔法”即微言大义。对于读者来说,只需要自我体味,毋庸点破。

而孔子所“讳”者是有原则的:“为讳耻,为贤者讳过,为亲者讳疾。” “讳莫如深,深则隐”。这便是中国文化传统中“为长者隐,为讳”的由来,在今天看来,这不仅仅是一种修史的原则与态度,更是一种说话、做人与处世的经验与智慧。

明太祖朱元璋出身寒微,好不容易做了皇帝后,有些昔日一起吃过苦的乡下朋友都跑来投奔他。

一天,朱元璋从前的一个穷朋友从乡下跑到南京求见朱元璋。见面时穷朋友说:“我主万岁,当年微臣随驾扫荡庐州府,打破罐州城,汤元帅在逃,拿住豆将军,红孩儿当关,多亏莱将军。”朱元璋听后满心欢喜,隐约记起他话里提及的一些往事,便立刻下旨封他做了御林总管。

不久,这一消息让另一个朋友知道了,他也效仿前者,请求和当今皇帝见面。一见到朱元璋就兴奋地说道:“朱重八,你当了皇帝真威风啊!你还认得我吗?”当年我俩光着屁股一起玩耍,你干了坏事总让我替你挨打。记得从前我俩替人看牛,一次在芦苇荡里把偷来的豆子煮着吃,还没等煮熟,你就抢着先吃,把瓦罐打破了,撒了一地豆子。你只顾在地上抓豆子吃,不小心连荭草叶也送进嘴里,叶子哽在喉咙口,哭得你哭笑不得,还说我出主意帮你弄出来的······”可还没等他说完,朱元璋大怒:“你竟敢拿朕‘砸味儿’,太不顾体面了,拉出去斩了!”这位天真率直的穷朋友官也没做成,先把命丢了。

朱元璋不仅怕提豆子的事,也羞于提自己当过和尚的经历。杭州教授徐一夔,上贺表拍朱元璋的马屁,文中有“光天之下,天生圣人,为世作则”等语。朱元璋看了大怒说:“生者僧也,讥我尝为僧也,光者剃发也,则字音近贼也。”于是,这个倒霉的书生被杀了。

外戚郭德成是太祖宁妃的哥哥。有一天他与朱元璋同饮,酒醉后揭去帽子给太祖扣头。因为郭德成的头顶已经没有头发了,朱元璋便取笑他说:“醉汉头发秃到这样,莫不是酒喝多了?”郭德成正在酒兴上,便也开玩笑地回答:“就这样还嫌多呢!剃光了才痛快。”朱元璋听了,脸上不悦,不再说话。第二天郭德成酒醒,知道不妙,可是无法挽回,只好索性真的剃光了头,去庙里当了和尚。朱元璋听说后,笑道:“我还以为他说说算了呢,这小子来真的了。”郭德成有苦难言,不过保了条性命已经万幸了。

古人有言曰:‘口可以食,不可以言。’言者,有讳忌也。”所以古人常说:“嘴可以用来吃饭,不能用来乱说。”说话就会触犯忌讳。中国传统文化中素来有“为长者隐,为讳”的讲究,所谓“为长者隐,为讳”,简言之就是对那些长者、有身份地位的人,他们的丰功伟业可以大讲特讲,而他们干过的不太体面的事或者坏事则不要轻易提及。

之所以要“隐与讳”,就说明这些所隐所讳之事,都是不太光彩或者有悖于当时公认的道德伦理的,一旦公开这些东西,就会使当事人陷入尴尬或者罪孽的深渊,从而引发当事人不满或报复心理,给自己带来极大的麻烦与危险。所以为了避免这种事情发生,要牢记“为长者隐,为讳”的处世原则,有些事情,大家只要做到心照不宣,心知肚明即可;千万不要吐一时的口舌之快,把别人的缺陷和短处都说出来,弄得路人皆知,必然会引起“”的不满,严重时还会带来杀身之祸。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相关资料

展开
发表评论
写好了,提交
{{item.label}}
{{commentTotal}}条评论
{{item.userName}}
发布时间:{{item.time}}
{{item.content}}
回复
举报
点击加载更多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不言而喻
不言而喻【成语意思】:言:说明;喻:了解;明白。不用说就可以明白。【用法分析】:不言而喻偏正式;作谓语、宾语、定语;形容很明显。【成语来源】:战国邹孟轲《孟子尽心上》:“君子所性,仁义礼智根于心,其生色也;晬然见于面,盎于背,施于四体,四体不言而喻。”【褒贬解析】:中性成语【成语结构】:偏正式成语【使用程度】:常用成语【成语年代】:古代成语【成语字数】:四字成语【成语拼音】:bùyánéryù【英语翻译】:speakforitself【成语声母】:BYEY【成语分辨】:不言而喻和“显而易见”;都形容很明显;不用多说或多看。但不言而喻偏重于不用说就明白;“显而易见”偏重于极容易看清楚。【不言而喻的近义词】:显而易见、无庸赘述【不言而喻的反义词】:扑朔迷离、模棱两可【成语故事】:战国时期,孟子认为仁义礼智是君子天生的秉性,君子在得志时不妄为,在困穷失意时不自卑,他敬天知命,将仁义礼智铭记在心,...
· 湛姓历史上曾因避讳而改姓
避讳,旧时为了维护等级制度的尊严,说话写文章时遇到君主或尊亲的名字都不直接说出或写出,以表尊重,避免利用名字进行人身攻击,而冒犯君主或尊亲超然的地位。避讳的对象有四类:一是帝王,二是长官,三是圣贤,四是长辈。避讳排在首位的避帝王,指对当代帝王及本朝历代皇帝之名进行避讳,属于当时的“国讳”或“公讳”。如在东汉时期,秀才被改成茂才;乾隆时期曾下诏门联中不许有五福临门四字,为的是避讳顺治帝福临之名。古代有不少因避讳而改姓的现象,因避君主讳而改姓是最为多见的避讳改姓,例如晋朝建立后,司马师被追尊为晋景王,天下姓师的都只好改姓缺一笔画的帅。避讳改姓还有反复改的情况,后晋高祖姓石名敬唐,敬姓于是不得不一分为二,或姓左半边的“苟”,或姓右半边的“文”。由于后晋只存在十年便被后汉取代,文姓恢复原来的敬姓。但是十年之后,宋太祖赵匡胤黄袍加身,百姓不仅要避他的讳,他的祖父赵敬的讳也要避,所以敬姓被迫再次改姓文...
· 朱元璋逼杀功臣:傅友德杀两子再到御前自刎
“蓝玉诛,友德以功多内惧,定远侯王弼谓友德:‘上春秋高,行且旦夕尽我辈……’太祖闻之,会冬宴,从者彻馔,彻且不尽一蔬。太祖责友德不敬,且曰:‘召二子来!’友德出,卫士有传太祖语曰:‘携其首至。’顷之,友德提二子首以入,太祖惊曰:‘何遽尔忍人也?’友德出匕首袖中,曰:‘不过欲吾父子头耳。’遂自刎。太祖怒,分徙其家属于辽东、云南地,而王弼亦自尽。”网络配图王世贞《高帝功臣公侯伯表序》说:“然至蓝氏之诛累,而几若扫矣。夫以冯宋公、傅颖公之雄,而卒不免死嫌。”也就是说,“蓝玉党案”预示着君权与将权的矛盾已经不可调和,蓝玉死后,他们在劫难逃。冯胜、傅友德是明朝初年战功显赫的大将,被朱元璋册封为宋国公、颖国公,论战功仅次于常遇春、徐达。两人事功相似,结局也一样,都被皇帝“赐死”。也许由于这样的缘故,《明史》把二人的列传放在了同一卷,张岱的《石匮书》也是如此。冯胜、傅友德不同于汤和、徐达、李文忠等将领,...
· 小小不言
小小不言【成语意思】:指细微的,不值得一提的。【用法分析】:小小不言主谓式;作谓语、定语;含贬义。【成语来源】:清李宝嘉《官场现形记》第44回:“彼此顾交情,留个脸,小小不言的事情,我也不追究了。”【褒贬解析】:贬义成语【成语结构】:主谓式成语【使用程度】:常用成语【成语年代】:近代成语【成语字数】:四字成语【成语拼音】:xiǎoxiǎobùyán【英语翻译】:trifling【成语声母】:XXBY【小小不言的近义词】:微不足道【近似成语】:言简意赅:简:简洁;简练;赅:完备。语言简练;意思完备而透彻。也作“意简言赅”。言行相符:说的和做的相符合。言归正传:归:回到;正传:本题或正题。原为旧时小说常用的套语;把话回到正题上来。言传身教:言传:语言上传授、讲解;身教:亲身以行动教导。一面在言语上传授;讲解;一面在行动…言不由衷:由:从;衷:内心。话不是从内心发出来的;即说的话不是出于真心实意...
· 永不言弃
【成语】永不言弃【成语】永不言弃【注音】yǒngbùyánqì【解释】即不抛弃,不放弃。对于认定的事情,不轻言放弃,其从字里行间中,强调了一种精神,一种拼搏向上的精神;一股力量,一股虽千险而不惧的力量;一个信念,不达目的死不休的信念。故被古往今来的许多人作为座右铭,以勉励自我。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