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网 头条 历史文化

宋朝通奸案,真人真事

2017-05-19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1898
转发:0
评论:0
宋朝通奸案,真人真事,今天讲一个发生在宋朝的关于通奸的故事。不是说西门庆与潘金莲,而是真事。宋神宗元丰

今天讲一个发生在宋朝的关于通奸的故事。不是说西门庆与潘金莲,而是真事。

宋神宗元丰四年(1081),京城发生了一起闹得沸沸扬扬的官员通奸案。判登闻检院(相当于直诉法院院长)王��与他的儿子王仲甫,被人告发跟大理评事(最高法院的法官)石士端之妻王氏通奸。通奸本就是令人不齿的行为,父子二人与同一个女子私通,更是让人瞠目结舌。

台谏官自然要发起弹劾。神宗皇帝于是诏“付有司劾治”,由大理寺调查王氏通奸一事。最后调查属实,法官建议将王��免职,不过宋神宗赦免了对王��的罪罚,“许令厘务”,即类似于“留职察看”。但王��“略无愧耻,遽请朝见”,大摇大摆上班。

御史朱服很看不过眼,又上书弹劾,说王��“父子同恶,行如禽兽”,这样的人怎么还可以当直诉法院的领导?应当将他“投弃荒裔,终身不齿”。在御史的坚持下,神宗皇帝不得不将王��除名罢官,“放归田里” 。时为元丰四年六月。

事情本应到此结束,但大理寺在审讯王��父子与人通奸一案时,有涉案人供称,宰相王��的儿子王仲端,也与石士端妻王氏有奸(怎么都姓王?)。不过大理寺的法官大概觉得不可信,也可能不想节外生枝,并没有采信这一供词。

知谏院舒��辗转得到信息,当即上书宋神宗:“(王)��父子事连(王)仲端甚明,有司以故观望,不敢尽理根治”,请彻查清楚。

舒��当时并非在大理寺供职,他是从哪里得知王仲端被人供出来一事的呢?这事儿说起来有些复杂。我们从头说起。

原来,主审王��一案的法官,是大理寺丞王援,他的上司是大理少卿朱明之。朱明之与翰林院学士王安礼是亲家,又知道王安礼与宰相王��有隙,一直想找个机会打击王��。恰好大理寺在审鞫王��父子通奸案时,获得王��之子王仲端涉案的供词。朱明之得知,觉得机会来了,便暗示王援:将案子做实,你不用怕王��,我们都给你撑腰。

朱明之是王援上司,而且王安礼以前也提携过他,因此,王援决定迎合朱明之之意,协助其打击王��父子,于是收集、捏造了一些王仲端涉及通奸案的证词。朱明之自己也给皇帝打报告,附上王援提供的证词,说王仲端跟通奸案有些牵连。

退朝后回家,朱明之故意在妻子面前说:皇上听说王仲端也涉嫌通奸,非常生气,要求深究,严惩不贷。朱妻是王安礼的侄女,她又将丈夫的话告诉了堂兄、王安礼之子王枋;王枋则将这话传给了在京等待安排工作的前权漳州(今福建漳州)军事判官练亨甫;练亨甫与知谏院舒��相识,正期待舒��引荐他呢,得到这一情报,立即又告诉了舒��。

由此可见,那朱明之很有心计,不但伪造了神宗皇帝的批示,并将伪造的批示巧妙地传播出去,“意欲传达言事者以闻”。他的目的达到了,舒��果然立即上书弹劾王仲端。

此时,王仲端“亦自诉”,要求朝廷查个水落石出,还他清白。宋神宗便诏大理寺继续审鞫王氏通奸案,又“命内侍冯宗道监劾”。时为元丰四年七月。

在大理寺着手调查王仲端是否参与通奸之时,朱明之的另一位姻亲、集贤校理蔡京向朱明之透露了一个情报:宰相王��已经怀疑你们做了手脚,你们“切须仔细”。

七月底,负责监劾的冯宗道回去报告宋神宗:王仲端涉嫌通奸一事,其实是王��案中一名叫做许贵的当事人“避罪虚妄”,胡乱攀供,并无实据,王援手里的所谓证据,都是伪造出来的。

宋神宗大怒,说:“狱丞王援承勘作奸,不可不治。”诏令将通奸案移交御史台,在同文馆成立临时法庭,由监察御史里行朱服、检正中书刑房公事路昌衡主审,冯宗道监劾。

案子审了两个多月,终于审鞫清楚:王仲端确实与王氏通奸案无涉,他是受了朱明之等人的构陷。

元丰四年十月,同文馆临时法庭宣布结案。神宗皇帝对所有涉案的官员作出处分,撒职的撒职,降级的降级,开除公职的开除公职,课罚金的课罚金。

大理寺丞王援、王安礼之子王枋“各追一官,勒停”,停职并降官一级;大理少卿朱明之“追一官”、“落职”,夺去馆职并降级;前权漳州军事判官练亨甫为谋官位,无事生非,“除名勒停,编管均州”,剥夺公职,并送均州(今湖北丹江口)编管;集贤校理蔡京干预案情,“落职”,夺去馆职。知谏院舒��误信谣言,弹劾不当,罚铜二十斤。大理卿崔台符、少卿杨汲“坐知援等为奸,俱不按发”,也是“各罚铜二十斤”。

这一起剧情既“狗血”又“乌龙”的通奸案,至此结束。感谢各位的阅读。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相关资料

展开
发表评论
写好了,提交
{{item.label}}
{{commentTotal}}条评论
{{item.userName}}
发布时间:{{item.time}}
{{item.content}}
回复
举报
点击加载更多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宋朝知名“租牛案”,刘文清刚上任是怎么破解的?
话说宋朝年间,刘宰(字平国,号漫塘病叟,谥文清)被调往泰兴县任县令。上任不久,就接到一个农夫的状子。这不是人命大案,是个“牛”案。事无巨细,民生无小事。农夫说:“十多年前,我的邻县一个亲戚租了我家的牛。可他却居然趁我家办丧事的时候偷走了租牛契约。这十多年来,我一直上门索要牛和租牛契约,他都不承认,还谎说把牛卖了。万望刘大人给小民做主。”牛在刀耕火种的农耕时代,那可是重要生产资料。诸侯无故不杀牛,大夫无故不杀羊,士无故不杀豕,庶人无故不食珍。——《礼记.王制》在唐宋的一个时期里,甚至法律规定,只允许有累死自然死的牛,杀牛者偿命。可见官方对牛的重视和保护。这亲戚虽然没有杀牛,他也没有到那时候能够杀牛的那个级别,但是他把租来的牛弄成了自己的私有财产。看来,能制造这“牛”案的亲戚也是个牛人了。刘县令问:“为啥这十多年都没了结这个事情呢?”农夫说:“我已经告官好多回了,可是又没有契约凭据,又因为涉及...
· 宋朝疑案:花蕊夫人香消玉殒的千古之迷
在短短的几十年间,五代十国就至少出了四位以貌美如仙,诗赋似锦而得名的“花蕊夫人”。一位是前蜀内枢密使潘炕的爱妾赵解愁,据史料记载,赵解愁“有国色,喜为新声及工小词”,是最早被人喻为“花蕊夫人”的。二位是前蜀皇帝王建的宠妃,大小徐氏姐妹中的妹妹小徐妃,即徐惠妃,其诗词歌赋俱佳,特别是百首《宫词》留传至今。三位是南唐后主李煜之妃,闽人之女,雅好赋诗,人称“小花蕊”。四位是后蜀主孟昶的宠妃徐慧妃,一说姓费,别号“花蕊夫人”,精工诗词,曾仿照前蜀《宫词》亦赋《宫词》百首,蜀亡后入宋。这几位“花蕊夫人”都有较高的文学修养,擅写作,工诗词,据说,又都写过脂香粉艳的《宫词》。如此一来,不但留传后世的《宫词》,究竟出于哪位“花蕊夫人”之手成了千古迷案,竟连几位花蕊夫人香消玉殒的原因也成了千古之迷,其中,尤以后蜀花蕊夫人的死因更是迷雾重重。后蜀花蕊夫人因为才貌俱佳,在国亡家灭,丈夫孟昶又被赵匡胤毒杀后,不得...
· 借腹生子:宋朝第一疑案“狸猫换太子”的真相
宋真宗赵恒的庄献明肃皇后刘娥,是大宋王朝的第一位摄政皇太后,因其治国理政,功绩赫赫,史家常将其与“汉之吕后、唐之武后”并称,故又称之为“古之三权后”。但是,史书却称刘娥为“有吕武之才,无吕武之恶”。至道三年(公元997年)三月,五十九岁的宋太宗病逝后,已立为太子两年的赵恒继承大统,是为宋真宗。赵恒三月即位,五月册立被宋太宗赐婚的宣徽南院使郭守文次女郭氏为皇后。虽然后宫佳丽三千,但让赵恒醉心的却是幽居于张耆府十五年的初恋情人刘娥。很快,刘娥便被接入宫中。景德元年(公元1004年)的正月,封刘娥为四品美人(当时,郭皇后之下,只有刘美人最为尊,连王府姬妾杨氏都只被封为五品才人)。三十六岁的刘娥,聪慧温柔,已非昔日击鼗小妹可比,长年幽居,博览群书,研习琴棋书画,早已历练得才华出众。因此,刘娥入宫后一直获得宋真宗的专宠,很快晋封为二品修仪,又封为一品德妃。因为无亲无故,刘娥向宋真宗提出,愿意让表哥龚...
· 包公铡侄案是编的?宋朝法官可以不听皇帝的
关于包公,民间有很多话本,都在颂扬他的忠孝仁义、秉公执法、公正明理,一则“包公铡侄案”表现了他大义灭亲,正气凛然的形象。可是,查阅相关资料才知道,包公铡侄在宋朝根本是不可能出现的事情,因为宋朝有严格严密的法律审判制度。按规定,法官和事发当事人之间如果有亲戚、师生、上下级、仇怨关系,都必须回避,不能参与审判,防止假公济私,徇私包庇。宋朝的司法回避制非常完美,按发官回避、上下级法官回避、负责抓人的缉捕官回避,只要有一点不公平的苗头都会被扼杀在摇篮里。所以,“包公铡侄案”是不可能在宋朝出现的。宋朝之后的朝代,几次少数民族当政,国家行政、司法政策打回原形,越往后人们越不知道何为民主、公平。听说宋朝有一个特别厉害的包青天,百姓愿意听关于他的故事,那些说书人就会刻意编造一些包青天的传说,其中不乏夸张的不符合实际的故事。以讹传讹,“包公铡侄案”就被信以为真的。这既是对前人的推崇,又是对当前政治司法公平的...
· 宋朝“乌台诗案”:宋神宗默许将苏轼入狱
宋神宗赵顼。“快意事更做不得一件”,就是他说的牢骚话。他想追究“陕西用兵失利”之责,批示将一名转运使斩了。蔡确奏事说士不可杀;他想将对这名转运使的处罚改为“刺面”发配“远恶”之地,章惇又奏说士不可辱。他的牢骚便因此而发。转运使这个官职,是掌管赋税钱谷仓库出纳的,出兵征讨还有随军转运使。“陕西用兵失利”而欲处罚转运使,当是这位转运使贻误军机。军法无情,怎可因“士”而不予处罚?诸葛亮挥泪斩马谡还传为千古美谈呢,似乎从未有人说他的权力没有制约。宋神宗因此而说“快意事更做不得一件”未免有些矫情。从他的角度说,这“快意事”做得做不得,还得看是什么事。将苏东坡逮捕入狱不断审讯最后贬去黄州并连累司马光等二十九人的“乌台诗案”,不正是宋神宗默许的吗?没有听从那些长于整人的台谏要了苏东坡的小命,还被当做是这位“明君”的恩德。其实,苏氏只是在诗文中流露了他对新法弊端的些许不满,他并没有贻误军机,更没有祸国殃民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