萧何用何方法获多疑刘邦的信任?
萧何用何方法获多疑刘邦的信任?, 本文摘自:《同舟共进》2015年第7期,作者:郑连根,原题为:《如何赢得君
本文摘自:《同舟共进》2015年第7期,作者:郑连根,原题为:《如何赢得君王的信任》
一个人要赢得他人的真正信任,是很难的事,如果这个他人还是手握重权的君王的话,就更难了。那到底有没有争得君王信任的办法呢?还真有。
比如,钓。经典案例就是姜太公,周文王发现这个用直钩钓鱼的老先生不是凡人,一谈之下,相见恨晚。于是拜姜太公为老师,并请他辅佐自己,中国 历史上一对模范君臣就此诞生。与姜太公相似的,还有 孔子的学生子夏。 孔子去世后,儒家“一分为八”,分成了八个门派,以子夏为首的讲学团队,是其中非常重要的一派。这个团队后来被魏文侯迎请到了魏国,魏文侯还拜子夏为师,给予极高的礼遇和信任。子夏和他的弟子由此开始了一段有名的“西河讲学”岁月——这是儒学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阶段。史书上没留下子夏游说魏文侯的任何言辞,说的都是他被魏文侯“迎请”到了魏国。看来,他和姜太公一样,是凭着自己的道德学问征服了君王,使其主动“上钩”的。
能“钓”到君王的信任当然是好的。众多史实也证明,君王尊重、信任某人,一般这种君臣关系都颇为牢固、和谐。“钓”得到君王的信任,其效果虽佳,但毕竟不是一种常规手段,属于可遇不可求之列。或许正因为此,很多急切地想得到君王信任的人,一般不采取这种被动等待的方法,他们大多喜欢主动出击。
主动出击的方法也分好几种,比如“连忽悠带骗”法。这种办法战国时期的纵横家用得最多,也最娴熟。其秘诀是,游说君王时,连哄带骗,为了达到目的可以不择手段。就手段的效果而言,晓之以理不如诱之以利,诱之以利不如吓之以威。比如张仪替秦国出使楚国,目的是拆散齐楚联盟,以便秦国逐个击破。为了达到这个目的,张仪一上来就跟楚怀王说,请您跟齐国绝交,绝交之后秦国给楚国方圆六百里的商於之地,此外秦王还会把他漂亮的女儿嫁给您。结果到了秦国,张仪变卦了,“哪里有六百里?我说的是六里”。楚怀王一怒之下发兵攻打秦国,可惜打不过,损兵折将。
这时,张仪再次到楚国来,这次不诱之以利,而是吓之以威。他对楚怀王说,秦国实力强大,楚国根本打不过,好好跟秦国搞好关系才是上策。若不如此,秦国势必大兵压境。这回,楚怀王被吓住了,又信了张仪。在当时,各诸侯国都知道张仪是个“反覆无常之人”,可他替秦国搞连横偏偏屡屡得手,为什么?说白了就是各国君王均有贪财好利、目光短浅、见利忘义等致命弱点,所以才屡屡被他“胡萝卜加大棒”的方法忽悠住。
再比如,“盟誓法”。古代的盟誓效用大概与今天的签合同差不多,口说无凭,得落实到白纸黑字上。盟誓有仪式,有誓词,非常庄重,一般不能反悔。这个招法严格来说属于“巩固信任法”,即害怕君王中途变卦,不再信任自己了,所以就用这种方法固定信任关系。
战国时期的名将甘茂就用过这个办法。当时,秦武王想让甘茂带兵去攻打韩国的宜阳。甘茂没有马上领命,而是先跟秦武王谈起了条件:宜阳看起来是一个县,其实相当于一个郡,秦军要千里奔袭,还要通过许多险要的战略要地,非常难。以前,孔子的高徒曾参居住在费县,鲁国有个与曾参同名的人杀了人。有人告诉远在家乡的曾参母亲:“你的儿子曾参杀人了!”结果曾母镇定自若,照常织布,她根本不相信自己德操极佳的儿子会杀人。过了一会儿,又一个人来告诉说:“你的儿子曾参杀人了。”其母仍“尚织自若也”。又过了一会儿,又来一个人说:“你儿子曾参杀人了。”其母没织完的布也不要了,织布机也不管了,赶紧逃走,害怕受儿子牵连也被官府抓走。甘茂以此类推,说:“夫以曾参之贤与其母之信也,三人疑之,其母惧焉。今臣之贤不若曾参,王之信又不如曾参之母信参也,疑臣者非特三人,臣恐大王之投杼也。”还进一步分析,我如果带兵去攻打韩国宜阳,樗里子、公孙�]两位大臣一定会非议我,大王您一定会听信他们,这样一来,您背上反悔的恶名,我也白白得罪了韩国。
秦武王赶紧说:“寡人不听也,请与子盟。”甘茂等的就是这个。两人在息壤这个地方举行了盟誓,盟书各拿一份。
之后,甘茂带兵去攻打宜阳。宜阳不好攻,围攻了五个月还没拿下来。果然,樗里子和公孙�]两人就面见秦武王,希望秦武王将甘茂召回。这时,甘茂的盟誓派上用场了。甘茂说:“息壤在彼。”——您忘了当初和我一块在息壤举行过盟誓了吗?秦武王无话可说,只好继续履行合约,坚决支持甘茂的宜阳之战。结果,甘茂“斩首六万,遂拔宜阳”。此战之后,韩国震恐,赶紧派人到秦国求和。
盟誓法属于古代的“法治思维”,即便跟君王办事,也得“先小人后君子”,重合同,讲信用,这里面是很有点西方的“契约精神”的。可惜的是,一般人没胆量与君王讨价还价,所以这个方法用的人也不多。
还有一种取得君王信任的办法,就是“自污法”。战国末期,秦始皇要派兵攻打楚国,问李信需要带兵多少,李信回答“二十万。”秦始皇又以同样的问题问王翦,王翦回答:“非六十万不可。”秦始皇命李信带兵二十万攻楚,结果失败。秦始皇回头再请王翦出兵,并答应了王翦“将兵六十万”的要求。王翦率兵出征之际,秦始皇还亲自送到灞上。
这时,有趣的一幕出现了。统率六十万大军的王翦要秦始皇赐给他许多良田美宅,秦始皇说:“将军行矣,何忧贫乎?”王翦说:做大王的将军,有功最终也不能封侯,所以我趁着大王还肯赏我酒饭时,就及时请求点赏赐,以作为子孙后代的家业。秦始皇听后大笑。
王翦带兵到了潼关,仍三番五次派遣使者回长安,向秦始皇请求赏赐良田,连王翦的部下都看不下去了。王翦回曰:“大王为人狡猾,不信任人。现在他把全国的军队都让我统领,我如果不多向他要些良田美宅,不是等着他怀疑我吗?”
相比于王翦,萧何的“自污”更让人心酸。刘邦建立西汉,萧何是第一功臣,当上了相国。汉高祖十二年,黥布反,刘邦带兵去讨伐黥布,萧何镇守关中。刘邦屡屡从前线派使者回来询问萧何在干什么。萧何当时正一心一意地治理国家,同时还鼓励百姓捐出家财支援平叛战争。可有一个门客� 赋隽讼艉蔚奈O眨�“您身居高位,功劳第一,不可能再得到皇上的提拔了。可自进入关中后,您就一直得到百姓的拥护,如今已有十多年了;皇上数次派人问及您,就是害怕您得到关中百姓的拥戴,也会像韩信、陈�g等人一样谋反。现在您为何不利用职权贱买土地,租出去赚钱呢?您用这种方法自损名声,皇上才不会对您起疑心。”萧何依计行事,刘邦得知情况后,果然非常高兴。
刘邦打败黥布后回来,百姓拦路上访,控诉相国萧何抢夺百姓田地。萧何拜见刘邦,刘邦笑着对萧何说:“相国对百姓真好!”然后把老百姓的“上访信”交给了萧何,说:您自己看着给老百姓个答复吧。萧何本是贤相,趁机建议:“长安地狭,上林中多空地,弃,愿令民得入田,毋收稿为禽兽食。”意为长安附近土地少,而刘邦的上林苑空地很多,希望刘邦将上林苑的空地拿出一些来给老百姓耕种,田里的秸秆还可以给牲畜做饲料。
刘邦大怒,说:“相国你自己到处敛财,却让我把上林苑的空地让给老百姓?”于是将萧何拿入大狱。几天后,有王卫尉(卫尉,乃统率卫兵守卫皇宫之官)问刘邦,为何要这样做?刘邦说,李斯做秦始皇的相国,“有善归主,有恶自与”,现在,萧何自己收受商人的钱财,却在我面前为民请命,这是他“自媚于民”,所以我要下狱治他的罪。
王卫尉跟刘邦说,相国为民请命,这是职分所在。您以为相国真的贪财吗?当年您跟项羽争天下及后来平定陈稀、黥布叛乱时,萧相国一直镇守关中。当时,萧相国如果对您稍有贰心,关中大地早就不是您的了。萧相国当时不贪整个关中这个大财,现在反而会贪商人的一点小财吗?而且,李斯做秦始皇的相国,秦朝最后亡国了,又怎么可以效法呢?
听了王卫尉的这番话,刘邦才知道错怪了萧何。萧何被赦后,赶紧“徒跣谢”。刘邦此时反倒说:“您为老百姓请求上林苑的空地,我不许,我不过是桀纣一样的暴君,而相国您则是贤相。我之所以将您下狱,就是要让百姓知道我的过错,以衬托您的伟大。”
萧何自污,虽不免遭受下狱之辱,但总算得到了刘邦的信任,没有像韩信、陈�g等人一样被杀掉。
一个人要赢得他人的真正信任,是很难的事,如果这个他人还是手握重权的君王的话,就更难了。那到底有没有争得君王信任的办法呢?还真有。
比如,钓。经典案例就是姜太公,周文王发现这个用直钩钓鱼的老先生不是凡人,一谈之下,相见恨晚。于是拜姜太公为老师,并请他辅佐自己,中国 历史上一对模范君臣就此诞生。与姜太公相似的,还有 孔子的学生子夏。 孔子去世后,儒家“一分为八”,分成了八个门派,以子夏为首的讲学团队,是其中非常重要的一派。这个团队后来被魏文侯迎请到了魏国,魏文侯还拜子夏为师,给予极高的礼遇和信任。子夏和他的弟子由此开始了一段有名的“西河讲学”岁月——这是儒学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阶段。史书上没留下子夏游说魏文侯的任何言辞,说的都是他被魏文侯“迎请”到了魏国。看来,他和姜太公一样,是凭着自己的道德学问征服了君王,使其主动“上钩”的。
能“钓”到君王的信任当然是好的。众多史实也证明,君王尊重、信任某人,一般这种君臣关系都颇为牢固、和谐。“钓”得到君王的信任,其效果虽佳,但毕竟不是一种常规手段,属于可遇不可求之列。或许正因为此,很多急切地想得到君王信任的人,一般不采取这种被动等待的方法,他们大多喜欢主动出击。
主动出击的方法也分好几种,比如“连忽悠带骗”法。这种办法战国时期的纵横家用得最多,也最娴熟。其秘诀是,游说君王时,连哄带骗,为了达到目的可以不择手段。就手段的效果而言,晓之以理不如诱之以利,诱之以利不如吓之以威。比如张仪替秦国出使楚国,目的是拆散齐楚联盟,以便秦国逐个击破。为了达到这个目的,张仪一上来就跟楚怀王说,请您跟齐国绝交,绝交之后秦国给楚国方圆六百里的商於之地,此外秦王还会把他漂亮的女儿嫁给您。结果到了秦国,张仪变卦了,“哪里有六百里?我说的是六里”。楚怀王一怒之下发兵攻打秦国,可惜打不过,损兵折将。
这时,张仪再次到楚国来,这次不诱之以利,而是吓之以威。他对楚怀王说,秦国实力强大,楚国根本打不过,好好跟秦国搞好关系才是上策。若不如此,秦国势必大兵压境。这回,楚怀王被吓住了,又信了张仪。在当时,各诸侯国都知道张仪是个“反覆无常之人”,可他替秦国搞连横偏偏屡屡得手,为什么?说白了就是各国君王均有贪财好利、目光短浅、见利忘义等致命弱点,所以才屡屡被他“胡萝卜加大棒”的方法忽悠住。
再比如,“盟誓法”。古代的盟誓效用大概与今天的签合同差不多,口说无凭,得落实到白纸黑字上。盟誓有仪式,有誓词,非常庄重,一般不能反悔。这个招法严格来说属于“巩固信任法”,即害怕君王中途变卦,不再信任自己了,所以就用这种方法固定信任关系。
战国时期的名将甘茂就用过这个办法。当时,秦武王想让甘茂带兵去攻打韩国的宜阳。甘茂没有马上领命,而是先跟秦武王谈起了条件:宜阳看起来是一个县,其实相当于一个郡,秦军要千里奔袭,还要通过许多险要的战略要地,非常难。以前,孔子的高徒曾参居住在费县,鲁国有个与曾参同名的人杀了人。有人告诉远在家乡的曾参母亲:“你的儿子曾参杀人了!”结果曾母镇定自若,照常织布,她根本不相信自己德操极佳的儿子会杀人。过了一会儿,又一个人来告诉说:“你的儿子曾参杀人了。”其母仍“尚织自若也”。又过了一会儿,又来一个人说:“你儿子曾参杀人了。”其母没织完的布也不要了,织布机也不管了,赶紧逃走,害怕受儿子牵连也被官府抓走。甘茂以此类推,说:“夫以曾参之贤与其母之信也,三人疑之,其母惧焉。今臣之贤不若曾参,王之信又不如曾参之母信参也,疑臣者非特三人,臣恐大王之投杼也。”还进一步分析,我如果带兵去攻打韩国宜阳,樗里子、公孙�]两位大臣一定会非议我,大王您一定会听信他们,这样一来,您背上反悔的恶名,我也白白得罪了韩国。
秦武王赶紧说:“寡人不听也,请与子盟。”甘茂等的就是这个。两人在息壤这个地方举行了盟誓,盟书各拿一份。
之后,甘茂带兵去攻打宜阳。宜阳不好攻,围攻了五个月还没拿下来。果然,樗里子和公孙�]两人就面见秦武王,希望秦武王将甘茂召回。这时,甘茂的盟誓派上用场了。甘茂说:“息壤在彼。”——您忘了当初和我一块在息壤举行过盟誓了吗?秦武王无话可说,只好继续履行合约,坚决支持甘茂的宜阳之战。结果,甘茂“斩首六万,遂拔宜阳”。此战之后,韩国震恐,赶紧派人到秦国求和。
盟誓法属于古代的“法治思维”,即便跟君王办事,也得“先小人后君子”,重合同,讲信用,这里面是很有点西方的“契约精神”的。可惜的是,一般人没胆量与君王讨价还价,所以这个方法用的人也不多。
还有一种取得君王信任的办法,就是“自污法”。战国末期,秦始皇要派兵攻打楚国,问李信需要带兵多少,李信回答“二十万。”秦始皇又以同样的问题问王翦,王翦回答:“非六十万不可。”秦始皇命李信带兵二十万攻楚,结果失败。秦始皇回头再请王翦出兵,并答应了王翦“将兵六十万”的要求。王翦率兵出征之际,秦始皇还亲自送到灞上。
这时,有趣的一幕出现了。统率六十万大军的王翦要秦始皇赐给他许多良田美宅,秦始皇说:“将军行矣,何忧贫乎?”王翦说:做大王的将军,有功最终也不能封侯,所以我趁着大王还肯赏我酒饭时,就及时请求点赏赐,以作为子孙后代的家业。秦始皇听后大笑。
王翦带兵到了潼关,仍三番五次派遣使者回长安,向秦始皇请求赏赐良田,连王翦的部下都看不下去了。王翦回曰:“大王为人狡猾,不信任人。现在他把全国的军队都让我统领,我如果不多向他要些良田美宅,不是等着他怀疑我吗?”
相比于王翦,萧何的“自污”更让人心酸。刘邦建立西汉,萧何是第一功臣,当上了相国。汉高祖十二年,黥布反,刘邦带兵去讨伐黥布,萧何镇守关中。刘邦屡屡从前线派使者回来询问萧何在干什么。萧何当时正一心一意地治理国家,同时还鼓励百姓捐出家财支援平叛战争。可有一个门客� 赋隽讼艉蔚奈O眨�“您身居高位,功劳第一,不可能再得到皇上的提拔了。可自进入关中后,您就一直得到百姓的拥护,如今已有十多年了;皇上数次派人问及您,就是害怕您得到关中百姓的拥戴,也会像韩信、陈�g等人一样谋反。现在您为何不利用职权贱买土地,租出去赚钱呢?您用这种方法自损名声,皇上才不会对您起疑心。”萧何依计行事,刘邦得知情况后,果然非常高兴。
刘邦打败黥布后回来,百姓拦路上访,控诉相国萧何抢夺百姓田地。萧何拜见刘邦,刘邦笑着对萧何说:“相国对百姓真好!”然后把老百姓的“上访信”交给了萧何,说:您自己看着给老百姓个答复吧。萧何本是贤相,趁机建议:“长安地狭,上林中多空地,弃,愿令民得入田,毋收稿为禽兽食。”意为长安附近土地少,而刘邦的上林苑空地很多,希望刘邦将上林苑的空地拿出一些来给老百姓耕种,田里的秸秆还可以给牲畜做饲料。
刘邦大怒,说:“相国你自己到处敛财,却让我把上林苑的空地让给老百姓?”于是将萧何拿入大狱。几天后,有王卫尉(卫尉,乃统率卫兵守卫皇宫之官)问刘邦,为何要这样做?刘邦说,李斯做秦始皇的相国,“有善归主,有恶自与”,现在,萧何自己收受商人的钱财,却在我面前为民请命,这是他“自媚于民”,所以我要下狱治他的罪。
王卫尉跟刘邦说,相国为民请命,这是职分所在。您以为相国真的贪财吗?当年您跟项羽争天下及后来平定陈稀、黥布叛乱时,萧相国一直镇守关中。当时,萧相国如果对您稍有贰心,关中大地早就不是您的了。萧相国当时不贪整个关中这个大财,现在反而会贪商人的一点小财吗?而且,李斯做秦始皇的相国,秦朝最后亡国了,又怎么可以效法呢?
听了王卫尉的这番话,刘邦才知道错怪了萧何。萧何被赦后,赶紧“徒跣谢”。刘邦此时反倒说:“您为老百姓请求上林苑的空地,我不许,我不过是桀纣一样的暴君,而相国您则是贤相。我之所以将您下狱,就是要让百姓知道我的过错,以衬托您的伟大。”
萧何自污,虽不免遭受下狱之辱,但总算得到了刘邦的信任,没有像韩信、陈�g等人一样被杀掉。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相关资料
文章价值打分
- 有价值
- 一般般
- 没价值
当前文章打 0 分,共有 0 人打分
文章观点支持
0
0
文章很值,打赏犒劳一下作者~
发表评论
写好了,提交
{{item.label}}
{{commentTotal}}条评论
{{item.userName}}
发布时间:{{item.time}}
{{item.content}}
回复
举报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成也萧何败萧何:萧何用何方法获多疑刘邦的信任?
一个人要赢得他人的真正信任,是很难的事,如果这个他人还是手握重权的君王的话,就更难了。那到底有没有争得君王信任的办法呢?还真有。网络配图比如,钓。经典案例就是姜太公,周文王发现这个用直钩钓鱼的老先生不是凡人,一谈之下,相见恨晚。于是拜姜太公为老师,并请他辅佐自己,中国历史上一对模范君臣就此诞生。与姜太公相似的,还有孔子的学生子夏。孔子去世后,儒家“一分为八”,分成了八个门派,以子夏为首的讲学团队,是其中非常重要的一派。这个团队后来被魏文侯迎请到了魏国,魏文侯还拜子夏为师,给予极高的礼遇和信任。子夏和他的弟子由此开始了一段有名的“西河讲学”岁月——这是儒学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阶段。史书上没留下子夏游说魏文侯的任何言辞,说的都是他被魏文侯“迎请”到了魏国。看来,他和姜太公一样,是凭着自己的道德学问征服了君王,使其主动“上钩”的。能“钓”到君王的信任当然是好的。众多史实也证明,君王尊重、信任某人,...
· 成也萧何败萧何:萧何用何方法获多疑刘邦的信任?
一个人要赢得他人的真正信任,是很难的事,如果这个他人还是手握重权的君王的话,就更难了。那到底有没有争得君王信任的办法呢?还真有。比如,钓。经典案例就是姜太公,周文王发现这个用直钩钓鱼的老先生不是凡人,一谈之下,相见恨晚。于是拜姜太公为老师,并请他辅佐自己,中国历史上一对模范君臣就此诞生。与姜太公相似的,还有孔子的学生子夏。孔子去世后,儒家“一分为八”,分成了八个门派,以子夏为首的讲学团队,是其中非常重要的一派。这个团队后来被魏文侯迎请到了魏国,魏文侯还拜子夏为师,给予极高的礼遇和信任。子夏和他的弟子由此开始了一段有名的“西河讲学”岁月——这是儒学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阶段。史书上没留下子夏游说魏文侯的任何言辞,说的都是他被魏文侯“迎请”到了魏国。看来,他和姜太公一样,是凭着自己的道德学问征服了君王,使其主动“上钩”的。能“钓”到君王的信任当然是好的。众多史实也证明,君王尊重、信任某人,一般这种...
· 如何取得君王信任?萧何用自污法获多疑刘邦的信任?
盟誓法属于古代的“法治思维”,即便跟君王办事,也得“先小人后君子”,重合同,讲信用,这里面是很有点西方的“契约精神”的。可惜的是,一般人没胆量与君王讨价还价,所以这个方法用的人也不多。还有一种取得君王信任的办法,就是“自污法”。战国末期,秦始皇要派兵攻打楚国,问李信需要带兵多少,李信回答“二十万。”秦始皇又以同样的问题问王翦,王翦回答:“非六十万不可。”秦始皇命李信带兵二十万攻楚,结果失败。秦始皇回头再请王翦出兵,并答应了王翦“将兵六十万”的要求。王翦率兵出征之际,秦始皇还亲自送到灞上。这时,有趣的一幕出现了。统率六十万大军的王翦要秦始皇赐给他许多良田美宅,秦始皇说:“将军行矣,何忧贫乎?”王翦说:做大王的将军,有功最终也不能封侯,所以我趁着大王还肯赏我酒饭时,就及时请求点赏赐,以作为子孙后代的家业。秦始皇听后大笑。王翦带兵到了潼关,仍三番五次派遣使者回长安,向秦始皇请求赏赐良田,连王翦的...
· 野史解密:萧何竟用自污法获多疑刘邦的信任?
盟誓法属于古代的“法治思维”,即便跟君王办事,也得“先小人后君子”,重合同,讲信用,这里面是很有点西方的“契约精神”的。可惜的是,一般人没胆量与君王讨价还价,所以这个方法用的人也不多。网络配图还有一种取得君王信任的办法,就是“自污法”。战国末期,秦始皇要派兵攻打楚国,问李信需要带兵多少,李信回答“二十万。”秦始皇又以同样的问题问王翦,王翦回答:“非六十万不可。”秦始皇命李信带兵二十万攻楚,结果失败。秦始皇回头再请王翦出兵,并答应了王翦“将兵六十万”的要求。王翦率兵出征之际,秦始皇还亲自送到灞上。这时,有趣的一幕出现了。统率六十万大军的王翦要秦始皇赐给他许多良田美宅,秦始皇说:“将军行矣,何忧贫乎?”王翦说:做大王的将军,有功最终也不能封侯,所以我趁着大王还肯赏我酒饭时,就及时请求点赏赐,以作为子孙后代的家业。秦始皇听后大笑。王翦带兵到了潼关,仍三番五次派遣使者回长安,向秦始皇请求赏赐良田,...
· 明太监萧敬靠什么获五朝皇帝信任?
萧敬(1438—1528),字克恭,别号梅东,延平府南平县(今福建南平市)人,司礼监太监。自幼入宫服役,因聪明伶俐,被选入司礼监内书堂读书。他学习努力,进步很快。天顺初年,任长随。时英宗在便殿慰劳赏赐近臣,金和钱串堆积甚多,分发得很快,萧敬一一登记,核算得毫无差错。英宗由是发现他很有心计,所以信用他。天顺二年(1458)升为奉御,不久,再升为御用监左监丞。天顺五年(1461),升右少监。英宗宠爱他,相继赐给他蟒衣、玉带和多种珍宝。端午节那天,皇帝亲自检阅射箭,指着他说:“知道你会写文章,还会射箭吗?”萧敬立刻按着马鞍,连发三箭,箭箭中的,英宗十分高兴,从此对他更加关怀、赏识,把他升为太监,佥书监事,每年还给禄米若干石。他奉使到荆州、襄阳办事,各地方官的奏报,都说他行事清静,注意影响,没有骚扰老百姓。天顺八年(1464),英宗去世,他被派到神宫监负责烧火。网络配图成化三年(1467),调到内...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