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匡城“临危不惧”风雅弹琴
孔子匡城“临危不惧”风雅弹琴,公元前496年,孔子带着弟子路过匡城时,被误认为残暴对待过匡人的阳虎,匡人围
公元前496年, 孔子带着弟子路过匡城时,被误认为残暴对待过匡人的阳虎,匡人围孔达五日之久,而 孔子抚琴一曲并大发感慨,子路问他为什么,孔子说,“临大难而不惧者,圣人之勇也”——这就是成语“临危不惧”的由来。
引子
夏商之后,长垣的 历史才真正进入有史可考的准确年代,当然,那时候的长垣还不叫长垣。
西周时期,长垣这个地方属于卫国,卫国在长垣境内设立了两个邑城,一个是蒲邑,大致位置在今天的长垣县城一带;另一个是匡城,大致位置在今天长垣县城西南10公里的张寨乡孔庄村一带。
春秋时期,蒲邑和匡城既不是豪华的都市,也不是军事战略要冲,名气不大,写入史书的大事也不多。不过,长垣倒和一位大人物有着不解之缘,那就是孔老夫子。
公元前496年,孔子带着弟子从卫国铩羽而归,决定到陈国碰碰运气。路过匡城时,为孔子赶车的颜刻显摆了一下,指着匡城说:“当年我来过这地方,从城墙那个缺口进来的。”匡城百姓听见了这句话,看了看孔子的身材容貌,大喊一声:“阳虎来了,别让他跑了。”顿时跑来一群人,把孔子一行人围困起来。
阳虎是鲁国人,曾经残暴地对待过匡人,匡人对其恨之入骨,把孔子误认为是阳虎。
由于无法脱身,弟子们非常着急,孔子满不在乎地当场抚了一段琴,并说了一段气吞山河的名言:“文王既没,文不在兹乎?天之将丧斯文也,后死者不得与于斯文也;天之未丧斯文也,匡人其如予何?”子路问他怎么有如此雅兴,孔子说,“临大难而不惧者,圣人之勇也”——这就是成语“临危不惧”的由来。
据《史记》的记载,匡人围孔达五日之久,可见老夫子的狼狈。
蒲邑讲学留下先贤足迹
匡城给孔老夫子留下的无疑是个坏印象,不过蒲邑倒是让孔子感觉蛮不错。
出长垣县城往北走不过5公里,就是满村乡学堂岗村,村东头有一座圣庙,相传孔子曾在此讲学。
据当地县志记载,一次孔子率子路、冉有等4个弟子路过蒲邑,突遇暴雨,不得已一行人只好到一户农家避雨。谁知道这场雨连下了好几天,孔子和弟子们只好暂住下来。在随后的7天里,孔子和4位弟子言谈个人的志向,了解他们治国的才能,并在此讲学布道。
后人为了纪念孔子,在此处建庙。据史料记载,学堂岗圣庙最早始于汉代,唐宋时期规模日益扩大,经明清多次修葺,成为古蒲八景之一。
圣庙坐北面南,四个庭院贯穿在一条南北中轴线上,左右布局作对称式排列。头道门为三间三级台阶的山门,门上有一块横匾“传心要地”。第二道庭院是圣庙的主体结构。中间的大殿叫圣殿,也叫大成殿,为面阔五间的宫殿式建筑。步入殿内,正面有孔子塑像,孔老夫子盘膝抚琴,安坐其中,子路、冉有等四大弟子分列身后。前面香案上有一木牌,上书“大成至圣先师孔夫子之位”。
大成殿旁有两个门,曰“春风”、“化雨”。从此进入第三道庭院,映入眼帘的就是木结构的杏坛碑亭。亭内有明代嘉靖年间长垣县令张道所书的“杏坛”碑。碑后有一长方形的高台基,青砖垒砌,中间有一正方形的亭子,称为“杏坛亭”,亭高6米、宽6.4米,亭顶为飞檐式,无斗拱,枋上有彩绘。该亭始建于明代,清代重修。
为什么叫杏坛呢?据《长垣县志》原主编萧岐峻老人介绍,他们专门请教了山东曲阜孔庙管理处的同志,因为孔子在曲阜一带讲学时,曾亲手种植过两株杏树,后人为了纪念孔子,凡是孔子讲学的地方,大都称之为杏坛。每年农历三月十一,当地百姓都会聚集于此,举行盛大的祭孔仪式,以纪念这位伟大圣人在此驻足讲学。
孔老夫子周游列国,虽然他的观点没有得到诸侯们的认可,但他将知识撒播到了各地,正如长垣县的学堂岗圣庙,汉代之后成为当地教书育人的地方,长垣读书风气盛浓,有明一代,长垣境内出了三位尚书、四位侍郎,可谓很好的证明。
子路让蒲邑成为“三善之地”
孔子周游列国14年,在卫国的时间最长,除了遭到匡人的围攻和在蒲邑讲学,孔子还多次到卫国大夫蘧伯玉家长住。
蘧伯玉为卫国蒲邑人,与孔子感情很好,他很赞赏孔子的理念,实施“仁德治国”、“弗治之治”的方略,孔子见此非常高兴,称赞蘧伯玉“其以仁守卫,而天下莫能危”。
孔子是很想把他的仁、礼理念付诸治国之中的,可惜各个诸侯对其敬而远之,因此孔子没得到一试身手的机会。
孔子没有机会,他的弟子中得到这种机会的人却比较多,比如子路,公元前487年,子路被任命为蒲邑宰,成为长垣县有文字记载的第一位地方长官。
子路,姓仲名由,字子路。据地方县志记载,子路“治蒲三年”,成绩卓着,他亲自带领民众开挖沟渠,以利农耕。孔子听说这位弟子政绩斐然后,专门从外地赶来查看子路的政绩。刚进入蒲邑境内,孔子就称赞说:“善哉由也!”走进城内看了一圈,孔子又说了一句“善哉由也!”走进衙门后,孔子第三次说了一句:“善哉由也”。
这时,跟着孔子的颜回有点纳闷,就问:“夫子尚未见到子路就三次称赞其善,不亦逾乎?”孔老夫子回答说,入其境见沟渠深治,田地整齐,庄稼茂盛,说明子路恭正以信,故民众尽力;入其邑,房屋完好,商贾繁荣,树木葱茏,说明子路忠信以宽,故民不偷懒;至其庭,满院清净,诸下用命,说明子路明察善断,故其政不扰。
最后,孔老夫子说,看来子路的仁政取得了斐然的成果,所以就没有必要再去见子路了,于是就带着颜回满意地回去了。后来,蒲邑被称为“三善之地”。
正如孔老夫子评价的那样,子路在蒲邑任宰三年,确实为当地人民办了很多好事。今天长垣县城西北的文明渠,相传就是当年子路率民众开挖的。由于选址准确,加之长期疏浚,至今还发挥着排灌农田的作用,惠及后人。
在长垣县城的入城口,新立了一座汉白玉的子路塑像,以纪念长垣历史上的这位地方官员。
引子
夏商之后,长垣的 历史才真正进入有史可考的准确年代,当然,那时候的长垣还不叫长垣。
西周时期,长垣这个地方属于卫国,卫国在长垣境内设立了两个邑城,一个是蒲邑,大致位置在今天的长垣县城一带;另一个是匡城,大致位置在今天长垣县城西南10公里的张寨乡孔庄村一带。
春秋时期,蒲邑和匡城既不是豪华的都市,也不是军事战略要冲,名气不大,写入史书的大事也不多。不过,长垣倒和一位大人物有着不解之缘,那就是孔老夫子。
公元前496年,孔子带着弟子从卫国铩羽而归,决定到陈国碰碰运气。路过匡城时,为孔子赶车的颜刻显摆了一下,指着匡城说:“当年我来过这地方,从城墙那个缺口进来的。”匡城百姓听见了这句话,看了看孔子的身材容貌,大喊一声:“阳虎来了,别让他跑了。”顿时跑来一群人,把孔子一行人围困起来。
阳虎是鲁国人,曾经残暴地对待过匡人,匡人对其恨之入骨,把孔子误认为是阳虎。
由于无法脱身,弟子们非常着急,孔子满不在乎地当场抚了一段琴,并说了一段气吞山河的名言:“文王既没,文不在兹乎?天之将丧斯文也,后死者不得与于斯文也;天之未丧斯文也,匡人其如予何?”子路问他怎么有如此雅兴,孔子说,“临大难而不惧者,圣人之勇也”——这就是成语“临危不惧”的由来。
据《史记》的记载,匡人围孔达五日之久,可见老夫子的狼狈。
蒲邑讲学留下先贤足迹
匡城给孔老夫子留下的无疑是个坏印象,不过蒲邑倒是让孔子感觉蛮不错。
出长垣县城往北走不过5公里,就是满村乡学堂岗村,村东头有一座圣庙,相传孔子曾在此讲学。
据当地县志记载,一次孔子率子路、冉有等4个弟子路过蒲邑,突遇暴雨,不得已一行人只好到一户农家避雨。谁知道这场雨连下了好几天,孔子和弟子们只好暂住下来。在随后的7天里,孔子和4位弟子言谈个人的志向,了解他们治国的才能,并在此讲学布道。
后人为了纪念孔子,在此处建庙。据史料记载,学堂岗圣庙最早始于汉代,唐宋时期规模日益扩大,经明清多次修葺,成为古蒲八景之一。
圣庙坐北面南,四个庭院贯穿在一条南北中轴线上,左右布局作对称式排列。头道门为三间三级台阶的山门,门上有一块横匾“传心要地”。第二道庭院是圣庙的主体结构。中间的大殿叫圣殿,也叫大成殿,为面阔五间的宫殿式建筑。步入殿内,正面有孔子塑像,孔老夫子盘膝抚琴,安坐其中,子路、冉有等四大弟子分列身后。前面香案上有一木牌,上书“大成至圣先师孔夫子之位”。
大成殿旁有两个门,曰“春风”、“化雨”。从此进入第三道庭院,映入眼帘的就是木结构的杏坛碑亭。亭内有明代嘉靖年间长垣县令张道所书的“杏坛”碑。碑后有一长方形的高台基,青砖垒砌,中间有一正方形的亭子,称为“杏坛亭”,亭高6米、宽6.4米,亭顶为飞檐式,无斗拱,枋上有彩绘。该亭始建于明代,清代重修。
为什么叫杏坛呢?据《长垣县志》原主编萧岐峻老人介绍,他们专门请教了山东曲阜孔庙管理处的同志,因为孔子在曲阜一带讲学时,曾亲手种植过两株杏树,后人为了纪念孔子,凡是孔子讲学的地方,大都称之为杏坛。每年农历三月十一,当地百姓都会聚集于此,举行盛大的祭孔仪式,以纪念这位伟大圣人在此驻足讲学。
孔老夫子周游列国,虽然他的观点没有得到诸侯们的认可,但他将知识撒播到了各地,正如长垣县的学堂岗圣庙,汉代之后成为当地教书育人的地方,长垣读书风气盛浓,有明一代,长垣境内出了三位尚书、四位侍郎,可谓很好的证明。
子路让蒲邑成为“三善之地”
孔子周游列国14年,在卫国的时间最长,除了遭到匡人的围攻和在蒲邑讲学,孔子还多次到卫国大夫蘧伯玉家长住。
蘧伯玉为卫国蒲邑人,与孔子感情很好,他很赞赏孔子的理念,实施“仁德治国”、“弗治之治”的方略,孔子见此非常高兴,称赞蘧伯玉“其以仁守卫,而天下莫能危”。
孔子是很想把他的仁、礼理念付诸治国之中的,可惜各个诸侯对其敬而远之,因此孔子没得到一试身手的机会。
孔子没有机会,他的弟子中得到这种机会的人却比较多,比如子路,公元前487年,子路被任命为蒲邑宰,成为长垣县有文字记载的第一位地方长官。
子路,姓仲名由,字子路。据地方县志记载,子路“治蒲三年”,成绩卓着,他亲自带领民众开挖沟渠,以利农耕。孔子听说这位弟子政绩斐然后,专门从外地赶来查看子路的政绩。刚进入蒲邑境内,孔子就称赞说:“善哉由也!”走进城内看了一圈,孔子又说了一句“善哉由也!”走进衙门后,孔子第三次说了一句:“善哉由也”。
这时,跟着孔子的颜回有点纳闷,就问:“夫子尚未见到子路就三次称赞其善,不亦逾乎?”孔老夫子回答说,入其境见沟渠深治,田地整齐,庄稼茂盛,说明子路恭正以信,故民众尽力;入其邑,房屋完好,商贾繁荣,树木葱茏,说明子路忠信以宽,故民不偷懒;至其庭,满院清净,诸下用命,说明子路明察善断,故其政不扰。
最后,孔老夫子说,看来子路的仁政取得了斐然的成果,所以就没有必要再去见子路了,于是就带着颜回满意地回去了。后来,蒲邑被称为“三善之地”。
正如孔老夫子评价的那样,子路在蒲邑任宰三年,确实为当地人民办了很多好事。今天长垣县城西北的文明渠,相传就是当年子路率民众开挖的。由于选址准确,加之长期疏浚,至今还发挥着排灌农田的作用,惠及后人。
在长垣县城的入城口,新立了一座汉白玉的子路塑像,以纪念长垣历史上的这位地方官员。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相关资料
文章价值打分
- 有价值
- 一般般
- 没价值
当前文章打 0 分,共有 0 人打分
文章观点支持
0
0
文章很值,打赏犒劳一下作者~
发表评论
写好了,提交
{{item.label}}
{{commentTotal}}条评论
{{item.userName}}
发布时间:{{item.time}}
{{item.content}}
回复
举报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打赏
私信
24小时热门
推荐阅读
· 弹琴台之战
参考资料《朝鲜王朝实录》弗洛伊斯《日本史》
· 对牛弹琴
【成语】对牛弹琴对牛弹琴,亦作“对牛鼓簧”。喻对不懂事理的人讲道理或言事。常含有徒劳无功或讽刺对方愚蠢之意。【近义词】对牛鼓簧、白费口舌、错认颜标【反义词】谈笑风生、心有灵犀、对症下药、有的放矢、知音识曲【对牛弹琴成语故事】春秋时期,鲁国有个著名的音乐家,名字叫公明仪。他对音乐有极深的造诣,善于弹琴。他的琴声优美动听,人们听到如此美妙的琴声之后往往如醉如痴。有一年的春天,他带着琴来到城郊的田野散步,和煦的春风将青草的芳香吹到他的面前,让他心情非常舒畅。他环顾四周,发现不远处有一头大公牛正在吃草。他兴致勃发,突发奇想要为这头公牛演奏一曲,于是他拨动琴弦,对着这头公牛弹奏了一首高雅的《清角之操曲》。虽然公明仪弹奏的曲子非常悦耳动听,但是那头吃草的牛儿却根本不理会那高雅的曲调,仍然低着头继续吃草。因为公牛虽然能听到琴弦发出的声音,但是并不能理解曲子中的美妙意境。公明仪见美妙的琴声并不能打动这头不...
· 弹琴和补靴
库勒克是德国的大钢琴家,有一次被富翁白林克请去吃饭。白林克过去是个鞋匠。进餐完毕,主人要求客人弹支曲子,库勒克只好从命。不久,音乐家也邀请白林克来吃饭。饭后,他捧出一双旧靴来。富翁感到很奇怪,库勒克说:“上次你请我,是为了听曲子;今天我请你,是为了补靴子。”
· 对牛弹琴的故事对牛弹琴的主人公是谁?
对牛弹琴的故事对牛弹琴的主人公是谁?对牛弹琴的主人公是谁?对牛弹琴的主人公是公明仪对牛弹琴:比喻对蠢人谈论高深的道理,白费口舌。也用以讥笑说话的人不看对象。公明仪的简介:公明仪,战国时代人物。自幼有音乐天赋,平日拿筷子敲碗,音调铿锵殊妙。然而家境贪寒,买乐器不起,只好跳踢踏舞。后有宫庭乐师弥留之际,以为孺子可教,将毕生钟爱之琴馈赠于他。对牛弹琴的典故:战国时代,有一个叫公明仪的音乐家,他能作曲也能演奏,七弦琴弹得非常好,弹的曲子优美动听,很多人都喜欢听他弹琴,人们很敬重他。有一年的春天,他带着琴来到城郊的田野散步,和煦的春风将青草的芳香吹到他的面前,让他心情非常舒畅。他环顾四周,发现不远处有一头大公牛正在吃草。他兴致勃发,突发奇想要为这头公牛演奏一曲,于是他拨动琴弦,对着这头公牛弹奏了一首高雅的《清角之操曲》。虽然公明仪弹奏的曲子非常悦耳动听,但是那头吃草的牛儿却根本不理会那高雅的曲调,仍...
· 《听蜀僧浚弹琴》
蜀僧抱绿绮,西下峨眉峰。为我一挥手,如听万壑松。客心洗流水,余响入霜钟。不觉碧山暮,秋云暗几重。《听蜀僧浚弹琴》译文及注释译文蜀僧怀抱着绿绮琴,来自遥远的峨眉山。为我随意挥手一弹,如同听到万壑松声。余音袅袅,汇入霜天钟声,我心清静,如经流水洗过。不知不觉,暮色笼罩青山,秋云黯淡,布满黄昏天空。注释蜀僧濬:即蜀地的僧人名濬的。有人认为“蜀僧濬”即李白集中《赠宣州灵源寺仲濬公》中的仲濬公。绿绮(qǐ):琴名。诗中以绿绮形容蜀僧濬的琴很名贵。峨眉:山名,在四川省峨眉县。一:助词,用以加强语气。挥手:这里指弹琴。万壑(hè)松:指万壑松声。这是以万壑松声比喻琴声。琴曲有《风入松》。壑:山谷。这句是说,听了蜀僧濬的琴声好像听到万壑松涛雄风。客:诗人自称。流水:语意双关,既是对僧濬琴声的实指,又暗用了伯牙善弹的典故。余响:指琴的余音。霜钟:指钟声。“碧山”句:意思是说,因为听得入神,不知不觉天就黑下来...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