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朝小民的硬气 敢当路挡住宰相大骂
宋朝小民的硬气敢当路挡住宰相大骂, 宋仁宗时,有一个叫宋祁的官员到开封城外游赏景色,见到老农耕田,便上前作揖,
宋仁宗时,有一个叫宋祁的官员到开封城外游赏景色,见到老农耕田,便上前作揖,打趣说道:“老丈辛苦了。看来今年您大丰收啊。您觉得应该感谢老天爷眷顾呢,还是感谢皇上洪福?”老农“俯而笑”,然后将宋祁狠批一顿:“何言之鄙也!子未知农事矣!我每日辛勤劳作,今日之获,全是我的汗水换来,为何要感谢老天爷?我按时纳税,官吏也不能强我所难,我为什么要感谢皇上?吾春秋高,阅天下事多矣,没见过像你这么蠢的。”宋祁被老农骂得悻悻然,也不敢生气。
官员庄绰在《鸡肋编》中也记录了一件事:他路过赣州,叫吏卒到附近店铺买些日用品,但店家不肯卖东西给他们,因为吏卒带去的制钱是徽宗朝所铸造。赣州百姓看到徽宗朝制钱,便不客气地说:“这种无道昏君的制钱,我们这里不收。”这不是某一个人的意气用事,而是整个赣州乃至江西的民风。用庄绰的话来说,是“山水风气致然也”。
南宋人周密在他的笔记中记述了一件事:严州有个知州,叫方回,为人贪鄙,喜欢给人的 诗集作序,然后收点润笔。“有市井小人求 诗序者,酬以五钱,必欲得钞入怀,然后漫为数语。市井之人见其语草草,不乐,遂以序还,索钱,几至挥拳,此贪也。”我觉得方回这个人很有意思,毫无半点知州的架子,只要给点钱,就可请他写一篇序。更有意思的是,那个“市井小人”对方大人的序不满意,居然敢掷回去,要方大人退钱,不退钱就揍他。
这个方大人,后来寓居杭州旅舍,不小心将邻居的壁土震落了。那邻居也不客气,马上就将方大人告上法庭。当时的临安市民,无论远近,不管强弱,受了官员的委屈就“操盈尺之纸,书平时之愤”,擂登闻鼓状告官长,“视帝阍万里若咫尺”。
北宋的汴梁人,也动辄官长。京城之民不畏官长,常抓着政府的短处不放,跟官长争长短,也不给官长好面色看,急了就写检举信,或者到京师的直诉法院——登闻鼓院。
宋哲宗绍圣年间,向太后的娘家向氏想在自家祖坟上修建一间慈云寺。户部尚书蔡京欲巴结皇亲,便圈了一大块地给向氏,要求“四邻田庐”赶快拆迁,让给向氏建寺。被拆迁的人家不服,到开封府告状。开封府法官范正平(范仲淹之孙)作出判决:“所拓(拆迁)皆民业,不可夺。”被拆迁户还不满意,“又挝鼓上诉”,告到登闻鼓院,最后蔡京“坐罚金二十斤”。
市井人物这么硬气,士子就更不用说了。宋人笔记《国老谈苑》录有一则故事:“王旦在中书(宰相),祥符末大旱。一日,自中书还第,路由潘氏旗亭,有狂生号王行者在其上,指旦大呼曰:‘百姓困旱,焦劳极矣,相公端受重禄,心得安邪?’遂以所持经掷旦,正中于首。左右擒之,将送京尹,旦遽曰:‘言中吾过,彼何罪哉?’乃命释之。”
一个书生不但敢当路挡住宰相大骂,而且向宰相扔书本表达,而宰相还得承认他骂得有道理。这样的官民关系,之后很少见。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相关资料
文章价值打分
- 有价值
- 一般般
- 没价值
当前文章打 0 分,共有 0 人打分
文章观点支持
0
0
文章很值,打赏犒劳一下作者~
发表评论
写好了,提交
{{item.label}}
{{commentTotal}}条评论
{{item.userName}}
发布时间:{{item.time}}
{{item.content}}
回复
举报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打赏
私信
24小时热门
推荐阅读
· 彭小民
外部链接彭小民-在ChessGames.com的棋手档案
· 没有什么功劳的曾国藩为什么敢大骂咸丰皇帝?
曾国藩自从做了京官,做了礼部副部长以后,曾国藩的心情一直是低沉的,相信很多人看到这句话都是不理解的,从一个地方小吏升任二品大员,曾国藩为什么不高兴呢?原来,曾国藩讨厌道光皇帝治下的政治氛围,整个清朝官场的官风都是死气沉沉的,面对内忧外患,道光皇帝只是坚守旧制,不去寻求什么变化,下面的官员当然也都为了自保,不会对道光皇帝有什么实质性的进言,甚至很多官员都是“不说话”的。网络配图众所周知,曾国藩是清朝晚期的一个十分有抱负的大忠臣,做了京官以后,曾国藩特别渴望给道光帝进言,希望能够改变那种死气沉沉的官风,渴望改变,渴望有一个全新的大清朝,可惜啊,道光不纳言。道光皇帝去世以后,咸丰皇帝继位,新皇帝一上台,就发布了广开言路的规定,曾国藩一看特别的高兴,觉得这个新皇帝肯定会有一番作为。于是,曾国藩与其他想要有一番作为的官员写了很多有建议性的奏折,曾国藩就十分认真,绞尽脑汁的写了很多有建设性的奏折,比如...
· 当路王氏的三次迁徙
连云港市云台山区当路庄,是东海当路王氏的发祥地。家谱记载,王氏在当路立庄,始于汉哀帝元年(公元前6年),至今已有2020年的历史,世系已经延续了80多代。当路王氏作为一个历史久远、人口众多、分布较广、人才辈出的望族,不仅在苏北鲁南地区是名门望族,在全国也有较大的影响。著名历史文化学者王大良、夏志刚,在其撰写的中国大姓《周吴郑王》一书中,曾这样描述王姓在全国的分布状况:“以河南、山东、山西为主,河北、陕西、江苏(苏北)、安徽(皖北)次之。”今日当路王氏主要分布在苏北海属和鲁西南地区所辖诸市县,与《周吴郑王》一书的记载完全吻合。当路王姓经过2000多年的生息繁衍,已形成了以连云港市为中心,不断向周边地区拓展的分布格局。当路王氏历史上除了正常的人口流动,主要有三次较大规模的迁徙,其路线也分三条。清早期以前,云台山一直矗立于大海之中,当路庄也近海。康熙五十一年(1712年),郯城发生了强烈的地震,...
· 东海当路王氏的三次迁徙
连云港市云台山区当路庄,是东海当路王氏的发祥地。家谱记载,王氏在当路立庄,始于汉哀帝元年(公元前6年),至今已有2020年的历史,世系已经延续了80多代。当路王氏作为一个历史久远、人口众多、分布较广、人才辈出的望族,不仅在苏北鲁南地区是名门望族,在全国也有较大的影响。著名历史文化学者王大良、夏志刚,在其撰写的中国大姓《周吴郑王》一书中,曾这样描述王姓在全国的分布状况:“以河南、山东、山西为主,河北、陕西、江苏(苏北)、安徽(皖北)次之。”今日当路王氏主要分布在苏北海属和鲁西南地区所辖诸市县,与《周吴郑王》一书的记载完全吻合。当路王姓经过2000多年的生息繁衍,已形成了以连云港市为中心,不断向周边地区拓展的分布格局。当路王氏历史上除了正常的人口流动,主要有三次较大规模的迁徙,其路线也分三条。清早期以前,云台山一直矗立于大海之中,当路庄也近海。康熙五十一年(1712年),郯城发生了强烈的地震,...
· 宋朝宰相王旦
王旦(957~1017),字子明,大名府莘县(今山东莘县)人,王祜次子,生于后周显德四年丁巳(957年)。王旦幼年沉默寡言,勤奋好学,极有文采。他的父亲非常器重和培养他,经常高兴地说:“此子当致公相”。太平兴国五年(980年),王旦二十三岁就进士及第,为大理评事,知平江县。此时的赵昌言为转运使,认为王旦是个人才,善于从政理事,就把自己的女儿许配给他,并命监察潭州银场的何承矩推荐王旦为著作佐郎,预编文苑精华诗文,迁殿中丞通判。淳化初,王禹傋推荐他的才能,诏至京任转运使驿,王旦不愿任吏职,自己献文召试,结果被命任为直史馆。第二年拜右正言,知制诰。王旦用不到十年的时间,就继承了父亲王祜的旧任。与王旦同品位的人称赞王旦“凌霄耸壑,栋梁之才,贵不可涯,非吾所及”。第二年,与苏易简同知贡举,加虞部员外郎,同判吏部流内铨知考课院,赵昌言参机务。王旦为了避开与岳父在同一科院有嫌言发生,主动辞职。太宗嘉奖他...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