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网 头条 历史文化

天才横溢的李白为何终生不参加科举考试?

2017-05-16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1167
转发:0
评论:0
天才横溢的李白为何终生不参加科举考试?,   李白(公元701年-公元762年),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又号“谪仙人”。是
    李白(公元701年-公元762年),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又号“谪仙人”。是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 人,被后人誉为“ 仙”。与 杜甫并称为“李杜”,为了与另两位诗人 李商隐杜牧即“小李杜”区别, 杜甫李白又合称“大李杜”。其人爽朗大方,爱饮酒作诗,喜交友。天宝初,入长安,贺知章见了,称为谪仙人,荐于唐玄宗,待诏翰林。

    他所作 诗歌,总体风格豪放俊迈,清新飘逸,大气磅礴,气势十足。既反映了唐代的繁荣景象,也揭露了统治阶级的荒淫和腐败,表现出蔑视权贵,反抗传统束缚,追求自由和理想的积极精神,极具浪漫主义情怀。

    他所作词 ,宋人已有 传记(如文莹《湘山野录》卷上),就其开创意义及艺术成就而言,“李白词”享有极为崇高的地位。


    李白为何终生不参加科举考试?

    说法一:


    李白生平里,有件事非常可疑。李白终生不参加科举考试,这是为什么呢? 当然李白自己说我是天才,天才哪有参加考试的?果真如此么? 唐代的一个读书人不去参加科举考试,这是不可想象的事情。唐代人要出人头地,通常有两条途径:你本来就是王公贵族的后人,可以享受政府特殊照顾。万一你不是这个出身,又想上进,正规的渠道就是考进士。

    唐代的进士文化,对诗人的人格影响太大。哪些人诗写得雍容华贵,哪些人诗写得苦大仇深,都跟考进士有关。像 王维那样一考就中的,诗肯定雍容华贵。诗写得苦大仇深,要么是没考上,要么起码八年抗战才考上的。 杜甫的诗为什么苦大仇深?考了两次都没考上。孟郊更惨,考得心态都扭曲了。为了考进士倾家荡产,把家具都典当了,“借车载家具,家具少于车”,多伤心啊!孟郊46岁终于考上进士了,心花怒放地写了一首《登科后》诗:“昔日龌龊不堪夸,今朝放荡思无涯。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观尽长安花。”以前我是个无名的人,你们看不起我都是应该的。可现在我是新科进士,我要把长安所有的青楼逛遍,把所有的妓院头牌都叫过来陪我喝酒。

    唐代考上进士之后,有两样最荣耀的事情:一个是慈恩塔上题名。 白居易就写过“慈恩塔上题名处,十七人中最少年”的 诗句。还有一个就是游街。放榜之后,所有的青楼都张灯结彩,夜夜笙歌,都是新科状元来游。大把的钱往里头扔,我估计背后也有很多厂家赞助。当时的大族选女婿,都瞄着新科进士。因为你在唐代考取进士,如果又能做翰林的话,你就有百分之五十的希望做宰相。


    当时的背景就是这样,读书人必须走科举这条路。李白凭什么不走?当然他有自己的借口:我是天才,我懒得考进士。但这是托辞。实际上李白有难言之隐,跟他的身世有关。他没资格参加科举考试。

    在唐代,不是什么人都能参加科举考试的。 白居易年轻时候写过一组文章,叫《百道判》。唐代科举考试,到中唐的时候有一个习惯,考进士要考你判案的能力。白居易特聪明,他自己做模拟题,就编了100个案例,然后事先把答案做好。其中有一道“判”,讨论的是:商人的儿子能不能参加进士考试?白居易说可以,他希望政策能够开明一点。白居易专门做这样一道模拟题,说明唐朝的惯例,商人的儿子是不能参加科举考试的。

    唐代考进士,先要通过资格审查。“政审”的时候,要注明:一、“郡县乡里名籍”,你是哪个地方人?二、“父祖官名”,你的父亲,还有你的祖父,叫什么名字,干什么的?此外还规定,如果家里是做商业买卖的,或者关系比较近的亲属是做生意的,你就别来考进士。当然,罪犯的后人,更没有资格。

    李白的身世,恰好两条都占了。一是罪人之后,二是商人之子。你想考进士,连门儿都没有。人都是这样的,你已经把我资格都剥夺了,我还奴颜卑膝地求你?天才李白绝不会这么干。李白就说,你不让我考,我还看不起你进士考试呢!我不考科举,我就靠自我炒作,炒出大名来,让你皇帝老儿亲自把我请过去。这是李白的情结。(摘自:大唐第一古惑仔李白实录   作者:檀作文   出版社:当代中国出版社)


    说法二:

    作为中国文学史中一个标志性人物,李白的能力毋庸置疑,那么,这么一个渴望建功立业的杰出人物,为何终生不走科举道路,反而奔走豪门,通过“走后门”的途径进入仕途?

    王元明说:有了“北门厄事件”这把“总钥匙”,这个扑朔迷离的千古疑案,一下子豁然开朗……

    科举“大道如青天”,李白缘何“我独不得出”?

    唐代沿袭隋代的科举制度,打破了魏晋南北朝以来门阀、士族通过世代沿袭的方法垄断政权的落后传统,来自中小地主商人家庭和出身普通农家的底层知识分子,在政治上终于有了出路,“朝为田舍郎,暮为状元公”,应该说是 历史的巨大进步。

    通过科举取得入仕资格,成了唐代文人最普遍的选择,无论是杜甫、白居易,还是 韩愈柳宗元,绝大多数知识分子都利用科举得到了实现自己政治理想的机会,像 李贺那样,因为父亲名讳( 李贺父亲名叫李晋肃,“晋肃”和“进士”声音相近,为避讳不能参加科举)而放弃科举的,可以说少而又少。

    在整个文人阶层积极参与科举的热潮下,李白却偏偏特立独行,放弃科举,终日游走于达官贵族之门,希望通过“走后门”的方式进入仕途。这是为何?

    对于这一奇怪现象,绝大多数学者的解释是,李白心高气傲,“不屑于”走科举道路。

    王元明认为这一说法很不妥当,放弃科举而去“走后门”,未必是因为心高气傲,在奔走豪门的过程中,李白往往是以牺牲尊严和人格为代价的。

    在《上安州裴长史书》最后,李白这样写道:“愿君侯惠以大遇,洞开心颜。终乎前恩,再辱英眄。白必能使精诚动天,长虹贯日,直度易水,不以为寒。若赫然作威,加以大怒,不许门下,逐之长途。白即膝行于前,再拜而去。西入秦海,一观国风。永辞君侯,黄鹄举矣。何王公大人之门,不可以弹长剑乎?”

    王元明说:请大家仔细回味,“愿君侯惠以大遇”以后八句,李白说的何其慷慨,何其激昂;然而“若赫然作威”以下,李白说的何其无奈,何其悲愤!尤其是“白即膝行于前,再拜而去”两句,多么凄凉,哪里有半点“心高气傲”?

    排除了“心高气傲”的因素,唐代科举道路既然“大道如青天”,李白为何“我独不得出”?

    身世不清,李白没有资格参加科举考试

    还是让我们回到“北门厄事件”这个切入点上。

    王元明说:唐玄宗开元、天宝年间,科举考试的程序早已正规化、严格化了。朝廷明定:到京城参加进士考试的士子,必须经过地方官的严密审查并予以推荐,被推荐人不一定都是贵族子弟,但起码是品学兼优、家世清白的良家子弟。

    通过对“北门厄事件”事件的分析,读者已经知道李白出身贫寒之家,本是斗鸡徒,曾经在斗鸡徒群殴中“手刃数人”,他又逃亡蛾眉山避难,隐姓埋名。像这样有过“劣迹”、家世不清的人,哪个地方官敢于推荐他参加科举考试?

    另外,“北门厄事件”后,李白隐其真名真姓,自称“凉武昭王(李) 本攀浪”,和唐代皇家同宗。李白这种说法,自己随便说说,别人姑妄听之可以,一旦对方较真,李白可就没招了。

    天宝元年(公元742年),唐玄宗发布诏书,续牒认亲。诏书中说:

    “天宝元年七月二十三日诏:殿中侍御史李彦允等奏称,与联同承凉武昭王后,请甄叙者。源流实同,谱牒犹着。自今已后,凉武昭王孙宝已下,绛郡、姑臧、敦煌、武阳等四公子孙,并宜隶入宗正寺,编入属籍。”(见《唐会要》卷七十五)

    值得注意的是,李白正是在天宝元年秋受诏入京的,“玄宗召见于金銮殿,异礼有加,命为待诏翰林”,处于仕途中最得意的时候。如果李白真是“凉武昭王(李) 本攀浪”,那么按照辈分,他就是唐玄宗的族爷,皇帝还能不更加尊敬他、提拔他?可后来李白并没有和皇帝续家谱,也没有入宗正寺。这是因为李白本来并不姓李,无法较真。既然李白不敢续谱认亲,他说的“本家陇西人”,自然也属假冒,这也从反面证明了王元明“李白生于洛阳说”的正确性。

    显而易见,李白并不是不想参加科举考试,而是无法通过地方官“政审”这一关。在这种情况下,李白不得不放弃科举考试,转而寻求达官贵人推荐。

    连救命恩人陆调也不敢推荐李白入仕

    即使想通过达官贵人推荐的办法进入仕途,李白不清不楚的身世,也给他带来了很多麻烦。

    为了寻求进入仕途的推荐人,李白曾经写了《上安州李长史书》、《上安州裴长史书》、《与韩荆州书》、《赠张相镐二首》等大量寻求帮助的信函、诗歌,但大都泥牛入海,没有下文。值得注意的是,张镐曾经“喜识拔后进,尝荐崔宗之、严武於朝,当时士咸归重之”(《新唐书·张相镐传》),以识人、荐人着称,但对于“请日试万言,倚马可待”的李白,他却不肯推荐,应该和李白身世不清有关。

    最具代表性的是陆调。在“北门厄事件”中,陆调是李白的救命恩人。唐玄宗天宝八年(公元742年),李白写作《叙旧赠江阳宰陆调》时,陆调官任江阳县令,就在张镐手下做官,但他既没有留李白在县衙做官,也没有向张镐或朝廷推荐李白。

    原因很简单,陆调最了解李白的复杂身世,年轻时他可以凭义气救李白于危难,但随着年龄渐长和饱经世故,他对李白的态度可能会表面热情、内心冷淡了。后来,陆调官至袁州别驾,成为和张镐关系密切的“故吏”,肯定拥有推荐官员的权力,但他一直没有推荐李白。

    王元明说,李白在诗中,曾多次写出人情世态:“斗酒强然诺,寸心终自疑”(《 古风五十九首》),“前门长揖后门关,今日结交明日改”(《赠从弟南平太守之遥二首》),虽然这并不一定是针对陆调,但显然李白对陆调的态度也冷淡下来。可以肯定的是,自写作《叙旧赠江阳宰陆调》之后,李白再也没有和陆调有过交往,也没有再写一篇和陆调有关的诗文。

    最初推荐李白的,居然是一位道士

    具有讽刺意味的是,最初推荐李白的,不是什么达官贵人,却是和官场有一定联系的道士吴筠。唐玄宗天宝元年(公元742年),在吴筠的极力推荐下,朝廷下诏把李白征到首都长安,此时李白已经42岁。

    王元明分析说:吴筠敢于第一个推荐李白,当然和李白才干超群有关。但更现实的因素,是因为吴筠作为出家人,即使推荐错了,他也不用担负什么责任,“无官一身轻”的他即使是李白家世不清的前提下,他敢推荐李白。

    在长安期间,李白广泛奔走于社会名流、豪门贵族中间,或主动求见,或 诗词唱和。 李白的诗歌天才,不但得到了时任太子宾客、唐代著名文学家贺知章的赞扬和推荐,再加上玉真公主的推荐,唐玄宗这才让李白供奉翰林,除了让他写一些宫廷诗歌,偶尔也让他起草一些诏告文件。

    李白这种“剑走偏锋”的入仕道路并不平坦。一方面,翰林学士这种闲职让李白感到苦闷彷徨,“彷徨庭阙下,叹息光阴逝”;另一方面,李白“揄扬九重万乘主”的狂放性格,得罪了当朝权贵,在唐玄宗宠信太监高力士等人的诽谤、诬蔑下,李白被“赐金放还”,从此离开了官场。

    王元明说,从《叙旧赠江阳宰陆调》可以看出,即使李白当了“翰林学士”这样的高官,他也没有洗刷“北门厄事件”之耻,可见其对手或其后台的职务,应该比翰林学士要高。

    由此可见,“北门厄事件”让李白隐姓埋名、远走他乡,而且极大影响了他的仕途,成了他一生的“难言之隐”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相关资料

展开
发表评论
写好了,提交
{{item.label}}
{{commentTotal}}条评论
{{item.userName}}
发布时间:{{item.time}}
{{item.content}}
回复
举报
点击加载更多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李白为什么不参加科举考试?不是不想是不能
在李白的生平里,有件事非常可疑——他终生不参加科举考试。这是为什么呢?唐代人要出人头地,通常有两条途径:一是王公贵族的后人,可以蒙荫,普通人正规的渠道就是考进士。孟郊46岁终于考上进士了,心花怒放地写了一首《登科后》:“昔日龌龊不堪夸,今朝放荡思无涯。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唐代考上进士之后,有两样最荣耀的事情:一个是慈恩塔上题名。还有一个就是游街。放榜之后,所有的青楼张灯结彩,夜夜笙歌,都是新科状元来游。网络配图而李白根本没资格参加科举考试,这跟他的身世有关。在唐代,不是什么人都能参加科举考试的。唐代考进士,先要通过资格审查。审查的时候,要注明:一、“郡县乡里名籍”,就是要注明你是哪个地方的人?二、“父祖官名”,就是你的父亲,还有你的祖父,叫什么名字,干什么的?此外还规定,如果家里是做买卖的,或者关系比较近的亲属是做生意的,就不能来考进士。当然,罪犯的后人更没有资格。李白的身世...
· 李白为什么不参加科举考试?李白想做官为什么不考试?
李白为什么不参加科举考试?李白想做官为什么不考试?唐朝,是科举制度的成型时期,这种萌芽于南北朝时期的新型人才选拔制度,一直被沿用了一千多年,甚至现在的各种考试,也都是科举的后续发展。而诗仙李白,他所生活的时代就是科举制度一步步完善的时期,他本人又十分热衷于做官,想尽办法也要跻身仕途行列。但是有一点很奇怪,爱做官的李白为什么没有参加科举考试?难道他是要树立一个与众不同的形象吗?1.李白是怎样为自己谋取官职的想当官,这不是什么“趋炎附势”的人生追求,希望能够得到赏识,实现政治才能,这可以说是那个时期每个读书人的愿望。李白也是其中之一,为此,他还专门去找到唐代杰出的道家与纵横家赵蕤,向他学习王霸之道、帝王之术。李白从不掩饰自己想做管的心思,甚至为此,还可以做的更多,比如拍马屁,比如倒插门。李白作为诗人,马屁都更加不同凡响,“生不用封万户侯,但愿一识韩荆州”,这是写给荆州长史韩朝宗用来毛遂自荐的。...
· 李白外貌是怎样的李白为何不参加科举
李白留给我们的那些诗句向我们展现的是一个性格豪迈、才高八斗、胸怀天下的男人形象。今人总喜欢用自己的思维模式去揣摩古人,李白是不是终其一生都是这样一颗耀眼的明珠,始终被唐人景仰、被人们传颂呢?其实,李白的一生颇为坎坷,他的胸怀抱负,他的才气与他的境遇相比十分不匹配,他受制于那个时代。也许正如世人所形容的,他是天上的谪仙,本不该属于这个世界。对于李白,我们可谓既熟悉又陌生。熟悉的是他的诗歌,中小学生谁不会背几首李白的诗歌呢?陌生的是他的生平、他的愤懑,以及他诗歌背后的故事。若让我们用一两讲就说清楚李白的一生是不现实的,所以我们就集中围绕他一生中的一些问号来讲述。李白的外貌是怎样的对于这样一位飘逸潇洒的诗人,人们想象中的他应该长得颇有灵气,颇有点仙风道骨才好。李白正是这样一个人。目前,史料中并没有什么可信的关于李白的画像流传下来,比较常见的出自明人《历代古人像赞》的那张画像,也并没有什么可靠的依...
· 天才英雄泪:揭秘诸葛亮为何抱憾终生
第一:因为关羽。据诸葛亮出山前的“隆中对”中所计划,要刘备,必需先占有荆州,作为发展的根据地,再攻占西川一带,到时分兵两路夹击,一路从荆州一路从西川,可以说是当时统一天下的好的可行性方案,而且当时的天下是北方已被曹操统一,江东被孙权占有,而刘备还没根据,乘下可以图取的就只有荆州刘表和西川刘章、东川张鲁。最终诸葛亮把这些地方都帮刘备占领了,可以说已故经实现了他统一天下的基础。但非常可惜的是这种良好的基础被关羽毁灭了,由于关羽不用诸葛亮“东和孙权北拒曹操”的战略,大意失荆州。荆州一失,刘备的地盘失地去了大约一小半,最重要的是没有了荆州,诸葛亮两路夹击的战略无法实行,能进攻中原的路只有一条,而且蜀道艰难,魏国只要用一良将多放些兵固守就行了,后来诸葛亮多次北伐都失败,就是因为师马懿用固守战略,任你诸葛亮多计谋,也飞不过去。所以关羽失荆州是诸不能统一天下的最大因素。网络配图第二:刘备一个将帅能否成就...
· 开创大秦帝国的秦始皇为何终生不立皇后?
众所周知,千古帝王秦始皇是第一个称作自己为皇帝的人,他为中国的统一做出了很大贡献,尽管后期他在位时比较残暴,但是他的功绩还是不可磨灭的。纵观历史,每个皇帝都有很多妃子,也有自己的皇后,然而秦始皇却从执政之日起直到死都没有立皇后,这是为什么呢?下面为你揭开这个谜团。网络配图中国古代的帝王除秦始皇外都立皇后,立后制与储君制相辅相成,是后宫制度和君主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建立了各种制度,规定正妻为皇后,皇帝的母亲为皇太后。然而秦始皇自己却终生不立皇后,以致秦始皇陵园内没有皇后墓,成了一个历史之谜。秦始皇在统治时期没有立后,原因应该是多方面的,但具体原因,史料并未记载。后人结合当时的社会背景和秦始皇这个人的资料进行了猜测,归纳起来有5方面的原因。第一:秦始皇的母亲赵姬行为不检点,先是做商人吕不韦的小妾,怀孕两个月后(很多人认为怀的就是后来的秦始皇),又被吕不韦献给秦国的王孙子楚,子楚...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