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的“玄武门之变”究竟发生在哪个玄武门?
历史上的“玄武门之变”究竟发生在哪个玄武门?,安徽省庐江县福元乡中学王常识老师写了一篇文章,质疑义务教育初中第二册《中国历
安徽省庐江县福元乡中学王常识老师写了一篇文章,质疑义务 教育初中第二册《中国 历史》中所提唐初玄武门之变的地点,认为当时有两个玄武门,一在“宫城北门”,另一在“大明宫北面”,王老师推论玄武门之变应发生在大明宫北面。对王老师求真求实的精神我深为敬佩,一个中学老师为备课深研课本、教参,查了那么多资料,是很不容易的。
出现这样的歧议,要怪正史记载的不是十分清楚,而后人在辞书中又有错误的解释。王老师所引中华书局1936年版的《辞海》在玄武门之变条中,断然认为这次变故发生于“大明宫北”,是判断之误,应当给予订正。
为了将问题说得更清楚,下面我们先引用一段袁英光等先生在《唐太宗传》中有关的历史叙述:
“(武德九年,公元626年)六月四日一早,高祖上朝,裴寂、肖�r、陈叔达、封德彝……等也已到齐,专等建成、世民、元吉兄弟到达。而这时李世民却正率尉迟敬德、侯君集……等九人,伏于玄武门内。玄武门是宫城北门,是内廷警卫驻扎重兵、为出入内宫必经之路。建成、元吉……两行至临湖殿方觉有变。想掉头回马,李世民已骑马迎面而来,元吉仓皇张弓,连射三矢,因控弦不开,皆未中的。李世民取弓还射,建成当即中箭而死……尉迟敬德跃马而至,元吉立即往武德殿奔逃,敬德引箭便射,将元吉杀死。……东宫、齐府精兵二千余人赶来攻玄武门。在玄武门的秦府兵不多……情势十分危急……赶忙紧闭宫门抵抗,(东宫、齐府兵)力攻很久,不得入,遂鼓�Y进攻秦府。正在这紧要关头,尉迟敬德持建成、元吉首领赶到,东宫、齐府将领和士兵见主子已被杀,无心恋战,遂溃逃而去。……随即,李世民派尉迟敬德往海池舟上面见李渊,说:‘秦王以太子、齐王作乱,举兵诛之,恐惊动陛下,遣臣宿卫。’李渊见事已如此,也无可奈何,改立秦王为太子。”(《唐太宗传》天津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
这一段言简意赅的叙述,将这次玄武门之变记载得很明确。这是一次宫廷军事政变,而对李渊来说,实是一场“逼宫”戏。不管唐太宗秦王府也好,太子建成和齐王元吉也好,所率大军都是直奔唐高祖李渊署理国务朝廷大事的宫廷而去的。
我们要了解这次兵变的具体方位,就首先要知道武德年间唐朝宫廷建筑的具体布局。因为上引文中的几个具体地点:玄武门、临湖殿、武德殿、海池都交待得很明确。这些地点若能考明在何处,便自然可确定当时玄武门的正确方位。现将《唐都长安》一书所附《唐长安城图》列附于下,以便查询
根据这张《唐长安城图》,的确在唐朝曾存有两座玄武门:一在太极宫的正北面,另一座则在大明宫的北面。正是由于这张图和类似的其他唐长安图,1936年版的《辞海》才将玄武门之变的玄武门误认为是大明宫北之玄武门。李老师的判断也由此而来。但是这实际上是一个错误的判定。
首先,唐朝的大明宫建筑群,实际上不是唐高祖统治时就有的,它初建于唐太宗贞观八年,亦即634年,上离李世民、李建成的玄武门之变的626年,有八年之久。这座大明宫开始称为永安宫,第二年(635年)才改为大明宫,据宋敏求《长安志》载,这座宫殿本是“以备太上皇(李渊)清暑”而用的,最后建成完工,是在唐高宗以后。而据当代学者阎文儒诸先生的考证,大明宫一直到高宗时,也只是“统治者夏日消暑”之用,玄宗以后,才成为固定的“皇帝办公及居住处所”(《两京城坊考补》90页)。据《唐六典》记载,大明宫南、北、东、西各有数门,其北有玄武门、银汉门、青霄门。而这个玄武门,究竟何时建成,史无明载,只有《长安志》和《两京城坊考》说过在唐德宗时修造过门楼。但可以肯定的是,此门建造绝不会早于大明宫的首建(《唐代长安宫廷史话》69~70页)。因此,发生在公元626年的玄武门之变,绝不可能址在此事变后八年始建的大明宫的北门。这是应予明确的。《辞海》的错误就在于它根本没弄清大明宫的始建年代。
其次,我们再从唐高祖时的宫殿建筑分析。1992年陕西人民出版社出版了一本扬鸿年先生的《隋唐宫廷建筑考》专著。这部巨著里将唐时宫廷建筑的每殿、每宫、每门、每苑都作了一一详尽介绍。其中提到了太极宫、大明宫、兴庆宫为唐代长安三大宫殿群,大明和兴庆各建于太宗和玄宗时,唯有太极宫为唐高祖建国时便有,是在隋朝原大兴宫的基础上修成。唐高祖在位期间,在太极殿上朝设宴,听政办公,附近有若干政府最高机构,可以认为是唐初的政治中枢。(《唐两京城坊考》卷—·两京宫城)。从唐史籍和宫殿图谱看,唐高祖时,后妃居住的“掖庭”和太子居住的“东宫”,亦在政府中枢太极宫两侧,掖庭在西,太在东。那就是说当时太子建成所居离太极宫很近。而据新、旧唐书和《资治通鉴》记载,天下平定以后,唐高祖李渊还曾一度命李世民和李建成各居承乾殿和武德殿,据查《隋唐宫廷建筑考》,这承乾、武德二殿也位于太极宫中。所以在玄武门之变前夕,势均力敌的建成、元吉一方和李世民一方,他们各怀鬼胎,各自操训兵马,也都在太极宫这个大范围内,只是瞒住了李渊一人。比如《新唐书·隐太子建成传》记载,李建成为准备政变,曾募“恶少年二千人为宫甲,屯左右长林门,号‘长林兵’”,又说他还“募兵三百内宫中。将攻西宫”。这长林门即为太极宫东宫的一座宫门,而“西宫”即为唐高祖所在的太极宫。又据《唐两京城坊考》记载,平日李世民所住承乾殿,李元吉所住武德殿,和高祖所处“上台”,太子住东宫,“昼夜并通,更无限隔”(《两京城坊考补》49页)。几处相距甚近,不会远到后来所建的大明宫玄武门去活动,互为阴谋。由李渊、李世民、李建成、李元吉的居住和活动地点看,626年六月初发生的玄武门之变,也不会离太极宫很远,而皆发生在太极宫附近。
第三,我们再看前文所引玄武门事变当时的几处建成、元吉、李渊所在具体地点,亦俱在太极宫近处。首先,玄武门,据《资治通鉴》卷191唐纪七注解:“玄武门,宫城北门”,这宫就是太极宫,绝不会错的。《两京城坊考补》48页谓:“唐初,称乱及平乱之门禁,皆在宫城之后门──玄武门”,北处有“宫中劲旅羽林、飞转等军队”。我们从云麾将军敬君弘率屯卫玄武门之“宿卫兵”力战建成方面薛万彻的两千劲军的经过,可得到这个结论(《资治通鉴》卷191唐纪七)。所以,阎文儒先生指 出:“初唐时,西宫为皇帝居处地址,而保卫统治者之护卫亲兵,亦居宫中,因而宫内之变,多从玄武门进,玄武门实宫中主要之门禁。高宗以后,大明宫建起,统治者多居大明宫,不在西宫,因而再无西宫玄武门之变矣”(《两京城坊考补》51页)。这里,阎先生将太极宫和大明宫前后两个不同宫禁时期,分得是很清楚的。再从玄武门之变建成、元吉所途径的几点地址和高祖李渊泛舟海池的方位看,也都是在太极宫的玄武门附近。《旧唐书·隐太子建成传》云:建成、元吉于六月四日准备进太极殿受高祖召见,但“建成、元吉行至临湖殿觉变,即回马将东归宫、府”。《隋唐宫廷建筑考》182页考曰:“临湖殿当在太极宫玄武门附近”。此后,元吉遇尉迟敬德追赶,又往武德殿他的住地奔逃,都可看出靠太极宫北附近。又,《资治通鉴》191唐纪七载,玄武门事变当时,“上(高祖)方泛舟海池,世民使尉迟敬德入宿卫”。这个“海池”,据《通鉴》根据阁本《太极宫图》考,“太极宫中凡有三海池,东海池在玄武门内之东,近凝云阁,北海池在玄武门之西”,皆在太极宫的玄武门附近。玄武门之变事后,李世民立命尉迟敬德去向父皇及时禀报,也符合情理。而这恰恰说明玄武门之变离太极宫不会太远。从地图中我们也可以明显看到太极宫内数池,正好在玄武门正南。
上述诸点,皆足以证明,626年六月初之玄武门之变是在太极宫唐初宫城北之玄武门,而绝非后来大明宫北之玄武门。此说是否可以成立?尚祈王常识老师和史学界诸大家指正。
出现这样的歧议,要怪正史记载的不是十分清楚,而后人在辞书中又有错误的解释。王老师所引中华书局1936年版的《辞海》在玄武门之变条中,断然认为这次变故发生于“大明宫北”,是判断之误,应当给予订正。
为了将问题说得更清楚,下面我们先引用一段袁英光等先生在《唐太宗传》中有关的历史叙述:
“(武德九年,公元626年)六月四日一早,高祖上朝,裴寂、肖�r、陈叔达、封德彝……等也已到齐,专等建成、世民、元吉兄弟到达。而这时李世民却正率尉迟敬德、侯君集……等九人,伏于玄武门内。玄武门是宫城北门,是内廷警卫驻扎重兵、为出入内宫必经之路。建成、元吉……两行至临湖殿方觉有变。想掉头回马,李世民已骑马迎面而来,元吉仓皇张弓,连射三矢,因控弦不开,皆未中的。李世民取弓还射,建成当即中箭而死……尉迟敬德跃马而至,元吉立即往武德殿奔逃,敬德引箭便射,将元吉杀死。……东宫、齐府精兵二千余人赶来攻玄武门。在玄武门的秦府兵不多……情势十分危急……赶忙紧闭宫门抵抗,(东宫、齐府兵)力攻很久,不得入,遂鼓�Y进攻秦府。正在这紧要关头,尉迟敬德持建成、元吉首领赶到,东宫、齐府将领和士兵见主子已被杀,无心恋战,遂溃逃而去。……随即,李世民派尉迟敬德往海池舟上面见李渊,说:‘秦王以太子、齐王作乱,举兵诛之,恐惊动陛下,遣臣宿卫。’李渊见事已如此,也无可奈何,改立秦王为太子。”(《唐太宗传》天津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
这一段言简意赅的叙述,将这次玄武门之变记载得很明确。这是一次宫廷军事政变,而对李渊来说,实是一场“逼宫”戏。不管唐太宗秦王府也好,太子建成和齐王元吉也好,所率大军都是直奔唐高祖李渊署理国务朝廷大事的宫廷而去的。
我们要了解这次兵变的具体方位,就首先要知道武德年间唐朝宫廷建筑的具体布局。因为上引文中的几个具体地点:玄武门、临湖殿、武德殿、海池都交待得很明确。这些地点若能考明在何处,便自然可确定当时玄武门的正确方位。现将《唐都长安》一书所附《唐长安城图》列附于下,以便查询
根据这张《唐长安城图》,的确在唐朝曾存有两座玄武门:一在太极宫的正北面,另一座则在大明宫的北面。正是由于这张图和类似的其他唐长安图,1936年版的《辞海》才将玄武门之变的玄武门误认为是大明宫北之玄武门。李老师的判断也由此而来。但是这实际上是一个错误的判定。
首先,唐朝的大明宫建筑群,实际上不是唐高祖统治时就有的,它初建于唐太宗贞观八年,亦即634年,上离李世民、李建成的玄武门之变的626年,有八年之久。这座大明宫开始称为永安宫,第二年(635年)才改为大明宫,据宋敏求《长安志》载,这座宫殿本是“以备太上皇(李渊)清暑”而用的,最后建成完工,是在唐高宗以后。而据当代学者阎文儒诸先生的考证,大明宫一直到高宗时,也只是“统治者夏日消暑”之用,玄宗以后,才成为固定的“皇帝办公及居住处所”(《两京城坊考补》90页)。据《唐六典》记载,大明宫南、北、东、西各有数门,其北有玄武门、银汉门、青霄门。而这个玄武门,究竟何时建成,史无明载,只有《长安志》和《两京城坊考》说过在唐德宗时修造过门楼。但可以肯定的是,此门建造绝不会早于大明宫的首建(《唐代长安宫廷史话》69~70页)。因此,发生在公元626年的玄武门之变,绝不可能址在此事变后八年始建的大明宫的北门。这是应予明确的。《辞海》的错误就在于它根本没弄清大明宫的始建年代。
其次,我们再从唐高祖时的宫殿建筑分析。1992年陕西人民出版社出版了一本扬鸿年先生的《隋唐宫廷建筑考》专著。这部巨著里将唐时宫廷建筑的每殿、每宫、每门、每苑都作了一一详尽介绍。其中提到了太极宫、大明宫、兴庆宫为唐代长安三大宫殿群,大明和兴庆各建于太宗和玄宗时,唯有太极宫为唐高祖建国时便有,是在隋朝原大兴宫的基础上修成。唐高祖在位期间,在太极殿上朝设宴,听政办公,附近有若干政府最高机构,可以认为是唐初的政治中枢。(《唐两京城坊考》卷—·两京宫城)。从唐史籍和宫殿图谱看,唐高祖时,后妃居住的“掖庭”和太子居住的“东宫”,亦在政府中枢太极宫两侧,掖庭在西,太在东。那就是说当时太子建成所居离太极宫很近。而据新、旧唐书和《资治通鉴》记载,天下平定以后,唐高祖李渊还曾一度命李世民和李建成各居承乾殿和武德殿,据查《隋唐宫廷建筑考》,这承乾、武德二殿也位于太极宫中。所以在玄武门之变前夕,势均力敌的建成、元吉一方和李世民一方,他们各怀鬼胎,各自操训兵马,也都在太极宫这个大范围内,只是瞒住了李渊一人。比如《新唐书·隐太子建成传》记载,李建成为准备政变,曾募“恶少年二千人为宫甲,屯左右长林门,号‘长林兵’”,又说他还“募兵三百内宫中。将攻西宫”。这长林门即为太极宫东宫的一座宫门,而“西宫”即为唐高祖所在的太极宫。又据《唐两京城坊考》记载,平日李世民所住承乾殿,李元吉所住武德殿,和高祖所处“上台”,太子住东宫,“昼夜并通,更无限隔”(《两京城坊考补》49页)。几处相距甚近,不会远到后来所建的大明宫玄武门去活动,互为阴谋。由李渊、李世民、李建成、李元吉的居住和活动地点看,626年六月初发生的玄武门之变,也不会离太极宫很远,而皆发生在太极宫附近。
第三,我们再看前文所引玄武门事变当时的几处建成、元吉、李渊所在具体地点,亦俱在太极宫近处。首先,玄武门,据《资治通鉴》卷191唐纪七注解:“玄武门,宫城北门”,这宫就是太极宫,绝不会错的。《两京城坊考补》48页谓:“唐初,称乱及平乱之门禁,皆在宫城之后门──玄武门”,北处有“宫中劲旅羽林、飞转等军队”。我们从云麾将军敬君弘率屯卫玄武门之“宿卫兵”力战建成方面薛万彻的两千劲军的经过,可得到这个结论(《资治通鉴》卷191唐纪七)。所以,阎文儒先生指 出:“初唐时,西宫为皇帝居处地址,而保卫统治者之护卫亲兵,亦居宫中,因而宫内之变,多从玄武门进,玄武门实宫中主要之门禁。高宗以后,大明宫建起,统治者多居大明宫,不在西宫,因而再无西宫玄武门之变矣”(《两京城坊考补》51页)。这里,阎先生将太极宫和大明宫前后两个不同宫禁时期,分得是很清楚的。再从玄武门之变建成、元吉所途径的几点地址和高祖李渊泛舟海池的方位看,也都是在太极宫的玄武门附近。《旧唐书·隐太子建成传》云:建成、元吉于六月四日准备进太极殿受高祖召见,但“建成、元吉行至临湖殿觉变,即回马将东归宫、府”。《隋唐宫廷建筑考》182页考曰:“临湖殿当在太极宫玄武门附近”。此后,元吉遇尉迟敬德追赶,又往武德殿他的住地奔逃,都可看出靠太极宫北附近。又,《资治通鉴》191唐纪七载,玄武门事变当时,“上(高祖)方泛舟海池,世民使尉迟敬德入宿卫”。这个“海池”,据《通鉴》根据阁本《太极宫图》考,“太极宫中凡有三海池,东海池在玄武门内之东,近凝云阁,北海池在玄武门之西”,皆在太极宫的玄武门附近。玄武门之变事后,李世民立命尉迟敬德去向父皇及时禀报,也符合情理。而这恰恰说明玄武门之变离太极宫不会太远。从地图中我们也可以明显看到太极宫内数池,正好在玄武门正南。
上述诸点,皆足以证明,626年六月初之玄武门之变是在太极宫唐初宫城北之玄武门,而绝非后来大明宫北之玄武门。此说是否可以成立?尚祈王常识老师和史学界诸大家指正。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相关资料
文章价值打分
- 有价值
- 一般般
- 没价值
当前文章打 0 分,共有 0 人打分
文章观点支持
0
0
文章很值,打赏犒劳一下作者~
发表评论
写好了,提交
{{item.label}}
{{commentTotal}}条评论
{{item.userName}}
发布时间:{{item.time}}
{{item.content}}
回复
举报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玄武门之变简介:玄武门之变发生在哪年?
玄武门之变是中国唐朝武德九年六月初四庚申日(626年7月2日)由唐高祖李渊次子秦王李世民为首的秦王府集团在唐朝首都长安城(今陕西省西安市)大内皇宫的北宫门——玄武门[1]附近发动的一次流血政变。李世民杀死自己的长兄皇太子李建成和四弟齐王李元吉及二人诸子,成为皇太子并掌握实权,旋于同年八月初九甲子日(9月4日)继承皇帝位,是为唐太宗。唐高祖即位以后,封李建成为太子,李世民为秦王,李元吉为齐王。三个人当中,数李世民功劳最大。太原起兵,原是他的主意;在以后几次战斗中,他立的战功也最多。李建成的战功不如李世民,只是因为他是高祖的大儿子,才取得太子的地位。李世民不但有勇有谋,而且手下有一批人才。在秦王府中,文的有房玄龄、杜如晦等,号称十八学士;武的有尉迟敬德、秦叔宝、程咬金等著名勇将。太子建成自己知道威信比不上李世民,心里妒忌,就和弟弟齐王元吉联合,一起排挤李世民。建成、元吉知道唐高祖宠爱一些妃子,...
· 玄武门之变的前一夜究竟发生了什么?
唐武德九年(626)六月初四日早晨,李世民在玄武门内设下埋伏,将前来参加宫廷对质的太子李建成、齐王李元吉杀死,并进而逼迫李渊交出实际权力,这就是历史上的“玄武门之变”。李世民正是通过这一政变,从而取得皇位的。六月初四这天早晨的事,是很清楚的,但前一天的晚上究竟发生了什么,使得蓄谋已久的事变在这天早晨付诸行动?太子、齐王和秦王李世民的斗争在此之前已经走向白热化了,尤其是太子、齐王,已经采取了很多行动,比如用毒酒暗害李世民、把秦王府的将领和谋士调走、企图收买李世民的亲信等等。李世民也已经下定决心采取武力行动除掉太子和齐王,并已经与手下制定了详细而具体的行动方案。那么,可以说在这个时候,流血事件已经不可避免,唯一的问题,就是这样的事件会具体发生在哪一天?这个时候,恰巧发生了一件事,成为玄武门之变的导火索。太白星横贯天空,傅奕向李渊上了一封密奏,说太白星出现在秦地,说明秦王将会拥有天下。在今天看来...
· 玄武门之变
玄武门之变发生于唐高祖武德九年(626年)。当时的秦王李世民在长安城宫城北门玄武门杀死太子李建成和齐王李元吉。随后,李渊诏立世民为皇太子,下令军国庶事无论大小悉听皇太子处置。不久之后李世民即位,年号贞观。起因617年,李渊在李世民支持下在太原起兵反隋并很快占领长安。618年,隋炀帝被杀之后,李渊建立唐朝,并立世子李建成为太子。据说太原起兵是李世民的谋略,李渊曾答应他事成之后立他为太子。但天下平定后,李世民功名日盛,李渊却犹豫不决。李建成随即联合李元吉,排挤李世民。李渊的优柔寡断,也使朝中政令相互冲突,加速了诸子的兵戎相见。是年,李建成向李渊建议由李元吉做统帅出征,借此要把握住秦王的兵马,然后趁机除掉李世民。李世民在危急时刻决定背水一战,先发制人。经过626年六月三日,李世民向李渊告发了李建成和李元吉的阴谋,李渊决定次日询问二人。李建成获知阴谋败露,决定先入皇宫,逼李渊表态。在宫城北门玄武门...
· 玄武门之变
背景唐朝建立者李渊617年,李渊在太原起兵并很快占领隋朝京城大兴城(唐朝建立以后改名长安城),立隋恭帝为傀儡皇帝;据正史的说法,这一切都是次子李世民之功,因此李渊曾对世民说:“如果事业成功,那么天下都是你带来的,该立你为皇太子。”李世民拜谢并推辞。待到李渊被隋恭帝封为唐王,将领们也请求以世民为世子,李渊准备立他,世民坚辞才不受,改立长子李建成为世子。618年李渊建立唐朝,改元“武德”,以世子建成为太子,世民为秦王,元吉为齐王。据《资治通鉴》记载:太子建成性情松缓惰慢,喜欢饮酒,贪恋女色,爱打猎;高祖第四子、齐王李元吉,常有过错;二人均不受高祖宠爱。世民功勋名望日增,高祖常常有意让他取代建成为太子,建成心中不安,于是与元吉共同谋划,并答应元吉在自己即位以后,立他为皇太弟,所以元吉倒向大哥建成,为建成尽死效力,他们各自交结建立自己的党羽,组成太子党,一起排挤世民。然而司马光在编写《资治通鉴》时
· 玄武门之变发生的地方不是玄武门为什么还会这么叫
相信大家对玄武门事变并不陌生,而且很多人都认为玄武门事变发生在玄武门,其实并不是这样,玄武门事变的地点是临湖殿。李世民发生政变之际时,临湖殿正在李渊的眼皮底下,那么李世民为什么要这样做呢?其实理由很简单,李世民想要牵制李渊。对于李世民而言,杀死李建成李元吉与牵制李渊同样重要。假设李世民将刺杀李元吉和李建成安排在玄武门,那么一旦李渊知晓此事,从玄武门赶到临湖殿需要一段时间,在这段时间之内倘若李渊反应过来,那么李世民便完全失败,沦为弑父杀兄的千古罪人。李世民选择临湖殿作为自己动手之地,其理由不过是想要同时牵住李建成,李元吉,李渊三人的势力罢了。再者来说李建成和李元吉,这兄弟俩从张婕书的口中的得知李世民将要向李渊告发自己后宫的事实。此次事件发生之际正值李渊审视三位皇子之时,李元吉深感此事不详,奉劝李建成不要去,但是李建成以李渊身边有众多守卫为由选择前往。李建成前去之际,一路顺利,并没有伏击之事发...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