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网 头条 功德事迹

《黄帝内经》解剖:江山"张仲景"黄鼎譔终生著述

2024-01-30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850
转发:0
评论:0
黄鼎譔是江山市张村乡人,被誉为我国中医上的第二个“张仲景”。他立志撰写《黄帝内经》的解读,历经十年终于完成。这部书稿被专家称为中医不可多得的工具书,媲美汉代张仲景。黄鼎譔医术高超,深受百姓称颂。他的著作《黄帝内经解剖》条理清楚,言简意明,查阅方便,深受中医爱好者喜爱。

浙江江山发现-我国中医出上的第二个“张仲景

熟知我国中医的人士都知道东汉末年医学家,被后人尊称为“医圣”的张仲景。张仲景广泛收集医方,写出了传世巨著《伤寒杂病论》,影响广泛。

 

江山历史上也出现一位近似于张仲景式的人物,他就是江山市张村乡人氏,名叫黄鼎譔(1909-1991)1933年毕业于中国医学学院本科。1979年临退休之际,就立志撰写一部上百万字的巨著《<黄帝内经>解剖》。

 

1981年退休之后,就全力致于此书的撰写,至1991年,前后十年,终于完成了宿愿。这部书稿,有专家称是我国近代史上颇有地位的中医不可多得的工具书。

有人评这一著作的价值,可以媲美汉代张仲景。

 

黄鼎譔清代宣统元年(1909)出生在江山县张村,幼时随父从事田间农作。他天资聪慧,爱好学习,上学前就能大段背诵从私塾学童朗读时听来的课文,引起老师注意,终于收为学生。

由于家贫无钱上学,在老师和乡亲的关心资助下,才完成了中学学业。

 

黄鼎譔深感山区乡亲缺医少药的痛苦,立志要做一名医生。1929年只身前往上海,考入了当时的中国医学学院,于1933年6月毕业。

 

毕业后,黄鼎譔没有贪恋大城市优渥的生活条件及高薪的工作,毅然辞别母校和同窗好友,回到了故乡张村。从此,他肩背药箱,翻山越岭,辗转山区为乡亲们治病,直到1991年9月逝世。

 

由于对业务的精益求精和近60年的行医实践,他的医术医德深为当地百姓称颂,是位德高望重的医务工作者。

《黄帝内经》解剖:江山"张仲景"黄鼎譔终生著述

为不断提高自己的医学水平,更好地为广大患者服务,黄鼎譔在几十年的行医过程中,始终与各种医学著作相伴,对被历代中医界奉为圭臬的奠基巨著《黄帝内经》一书,更是爱不释手。黄鼎譔在对《黄帝内经》的钻研中,发现几乎所有的中医界人士欲把它完全了解、记牢、运用,诚非易事,大有望洋兴叹之慨。

 

黄鼎譔学习《黄帝内经》,历有年所。虽得一知半解,但常苦记不牢,或记不全面,每想研究一个问题,如阴阳、五运、五藏六府等,虽一部《黄帝内经》在手,仍苦无处问津。张景岳之《类经》,李念莪之《内经知要》,汪忍庵之《素灵类纂》虽亦分类编排,尚病其择焉不精,语焉不详,且挂一漏万也。且又范围狭小,远不足中医爱好者所求。

 

1979年黄鼎譔立志将《黄帝内经》做一个庞大的整理工作,学庖丁之解牛、批导却修、条分缕析,将一部内经162篇,先加以条条分析,然后再加以集中归纳,具体地、有目的地加以整理编排,譬如阴阳,是中医理论之重点,经过分析,共得206条,把这206条加以整理分为十四个方面。

 

1981年黄鼎譔从江山县玉坑口公社卫生院退休后,便潜心总结多年行医实践心得,用了三年时间写下了这部解读《黄帝内经》的学术著作--《<黄帝内经>解剖》初稿。黄鼎譔对书中《黄帝内经》之《索问》《灵枢》进行了彻底的“解剖”,将其分成“人与自然”、“人体各“诊 断与治部”“病因病机”、“针灸及其他”共5篇23章、186疗”段、1662节、11000余条,把分散于原著各相关内容分别加以归类,以便于同仁学习、查阅。

 

黄鼎譔的《解剖》与张景岳之《类经》、李念莪之《内经知要》、汪忍庵之《素灵内》相比,具有条理清楚,言简意明,查阅方便等特点。全书文字,基本为《内经》原文,对其中较难理解之处保留了少量王冰之注解,凡特别重要之处,还加注了他自己的见解,即书中之“誤按”。

 

2007年年初,黄鼎譔的外孙(上海市三电汽车空调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毛彪),对外公生前留下的天书一样的中医书稿不知如何是好。于是联系上海同济大学副校长黄鼎譔(黄鼎譔的堂弟)说起了这部书,并希望他帮助联系相关出版社,看看其书的价值。

《黄帝内经》解剖:江山"张仲景"黄鼎譔终生著述

由于黄鼎譔不是学医的,故对他三哥黄鼎譔的这部著作知之甚少。巧的是没几天碰上了上海中医药大学党委何星海副书记,闲聊中提及了此事。何书记是中医科班出身,他在初初翻阅后,即认可了黄鼎譔的著作,并和该校出版社的领导联系了出版事宜。2008年5月,《<黄帝内经>解剖》正式出版。由于深受广大中医爱好者的喜爱,2020年8月再版。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评论 {{commentTotal}} 文明上网理性发言,请遵守《新闻评论服务协议》
游客
发表评论
  • {{item.userName}} 举报

    {{item.content}}

    {{item.time}} {{item.replyListShow ? '收起' : '展开'}}评论 {{curReplyId == item.id ? '取消回复' : '回复'}}

    回复评论
加载更多评论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阿族小谱
9345篇
文章
19837次
获赞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大諲譔
家族列表父母及兄弟父亲大玮瑎子女子子大昭顺,开平元年(907年)五月,奉命朝后梁,贡海东物产。子大光赞,乾化二年(912年)五月,奉命朝后梁,献方物,梁太祖朱温厚加赏赐。子大禹谟子大光显兄子大元让兄子大元谦,官任学堂亲卫。同光二年(924年)八月,奉命朝贡后唐,庄宗李存勖授试国子监丞。女《桓檀古记》《桓檀古记》称大諲譔的名字是大随伶,被尊为哀帝。附注《中国帝王后妃大辞典》
· 李譔
生平李譔得到其父李仁的传授,又跟随其父之友尹默学义、论理,五经、诸子等著作都看过。对多种技艺都有兴趣,如算术、卜数、医药、弓弩、机械都有研究。早年曾任州书佐、尚书令史。238年,刘禅立太子刘璿,任命李譔为太子庶子,升为太子仆。再转中散大夫、右中郎将,负责教育刘璿,刘璿甚爱其多才。曾为易经、尚书、毛诗、三礼、左氏传、太玄指归等古文注释,都依贾、马之注,不同于郑玄,但和王肃的见解相似。景耀中卒。特征李譔行为轻佻,喜欢嘲笑别人,因此世人不重视、尊重他。三国演义第91回诸葛亮驻兵汉中,任命李譔为博士。家庭父李仁,字德贤,曾与尹默游学荆州,跟随司马徽、宋忠等学习。评价《三国志》评曰:“先主之弘毅宽厚,知人待士,盖有高祖之风,英雄之器焉。及其举国托孤于诸葛亮,而心神无贰,诚君臣之至公,古今之盛轨也。机权干略,不逮魏武,是以基宇亦狭。然折而不挠,终不为下者,抑揆彼之量必不容己,非唯竞利,且以避害云尔。”
· 黄帝内经
简介《黄帝内经》分《灵枢》、《素问》两部分,是中国最早的医学典籍,传统医学四大经典著作之一(其余三者为《难经》、《伤寒杂病论》、《神农本草经》)。《黄帝内经》是一本综合性的医书,在黄老道家理论上建立了中医学上的“阴阳五行学说”、“脉象学说”、“藏象学说”、“经络学说”、“病因学说”、“病机学说”、“病症”、“诊法”、“论治”及“养生学”、“运气学”等学说,从整体观上来论述医学,呈现了自然、生物、心理、社会“整体医学模式”(另据现代学者考证,认为今本中的黄老道家痕迹是隋唐时期的道士王冰窜入)。其基本素材来源于中国古人对生命现象的长期观察、大量的临床实践以及简单的解剖学知识。《黄帝内经》奠定了人体生理、病理、诊断以及治疗的认识基础,是中国影响极大的一部医学著作,被称为医之始祖。黄帝内经历史名称由来《汉书·艺文志·方技略》载有“医经”、“经方”、“神仙”和“房中”四种中医典籍,《黄帝内经》被收录...
· 黄帝内经
启玄子王冰撰夫释缚脱艰,全真导气,拯黎元于仁寿,济赢劣以获安者,非三圣道则不能致之矣。孔安国序消书》日:伏炭、神农、黄帝之书,谓之三坟,言大道也。班固淑书・艺文志》曰:根帝内经》十八卷。《素问》即其经之九卷也,兼《灵枢》九卷,乃其数焉。虽复年移代革,而授学犹存,惧非其人,而时有所隐,故第七一卷,师氏藏之,今之奉行,惟八卷尔。然而其文简,其意博,其理奥,其趣深,天地之象分,阴阳之候列,变化之由表,死生之兆彰,不谋而遗迹自同,勿约而幽明斯契,稽其言有微,验之事不忒,诚可谓至道之宗,奉生之始矣。假若天机迅发,妙识玄通,成谋虽属乎生知,标格亦资于治训,未尝有行不由送,出不由产者也。然刻意研精,探微索隐,或识契真要,则目牛无全,故动则有成,犹鬼神幽赞,而命世奇杰,时时间出焉。则周有秦公,魏有张公、华公,皆得斯妙道者也。咸田新其用,大济蒸人,华叶递荣,声实相副,盖教之著矣,亦天之假也。冰弱龄慕道,夙好...
· 《黄帝内经》写了哪些内容?《黄帝内经》的作者是谁?
《黄帝内经》分《灵枢》、《素问》两部分,是中国最早的医学典籍,传统医学四大经典著作之一(其余三者为《难经》、《伤寒杂病论》、《神农本草经》)。《黄帝内经》是一本综合性的医书,在黄老道家理论上建立了中医学上的“阴阳五行学说”、“脉象学说”、“藏象学说”、“经络学说”、“病因学说”“病机学说”、“病症”、“诊法”、“论治”及“养生学”、“运气学”等学说,从整体观上来论述医学,呈现了自然、生物、心理、社会“整体医学模式”(另据现代学者考证,认为今本中的黄老道家痕迹是隋唐时期的道士王冰窜入)。其基本素材来源于中国古人对生命现象的长期观察、大量的临床实践以及简单的解剖学知识。《黄帝内经》奠定了人体生理、病理、诊断以及治疗的认识基础,是中国影响极大的一部医学著作,被称为医之始祖。名称由来《汉书·艺文志·方技略》载有“医经”、“经方”、“神仙”和“房中”四种中医典籍,《黄帝内经》被收录于“医经”中。所谓...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