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帝内经》解剖:江山"张仲景"黄鼎譔终生著述
浙江江山发现-我国中医出上的第二个“张仲景“
熟知我国中医的人士都知道东汉末年医学家,被后人尊称为“医圣”的张仲景。张仲景广泛收集医方,写出了传世巨著《伤寒杂病论》,影响广泛。
江山历史上也出现一位近似于张仲景式的人物,他就是江山市张村乡人氏,名叫黄鼎譔(1909-1991)1933年毕业于中国医学学院本科。1979年临退休之际,就立志撰写一部上百万字的巨著《<黄帝内经>解剖》。
1981年退休之后,就全力致于此书的撰写,至1991年,前后十年,终于完成了宿愿。这部书稿,有专家称是我国近代史上颇有地位的中医不可多得的工具书。
有人评这一著作的价值,可以媲美汉代张仲景。
黄鼎譔清代宣统元年(1909)出生在江山县张村,幼时随父从事田间农作。他天资聪慧,爱好学习,上学前就能大段背诵从私塾学童朗读时听来的课文,引起老师注意,终于收为学生。
由于家贫无钱上学,在老师和乡亲的关心资助下,才完成了中学学业。
黄鼎譔深感山区乡亲缺医少药的痛苦,立志要做一名医生。1929年只身前往上海,考入了当时的中国医学学院,于1933年6月毕业。
毕业后,黄鼎譔没有贪恋大城市优渥的生活条件及高薪的工作,毅然辞别母校和同窗好友,回到了故乡张村。从此,他肩背药箱,翻山越岭,辗转山区为乡亲们治病,直到1991年9月逝世。
由于对业务的精益求精和近60年的行医实践,他的医术医德深为当地百姓称颂,是位德高望重的医务工作者。
为不断提高自己的医学水平,更好地为广大患者服务,黄鼎譔在几十年的行医过程中,始终与各种医学著作相伴,对被历代中医界奉为圭臬的奠基巨著《黄帝内经》一书,更是爱不释手。黄鼎譔在对《黄帝内经》的钻研中,发现几乎所有的中医界人士欲把它完全了解、记牢、运用,诚非易事,大有望洋兴叹之慨。
黄鼎譔学习《黄帝内经》,历有年所。虽得一知半解,但常苦记不牢,或记不全面,每想研究一个问题,如阴阳、五运、五藏六府等,虽一部《黄帝内经》在手,仍苦无处问津。张景岳之《类经》,李念莪之《内经知要》,汪忍庵之《素灵类纂》虽亦分类编排,尚病其择焉不精,语焉不详,且挂一漏万也。且又范围狭小,远不足中医爱好者所求。
1979年黄鼎譔立志将《黄帝内经》做一个庞大的整理工作,学庖丁之解牛、批导却修、条分缕析,将一部内经162篇,先加以条条分析,然后再加以集中归纳,具体地、有目的地加以整理编排,譬如阴阳,是中医理论之重点,经过分析,共得206条,把这206条加以整理分为十四个方面。
1981年黄鼎譔从江山县玉坑口公社卫生院退休后,便潜心总结多年行医实践心得,用了三年时间写下了这部解读《黄帝内经》的学术著作--《<黄帝内经>解剖》初稿。黄鼎譔对书中《黄帝内经》之《索问》《灵枢》进行了彻底的“解剖”,将其分成“人与自然”、“人体各“诊 断与治部”“病因病机”、“针灸及其他”共5篇23章、186疗”段、1662节、11000余条,把分散于原著各相关内容分别加以归类,以便于同仁学习、查阅。
黄鼎譔的《解剖》与张景岳之《类经》、李念莪之《内经知要》、汪忍庵之《素灵内纂》相比,具有条理清楚,言简意明,查阅方便等特点。全书文字,基本为《内经》原文,对其中较难理解之处保留了少量王冰之注解,凡特别重要之处,还加注了他自己的见解,即书中之“誤按”。
2007年年初,黄鼎譔的外孙(上海市三电汽车空调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毛彪),对外公生前留下的天书一样的中医书稿不知如何是好。于是联系上海同济大学副校长黄鼎譔(黄鼎譔的堂弟)说起了这部书,并希望他帮助联系相关出版社,看看其书的价值。
由于黄鼎譔不是学医的,故对他三哥黄鼎譔的这部著作知之甚少。巧的是没几天碰上了上海中医药大学党委何星海副书记,闲聊中提及了此事。何书记是中医科班出身,他在初初翻阅后,即认可了黄鼎譔的著作,并和该校出版社的领导联系了出版事宜。2008年5月,《<黄帝内经>解剖》正式出版。由于深受广大中医爱好者的喜爱,2020年8月再版。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有价值
- 一般般
- 没价值
{{item.userName}} 举报
{{item.time}} {{item.replyListShow ? '收起' : '展开'}}评论 {{curReplyId == item.id ? '取消回复' :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