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中的家风家训
族谱中的家风家训 导读:好的家风家训是一个家族得以发展下去的重要精神支柱。家训是家谱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对传统宗族教育起了很大的作用。 远古时代,人类社会经历了氏族、家族、家庭的变迁,然而,这些都是形成一个国家的基石。在国家不安定和国法不明确之际,家训即可发挥稳定社会秩序的力量。因为,家族为了维持必要的法制制度,就拟定一定的行为规范来约束家族中人,这便是家法家训的最早起源。 自汉初起,家训著作随着朝代演变逐渐丰富多采。家谱中记录了许多治家教子的名言警句,成为人们恪尽遵从的治家良策,成为“修身”、“齐家”的典范。例如“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的节俭持家思想,今天看来仍有积极意义。在家谱中有不少详记家训、家规等以资子孙遵行的。...
热点动态
杨氏家训、家规,杨氏子孙需谨记!
一、杨氏家规十禁一禁毒和赌博;二禁流言蜚语;三禁搬弄是非;四禁专横跋扈;五禁诽谤诬陷;六禁欺哄诈骗;七禁损人利己;八禁好逸恶劳;九禁嫌贫怨富;十禁男盗女娼。杨氏家训、家规是治族治家的道德规范,族人应该遵守,简单概括为:忠,孝,勤,俭。具体的说就是:忠:上而事君,下而交友,此心不亏,终能长久。孝:敬父如天,敬母如地,汝之子孙,亦复如是。勤:大富由命,小富由勤,血汗为运,勤劳立身。俭:量其所入,度其所出,开销如常,吃着相似。二、顺父母:父母为之天地也。顺父母即顺天地,逆父母即逆天地矣。故百行以孝为先,养育之恩永世难报。孝顺必有孝顺子,忤逆终养忤逆儿。只顾妻子儿女而不赡养父母者如禽兽也。敬老好儿女人人称赞,为之榜样;虐待父母者,家法应训之,国法应惩之。三、睦兄弟:兄弟者,一母同胞骨肉也,兄弟间应当和好到老,不可因小时利便起争端,不可语言伤和、听信妇人谗言,更不可因小事而激化矛盾,以致骨肉相残,大
12563次浏览 查看阅读>>
盛世当代,发扬“家风”与“家训”的重要意义!
当代社会视角下,家风与家训的重要意义中国作为一个文化延承不断的国度,在伦理道德观念的形成和发展上,一直是不断继承、发展和创新的。尤其在古今千年的大标尺下,在没有出现思想传承被中断、被毁灭的情况下,在千年厚重的文化积累中,中国形成了一套有自身独有特色的家国伦理观念。在中国先民眼中,家不仅是一个安居栖息之地,而且它还承载着的是一个家(氏)族的代代传承的记忆。因此,在中国人眼里的“家”并不能单纯的认为是个场所,更多的是一个家族历史的见证,如杜甫的《月夜忆舍弟》就有“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之句。可以说,家事实上意味的是一种血脉的传承故事。这种情感并未随着历史的波动,而出现戛然而止的情况。追根溯源,这还在于中国人有一种“家魂”存在。它至始至终有着强大的向心力,将人牢牢的绑定在“家”这个体系下。由“家”这个概念从模糊的概念到以血缘为纽带的集体意识的形成,进而“家天下”延承而来的是一种对国的态度。中国
8213次浏览 查看阅读>>
探访黎氏族谱京兆堂历次修谱谱序及家训
自来,家乘之设,所以序昭穆别,亲疏联远近也。其与国史之严,笔削寓褒贬者,体裁有别矣。乾隆辛未岁,功令晓谕,民间凡有谱之,家不得牵附,帝王苗裔,亦不得干犯圣贤字讳观,于此而知谱之不可不谨也。粤稽黎氏郡隶京兆系出高阳,其代远,其中多不传。当汉宋时,名儒名宦颇不乏人类皆钟灵,于通都大邑,今必强而合之,而曰某官吾祖某贤吾族噫诬之,甚抑亦耻之甚吾族发源于信一公,其子孙之隶籍东陵者迁居黎家湾。则自信一公十一代孙,黎春始迄今户累数百丁衍千余,历代耕读邱墓于斯已越数百余年,其中又有朱沙桥崇阳冲,暨近处坡内屋杨家套五福山胜仁塅西林等处,虽星离雨散,而因流溯源总不外信一公一人所自出,若一都之黎则出自信一公九代孙朝商公,今其户亦数十丁亦百余个,与我族同根共蒂者也。但支庶蕃衍头绪,苦于难理纵有旧牒可赁,不过存什一于千百安能保其无憾耶。幸嘉庆年间,竞轩公素性仁孝晓畅族义采访搜罗墨辑成书心良苦也。迨道光八年戊子岁,魁
13152次浏览 查看阅读>>
历代伟人家风家训,值得珍藏效仿!
万丈高楼始于基,一个人价值观形成的起点是家风,家风就是一个人和一家人成长的“地基”。《颜氏家训》《朱子家训》《钱氏家训》等优良家风的教诲,成就的是我们熟知的大家。传统中国,“家国一体”,“家”是缩小的“国”,“国”即放大的“家”,因此,家风家教也在岁月的积淀中自然而然地成为了中华文化的重要内容。家风,中华文化的缩影,文明的延续。一、“不学‘诗’,无以言;不学‘礼’,无以立。”——《论语季氏》释义:不学《诗经》,在社会交往中就不会说话;不学礼,在社会上做人做事,就不能立足。一日,孔子站在庭院中,他的儿子孔鲤低着头,很快地走过去。孔子拦住他问:“学诗了吗?”孔鲤答:“没有”。孔子说:“没学诗你怎么说话?”孔鲤便回去学习诗文。第二日,孔鲤又碰上了站在庭院内的孔子。孔子问:“学礼了么?”孔鲤答:“没有。”孔子说:“不学礼你怎么做人。”于是孔鲤回去习礼了。这个故事叫做“过庭训”,后来古人将父亲训斥儿
6144次浏览 查看阅读>>
沈氏宗亲认真看看,老沈家的家训
沈氏家族;田间收种忙,案头文墨香;耕读传家久,诗书济世长。对优秀传统文化的尊重与传承,是汉阴沈氏家族兴旺发达的精神支柱。在肃穆的沈氏宗祠里高悬着两块大牌匾,一块是于右任大师手书“万派同源”,另一块是300多年前时任汉中知府所颁“泮水钟灵”,两者相得益彰,展示着沈氏家族包容并蓄、明德求索的信念,体现了对历史文化的继承和发扬,今天仍然闪耀着智慧的光芒。“身不可不修也,持家不可不勤俭也,尊卑不可不辨也……”沈氏溯源;【汉阴沈氏发源于浙江吴兴(今湖州),堂号为吴兴堂,因致仕宦游到江西瑞州府高安县石城乡,后至四川泸州江安县迎安乡。明天顺四年(公元1460年),始祖沈寿官(字株山)因江安田地偏窄,遂带家小向陕西迁徙。经过长途跋涉,天顺五年(公元1461)定居陕西省兴安州汉阴厅(今安康市汉阴县)。由此,沈株山便成为汉阴沈氏的始祖。随着家族人口规模的不断扩大,为使后辈承嗣有序,保持派语不乱,同时便于家族的
7729次浏览 查看阅读>>
敬佩!81岁老人写出5万多字“家风家训”传子女
扬州高邮一位81岁老人,历时1年多时间“爬格子”,几易其稿,本月初终于写出16章节5万多字“人生心声”,作为家风家训传给子女。老人家中挂着自己的画像和书法,也以家风家训为主题,时刻鞭策自己、警示家人。老人曾赴国外执行维和任务的一位警察儿子,以一篇《我的父亲》为序,表示将用其教育自己和妻子孩子记住历史,留住乡愁,传承家风。他就是高邮市卸甲镇恒丰村81岁的吕金华老人,他写成的5万多字“人生心声”,名字就叫《心声》。老人多才多艺从文体工作岗位上“退而不休”“名利确是假,德才实为真”、“了解苦难的过去,珍惜幸福的今天”、“吃得苦中苦,方得乐中乐”、“厚道包容少计较,得饶人处且饶人”……《心声》一书中,收录了吕金华老人对人生的感悟和家风家训好故事近百篇。该书分拙笔引言、生平履历、姓氏宗族、人生信条、今昔对比、待人处世、养生之道等16个章节,共5万多字。吕金华老人曾在当地当过教师、文化站站长。他勤奋好
4758次浏览 查看阅读>>
文史图集精选
清朝名臣李光地:生前报效国家身后家训传世
清朝名臣李光地:生前报效国家身后家训传世
李光地在朝为官近50年,几经沉浮,在平定三藩之乱、收复宝岛台湾、治理河患等方面卓有贡献,康熙皇帝称赞说:“大臣中每事为我家计万世者,独此一老臣耳!”三藩之乱期间,靖南王耿精忠在福州举兵反清,控制了福建地区。此时,李光地恰好请假在家,他巧妙摆脱了耿精忠的招揽,并与叔父合谋对策,将《密陈机宜疏》做成蜡丸,让仆人送到京城,献给朝廷,帮助清兵出奇制胜。康熙二十年(1681年),郑成功之子郑经过世,其子郑克塽登上王位,郑氏家族继续占据台湾。此时,朝中大臣都主张招降,只有李光地建议发兵收复台湾,并用身家性命作担保,极力推荐施琅担任主帅。2年后,施琅率军大获全胜。台湾回归之后,康熙皇帝一时找不到有效的镇守办法。为此,李光地提出派1万名士兵镇守,然后陆续更换,每次3000人,该策略被采纳、施行,确保了台湾的长治久安,也巩固了东南沿海的国防屏障。史料记载,在直隶巡抚任上,李光地先后两次亲下基层,勘察漳河、子
宋代袁采的《袁氏世范》在中国家训发展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宋代袁采的《袁氏世范》在中国家训发展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宋代袁采的《袁氏世范》可能更比颜之推的《颜氏家训》少些道学气。清新雅致、能沁人心脾的作品总是更具有亲和力的。概述《袁氏世范》一书的论理并不像其他古代修身齐家的书那样古板正统,相反,袁采思想开明,甚至敢于反传统。他是从实用和近人情的角度来看待立身处世的原则的,而不是像一些老学究那样,把“四书五经”、孔孟之道那一套伦理强加在人们头上。譬如,袁采的《袁氏世范》提倡家庭的成员应该是平等的,父子兄弟之间都是平等的,可以保持各自的性格特点。即便是家中的长辈,也要以自己超乎别人的修养来树立自己的威信,而不能压服别人,子女也没必要屈从长辈的权威。《袁氏世范》记载的一些经济生活细节,也可补充历史的空白,如当时开化农村的借贷,往往借一还二,这种高利贷太过不仁。不过,在宋代社会,大钱生小钱的观念深入人心。《袁氏世范》卷一说,有人与兄弟子侄共同生活,他自己私财独多,怕将来被均分,就买金银之类收藏。袁采认为这是非常
古代官员家训:曾国藩愿儿子读书明理
古代官员家训:曾国藩愿儿子读书明理
如何教育“官二代”,历来就备受关注。古代有见识的官员,都相当重视家庭教育,都有严格的家训,都期望后代都能成才,知书达理,以维系良好的家风,延续家族的良性发展。力戒儿孙奢靡浪费宋代孔平仲的《续世说》记载,北魏贵为司空的长孙道生,一生清廉节俭,骑马时用于遮挡尘土的一条熊皮做的障泥,总是洗了再用,破了再缝,多少年都不换新的。儿辈们见父亲这样,也都自觉地勤俭节约。皇帝派人编写歌词称颂道:“智如崔浩,廉若道生。”号召全国的官员都来学习崔浩的慧智和长孙道生的清廉。网络配图唐朝的卢承庆博学有才干,曾任宰相,临终时交代儿子:“我死后就穿平常的衣服入殓,不要用牲畜祭奠,坟墓的高度只要能辨认就行了,不要过于高大宽广;只用棺材,不需要棺外椁,那样太浪费了;碑文只记载官号和生卒年月,不要弄许多漂亮话在上头。”这无疑是对儿孙的一种言传身教,在旖旎繁华、生活富足的唐初,高官能俭朴平实、不尚浮华,绝对也是有益世风的正能
揭秘康熙八大家规家训,字字精华
揭秘康熙八大家规家训,字字精华
嗨又和大家见面了,今天小编带来了一篇关于康熙的文章,希望你们喜欢康熙是康乾盛世的开端,他兢兢业业,政绩斐然,而且对子孙后代的教育也十分成功。雍正、乾隆,都是中国历史上很有作为的皇帝。康熙平素对子孙的教诲,被他的儿子雍正汇编成《庭训格言》。今天小编摘选其中的八条,不管是对教育子女还是提升自我修养,都能从中得到许多有益的教诲。1、怀善念、行善事,最能安详平和训曰:凡人处世,惟当常寻欢喜,欢喜处自有一番吉祥景象。盖喜则动善念,怒则动恶念。是故古语云:“人生一善念,善虽未为而吉神已随之;人生一恶念,恶虽未为而凶神已随之。”译文:人生一世,内心应该充盈着欢喜安详,人的心里美好,自然产生善念,心中忿怒,自然产生恶念,所以古人说,善良的念头一发出,人就会有福气;恶的念头一产生,就会有厄运。感悟:曾子曾说,人而好善,福虽未至,祸其远矣。求神拜佛,不如保持善良,善良才是一个人最好的护身符。存善念,吐善言,行
武昭王李暠是汉族人吗?李暠家训的内容是什么
武昭王李暠是汉族人吗?李暠家训的内容是什么
李暠,西凉政权的建立者,谥号武昭王,又叫兴圣皇帝,在位18年。他博学多才、有志向,很早就被人发现并推荐为官。最初为后凉段业效力,他的才能很快就在政治上得以表现,不久后又被人推荐为敦煌太守。在后凉势力衰退之时,后凉多郡开始反抗段业,经过六郡联手,摆脱后凉,李暠被众人拥护建立西凉。武昭王李暠凭借自己的才华,在建立西凉后,政治上善用贤者,经济上重视务农,制度上执法宽简,赏罚分明。他放宽制度,鼓励因战乱而背井离乡的百姓返回家园,并给他们田地让他们自给自足,给他们特殊的优惠政策,让他们过上稳定的生活。这项政策实施后,很快就吸引了上万户居民返回敦煌。为了统一河西地区,李暠派宋繇四处征战,并多次取得成功。不久,在李暠的治理下,敦煌就恢复往日的繁荣景象。在那样一个纷争四起的年代,有这样一个为百姓着想的明君,真是人民的福气。李暠在文化方面重视弘扬汉族文化,因而制订了许多措施来宣扬这些汉族思想。不仅如此,他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