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仪礼》为儒家十三经之一,内容记载着先秦的各种礼仪,其中以记载士大夫的礼仪为主。秦代以前篇目不详,汉代初期高堂生传《仪礼》十七篇。另有《古文仪礼》五十六篇,已经遗失。
商、周时有名目繁多的典礼,素有“礼仪三百,威仪三千”之称,非有专门职业训练并经常排练演习者,不能经办这些典礼。秦始皇焚书坑儒后,《礼》已不传,只有高堂生能背诵,汉代只剩《仪礼》十七篇,分为冠婚、朝聘、丧祭、射乡等四类。《仪礼》十七篇,除《士相见礼》、《大射礼》、《少牢馈食礼》、《有司彻》等四篇之外,其余各篇之末都有“记”。《丧服》一篇其下又有“传”,相传是孔子门人子夏所作。汉代初只称为《礼》,为礼的经,又称“士礼”。礼学家彭林先生分析说:“一般认为,高堂生把《仪礼》传给萧奋,萧奋传给孟卿,孟卿传给后苍,后苍传给大戴(戴德)、小戴(戴圣)、庆普,这就是汉代的《礼》学的所谓五传弟子。但是,《史记·儒林传》所记,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