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仪礼

仪礼

(古籍)

仪礼》为儒家十三经之一,内容记载着先秦的各种礼仪,其中以记载士大夫的礼仪为主。秦代以前篇目不详,汉代初期高堂生传《仪礼》十七篇。另有《古文仪礼》五十六篇,已经遗失。

商、周时有名目繁多的典礼,素有“礼仪三百,威仪三千”之称,非有专门职业训练并经常排练演习者,不能经办这些典礼。秦始皇焚书坑儒后,《礼》已不传,只有高堂生能背诵,汉代只剩《仪礼》十七篇,分为冠婚、朝聘、丧祭、射乡等四类。《仪礼》十七篇,除《士相见礼》、《大射礼》、《少牢馈食礼》、《有司彻》等四篇之外,其余各篇之末都有“记”。《丧服》一篇其下又有“传”,相传是孔子门人子夏所作。汉代初只称为《礼》,为礼的经,又称“士礼”。礼学家彭林先生分析说:“一般认为,高堂生把《仪礼》传给萧奋,萧奋传给孟卿,孟卿传给后苍,后苍传给大戴(戴德)、小戴(戴圣)、庆普,这就是汉代的《礼》学的所谓五传弟子。但是,《史记·儒林传》所记,在...

仪礼简介资料
十七篇
《仪礼》
五十六篇
作者已不可考
中文
仪礼相关文献
酒文化—酒与诗词—仪礼·乡饮酒礼
酒文化—酒与诗词—仪礼·乡饮酒礼,周:《仪礼·乡饮酒礼》【原文】乡饮酒之礼:主人就先生而谋宾、介。主人
查看全文
《仪礼》主要内容讲解
《仪礼》原称《礼》,汉代又称《士礼》、《礼经》,晋代以后称《仪礼》,它是现存最早记载古代礼仪的书。西汉初,由鲁高堂生传下《仪礼》17篇,在西汉中分为大戴(戴德)、小戴(戴圣)、庆普三家礼学,它们都属于今文经学,立于学官。1959年在甘肃武威发掘出汉代抄在木简上的《士礼》多篇,属庆普传本,为研究《仪礼》提供了重要的参考。流传至今的《仪礼》是由东汉郑玄注释的刘向《别录》本,其篇目与西汉学官的《仪礼》相同,都是17篇,包括士冠礼、昏礼、士相见礼、乡饮酒礼、乡射礼、燕礼、大射礼、聘礼、公食大夫礼、觐礼、丧服礼、士丧礼、既夕礼、士虞礼、特牲馈食礼、少牢馈食礼、有司彻等。另据《汉书·艺文志》记载,又有《礼古经》56篇,是古文《礼经》,其中有17篇与今文《礼经》基本相同,另外39篇汉代称为《逸礼》,已经失传。《仪礼》研究,除《十三经注疏》中的郑注、贾疏外,南宋朱熹的《仪礼经传通释》、清人张尔岐的《仪礼郑...
查看全文
仪礼
出土版本甘肃武威磨嘴子汉墓王莽新简《仪礼》,是迄今所见最古写本。共有469枚木、竹简,字体为隶书,简正面或背面编有顺序号码,简面有削改和勾画圈点的记号。分为甲、乙、丙三本:甲本木简398枚,每枚长55.5~56厘米,宽0.75厘米,含《士相见》、《服传》、《特牲》、《少牢》、《有司》、《燕礼》、《泰射》7篇;乙本木简37枚,长50.05厘米、宽0.5厘米,内容仅《服传》一篇;丙本竹简34枚,长56.5厘米、宽0.9厘米,内容仅《丧服》一篇。注疏《仪礼注疏》--东汉郑玄注《仪礼注》;唐贾公彦疏《仪礼疏》四十卷。十三经注疏之一。《仪礼析疑》--清方苞注。
查看全文
儒家十三经之《仪礼》——历史来源
《仪礼》中记载的一套礼仪,带有极其明显的阶级烙印。但还不能说所有的仪节全是阶级社会的产物,因为其中有些形式是从氏族制时期传袭下来的礼俗。所以通读这书,不仅能了解周鲁各国贵族生活的一些侧面,还可以从中窥探远古的史影。比如冠礼,就是由远古氏族制时期的成丁礼变化而来的。杨宽在《冠礼新探》中说:“成丁礼也叫入社式,是氏族公社中男女青年进入成年阶段必经的仪式。按照当时的习惯,男女青年随着成熟期的到来,需要在连续几年内,受到一定程序的训练,使具有必要的知识、技能和坚强的毅力,具备充当正式成员的条件……如果训练被认为合格,成年后,便可参与成丁礼,成为正式成员,得到成员应有的氏族权利,如参加氏族会议、选举和罢免酋长等,还必须履行成员应尽的义务,如参加主要的劳动生产和保卫本部落的战斗等。”到了奴隶制社会,冠礼成为贵族在本族中举行的“成丁礼”了。贵族袭用了传统的形式,而赋予了新的内容,举行这种冠礼的目的是:巩...
查看全文
仪礼——士相见礼
士相见之礼。挚,冬用雉,夏用腒。左头奉之,曰:「某也愿见,无由达。某子以命命某见。」主人对曰:「某子命某见,吾子有辱。请吾子之就家也,某将走见。」宾对曰:「某不足以辱命,请终赐见。」主人曰:「某不敢为仪,固请吾子之就家也,某将走见。」宾对曰:「某不敢为仪,固以请。」主人对曰:「某也固辞,不得命,将走见。闻吾子称挚,敢辞挚。」宾对曰:「某不以挚,不敢见。」主人对曰:「某不足以习礼,敢固辞。」宾对曰:「某也不依于挚,不敢见,固以请。」主人对曰:「某也固辞,不得命,敢不敬从!」出迎于门外,再拜。客答再拜。主人揖,入门右。宾奉挚,入门左。主人再拜受,宾再拜送挚,出。主人请见,宾反见,退。主人送于门外,再拜。主人复见之,以其挚,曰:「曏者吾子辱,使某见。请还挚于将命者。」主人对曰:「某也既得见矣,敢辞。」宾对曰:「某也非敢求见,请还挚于将命者。」主人对曰:「某也既得见矣,敢固辞。」宾对曰:「某不敢以...
查看全文
仪礼相关标签
十三经
经部礼类
古籍
家族谱大览
起源江西吉安何姓
起源江西吉安何姓
我祖起源于江西吉安泰和县18村,落点贵州普定县沙家马场,后由于多种原因,于开字辈到关岭县北口光阳寨。“约启开学 大成之礼”为原有家谱,大字辈为光阳组始发老人(即何大伦)以下有四房,即何成举,何少青,何成章,何少荣。另有一房为五福之外,住关岭县高坡田寨(家谱被不小心火烧,找不到之后的家谱)
浏览:0
陈氏族谱
陈氏族谱
浏览:0
仪家
仪家
浏览:1597
家礼撮要
家礼撮要
浏览:17931
中华乌兔周氏.血脉图
中华周氏 源远流长 姬水之滨 岐山之阳 帝胄后稷 启迪蛮荒 教民稼穑 五谷尊王 惠公袭职 河南封疆 受姓为周 披祖荣光 三国瑾公 点将浔阳 文韬武略 举世无双 嫡祖念七 携子渡江 卜居花尖 乌兔呈祥 千支一脉 寖炽寖昌 代有才俊 史载谱彰! 乌兔周氏远祖瑜,三十一世后裔周念六、念七、念八三兄弟于后周显德丙辰年,自舒城麻地渡江而南,从后稷算起,已历传九十世。之后,家族源流方明晰矣。念七,讳礼号达庵,登后唐天成二年宏词科进士,中和三年任后唐学士,官翰林掌制诰。显德丙辰(956年,一说显德二年,即955年),与兄念六、弟念八,避中原之乱,从老家安徽庐州舒城麻地,携子南迁。途遇陈抟老祖(即异人陈希夷)指点,嘱念六遇黄土、念七遇乌兔、念八遇屏风而居。后果符其言。念七行至湖口花尖山,遇乌兔出,遂于大屋场筑室而居。开基立业,公为乌兔周氏之始祖,犹鲁以周公旦为一世祖之义矣。
浏览:0
2.中华陈氏族谱 [上下册], 下册, 1046-2008
原书: [出版地不详] : 中华陈氏族谱编委会, 2008年. 全2册 : 插图, 世系表, 肖像. 注 : 谱内泳公, 漠公, 氵于公, 宋卿公及尧卿公...[等]其后裔各分散于香港, 广东, 台湾全省等地, 但并无详细说明何时何人迁徙记录. 此谱派系众多繁复, 详请查阅上册谱第152-342页. 受姓祖 : 妫满,谥胡公. 封于陈,其后子孙以国为氏. 河南始祖 : 陈留(淮阳祖) ; 陈衍,讳钊,字悠长(阳武祖) ; 陈全温(固始祖) ; 陈元,又名源(扶沟祖) ; 陈实(长葛祖)...[等]. 福建始祖 : 陈峤,字廷封(兴化仙游祖) ; 陈泳,字正雅 ; 陈漠,字以忠 ; 陈氵于,字以词(漳州祖) ; 陈宋卿 ; 陈尧卿(莆田祖)...[等]. 广东始祖 : 陈邕(潮州祖) ; 陈明(河源祖) ; 陈宗仁(佛山祖) ; 陈彦琉(梅县祖) ; 陈继衮(顺德祖)...[等]. 浙江始祖 : 陈照远(茗岙祖) ; 陈照文(瑞安长桥祖) ; 陈拱(大源芙蓉祖) ; 陈景禧(峰山祖) ; 陈烈(云霓祖)...[等]. 海南始祖 : 陈拱宸(入琼祖) ; 陈必大(琼山祖). 江苏始祖 : 陈道巨(南京祖) ; 陈守威(吴县祖) ; 陈身先(武进祖) ; 陈相琉(六台祖) ; 陈延青(山阴祖)...[等]. 江州始祖 : 陈旺. 江西始祖 : 陈彦成(武宁祖) ; 陈承成(建昌祖) ; 陈延成(居靖江,后迁河南固始) ; 陈继元(瑞昌祖) ; 陈继通(进贤祖)...[等]. 湖北始祖 : 陈守义(广济祖) ; 陈延迁(通城祖) ; 陈才通(安化祖) ; 陈家琉(黄安祖) ; 陈彦通(汉川祖)...[等]. 安徽始祖 : 陈宗通(望江祖) ; 陈思先(东至祖) ; 陈继长(无为祖) ; 陈德先(铜陵祖) ; 陈觉先(泾县祖)...[等]. 湖南始祖 : 陈延琉(邵阳祖) ; 陈希琉(茶陵祖) ; 陈圣琉(衡阳祖) ; 陈承亨(华容祖) ; 陈希仁(新思祖)...[等]. 字派(101-200世) : 遵祖敬宗 善行益彰 勋功盛德 世代辉煌 孝悌传家 声望威扬 庶绩咸熙 洪图隆昌 勤耕奋读 智勇坚强 温恭诚正 刚毅纯良 文明伦理 启迪纲长 庆云瑞彩 仁泽芬芳 圣哲道统 永昭晖光. 续字派 : 景星炳耀 仪礼端庄 睦亲敦序 协和万邦 寰宇清平 韶乐悠长 富国裕民. 散居地 : 中国各省各地. 书名据书衣题, 书脊题, 及书名页题编目.
浏览: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