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斯拉夫神话

斯拉夫神话

斯拉夫神话是斯拉夫民族(包括前苏联、南斯拉夫、波兰、捷克、斯洛伐克、保加利亚)等地区特有的一个神话体系。包括斯拉夫民间信仰在内,已传承了超过3000年以上,在斯拉夫民族改信基督教以前,他们所信奉的就是斯拉夫神话中的神明。按地区来分,斯拉夫神话大略可分为东斯拉夫神话与西斯拉夫神话。东斯拉夫神话主要流传在俄罗斯、白俄罗斯、乌克兰。西斯拉夫神话则主要流传于波兰的北部地区,邻近波罗的海。

斯拉夫神话相关文献
斯拉夫神话
源起与希腊神话跟埃及神话不同,斯拉夫神话并没有来自信仰者的第一手文献资料。除了口头流传的史诗和民歌外,目前学者只能依靠11世纪之后中西欧的基督教传教者所撰写的笔记,来一探斯拉夫神话的局部面貌。出于传教立场,这些教士的作品把斯拉夫神话作为“异端”来描述,并不能客观反映事实。然而,古老神话的片断还是通过民间传说、口头诗歌和民俗节日而保存至今日。在一千多年后,随着东欧民族主义的复兴,被湮灭良久的斯拉夫神话重新引发了人们研究和复原的兴趣。最先在著作中提及斯拉夫神话的,是公元6世纪拜占庭学者普罗科匹厄斯。他提到西斯拉夫的一个部族崇拜一个“司雷电的神明”,以及一些恶灵和精灵。尽管没有提及名字,但普遍认为“司雷电的神明”指斯拉夫神话中的大神佩龙。另外一部重要的著作是12世纪初的《往年记事》,里面记录了东欧及俄罗斯地区早期的异教信仰、历史传说。神明列表斯拉夫各部族信仰有差别,对于最高位的“大神”有不同说法...
查看全文
斯拉夫语族
斯拉夫语言分布斯拉夫语言分布图每个语支所代表的语言如下:东斯拉夫语支西斯拉夫语支南斯拉夫语支参考文献Comrie,Bernard;Corbett,Greville.G.Introduction.(编)Comrie,Bernard;Corbett,Greville.G.TheSlavonicLanguages.London:Routledge.2002:1–19.ISBN0415280788.Lockwood,W.B.APanoramaofIndo-EuropeanLanguages.HutchinsonUniversityLibrary,1972.ISBN978-0-09-111020-8hardback,ISBN978-0-09-111021-5paperback.MarkoJesensek,TheSloveneLanguageintheAlpineandPannonianLanguag...
查看全文
东斯拉夫民族
参见全俄罗斯
查看全文
古东斯拉夫语
称呼现今三个使用东斯拉夫语支的国家的语言学者均认为古东斯拉夫语是自己语言的前身,故对此称呼各有不同。白俄罗斯:“古白俄罗斯语”(白俄罗斯语:старажытнабеларускаямова,starazhytnabelaruskayamova)俄罗斯:“古俄语”(俄语:древнерусскийязык,drevnerusskiyyazyk)乌克兰:“古乌克兰语”(乌克兰语:давньоукраїнськамова,davn’oukrains’kamova)或“古基辅语”(乌克兰语:давньокиївськамова,davn’okyivs’kamova)在白俄罗斯及乌克兰亦有更中立、多国通用的称呼,例如“古罗斯语”(白俄罗斯语:старажытнарускаямова,starazhytnaruskayamova,乌克兰语:давньоруськамова,davn’orus’kamo...
查看全文
普列斯拉夫
参考资料Преслав-Інформаційно-пізнавальнийпортал|ЗапорізькаобластьускладіУРСР(НаосновіматеріалівенциклопедичноговиданняпроісторіюмісттасілУкраїни,том-ІсторіямістісілУкраїнськоїРСР.Запорізькаобласть.—К.:ГоловнаредакціяУРЕАНУРСР,1970.—765с.)ПогодавселіПреслав
查看全文
斯拉夫神话相关标签
斯拉夫神话
其他
家族谱大览
(二)华夏神话人物
(二)华夏神话人物
华胥国 华胥国又称华胥古国,是上古时期中华大地上一位杰出的母系氏族的女首领华胥氏所创立的国度。华胥,也称华胥氏,风姓故里陕西省西安市蓝田县华胥镇关于华胥的记载最早见于《列子·黄帝》,其后上百种典籍均有记载。[1] 华胥是中国上古时期母系氏族社会杰出的部落女首领,相传她踩雷神脚印,感应受孕 ,生伏羲和女娲 ,传嗣炎帝黄帝,从而成为中华民族的始祖母。在八千多年前,华胥为了部族生存,带领远古先民们不断游徒,足迹遍布黄河流域,创造了中国的渔猎、农耕文化,开创了中华文明史 。“华夏”和“中华”中的“华”字皆源于华胥(一说是源于华山,也位于陕西)。学界普遍认为,处于黄河流域上中游的华山方圆是中华民族的发祥地,而华山的得名,除了其山形像“花”(古代“花”与“华”同)之外,还因为华胥氏族就生息、繁衍在华山之阳。因此,中华民族之“华”源于华胥之“华”。 华胥国,传说中虚拟的理想国度,最早见于《列子·黄帝》。华胥氏作为华胥国的女首领,“其治国有方,民无嗜欲,自然而已,是为盛世乐土“。人文始祖轩辕黄帝为追求治世强国,梦寐以求地希望能够复兴华胥国的辉煌,于是有了“黄帝梦游华胥之国,而后天下大治”的典故。 中文名 华胥古国 外文名 huaxuguguo 释义 理想国度 出处 《列子·黄帝》 起源 相传为华胥氏所居之国 地址 陕西省西安市华胥镇[1] 建议游玩时长 2到3小时 周边景点 华胥陵[2] 适宜游玩季节 春秋夏三季 由来 据说黄帝即位三十多年,因思天下大治之事,三个月无心治理政事,忽一日梦游到华胥氏之国,见其国上无国君,下无贵贱愚贤之分,人民无所嗜好,既不恋生也不畏死;既无亲疏背向之隔,也无爱憎利害之心,是一个没有人间利害得失的奇妙极乐世界。黄帝醒来,如获养身治国之道,又过了二十八年,国家大治,差不多同华胥氏之国一样,而黄帝却仙逝了,百姓因此恸哭,两百多年恸哭不绝。[3] 人类进入文明时代,就开始用各种方式构想自己的未来,在传说的华胥国中,没有统治和被统治之分,人民没有超出必需的欲望,也淡然面对生死。对人对物,以一待之,毫不偏废。既不爱惜什么,也不畏惧什么。一切都顺其自然。这个理想国是天下为公无有尊卑等级的大同世界;在《道德经》里是“鸡犬之声相闻,老死不相往来”的“小国寡民”;在《列子》中里是《黄帝篇》里的“华胥国”;在《庄子》里是“至德之世”;在陶渊明笔下是“不知有汉,无论魏晋”的“桃花源”;在《无能子》里是“无夺害之心,无瘗藏之事”的太古之世。 黄帝从这个梦中受到了很大启发。黄帝一醒来心情愉快,召来手下的大臣,说:“我花了三个月的时间专心养神养身,希望能学到保养保养身体、应付外物之道,最后却没有得到。今天竟然梦到了这样的事情。如今我才知道,这道不是说想求就能求到的。我终于知道什么是道了,我得道了!但却无法告诉你们。” 此后黄帝便以此治国,二十八年之后,天下大治,几乎和华胥国完全一样了[4]。在他死后,这种局面仍然延续了二百年。其实黄帝所谓的道,不过就是道家之道——自然无为,无为而无不为而已。因此,后世将黄老并称,共同看作道家的创始人物。 历史记载 华胥国最早见诸史书于《列子·黄帝》[5],此外《新唐书》中的州来,以及《山海经》等史籍记载的华胥氏之后生活的地方等也曾是历代探讨的华胥之国地望所在。 《列子·黄帝篇 》 (黄帝)昼寝,而梦游于华胥之国。华胥氏之国,在弇州之西,台州之北,不之斯(离)齐国几千万里。盖非舟车足力之所及,神游而已。其国无帅长,自然而已。其民无嗜欲,自然而已。不知乐生,不知恶死,故无夭殇。不知亲己,不知疏物,故无所爱惜。不知背逆,不知向顺,故无利害。都无所爱惜,都无所畏忌。入水不溺,入火不热,斫挞无伤痛,指摘无痛痒。乘空入履实,寝虚若处林。云雾不碍其视,雷霆不乱其听,美恶不滑其心,山谷不踬其步,神行而已。——《列子·黄帝篇》[2] 《山海经》华胥之后 《山海经》中有这样的记载:女娲“以神女而帝者,人面蛇身”智慧无穷,力大无穷。“烧芦灰而止淫水,斩黑龙而降水妖”。但是在远古的时代,在人们的心智并不成熟的时代,人们只能信仰“神”的力量,只能相信“神”的力量。所以极有可能,人们将治水这种运用人类的力量,而战胜自然的行为“神”化,等同于本身所拥有的“神力”。华胥和他的儿女女娲、伏羲都成为神仙,华胥国也就是西方《圣经》中记载的伊甸园。 《新唐书》中的州来 据《新唐书》记载:李氏出自嬴姓。帝颛顼高阳氏生大业,大业生女华,女华生皐陶,字庭坚,为尧大理。生益,益生恩成,历虞、夏、商,世为大理,以官命族为理氏。至纣之时,理征字德灵,为翼隶中吴伯,以直道不容于纣,得罪而死。其妻陈国契和氏与子利贞逃难于伊侯之墟,食木子得全,遂改理为李氏。李利贞也是娶陈国契和氏家的女儿,生儿子叫李昌祖,后在陈国任大夫,住在苦县。李昌祖的儿子叫李彤德。彤德的曾孙叫李硕宗,被周康王赐采邑(采邑也叫食邑、采地或封地,是奴隶社会时期帝王或诸侯封给卿、大夫的连同土地上劳动的奴隶在内的土地)于苦县。李硕宗的五世孙叫李干,字元果,在西周任御史大夫,娶益寿氏女婴敷,这就是李耳的父亲和母亲。伊侯之墟就是伊尹相汤的亳州,都五百里为甸服,老子母益寿氏女婴敷寿州人,苦音古,古国之意,周武王封神农氏之后于谯,其国名是州来,州来之意从神仙所居之州而来,神仙之国也。《名贤氏族言行类稿》记载:“宋戴公子考父说食采于华,因氏焉。华地所在的宋国是中国春秋时期的一个诸侯国,国君子姓,位于河南商丘一带。其疆域最大时包括河南东北部、江苏西北部、安徽北部、山东西南部。 《国语·郑语》中的华地 《国语·郑语》:(太史伯曰)“若克二邑(指虢、郐),鄢、蔽、补、丹、依、𫘣、历、华,君之土也” 历先为国后为邑后为乡,“历史”之称可见历国之古。历又作濑今作涡。历、华并提,华就是古华胥国,后为蒙地,庄子为南华真人,《庄子》又名《南华经》。又传说舜目重瞳,是把“华”解释为眼睛人之神户。故华之南为寿,人之眉主寿称华盖。“华”居十之上,是天下之中也。重回千万年的记忆,神仙之国古华胥国确实令人神往。 华胥地望 陕西说 从现代考古学和人类社会学研究可知,华胥氏是距今八千多年前的母系氏族的一支,生活在中华民族发祥地之一的渭河流域,是当时社会生产力的代表。由于社会生产力低下,蒙昧时期的母系氏族社会的自然、淳朴、和谐成为文明时代提倡清静无为、返璞归真、小国寡民的道家的社会理想,于是便有了华胥国的社会模式。[6] 华胥国位于今蓝田县华胥镇,《纲鉴易知录》载:“太昊之母居于华胥之渚。”注云:“华胥,在今陕西兰田县,小渊日渚。”又据《竹书纪年前编》:“太昊庖羲氏,太昊之母居于华胥之渚,履巨人迹,意有所动,虹且绕之,因而始娠。”徐文靖笺:“按,华胥,地名,在陕西蓝田县。小渊日渚。”大体而言,古华胥国在今陕西省西安市东约20公里的蓝田县华胥镇[7]。至今华胥镇保留有一块关于记载三皇功绩的碑石,其中一通碑石上,中间有华胥国三个大字,左边有伏羲肇娠右边有黄帝梦游的字样。[1] 西安市文史研究馆的张中和认为:大量的史载、遗物,可资佐证:三皇时代的部落中心即华胥国。华胥的姓氏为风,是现西安市蓝田人。她处在8300多年前,既是三皇中女娲和伏羲的生母,又是华胥国末期一位杰出的部落首领。是华夏民族在上古时代,与天地八荒进行抗争和孕育文明的领军人物。 山东说 菏泽:据《禹贡》及《菏泽市志》记载,华胥国在雷泽,即今天的菏泽市一带,还有史学家考证在巨野县城区一带。 台州:《左传·襄公二十五年》与《哀公十四年》均日在齐地(今山东博山县)。台同邰、骀,《左传·哀公六年》云:邰在今山东章丘县。《大清一统志》载:“章丘县西朝阳故城有赫胥墓”。既然华胥后裔之墓在此,那么这个华胥国(即部落)也就在今山东章丘,华胥亦自然生于此[8]。 山西说 《左传·昭公元年》云:“汾川”,“则台骀汾神也。”《论衡》写作“台台”。《路史·后纪四》称默台、墨台,即台台。今山西汾水流域的侯马有骀神庙,其他县市也各有台、骀之地名。因而有的学者认为“华胥之国”在山西南部,华胥生于此[8]。 浙江说 台州是传说中的“华胥氏之国”,很多书籍记载了黄帝与台州的故事。略摘录如下: 唐·王瑾《广黄帝本行记》有黄帝“藏丹经于委羽山,最后息驾反真,乘龙升天为太一君”等记载。 宋·临海人陈耆卿著《嘉定赤城志》和《民国临海志》、《台州道教考》等书都记载了《列子·黄帝》“黄帝梦游”的典故,“华胥氏之国,在弇州之西,台州之北。” 宋·李昉《太平御览》卷四十引《郡国志》云:“台州(临海)覆釜山即龙符山)……夸父逐日之所践”。夸父即不少文献中与黄帝并称的炎帝。《史记·晋语四》称:“昔少典娶于有蛟氏,生黄帝、炎帝。” 元·赵道一《历世真仙体道通鉴》卷一有轩辕黄帝“尝往天台山受金液神丹”的记载。 明·万历《仙居县志》引南朝宋孙诜《临海记》云:“《韦羌山》此山之最高者,上有石壁,刊字如蝌蚪,俗传夏帝践历,故刻此石。” 清·戚学标《台州外书·遗闻》云:“华胥洞在巾子山两峰交界山腰”。 清·胡昌贤《委羽山记》称:轩辕黄帝慕道周游四方,求解三一真气之要。遂南浮于江,登会稽至天台受金液神丹之方,炼九鼎之丹于缙云……而付之以丹经,藏于委羽山。 《华胥氏之国》所指的“弇州”、“台州”古地名在那里呢?张湛云:“不必便有此国。”但弇州的临海、天台、黄岩、仙居等地却有黄帝神话传说。说不定弇州(今江苏太仓)、台州(今浙江台州)这一广阔地域还真是黄帝时代传说的“华胥氏之国”。[3] 华胥遗迹 华阳故城 华阳故城别名卸花城,古华国的国都,位于河南省新郑市郭店镇华阳寨村。是战国时期韩国的北部门户和军事重镇。著名的华阳之战就发生在这里。也是传说中古华胥国所在地。 华阳故城虽然仍有东周城址转折收缩的遗风,但在四面城墙及城角加筑了用于守城和瞭望的马面,数量达10个之多,是目前所知最早全方位配置马面的一座古城,也是当时城防体系最完备的中原战城。其防御墙也是东周城址考古的首次发现。 战国时期护城河、防御墙、城壕、防卫坑等大型城防设施的遗迹,对研究中国古代建筑史和古代军事战争史具有重要学术价值。丰富的仰韶、龙山文化遗存,以及大量商代二里岗时期和西周时期的文化遗存,为中华文明探源工程提供了珍贵的实物资料。 1986年11月21日被公布为河南省级文物保护单位;2013年5月被国务院核定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华胥陵 华胥陵也称羲母陵,位于陕西省蓝田县华胥镇孟岩村。华胥陵是华胥氏死后安寝的陵地,它北枕骊山,南临灞水,隔河与白鹿原相望,是一块纯阳的风水宝地。[2][2]华胥陵原周长200米,高8米,封土堆南北长80米,东西宽40米。陵区古柏参天,钟鼓高悬,殿宇祭台雄伟,常年祭祀不断。 据许多史书记载,中国上古时期有过一个华胥国,且有遗址存在。据《太平寰宇》记载:“蓝田为三皇故居,境内华胥陵”。明·清七部《蓝田县志》均载“蓝田有华胥氏陵,尊庐氏陵,女娲氏谷遗址,史称三皇故居。”《陕西通志》中说:“羲母(风华胥)陵在蓝田县北35里”。《蓝田县志》中说:“蓝田县内有华胥氏陵,史称三皇故居”。根据这些记载,华胥陵遗址就在今陕西省西安市蓝田县华胥镇宋家村。 华胥陵周围分布着许多同华胥氏与之有关的人文遗址、遗迹。有华胥沟、三皇庙、毓仙桥、阿氏村(娲氏村)、女娲堡、补天台、人宗庙、磨合山、华胥窖、画卦台等。伏羲创建《八卦》时的“画卦台”;雷家庄相传是当年“雷泽”的所在地;传说“华胥窑”是华胥氏履大人迹后,感虹而生伏羲女娲的窑洞;“毓先桥、毓圣桥”相传是华胥氏在妊娠伏羲和女娲时所走过的桥梁;宋家村至今还保存着一通有关记载“三皇”功绩的碑石,碑的正中刻有“古华胥国”四个字,左右两边分别是“伏羲肇娠,黄帝梦游”八个字。宋家村至今还保存着一块明代记载“三皇”功绩的碑石,碑文正中刻有“古华胥国”字样,左右两边分别刻有“伏羲肇娠,黄帝梦游”八个字。这些都是十分珍贵人文遗址与实物。也都进一步印证了《陕西通志》“羲母陵在(蓝田)县北三十五里”的记录。华胥陵是中华大地上一座古老而神秘的陵冢,是一个令全球华人向往祭奠的圣地。[2] 文学作品中的华胥国 黄帝神游是春秋战国时期道家学派主要代表人物之一的列子所提出的一个的哲学命题。因为黄帝的这个梦,在后世的文学作品中,华胥国一词具有了三层意义。第一,被视为远古盛世的象征。如晚唐诗人曹唐,在《圣帝击壤歌四十声》诗中,对唐尧盛世予以热情歌颂,对华胥国那种朴素、安逸、衣食富足而又道德高尚的太素之乡,寄予深切的企盼。其中有句曰:“寤寐华胥国,嬉游太素乡。”第二,被视为可以逃避现实烦恼的乐土。如黄庭坚《醉落魄》“陶陶兀兀,尊前是我华胥国。争名争利休休莫。雪月风花,不醉怎生得。”陶陶兀兀,形容沉湎于酒,放纵傲慢。这几句是说,只有沉醉于酒,才能不再去想追名逐利,才能充分享受风花雪月。第三,作为清美之梦的代称。如姜夔《踏莎行》:“燕燕轻盈,莺莺娇软。分明又向华胥见。”是说自己怀念美丽的情人却无法相见,只能在梦里与之重逢了。无论是哪种意义,都是一种理想的境界。 华胥国也曾出现在文学作品中,在《二刻拍案惊奇》里有一个故事叫《田舍翁时时经理,牧童儿夜夜尊荣》,讲的是一个孤儿叫寄儿,生来愚蠢,不识一字,替人家做苦力为生,后来又签字画押,被土财主雇去放牛,穿着破布袄,晚上睡在草房里。 一个道人看中了寄儿的道骨,想带他出家,寄儿不愿意,于是道人就传授了寄儿一句五字真言,就是“婆珊婆演底”,说是睡觉前将这五字真言念上一百遍,就可以夜夜快活。寄儿遵照道人的嘱咐,睡觉前整整念了一百遍,然后入睡,在梦里进入了华胥国,在华胥国里,寄儿献万言长策,被任命为著作郎,旗帜鼓乐,高头骏马,送入衙门上任。从此以后,寄儿白天劳苦,晚上就念“婆珊婆演底”进入梦中华胥国,饮美酒,享佳肴,看歌舞。被招为驸马后,又因消除玄菟、乐浪两个邻国的威胁,立了大功,被封为黑甜乡侯,富贵到了极点。到后来寄儿在放牛时发现了一窖金银,献给土财主,被土财主收为养子,开始享受富裕生活,五字真言也不念了。但从此以后,白天和晚上开始颠倒过来,白天享富贵,晚上做恶梦。原来传授五字真言的道人又来了,他向寄儿讲明了其中的道理:白天享富贵的,晚上就要做恶梦;白天劳苦的,晚上就进华胥国享受富贵。 这个故事是是根据《列子》中的故事改编的,又加入了黄粱梦故事中的细节。《列子》中有一篇讲黄帝即位十五年后,白天睡觉做了一个梦,梦游华胥国。华胥国里没有君主,一切都是自然状态,老百姓都没有嗜欲,不以生为乐,不以死为恶,人与人的关系那么和谐,因而也就没有什么爱憎,无利无害,因而也没有争斗,没有需要处理的人际关系。那个国家的人都没有恐惧,甚至入水不溺,入火不热。这样的一个国家简直比天堂还美好。后人就用“华胥国”来指美得不能再美的梦境。[2] 《列子》中的另一篇故事讲的是周朝有一个富翁,有很大的一份家业,天天想着家业,想着如何挣更多的钱,弄得身心俱疲,而到了夜晚,一入睡就做梦,梦见自己给人家当奴仆,累得要死,还要受主人的辱骂和鞭打,痛苦得在梦中叫唤,一直到天亮。而这个富翁使用的一个老奴仆,年老体衰,还要整天地劳作,但是一到晚上就梦见自己成为国王,大权独揽,吃喝玩乐,要啥有啥,快乐无比。当有人对这个奴仆如此辛劳表示同情时,这个仆人说:“人生百年,一半白天一半黑夜。我白天为奴仆,很辛苦,但是到了晚上就成了君王,其乐无比。有什么可怨恨的呢?”那个富翁为晚上梦中的辛劳而烦恼,他的朋友就告诉他说:“你白天是富翁,享受富贵,晚上做梦自然就要劳苦,这是自然的规律。你想白天黑夜都享受,怎么可能呢?” 后世纪念 首届华胥文化论坛在古城西安举行。北京大学陆地教授、中国伏羲文化研究会副会长杨东晨、西安交通大学人文学院副院长杨琳等五十余位国内知名文化、历史、考古、经济及产业专家齐聚古城,在华胥文化研究成果的基础上,进一步探讨华胥氏的伟大功绩及华胥文化的深远影响,为全球华夏儿女架起探索追寻华胥文化的桥梁,奉献一场寻根问祖的文化盛宴。[9] 参考资料 [1] 华胥氏的来历.西部网 [引用日期2015-12-29] [2] 华胥陵—中华民族的母亲陵.人文社科网.2014-8-7 [引用日期2014-08-07] [3] 皇帝梦游 华胥台州.台州文学艺术网 [引用日期2014-12-25] [4] 《列子》黄帝篇:黄帝既寤,怡然自得,伏羲女娲召天老、力牧、太山稽,告之,曰:‘朕闲居三月,斋心服形,思有以养身治物之道,弗获其术。疲而睡,所梦若此。今知至道不可以情求矣。朕知之矣!朕得之矣!而不能以告若矣。’ 又二十有八年,天下大治,几若华胥氏之国 [5] 《列子·黄帝》:“黄帝昼寝而梦,游于华胥氏之国 [6] 《唐代诗文中“华胥国”意象及其内涵》,韩理洲,张争光,韩绪耀,长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12月,第9卷,第4期 [7] 《华胥氏与伏羲、女娲故里考》,河南省社会科学院,马世之,《黄河科技大学学报》,2007年04期 [8] 中华始祖母华胥考.道客巴巴 [引用日期2014-08-22] [9] 首届华胥文化论坛在西安举办 五十余专家探索华夏民族文明根脉.中国青年网
浏览:5187
白石斯氏斯村宗谱 [8卷,首1卷]
原书: [出版地不详] : 斯村老年协会村志谱册编纂小组, 1998年重修. 9册 : 插图, 世系表, 人像. 始祖(1世) : 斯伟,行肇一. 受姓祖(2世) : (魏) 斯敦,字友直,行启三. 本姓史. 先祖由磁阳徙浙江东阳后里. 居斯孝乡. 敦公下派祖(41世) : 斯德宁,行仍二十九(山头) ; 斯邦海,行仍三(白石) ; 斯邦兴,行仍一(佳巷) ; 斯珂,行富六(廊下). 邦海公下房祖(45世) : 斯正模,行德二十八(三房,子孙析置岭儿头,小桥,新庄等地) ; 斯正楷,行德十八(四房) ; 斯正椿,行德六(六房). 三房正模公下分祖(47世) : 斯有熊,行华二十四(大分) ; 斯有点,行华四十七(四分) ; 斯有鲸,行华五十一(五分) ; 斯有鲁,行华五十六(六分) ; 斯有黛,行华六十一(七分) ; 斯有樵,行华六十四(八分) ; 斯有蔗,行七十一(九分). 六房正椿公生六子(46世) : 斯尚汶,行荣二(六房大分) ; 斯尚泽,行荣七(六房二分) ; 斯尚涛,行荣十四(六房三分) ; 斯尚泾,行荣二十八(六房四分) ; 斯尚湘,行荣三十六(六房五分) ; 斯尚沛,行荣四十三(六房六分). 行派 : 肇启乾坤艮巽坎 兑震离福宁昌盛 皓广顺豫享忠孝 和怡清显廉明政 顺恭惠敬崇仁义 礼智信开宗仍贵 遇富德荣华贤良 丰中兴际泰运绍 履振家风温淳懿 行著意万代裕隆. 名辈(37世起) : 志兆用朝邦寿懋 成正尚有一文可 继首献光世德学 大以洪良克彦廷 嘉敬祖泽永元昌. 书名据书衣题, 书名页题, 及版心题编目. 卷端题 : 白石斯氏宗谱
浏览:0
白石斯氏斯村宗谱 [8卷,首1卷]
原书: [出版地不详] : 斯村老年协会村志谱册编纂小组, 1998年重修. 9册 : 插图, 世系表, 人像. 始祖(1世) : 斯伟,行肇一. 受姓祖(2世) : (魏) 斯敦,字友直,行启三. 本姓史. 先祖由磁阳徙浙江东阳后里. 居斯孝乡. 敦公下派祖(41世) : 斯德宁,行仍二十九(山头) ; 斯邦海,行仍三(白石) ; 斯邦兴,行仍一(佳巷) ; 斯珂,行富六(廊下). 邦海公下房祖(45世) : 斯正模,行德二十八(三房,子孙析置岭儿头,小桥,新庄等地) ; 斯正楷,行德十八(四房) ; 斯正椿,行德六(六房). 三房正模公下分祖(47世) : 斯有熊,行华二十四(大分) ; 斯有点,行华四十七(四分) ; 斯有鲸,行华五十一(五分) ; 斯有鲁,行华五十六(六分) ; 斯有黛,行华六十一(七分) ; 斯有樵,行华六十四(八分) ; 斯有蔗,行七十一(九分). 六房正椿公生六子(46世) : 斯尚汶,行荣二(六房大分) ; 斯尚泽,行荣七(六房二分) ; 斯尚涛,行荣十四(六房三分) ; 斯尚泾,行荣二十八(六房四分) ; 斯尚湘,行荣三十六(六房五分) ; 斯尚沛,行荣四十三(六房六分). 行派 : 肇启乾坤艮巽坎 兑震离福宁昌盛 皓广顺豫享忠孝 和怡清显廉明政 顺恭惠敬崇仁义 礼智信开宗仍贵 遇富德荣华贤良 丰中兴际泰运绍 履振家风温淳懿 行著意万代裕隆. 名辈(37世起) : 志兆用朝邦寿懋 成正尚有一文可 继首献光世德学 大以洪良克彦廷 嘉敬祖泽永元昌. 书名据书衣题, 书名页题, 及版心题编目. 卷端题 : 白石斯氏宗谱
浏览:0
白石斯氏斯村宗谱 [8卷,首1卷]
原书: [出版地不详] : 斯村老年协会村志谱册编纂小组, 1998年重修. 9册 : 插图, 世系表, 人像. 始祖(1世) : 斯伟,行肇一. 受姓祖(2世) : (魏) 斯敦,字友直,行启三. 本姓史. 先祖由磁阳徙浙江东阳后里. 居斯孝乡. 敦公下派祖(41世) : 斯德宁,行仍二十九(山头) ; 斯邦海,行仍三(白石) ; 斯邦兴,行仍一(佳巷) ; 斯珂,行富六(廊下). 邦海公下房祖(45世) : 斯正模,行德二十八(三房,子孙析置岭儿头,小桥,新庄等地) ; 斯正楷,行德十八(四房) ; 斯正椿,行德六(六房). 三房正模公下分祖(47世) : 斯有熊,行华二十四(大分) ; 斯有点,行华四十七(四分) ; 斯有鲸,行华五十一(五分) ; 斯有鲁,行华五十六(六分) ; 斯有黛,行华六十一(七分) ; 斯有樵,行华六十四(八分) ; 斯有蔗,行七十一(九分). 六房正椿公生六子(46世) : 斯尚汶,行荣二(六房大分) ; 斯尚泽,行荣七(六房二分) ; 斯尚涛,行荣十四(六房三分) ; 斯尚泾,行荣二十八(六房四分) ; 斯尚湘,行荣三十六(六房五分) ; 斯尚沛,行荣四十三(六房六分). 行派 : 肇启乾坤艮巽坎 兑震离福宁昌盛 皓广顺豫享忠孝 和怡清显廉明政 顺恭惠敬崇仁义 礼智信开宗仍贵 遇富德荣华贤良 丰中兴际泰运绍 履振家风温淳懿 行著意万代裕隆. 名辈(37世起) : 志兆用朝邦寿懋 成正尚有一文可 继首献光世德学 大以洪良克彦廷 嘉敬祖泽永元昌. 书名据书衣题, 书名页题, 及版心题编目. 卷端题 : 白石斯氏宗谱
浏览:0
白石斯氏斯村宗谱 [8卷,首1卷]
原书: [出版地不详] : 斯村老年协会村志谱册编纂小组, 1998年重修. 9册 : 插图, 世系表, 人像. 始祖(1世) : 斯伟,行肇一. 受姓祖(2世) : (魏) 斯敦,字友直,行启三. 本姓史. 先祖由磁阳徙浙江东阳后里. 居斯孝乡. 敦公下派祖(41世) : 斯德宁,行仍二十九(山头) ; 斯邦海,行仍三(白石) ; 斯邦兴,行仍一(佳巷) ; 斯珂,行富六(廊下). 邦海公下房祖(45世) : 斯正模,行德二十八(三房,子孙析置岭儿头,小桥,新庄等地) ; 斯正楷,行德十八(四房) ; 斯正椿,行德六(六房). 三房正模公下分祖(47世) : 斯有熊,行华二十四(大分) ; 斯有点,行华四十七(四分) ; 斯有鲸,行华五十一(五分) ; 斯有鲁,行华五十六(六分) ; 斯有黛,行华六十一(七分) ; 斯有樵,行华六十四(八分) ; 斯有蔗,行七十一(九分). 六房正椿公生六子(46世) : 斯尚汶,行荣二(六房大分) ; 斯尚泽,行荣七(六房二分) ; 斯尚涛,行荣十四(六房三分) ; 斯尚泾,行荣二十八(六房四分) ; 斯尚湘,行荣三十六(六房五分) ; 斯尚沛,行荣四十三(六房六分). 行派 : 肇启乾坤艮巽坎 兑震离福宁昌盛 皓广顺豫享忠孝 和怡清显廉明政 顺恭惠敬崇仁义 礼智信开宗仍贵 遇富德荣华贤良 丰中兴际泰运绍 履振家风温淳懿 行著意万代裕隆. 名辈(37世起) : 志兆用朝邦寿懋 成正尚有一文可 继首献光世德学 大以洪良克彦廷 嘉敬祖泽永元昌. 书名据书衣题, 书名页题, 及版心题编目. 卷端题 : 白石斯氏宗谱
浏览:0
1.叶赫那拉氏宗谱
原书: [出版地不详 : 出版者不详], 民国6[1917]石印本. 1册(48双叶). 收藏者 : 山西省社会科学院. 叶赫始祖本蒙古人, 姓土默特. 先灭扈伦所居张地之那拉部, 遂姓那拉, 后迁叶赫河岸, 因称叶赫那拉, 以别于他族. 入关一世祖 : 尼雅哈, 初隶正黄旗, 后改镶黄满五参领第八佐领, 归葬叶赫那拉原旗. 记载入关后一世至十一世资料. 庚延为尼雅哈之九世孙, 乳名传儿, 字乐秋, 行二, 生于清同治九年(1870). 散居地 : 奉天省开原县, 即今辽宁省沈阳县等地.
浏览: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