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D小调大提琴协奏曲

D小调大提琴协奏曲

这是浪漫主义时期法国作曲家爱德华·拉罗 (Edouard Lalo)晚期创作的大提琴协奏曲。该曲是作者创作的唯一一部大提琴协奏曲,并将该作品献给大提琴演奏家阿道夫费舍尔。这部作品的创作灵感来源于中世纪传奇,内容具有一定的警示意味。其旋律清新动人,节奏丰富鲜明,洋溢着浓郁的西班牙民族色彩,同时也具有精致、典雅的法式风格。
D小调大提琴协奏曲简介资料
(约)1877 年
2级
Cello Concerto in D Minor
1877年12月9日
D小调大提琴协奏曲相关文献
协奏曲
词源concerto一词可能源自拉丁文concertaye,原意是在一起比赛,协奏曲也就是两种因素既竞争又协作的意思。concerto最早是作为一种声乐体裁出现的,大约在十七世纪的意大利,是经文歌的一种,直到18世纪早期,巴赫在创作其早期之康塔塔(如创作于魏玛时期的BWV.4)的时候,仍然按照意大利的习惯称之为concerto。历史巴洛克时期巴洛克时期的意大利作曲家确定了协奏曲的形式,并创作了大量的大协奏曲(如科列里的Concertogrossoingminor,op.6no.8),和以小提琴协奏曲为代表的独奏乐器协奏曲(如安东尼奥·韦瓦第的四季协奏曲)。巴赫为处理独奏乐器和乐队提供了不同方式。协奏曲在意大利由当时流行的三重奏鸣曲作为基础改进而来的。最先出现的是大协奏曲,作曲家托列里以乐队中的两组乐器分别担任“主奏部”、“协奏部”,替代原来三重奏鸣曲三声部之中的两个高音部,突出了“主奏部”...
查看全文
A小调
A小调的著名音乐作品致爱丽丝-贝多芬HouseoftheRisingSun-民谣SaveTonight-格莱美AnthemfortheYear2000-SilverchairSmoothCriminal-AlienAntFarm(原唱者为米高·积逊)艾丽西亚·基斯的《SongsinAminor》专辑中的“JaneDoe”。AmuroNamie的《BestFiction》专辑中的“SexyGirl”。
查看全文
D
字母D的含意字符编码参看D的变体Ðð(eth)Đđ(dwithstroke)Ɖɖ(dwithtail,又名AfricanD,因为主要用于非洲的语言)∂(数学上的部分微分符号)其他字母中
查看全文
大协奏曲
巴洛克时期的大协奏曲大协奏曲起源于意大利,是由当时流行的三重奏鸣曲这种体裁作为基础改进而来的。大协奏曲以乐队中的两组乐器分别担任“主奏部”、“协奏部”,替代原来三重奏鸣曲三声部之中的两个高音部,突出了“主奏部”和“协奏部”这两个声部之间的对比。科列里(ArcangeloCorelli)是将这一尝试真正变成了音乐史上浓墨重彩的一笔。科列里留下了12首大协奏曲,1714年,在他死后结集出版,编为作品第六号op.6,其中前8首为所谓的教堂协奏曲(cancertidachiesa),通常有慢板序曲作为前导,其后跟随快板赋格乐段,快慢乐章交替,较为庄重;后4首为室内协奏曲(concertidacamera,即宫廷风格协奏曲的意思),用吉格,库朗,小步舞曲,萨拉班德等舞曲作为乐章,风格较为轻快,其实后来的创作中二者的差别并不大。科列里的大协奏曲中的第8首g小调“圣诞协奏曲”最为著名(Concertog...
查看全文
E小调
以e小调命名的著名作品e小调是一个颇常见的调号,因此有不少著名作品都是以此为调号。布拉姆斯:第4号交响曲萧邦:第19号夜曲,作品72德伏扎克:新世界交响曲艾尔加:大提琴协奏曲海顿:第44号交响曲弗里茨·克莱斯勒:前奏曲与快板门德尔松:小提琴协奏曲,作品64帕格尼尼:24首小提琴独奏随想曲-第3及第15首浦罗哥菲夫:《罗密欧与茱丽叶》中的“武士之歌”拉赫曼尼诺夫:第2号交响曲肖斯塔科维奇:第10号交响曲西贝流士:第1号交响曲柴可夫斯基:第5号交响曲佛汉·威廉士:第6号交响曲韦华第:巴松管协奏曲,RV484e小调自然音阶-上行及下行。Play(帮助·信息)e小调和声音阶-上行及下行。Play(帮助·信息)e小调旋律音阶-上行及下行。Play(帮助·信息)
查看全文
D小调大提琴协奏曲相关标签
拉罗
法国
浪漫主义时期
中世纪传奇
大提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