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放射化学

放射化学

放射化学英语:Radiochemistry)是化学的一个分支,旨在研究那些参与化学反应的物质属于或带有放射性同位素的化学反应的一门学科。放射化学是关于放射性材料的化学;其中,放射性同位素用于研究非放射性同位素(在放射化学领域,由于缺乏放射性的物质在放射性衰变上是稳定的,因而往往又将这些非放射性物质称为冷物质惰性物质)的性质和化学反应。放射化学在很大程度上是利用放射性来研究普通化学反应。

放射化学相关文献
放射性
历史1907年居里夫妇及他们在巴黎的实验室放射性是由法国科学家亨利·贝可勒尔在1896年研究磷光材料时发现,磷光材料在暴露在日光下后,在黑暗中会发光,他认为X射线碰撞阴极射线管后发出的光和磷光有关。他将照片底片卷在黑色纸张内.上面放置许多不同的磷光材料,一直到用铀盐时底片才有影像,即使底片被黑色纸张挡住内.底片仍有黑色的感光图像。这种辐射被称为“贝可勒尔射线”。后来很快就发现上述的感光和磷光无关.因为使用非磷光材料的铀盐甚至铀金属,也会有一样的效果。因此推断有一种不可见的辐射可以穿过黑色纸张,使底片感光而变黑。一开始大家认为这种辐射类似刚发现的X光。像贝可勒尔、欧内斯特·卢瑟福、保罗·维拉尔(英语:PaulVillard)、皮埃尔·居里、玛丽·居里等人的研究发现这种辐射比X光复杂。卢瑟福是第一个发现其衰变方式都依循着指数形式衰减。卢瑟福和他的学生弗雷德里克·索迪最早发现许多的衰变会造成核嬗...
查看全文
放射测年法
原理放射性衰变放射性衰变链之例:铅-212(Pb)转为铅-208(Pb)。各母核素透过α衰变或β−衰变,自发衰变为子核素(衰变产物)。最终的衰变产物为铅-208(Pb),性质稳定,且不再产生自发放射性衰变。一般物质皆是由化学元素之结合体所组成,各有其独特的原子序数,标明了原子核内的质子数。另外,元素核内可拥有相异的中子数,而以不同的同位素状态存在。有的特定元素的特定同位素被称作核素。有的核素本身性质不稳定,因此在某些特定时刻,此类核素的原子会自然转换为不同的核素。这种转变可以多种方式达成,包括放射性衰变,其可以发射粒子(通常为电子(β衰变)、正电子或α粒子)、电子捕获或自发分裂进行。地质年代方程式放射性衰变对应之地质年代的数学表达式为:其中,岩石的放射测年法放射测年法假设在岩石形成时,岩石里不存在任何衰变产物元素,而年代测定时在被测定物所检测出的所有衰变产物元素都来自放射性元素的衰变。所以...
查看全文
放射性废料
基本性质放射性废料都含有放射性同位素——一类因原子核的不稳定而容易发生衰变的元素,它们以不同形式、不同强弱进行持续时间长短不同的衰变。衰变中产生的电离辐射不论对人类生命健康还是对自然环境都会造成一定伤害。物理性质放射性废料中含有的所有放射性同位素都具有各自的半衰期(使自身的一半衰变为其他物质所需要的时间),最终放射性废料会衰变作完全不具放射性的物质。某些乏燃料中的放射性元素(如钚-239)在自然放置上千年后对人类及其他生命仍然还是有害的,另外,甚至还存在上百万年都不能衰变完全的同位素。因此,这些废料必须被封存几个世纪并与自然环境隔离更长时间。某些元素具有较短的半衰期(如碘-131的半衰期约为8天),所以相对于其他放射性元素而言,它们造成的危害较小,不过它们在衰变初期由于衰变急剧,其实更加活跃、危险。右侧的两张表给出了几种主要的放射性同位素的资料,包含它们各自的半衰期和它们作为铀-235的裂...
查看全文
感生放射性
参考词条放射性中子温度
查看全文
放射化学
历史此学科起源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亨利·贝克勒于1896年发现铀化合物所发射的辐射,能使底片感光变黑。其后皮埃尔·居里及居里夫人则在镭的相关研究中,进一步发展了辐射化学的研究。辐射化学是研究普通的化学变化,所有元素不稳定的同位素经历放射性衰变及放射性物质的产生(称为放射性同位素)。放射性同位素放射化学研究所采用的放射性同位素包括天然的和人造的两类。主要衰变类型放射化学之中所涉及的放射性衰变主要分为三种类型:α衰变——主要产生α粒子β衰变——主要产生β粒子γ衰变——产生伽玛射线放射物而放射性物质可产生三种放射物(每次放射性衰变大多出现一种),分别是:(alpha)粒子(beta)粒子(gamma)伽玛射线它们有不同的特质。α粒子由α衰变产生,只带有两个中子及两个质子,不带电子,是氦的同位素氦-4。β粒子由β衰变产生,带有一个电子,但不带任何中子及质子。伽玛射线可由α衰变、β衰变或γ衰变产...
查看全文
放射化学相关标签
放射化学
放射性
化学
核化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