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注册
置顶
词条 孝陵

孝陵

(越南)

孝陵(越南语:Hiếu lăng孝陵),俗称明命陵(越南语:Lăng Minh Mạng陵明命),是越南阮朝第二代皇帝明命帝的陵墓,位于承天顺化省香茶市社的孝山(原名锦鸡山)上。

明命帝生前便开始选择自己的墓地。他派黎文德去勘察风水,并将地处顺化以南12公里、香江之傍的锦鸡山(Cẩm Kê)规划为自己未来的墓地,不过他一直未开工建设。直到1840年的时候,才由裴公宣、张登桂设计图纸,正式开始修建墓地,并将锦鸡山改名为孝山。

1841年明命帝逝世的时候,孝陵并未完工,不过地宫已经修建完成。绍治帝将明命帝葬入地宫,并派谢光巨、何维藩、阮知方组织了一万人加紧修建,直到1843年完工。

孝陵相关文献
丁石匠“下蛊”明孝陵
丁石匠“下蛊”明孝陵,元朝末年,神州大乱,群雄并起,逐鹿中原。元至正二十八年(1368年),吴王朱元
查看全文
孝陵建的如此恢弘那孝陵的地宫情况是怎么的呢?
孝陵建的如此恢弘那孝陵的地宫情况是怎么的呢?,孝陵如此恢弘的建筑,对于朱元璋这种将死后看得重如生前的人,地宫一定是非常可观
查看全文
清孝陵
参考资料《中国历史大辞典》
查看全文
明孝陵
简介明孝陵位于南京市玄武区紫金山南麓独龙阜玩珠峰下,东毗中山陵,南临梅花山,位于钟山风景名胜区内,是明太祖朱元璋与其皇后的合葬陵寝。因皇后马氏谥号“孝慈高皇后”,又因奉行孝治天下,故名“孝陵”。其占地面积达170余万平方米,是中国规模最大的帝王陵寝之一。1961年3月,明孝陵被国务院公布为首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82年,被列为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2003年7月,明孝陵及明功臣墓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2006年12月,被列为首批国家5A级旅游景区。历史沿革明代时期明孝陵各景点图明朝洪武十四年(1381年),朱元璋命中军都督府佥事李新主持陵墓的营建工程。明朝洪武十五年(1382年),马皇后去世,9月葬入孝陵,定名为“孝陵”。孝陵之名,取意于谥中的孝字,有“以孝治天下”之意,一说是马皇后谥“孝慈”,故名。明朝洪武三十一年(1398年),明太祖朱元璋于应天府崩殂,遂启用地宫与马皇后合葬。至明永...
查看全文
孝陵卫街道
参考文献
查看全文
孝陵相关标签
承天顺化省
阮朝皇家陵寝
1 / 1
家族谱大览
武氏族谱 : 山西省孝义市黄龙村宗系支列
原书: [出版地不详] : 武氏爱心鑫荣考撰出版社 , 2002年修. 1册 : 插图, 世系表, 肖像. 福建始祖 : (金) 武广之. 孝义一世祖 : (明) 武士棱,字彦盛. 洪武间迁居马杓岭. 子 : 武大林,迁鹊颉堡. 下巍底始迁祖(5世) : 武孝道. 迁下巍底. 生三子 : 长子武聚(迁大同,后改名思文) ; 次子武真(真支分祖) ; 三子武检(检支分祖). 黄文村始迁祖(5世) : 武孝云 ; 武孝明 ; 武孝先 ; 武孝祖. 后裔将此四祖统尊为龙黄”念”字辈. 子孙析居杏野, 胡家窊, 三河口, 贺家庄, 神宁沟, 东小景, 四宋庄等地. 念祖辈下分: 黄龙谱支祖 : 武发茂 ; 武承玉 ; 武继绍 ; 武定银 ; 武奇明 ; 武奇英…等. 杏野村分祖 : (明) 武子锐. 于嘉靖间坟傍本村. 生五子 : 武希京 ; 武希甫 ; 武希千 ; 武希章 ; 武希文. 本谱包含三子希千一支. 子孙析置杏野村, 碾头, 善吉村等地. 念祖辈下另分 : 东俸(居胡家窊) ; 西俸(居大王堡) ; 南俸(居三河口, 交子村) ; 北俸(居贺家庄)四支. 下魏底真公支字辈 : 真希只伯良 天承守奇明 肇吉昌国宝 学生殿振定 兴盛安海鹏 超林汉雄鸿 增万全. 黄文村字辈 : 子希荫大崇 一发杰永昌 连镇世俊善. 黄龙(文)村新拟字辈 : 昭宗弘博道 迪昆延舜纲 祥和育英范 腾华强夏邦. 杏野村字辈 : 子希改大 崇乙进正学 天元泰报焕 万福亨通达 存善定洽安. 胡家窊字辈 : 俊立世恩广 德大洽周全 荣显威国万 福寿永久安 德大治周全 荣显威国万 福寿永久安 通高新技能 和善明理新. 以上16辈 : 念子伯思 进良汝启 承天奉命 富贵长有. 东小景字辈 : 子朝禄天玉 大明积景全 清九正元亨 利贞. 西宋庄字辈 : 伯相彦大 进登邦印 儒报国丕 绍作正光全. 散居地 : 山西省孝义县等地. 书名据书名页题编目.
浏览:0
晋陵士乔蒋氏宗谱
题名 晋陵士乔蒋氏宗谱 作者 (清)蒋寿成等纂修 版本 清光绪12年(1886), 木活字本 居地 江苏, 武进, 晋陵 堂号 孝思堂 先祖/名人 始迁祖:[宋]蒋廷礼 摘要 始迁祖廷礼,宋末自宜兴迁居晋陵。卷一至三宋人苏轼、赵鼎等撰谱序、源流考、行实志、制诰及蒋之奇、蒋重珍疏议、蒋防撰议、诗赋,以及周葵、赵汝愚、胡铨、文天祥题像赞、苏轼等人赠诗,卷九传记,卷十一、十二传志。
浏览:0
毗陵方氏宗谱[26卷首1卷]
原书: [出版地不详] : 滋本堂, 2009年九修. 22册: 插图, 照片, 人像, 世系表. 收藏者: 金华市成蹊信息发展有限公司. 滋本堂始祖(1世): (明) 方孝儒,字希直,一字希古,号逊志. 浙江宁海人. 始迁祖(5): (明) 方最,字幸原,一字启绪. 徙居毗陵方茂里(今常州市武进区横山桥镇). 最公下派祖(7世): (明) 方遂,字庭序 ; 方绶,字环序 ; 方学,字庠序. 遂公下支祖(8世): (明) 方钴,字聚丰,行一 ; 方锦,字聚闻,行二 ; 方锳,字石生,行三 ; 方镇,字世柱,行四 ; 方𨱋,字骏衢,行五. 绶公下支祖(8世): (明) 方钧,字台坡,行一 ; 方铭,字名著,行二. 学公下支祖(8世): (明) 方录,字名成. 散居地: 江苏省武进县(现为常州市武进区)等地. 书名据书衣题编目. 版心题: 毘陵方氏宗谱. 书名页题, 及书脊题: 方氏宗谱.
浏览:0
毗陵方氏宗谱[26卷首1卷]
原书: [出版地不详] : 滋本堂, 2009年九修. 22册: 插图, 照片, 人像, 世系表. 收藏者: 金华市成蹊信息发展有限公司. 滋本堂始祖(1世): (明) 方孝儒,字希直,一字希古,号逊志. 浙江宁海人. 始迁祖(5): (明) 方最,字幸原,一字启绪. 徙居毗陵方茂里(今常州市武进区横山桥镇). 最公下派祖(7世): (明) 方遂,字庭序 ; 方绶,字环序 ; 方学,字庠序. 遂公下支祖(8世): (明) 方钴,字聚丰,行一 ; 方锦,字聚闻,行二 ; 方锳,字石生,行三 ; 方镇,字世柱,行四 ; 方𨱋,字骏衢,行五. 绶公下支祖(8世): (明) 方钧,字台坡,行一 ; 方铭,字名著,行二. 学公下支祖(8世): (明) 方录,字名成. 散居地: 江苏省武进县(现为常州市武进区)等地. 书名据书衣题编目. 版心题: 毘陵方氏宗谱. 书名页题, 及书脊题: 方氏宗谱.
浏览:0
毗陵方氏宗谱[26卷首1卷]
原书: [出版地不详] : 滋本堂, 2009年九修. 22册: 插图, 照片, 人像, 世系表. 收藏者: 金华市成蹊信息发展有限公司. 滋本堂始祖(1世): (明) 方孝儒,字希直,一字希古,号逊志. 浙江宁海人. 始迁祖(5): (明) 方最,字幸原,一字启绪. 徙居毗陵方茂里(今常州市武进区横山桥镇). 最公下派祖(7世): (明) 方遂,字庭序 ; 方绶,字环序 ; 方学,字庠序. 遂公下支祖(8世): (明) 方钴,字聚丰,行一 ; 方锦,字聚闻,行二 ; 方锳,字石生,行三 ; 方镇,字世柱,行四 ; 方𨱋,字骏衢,行五. 绶公下支祖(8世): (明) 方钧,字台坡,行一 ; 方铭,字名著,行二. 学公下支祖(8世): (明) 方录,字名成. 散居地: 江苏省武进县(现为常州市武进区)等地. 书名据书衣题编目. 版心题: 毘陵方氏宗谱. 书名页题, 及书脊题: 方氏宗谱.
浏览:0
1.兰陵萧氏族谱 [4卷]
原书: [出版地不详] : 兰陵堂, 1998. 1册(351页) : 插图, 世系表, 肖像. 注 : 本通谱包含湘, 赣, 川, 桂, 滇, 黔, 豫, 台, 渝等, 各省市地区之萧氏后裔. 受姓始祖 : 叔大心,讳叔,字正义. 为萧邑大夫. 其子孙因以为氏. 兰陵始祖 : (汉) 萧何. 散居地 : 中国各地.
浏览:100
孝陵导读知识
南京名胜古迹有哪些地方
南京名胜古迹有哪些地方
南京,简称“宁”,古称金陵、建康,是首批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中华文明的重要发祥地,南京早在100-120万年前就有古人类活动,35-60万年前已有南京猿人在汤山生活,有着7000多年文明史和近500年的建都史,西街遗址的发掘将南京建城史追溯到3100年前的西周时期。 南京名胜古迹有:夫子庙、明远楼、乌衣巷、朱雀桥、瞻园、中华门城堡、明城墙、明孝陵、明故宫、朝天宫等。 【夫子庙】 夫子庙是一组规模宏大的古建筑群,历经沧桑,几番兴废,是供奉和祭祀孔子的地方,中国四大文庙之一,被誉为秦淮名胜而成为古都南京的特色景观区,是中国最大的传统古街市。 【乌衣巷】 巷子得名于晋代王谢两家豪门大族的宅第,因两族子弟都喜欢穿乌衣以显身份尊贵,因此得名。乌衣巷见证了王谢的艺术成就,与两大家族的历史,乃至整个中国文化的历史紧密相连。 【明城墙】 它是我国目前留存规模最大的京城城墙。南京明城墙不仅是我国现存的第一大城墙,而且是世界第一大城墙。入选世界纪录协会世界第一大城墙。 【明孝陵】 是明太祖朱元璋与其皇后的合葬陵寝。因皇后马氏谥号"孝慈高皇后",又因奉行孝治天下,故名"孝陵"。该陵占地面积达170余万平方米,是中国规模最大的帝王陵寝之一。该陵也是中国首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朱雀桥】 位于南京市秦淮区中华门城内,是在东晋时建在内秦淮河上的一座浮桥,在古代是是六朝时期分布在石头城至清溪之间秦淮河上二十四座浮航中最大、最重要的一座浮桥,但是其遗址在清代已难寻觅。现在我们看到的在1960改建来的。
浏览量:1451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