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耶路撒冷圣墓骑士团

耶路撒冷圣墓骑士团

耶路撒冷圣墓骑士团(拉丁语:Ordo Equestris Sancti Sepulcri Hierosolymitani, OESSH),也称圣墓骑士团,为天主教教宗骑士团英语Papal order of knighthood,创立时名称为“圣墓守护者团”(Order of Canons of the Holy Sepulchre)。圣墓骑士团首先由第一次十字军东征领导者与耶路撒冷王国统治者布永的戈弗雷公爵提倡,被称做“圣墓的先驱者”;1113年,该团由教宗帕斯卡二世发布教宗诏书认可。

圣墓骑士团的早期成员有正规法政牧师、世俗法政牧师等。后来该团从十字军的部队中,选拔具有勇气与奉献精神的武装骑士入团;这些骑士发誓会遵守具有守贫精神的奥古斯丁会规,并服从耶路撒冷国王的指挥,专门保卫圣墓教堂与圣地的安全。

耶路撒冷王国灭亡后,任命新骑士的权力成为位于圣地英语Holy Land之最高天主教权力代表——圣地监委会英语Custos of the Holy Land的特权。

1496年,教宗亚历山大六世取得了总团长的头衔,并...

耶路撒冷圣墓骑士团相关文献
未解之谜:法国圣殿骑士团宝藏存在吗?
未解之谜:法国圣殿骑士团宝藏存在吗?,法国圣殿骑士团宝藏是世界历史上难解的一个谜团,据说,骑士团被解散以后,他们多
查看全文
圣殿骑士团
历史建立和兴起圣殿骑士团最早的总部,耶路撒冷圣殿山的阿克萨清真寺1098年,十字军攻占圣地耶路撒冷,众多基督徒遂长途跋涉前来朝圣,但朝圣的路途却充满凶险,他们经常被屠杀。约1119年,两位当年参战的法国贵族雨果·德·帕英和格弗雷·德·圣欧莫,提议成立一个修士会,以保卫朝圣者的安全。耶路撒冷国王鲍德温二世同意,并允许他们以圣殿山的阿克萨清真寺作为根据地。传说该寺建于昔日所罗门圣殿的废墟之上,修士会因此得名“基督和所罗门圣殿的贫苦骑士团”。他们最初只有9名成员,依靠捐助维持。其徽章的双人骑单马图像,象征着他们的贫困。这种穷困状态很快改变了,基督教世界影响力很大的圣伯尔纳铎决定支持圣殿骑士团。1129年,主教会议在法国特鲁瓦举行,教宗正式承认他们的地位。1139年,教宗英诺森二世以教宗诏书授与他们特权地位。圣殿骑士团只对教皇负责,不受国王和地方主教指挥;具有免税特权,还能在其领地收取十一税。他们
查看全文
圣地牙哥骑士团
圣雅各大十字架骑士团的标志是一个像把剑的红色十字架,剑柄上附有鸢尾花的形状,骑士们会把该标志绣于其白色披肩之上。十字架末端的鸢尾花代表着“纯洁的荣誉”,参考自使徒圣雅各的个人特质。剑代表使徒圣雅各和他的殉教牺牲,因为他坚持信仰而被剑斩首。在一定意义上它也可以象征以基督之名拔剑作战。有人说它的形状起源于十字军东征时代,骑士们将底部削尖插进地面来进行每天弥撒的十字架。历史尽管骑士团是以圣地亚哥-德孔波斯特拉来命名,但其实骑士团的创建地和总部都不在此地,从1157年起骑士团有两大分支分别在莱昂和卡斯蒂利亚的乌克莱斯,莱昂国王费尔南多二世和卡斯蒂利亚国王阿方索八世都宣称自己旗下骑士团的正统,因此出现了长时间的争议。直到1230年卡斯蒂利亚国王费尔南多三世统一了莱昂王国,两个分支才合而为一,总部设于昆卡省乌克莱斯。骑士团的第一位大团长是佩德罗·费尔南德斯·德卡斯特罗,国王的士兵和前十字军战士。不同于...
查看全文
骑士团
三大骑士团骑士团中最为出名的三大骑士团皆为军事修士会,即医院骑士团、圣殿骑士团和条顿骑士团(1198年)。他们为罗马教皇组织的僧侣骑士团,其使命是镇压圣地周围的冲突,与毗邻的穆斯林国家作战,保卫并扩大十字军领地。这三个骑士团后发展为精锐的职业军,但在圣地失陷之后先后逐渐失去宗教意义。除了上述三大宗教骑士团之外,苏格兰地区的骑士,在前往圣地加入十字军行列的途中,往往选择假道伊比利亚,因为在伊比利亚半岛的军事行为也带有强烈的十字军色彩,甚至于在伊比利亚还出现了三个骑士团:圣地亚哥骑士团、卡拉特瓦骑士团、阿尔坎特拉骑士团,与一个较小的蒙提沙骑士团。其他骑士团从12世纪至今,冠以“order”之称的组织众多,其中比较著名的包括有由英国国王爱德华三世建立的嘉德骑士团(其于一次宴会上被某位贵妇人所吸引,当拾起对方无意间落下的吊袜带时周围一场哄笑,他却站起来宣布说作为骑士不应该以此为耻,并就此宣誓成立了
查看全文
耶路撒冷圣墓骑士团
组织总团长1496年,教宗亚历山大六世任命自己为圣墓骑士团的总团长,之后由教宗兼任总团长至1949年。1949年起,由以下枢机主教担任总团长:参考文献其他文献Blasco,AlfredJ.TheModernCrusaders.PenRose.1998.ISBN0-9632687-7-5.Noonan,Jr.,JamesCharles.TheChurchVisible:TheCeremonialLifeandProtocoloftheRomanCatholicChurch.Viking.1996:196.ISBN0-670-86745-4.Noonan,Jr.,James-Charles.TheChurchVisible:TheCeremonialLifeandProtocoloftheRomanCatholicChurchRevisedEdition.Sterling-Ethos.2012...
查看全文
耶路撒冷圣墓骑士团相关标签
骑士团
天主教
家族谱大览
余氏宗谱 [12卷]
原书: [出版地不详] : 笃厚堂, 民国34[1945]. 12册 : 插图, 世系表, 人像. 收藏者 : 太原市寻源姓氏文化研究中心. 一世远祖 : 由余. 系出姒姓. 世居西戎.为秦上卿,封于祁下. 余姓始祖 : 余晋. 由余次子. 因秦内乱,遂就封邑,乃以父字为氏. 海康始祖(11世) : 余全. 自雷州转徙海康. 江西始祖(45世) : 余补,原名道潜 ; 余稔. 相偕迁居江西瓦屑坝. 江西瓦屑派一世祖 : 余敬二. 德隆公次子. 补公之后. 晋公之51世孙. 黄冈始迁祖 : (宋) 余克勤,字思济. 元明公三子. 稔公之后. 由江西瓦屑坝迁居湖北黄冈孔夫子河. 余家河立祠祖(16世) : (明) 余圣二. 黄冈柳林余家大塘湾祖(16世) : 余圣三. 英山始祖(21世) : (清) 余修复 ; 余修恒. 光魁公之子. 相偕自黄冈孔夫子河迁居安徽英山东乡东中河. 英山县现属湖北省. 黄土岗支祖(23世) : 余昌位. 世德公长子. 顾岗支祖(25世) : 余有松. 必升公长子. 明誉公之后. 由余家河迁居顾岗. 江西瓦屑派行第(1-7世)似为 : 敬福维贵宗彦阙 黄冈派行第(1世起)似为 : 克召安华 正友兴宗国 玉成龙文列 圣大(廷)明修光 化世昌必有 荣佑启承天. 英山派行第(20-26世似为) : 光修世昌必有荣 散居地 : 湖北省黄冈县, 英山县等地. 书名据书签题, 及版心题编目. 谱序题 : 余氏族谱
浏览:0
高氏族谱 [20卷]
原书: [出版地不详 : 出版者不详], 民国34[1945]. 21册 : 插图, 世系表. 经理 : 高德纯,字粹轩. 湖北祖(1世) : 高德性. 先世籍于江西袁州府宜春县. 世祖(5世) : 高道友 ; 高道传. 道友公下四房(6世) : 高伯安 ; 高伯谦 ; 高伯聪(迁居响水堰) ; 高伯宪(迁孝感) ; 高公(龙井冲). 道传公下一房(6世) : 高袭爵(或锡爵). 伯安公下支祖(7世) : 高松 ; 高本 ; 高世 ; 高荣 ; 高俸(居大塆). 伯谦公下支祖(7世) : 高显 ; 高赞 ; 高恕,字洞章 ; 高圣(子孙析置卢河) ; 高升 ; 高鹏(居大塆). 伯聪公下支祖(8世) : 高日升 ; 高日昱 ; 高日星 ; 高日㫤(迁居麻邑) ; 高日晟(迁居光邑梅花店). 排行字(18世起) : 世维立志 德厚锡昌 希文绍序 永世其芳 时逢盛治 普庆明良 克承先统 继业安祥. 散居地 : 湖北省黄冈市, 麻城县等地. 书名据版心题编目. 卷一部分版心题 : 高氏宗谱.
浏览:0
吴氏大族谱 [不分卷]
原书: [出版地不详 : 出版者不详], 197?. 1册 : 插图, 世系表, 人像. 收藏所:台湾省各姓渊源研究学会 开姓始祖 : 泰伯. 吴本姓姬,泰伯偕弟仲雍避荆蛮,自号勾吴,子孙以国为氏. 延陵远祖 : (周) 吴季札,号季子. 寿梦公第四子. 受封于延陵,故曰延陵季子. 入闽祖 : (唐) 吴祭,字孝先. 惠达公长子. 初为河南光州固始人,后因平黄巢乱,居福建侯官县,又迁兴化府莆田. 惠安一世祖 : (唐) 吴仁禄. 同安一世祖 : 吴圣父,通公(居白礁) ; 吴学德(居石兜). 南安祖 : 吴獭山,号礼孙(居黄龙) ; 吴建山,号厚朴(居十三都) ; 吴朴轩(居蕉山). 晋江水头乡开基祖 : (元末) 吴仁甫,字长善,号原江. 岱阳始祖 : (明) 吴浔阳,字观志. 原居福建南安,洪武二年移居晋江岱阳. 安溪始祖 : 吴福仁. 南靖一世祖 : 吴则茂(居箕湖社) ; 吴寿鳞(居永丰里) 吴顺德(居金山乡). 散居地 : 福建省各地; 及台湾省等地. 书名据书签题编目.
浏览:0
吴氏大族谱 [不分卷]
原书: [出版地不详 : 出版者不详], 197?. 1册 : 插图, 世系表, 人像. 开姓始祖 : 泰伯. 吴本姓姬,泰伯偕弟仲雍避荆蛮,自号勾吴,子孙以国为氏. 延陵远祖 : (周) 吴季札,号季子. 寿梦公第四子. 受封于延陵,故曰延陵季子. 入闽祖 : (唐) 吴祭,字孝先. 惠达公长子. 初为河南光州固始人,后因平黄巢乱,居福建侯官县,又迁兴化府莆田. 惠安一世祖 : (唐) 吴仁禄. 同安一世祖 : 吴圣父,通公(居白礁) ; 吴学德(居石兜). 南安祖 : 吴獭山,号礼孙(居黄龙) ; 吴建山,号厚朴(居十三都) ; 吴朴轩(居蕉山). 晋江水头乡开基祖 : (元末) 吴仁甫,字长善,号原江. 岱阳始祖 : (明) 吴浔阳,字观志. 原居福建南安,洪武二年移居晋江岱阳. 安溪始祖 : 吴福仁. 南靖一世祖 : 吴则茂(居箕湖社) ; 吴寿鳞(居永丰里) 吴顺德(居金山乡). 散居地 : 福建省各地; 及台湾省等地. 书名据书签题编目.
浏览:100
邓氏族谱 [15卷]
原书: [出版地不详 : 出版者不详], 公元1996年. 14册 : 插图, 世系表, 人像. 注 : 此谱缺卷5. 受姓祖 : 邓曼季,字德扬. 邓氏出自南阳(今河南邓州市). 宗祖 : (汉) 邓伯华. 籍新野. 上杭祖 : 邓美昭. 乳梅始祖(1世) : 邓东福,字寿南. 荣敏公之子. 美昭公之孙. 自福建迁乳源梅花. 东福公下六子(2世) : (明) 邓友瑛(居军营下) ; 邓友琼,字仲二,行二(居曹家坪) ; 邓友猷,字仲三,行三(居槐树下) ; 邓友宽(居玉字桥) ; 邓友泰,字仲五,行五(居加昌水) ; 邓友瑄,字仲六,行六(居大庙下). 注 : 六房分居图引详见卷一之影像156-157页. 友瑛公下房祖(5世) : 邓玉 ; 邓全 ; 邓钦 ; 邓四 ; 邓从 ; 邓浩 ; 邓闻通 ; 邓闻禄. 友琼公下房祖(5世) : (明) 邓贤,行一(居后洞) ; 邓文 ; 邓益金 ; 邓朝仰 ; 邓璋 ; 邓兰 ; 邓太 ; 邓玉 ; 邓韵 ; 邓澄 ; 邓学 ; 邓良 ; 邓桂 ; 邓瓒 ; 邓选 ; 邓瑛 ; 邓清 ; 邓龙. 友猷公下房祖(5世) : (明) 邓庭福 ; 邓庭秀,行一 ; 邓庭爵,行二 ; 邓秀恒 ; 邓万禄 ; 邓庭桂 ; 邓庭槐 ; 邓庭澄 ; 邓庭宠 ; 邓庭安. 友宽公下房祖(5世) : 邓銮 ; 邓琦 ; 邓养 ; 邓釜 ; 邓荣 ; 邓华 ; 邓举 ; 邓成 ; 邓铭 ; 邓宗圣 ; 邓庭晓 ; 邓庭昌 ; 邓本崇 ; 邓本铭 ; 邓春 ; 邓季 ; 邓本清 ; 邓本泰 ; 邓本兴 ; 邓本政; 邓本和. 友泰公下房祖(5世) : (明) 邓法林,行一(居大山背) ; 邓桥,字通二,行二 ; 邓常 ; 邓珊. 友瑄公下房祖(5世) : (明) 邓侃,字东梅 ; 邓景兰 ; 邓盛梅 ; 邓竹梅 ; 邓右梅. 排行 : 美荣东友上 佐朝圣明彰 大廷崇文士 正为邦国光 天培良材作 修安治平昌 景隆开泰运 道德振伦常 品学高超世 声名达玉堂 贤儒当贵显 长发庆其祥 宗祖功勋伟 家风奕远扬 书翰凌云志 科甲冠群芳. 散居地 : 广东省乳源县等地. 书名据书衣题, 及版心题编目.
浏览:0
邓氏族谱 [15卷]
原书: [出版地不详 : 出版者不详], 公元1996年. 14册 : 插图, 世系表, 人像. 注 : 此谱缺卷5. 受姓祖 : 邓曼季,字德扬. 邓氏出自南阳(今河南邓州市). 宗祖 : (汉) 邓伯华. 籍新野. 上杭祖 : 邓美昭. 乳梅始祖(1世) : 邓东福,字寿南. 荣敏公之子. 美昭公之孙. 自福建迁乳源梅花. 东福公下六子(2世) : (明) 邓友瑛(居军营下) ; 邓友琼,字仲二,行二(居曹家坪) ; 邓友猷,字仲三,行三(居槐树下) ; 邓友宽(居玉字桥) ; 邓友泰,字仲五,行五(居加昌水) ; 邓友瑄,字仲六,行六(居大庙下). 注 : 六房分居图引详见卷一之影像156-157页. 友瑛公下房祖(5世) : 邓玉 ; 邓全 ; 邓钦 ; 邓四 ; 邓从 ; 邓浩 ; 邓闻通 ; 邓闻禄. 友琼公下房祖(5世) : (明) 邓贤,行一(居后洞) ; 邓文 ; 邓益金 ; 邓朝仰 ; 邓璋 ; 邓兰 ; 邓太 ; 邓玉 ; 邓韵 ; 邓澄 ; 邓学 ; 邓良 ; 邓桂 ; 邓瓒 ; 邓选 ; 邓瑛 ; 邓清 ; 邓龙. 友猷公下房祖(5世) : (明) 邓庭福 ; 邓庭秀,行一 ; 邓庭爵,行二 ; 邓秀恒 ; 邓万禄 ; 邓庭桂 ; 邓庭槐 ; 邓庭澄 ; 邓庭宠 ; 邓庭安. 友宽公下房祖(5世) : 邓銮 ; 邓琦 ; 邓养 ; 邓釜 ; 邓荣 ; 邓华 ; 邓举 ; 邓成 ; 邓铭 ; 邓宗圣 ; 邓庭晓 ; 邓庭昌 ; 邓本崇 ; 邓本铭 ; 邓春 ; 邓季 ; 邓本清 ; 邓本泰 ; 邓本兴 ; 邓本政; 邓本和. 友泰公下房祖(5世) : (明) 邓法林,行一(居大山背) ; 邓桥,字通二,行二 ; 邓常 ; 邓珊. 友瑄公下房祖(5世) : (明) 邓侃,字东梅 ; 邓景兰 ; 邓盛梅 ; 邓竹梅 ; 邓右梅. 排行 : 美荣东友上 佐朝圣明彰 大廷崇文士 正为邦国光 天培良材作 修安治平昌 景隆开泰运 道德振伦常 品学高超世 声名达玉堂 贤儒当贵显 长发庆其祥 宗祖功勋伟 家风奕远扬 书翰凌云志 科甲冠群芳. 散居地 : 广东省乳源县等地. 书名据书衣题, 及版心题编目.
浏览: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