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馆藏:XP880-886之复本。始祖五公,世居山东长清县野樵窝,生中、庸、孝、悌四子。明洪武三年,朝迁调民以实淮南,四子皆奉调来宿州。本支始迁祖孝,居邑之濉溪东徐逆流,其地后易名为李家桥。 卷首李氏源流序、修谱凡例、李氏族谱序、谱规、祠规、训规、新家训、传、行述、事略、记、谱记等,卷一至五世系,卷六外迁支世系。
李桥李氏族谱六卷首一卷(安徽宿州)相关文献
桥乡—桥诗欣赏—李绅
桥乡—桥诗欣赏—李绅,李绅(772-856),唐大诗人,大和七年(833)为浙东观察使兼越州刺史。
桥乡—桥诗欣赏—李慈铭
桥乡—桥诗欣赏—李慈铭,李慈铭(1834-1894),被尊为一代文史大师,写过一些颂赞绍兴柳桥的诗:
安徽省-宿州-埇桥区何广位
何广位1909年生,男,汉族,善擒虎豹,人称当代武松。实则是位胜过武松的旷代奇人。《水浒传》中武松用哨棒用拳脚半天才将虎打死,何广位活捉虎豹仅三拳二脚便制服见功。他出生于安徽宿县何家坊村的一个贫苦农民家里。当时,家中无田,只能靠租来的几亩薄田耕种度日。广位兄弟3人,几乎从没有吃饱过肚皮。父母每日起早贪黑,辛勤操劳,但一年也落不下几粒粮食。作为长子,何广位常常带着弟弟们到田间采摘野菜野果,来填充无米之腹。在兄弟3人中,广位饭量最大,究竟能吃多少,家中无人能知,因为何家的米粮,是不许广位吃得一顿饱饭的。9岁那年,家乡突遭蝗灾,何家几亩薄田的麦苗被漫天的蝗虫吞食殆尽。眼看家中断粮,欲哭无泪的父母只好硬着头皮找人借粮,粮没借得,只借到3斤麦种,但讲好了借一还十。父母将生活的希望都寄托在这3斤麦种上,打算马上耕田补种,也好在来年有点收成。第二天,父母下田耕地,怕家中的老鼠偷吃麦种,就将装着麦种的瓦罐...
安徽省-宿州刘惔
刘惔(生卒年不详),字真长,沛国相县(今安徽省宿州市东刘家阙)人,刘耽之子,,东晋著名清谈家。曾任侍中、丹阳尹等,故被称为“刘尹”。刘惔少时就为王导所赏识,时人比之为荀粲,后尚晋明帝庐陵公主。刘惔被视为永和名士的风流之宗,是当时清谈的主力干将。刘惔在永和三年(347年)担任丹杨尹,任内为政清整,门无杂宾。当时百官时有批评官员,于是诸郡往往都会列举一些官员罪行上奏,然而刘惔不同意这行为,更认为此风不去,百姓将会离心。于是作为首都建康所在的丹杨-的刘惔,将这些上奏都压下不作追究。刘惔后来在丹杨尹任内去世。
李官桥镇
名字由来李官桥的前身为顺阳镇,明朝时期,丹江上的一座简易木桥是沟通顺阳镇两岸乡亲的通道,但每当夏季发洪水的时候,小桥便被洪水冲垮或淹没,给两岸的乡亲带来极大的不便,看到乡亲们每年因此所遭受的种种不便,顺阳的文人李宗木、翰林院检讨官李蓘、刑部主事李荫,父子三人捐出自己的俸禄,在家乡的丹江河上修石桥,乡亲们为了表达对这家李氏官员的敬意,就称这座桥为李官桥。久而久之,这里的人们便使用李官桥来称呼他们生活的地方。地理环境李官桥镇位于淅川、内乡、光化县(今老河口市)、均县(今丹江口市)交界地区,镇区面积6.75平方公里,比当时的淅川县城还要繁华,李官桥镇的西北两面紧邻丹江,水陆便利。它的东南方地势平坦,古镇面临大江,背部隔江是龙山,龙山上有香严寺,香严寺旁边有香溪从山上流下,最终汇入丹江,古镇从北到南长20多公里,李官桥盆地由1亿年前陷落而成,由于盆地接受丹江冲积,所以土壤非常肥沃,土地面积虽然不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