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杨氏家谱不分卷(北京市)

杨氏家谱不分卷(北京市)

始祖讨,原名弘勋,又名讨塞,先世居辽阳,后金天聪二年从皇太极入关,任内务府正黄旗头班管领,为杨氏入关之祖。
杨氏家谱不分卷(北京市)简介资料
北京
椿荫堂
清道光十一年(1831)
一册
1831
抄本
线装
杨氏家谱不分卷(北京市)相关文献
杨氏家谱----------正定杨氏族谱(1)
杨氏家谱----------正定杨氏族谱(1), 正定杨氏家谱说明:本人为第十八世,终于找到了我族家谱,前三个序是雍正五年写的,
查看全文
杨氏“清白传家”家谱
杨氏“清白传家”家谱, 宗之有派,所以序昭,穆别尊卑,敦伦睦族。前有祖宗相承,后有世代相传,虽遐方异域
查看全文
【杨氏家谱源流】寻找莱阳杨氏亲人
【杨氏家谱源流】寻找莱阳杨氏亲人,传承先祖精神;寻根联谊互助,激励子孙奋发!我曾祖父闯关东定居大连庄河。据祖辈说老
查看全文
杨氏“清白传家”家谱
杨氏“清白传家”家谱,杨氏“清白传家”家谱中华杨氏网2015年5月10日杨氏春秋在We家族地图上标注你
查看全文
家谱研究-正定杨氏家谱
家谱研究-正定杨氏家谱,正定杨氏家谱说明:本人为第十八世,终于找到了我族家谱,前三个序是雍正五年写的,最
查看全文
家族谱大览
杨氏族谱
杨氏族谱
杨氏族谱
浏览:0
杨氏宗谱
杨氏宗谱
霍州市义旺村杨氏家族
浏览:0
杨氏家谱全世系
杨氏家谱全世系
庆一公,【简介:讳文昽 字拱辰 先世弘农人 官例赠文林郎 宋末迁山东省青州府益都县 累世显达 号曰 楼子杨家 元代同兄千一公迁圻水 公宅于开元上乡三十六都 仍建楼子杨家为号居焉 至今三十六都土人喊称曰 上乡楼子杨家 兄千一公宅于下乡十八都 亦建居号曰下乡楼子杨家 旧谱云两祖一门两居义气甚笃 越四传 元末至正间红巾起义立据近于三十六都 庆一公之四传 福派畏其逼者各避其地 棋布星散 若迁兴国州阳新 孝感 应城 松滋 咸宁 武昌 大冶 通山等地 惟福六公一派守于圻水 生于南宋宁宗嘉定十四年一二二一年辛巳岁四月十一日子时 殁于元世祖至元二十七年一二九零年庚寅岁七月十三日午时 寿七十岁 葬三十六都瞿家静屏庙下凤凰穴 地名杨家山辛乙兼酉卯向有碑】,娶冯氏,【简介:生于南宋理宗绍定年庚寅岁(1230)二月初二日申时】,生子省一/省二,【后注:公殁于元世祖至元二十七年庚寅岁(1290)七月十三日午时 寿七十岁 葬三十六都瞿家静屏庙下凤凰穴 地名杨家山辛乙兼酉卯向有碑 妣殁于元大德三年己亥岁(1299)九月初九戌时 寿七十岁 葬与夫合茔同向共碑 明万历二十八年庚子(1600)孝感十一世孙庆铠为公立碑界 明嘉靖九年庚寅岁(1530)十代孙原任云南学道 丙戌进士儒鲁 弟贡生任金坛县丞儒楷 过江来公墓前立碑祀焉 公妣墓图载谱首】 大冶九世纪起:继(九世)善(十世)成(十一世)性(十二世); 一(十三世)以(十四世)贯(十五世)之(十六世); 光(十七世)前(十八世)裕(十九世)后(二十世); 云(二十一世)耀(二十二世)霞(二十三世)辉 (二十四世); 家(二十五世)传(二十六世)诗(二十七世)礼 (二十八世); 庆(二十九世)衍(三十世)青(三十一世)齐(三十二世); 远(三十三世)期(三十四世)昌(三十五世)大(三十六世); 克(三十七世)绍(三十八世)关(三十九世)西(四十世); 九七年复初公续撰命名字派 族运通泰,有赖于邦;本固枝茂,相得益彰。 声雄海宇,威振遐方;迹隆环楚,功轶虞唐。 致臻极盛,民乐小康;斯年亿万,永久富强。 杨氏阖族命名字派(九世起) 庆(九世) 洪(十世) 善(十一世)兆(十二世) 一以贯之 光干玉厚原籍武昌府大冶县梅山堡人氏,祖庙起公于乾隆十三年, 飧陕西兴安府安康县新建铺赵家湾住,父生于乾隆甲寅年 冬月二十五日寅时役于同治四年十月十四日卯时,享寿七十二岁,母生于嘉庆元年九月初六日丑时,建生高寿七十三岁,亡于同治七年二月初二日酉时终于正寝。 孝男惯财、元、山 孙之茂、盛、永 页五仗顺六仗立石为界 奠皇清故显妣考讳杨公以让王氏老大人、老太君之墓 皇清故显妣考杨公讳(譓)杨以让(譲)三父老大人老太君 祖父母葬于老庄对面宅地页五丈回 孝男贯财、元、山孙之茂、盛、永; 大清同治九年十月十五日。清同治九三十月十三日。父生于乾隆甲寅年冬月二十五日寅时,祖籍
浏览:0
杨氏族谱
杨氏族谱
广东乐昌始祖杨德华世系,字佩英,号万十郎,江西泰和始祖杨允素第十六世孙也。生于明洪武二十一年(公元1388年)戊辰三月十八寅时,卒于明景泰六年(公元1456年)乙亥冬月十六日申时。大明正统三年(公元1449年)由岁贡上任福建上杭知县调任广东河源县正堂。1450年代始,其家子孙由福建上杭,经广东河源、韶关曲江迁居广东道韶州府乳源县崇德都大坪乡笔山村杨家寨(今乐昌市梅花镇大坪村)开基立业,是为广东韶关市乐昌市梅花镇大坪村“笔山杨氏”始祖。该支字辈:“德单宗单万,孟单奇泰成,上应定朝会,学高献帝(大)邦,元登作国相,光祖永隆昌,法天宜行徤,体道正纲常,敬守精明志,诗书远绍香,敦伦崇信义,忠厚日月长,礼乐承世泽,福寿庆祯祥。”明、清年间,公之后裔陆续外迁于广东的乳源、曲江、武江、南雄、始兴、清远、英德、河源、阳江、罗定、信宜、高州等市县,以及湖南、福建、贵州、四川、重庆、广西等省市区。
浏览:0
贵州兴义黄坪营黄氏家谱
籍 由 三 楚 派 黔 中 , 奋 武 随 戎 百 战 功 , 虎 帐 施威三点月。柳营 击马五更风,烟波海阔龙吟 水,赋势天高凤舞空。世袭举安延昱 祚,聊芳 百 代 子 孙 丰 。 盖 我 老 安 章 黄 氏 派 , 由 黄 坪 营 所 分者,乃 黄宗仁公第四子黄科,第五子黄甲二 支之源流者也 河清祖生有二子,长曰文龙,次曰文凤, 龙祖 亦 生 二 子 , 长 曰 国 举 , 次 曰 国 安 。 然 凤 祖 子 孙 随 征 至 罗 平 , 后 则 落 业 彼 郊 , 子 孙 故 未 列 于 谱。惟我龙祖, 长曰国举,次曰国安。安祖妣 曰王氏,生一子曰黄清, 后裔住在上丸戞。国 举祖则生我昱公诗公弟兄二人,固 明朝太祖自 壬辰年末,候布倡义于十七载戎马之劳,遂 逐 元 顺 帝 于 彼 国 。 及 戊 申 之 岁 , 太 祖 始 建 大 统 即 位于南 京。改元洪武,因是天下初安,遐荒未 服,是特有元梁 王把匝刺瓦尔密,尚据滇南未 服,太祖遣诏,先使王帏 招谕,被伊所杀,乃 命 傅 友 德 为 征 南 将 军 , 蓝 王 沐 英 为 副 帅 , 我 昱 公爵赐游府,令为前部先锋之职,一同出师 讨 之 , 适 出 祥 勤 功 , 被 三 郎 即 郎 克 郎 彪 郎 豹 后 擒 陇者勒 平之后,改为归顺,即今归顺营也。 贵州土司之兴义黄氏土司 也称兴义黄坪营黄氏土司,是位于贵州兴义市黄草坝的一支贵州土司, 该土司家族历明清两朝400余年,对明清两朝可谓忠心耿耿,从无二心。 明洪武年间黄昱率军平定黄草坝这一带之后,因军功世袭黄坪营营长,改名黄坪。 首任黄坪营长黄光嵩因参与平定马乃土目有功受到朝廷嘉奖而得以世袭; 黄坪营土司从明初开始统治黄草坝,清初“改土归流”, 又在黄草坝设立州判,派驻重兵,削掉了他们大部分权力; 后被迫迁到鱼龙,又经兴义建县,土司已是名存实亡,走向末日。 到咸丰、同治年间,兴义土司的势力更是消失殆尽,彻底退出了历史舞台。 在兴义的历史上,黄氏土司大约存在450余年。 明初,在黄草坝及其附近,除黄坪营外,还设有布雄营、捧乍营。 黄坪营营长在明、清两代皆为黄姓世袭,其内部从未内讧,父死子袭,或兄终弟袭; 而布雄营和捧乍营,其内部曾多次发生争斗,时而龙姓、陇姓,时而沙姓。 该两营营长皆为彝族。 贵州黔西南兴义市黄坪营土营长黄氏 江夏人,明洪武十六年随傅友德入黔授职。 洪武十六年(1383年),傅友德任命其部下黄昱屯兵于黄草坝。 黄昱是湖北武昌江夏县人,随傅友德征战云贵,累有战功,官至游击(从三品武官)。 黄昱以59岁病殁。朝廷追授其为镇南都督,赐予“黄平侯”封号。 黄昱长子黄光嵩被任命为黄坪营长,并世袭。 01世 黄光嵩 首任黄坪营长,因参与平定马乃土目有功受到朝廷嘉奖而得以世袭; 02世 黄琼芳 黄琼芳于永乐十四年(1416年)协助贵州布政使孟骥平息普安安抚使兹长之乱, “与慈长力战”,因功被朝廷封为副将(从二品武职),连任黄坪营长; 03世 黄来章 04世 黄 溆 05世 黄宁远 06世 黄 荣 07世 黄 辉 08世 黄 ? 09世 黄世武 10世 黄 锐 11世 黄宗仁 12世 黄 登 13世 黄汝桂;第十四任黄坪营长 天启三年(1613年),普安州境内土司叛乱,贵州布政使谢存仁用黄汝桂为向导, 进攻马乃营。黄汝桂先烧毁叛乱土司后方粮草,后解安南(今晴隆)之围, 并为朝廷收复新兴所城(今普安)和普安州城(今盘县)。 “存仁嘉黄汝桂忠义,厚赉之,叙功,授汝桂参将(正三品武职),仍世袭黄坪营长”; 崇祯十五年(1642年),黄汝桂又与普安土判官龙祖烈平定毛口(今属六枝)的土司叛乱。 14世 黄金鼎 15世 黄  璧;第十六任黄坪营长 清军入关后,黄璧见风使舵立即归顺清廷。 顺治十六年(1659年)被清廷授予原职。 16世 黄 栎 17世 黄正炳、黄正炜、黄正? 18世 19世 黄极中 20世 黄启元 乾隆三年(1738年),黄极中的儿子黄启元,怀着无限惆怅与失落的心情, 灰溜溜地离开黄氏居住了355年,历经20代人的黄草坝, 迁移到15里以外的下五屯鱼龙。土司衙署则让予觊觎已久的游击将军。 21世 黄承恩 22世 黄天应     黄坪营黄氏土司统治黄草坝历明清两朝400余年,对两朝可谓忠心耿耿,从无二心。     首任黄坪营长黄光嵩因参与平定马乃土目有功受到朝廷嘉奖而得以世袭;其子黄琼芳于永乐十四年(1416年)协助贵州布政使孟骥平息普安安抚使兹长之乱,“与慈长力战”,因功被朝廷封为副将(从二品武职),连任黄坪营长;天启三年(1613年),普安州境内又发生土司叛乱,贵州布政使谢存仁用第十四任黄坪营长黄汝桂为向导,进攻马乃营。黄汝桂先烧毁叛乱土司后方粮草,后解安南(今晴隆)之围,并为朝廷收复新兴所城(今普安)和普安州城(今盘县)。“存仁嘉黄汝桂忠义,厚赉之,叙功,授汝桂参将(正三品武职),仍世袭黄坪营长”;崇祯十五年(1642年),黄汝桂又与普安土判官龙祖烈平定毛口(今属六枝)的土司叛乱。     清军入关后,十六任黄坪营长黄璧见风使舵立即归顺清廷。顺治十六年(1659年)被清廷授予原职。康熙十二年(1673年)十二月,清云贵总督吴三桂起兵反叛,西南诸省尽在其掌控之中。为拉拢各地方势力,吴三桂特授黄璧总兵衔。黄璧头脑还算清醒,认定吴三桂最终成不了气候,不会有好下场,因此不为吴所赐予的高官厚禄所动心。吴三桂收买不了黄璧,又以大军压境相威胁,逼迫黄派土兵参与对清军作战。黄璧又以各种理由推托,拒不从命。     由于当时吴三桂忙于与朝廷作战,无暇顾及到偏远地区一个“不听话”的蕞尔土司,认定小小泥鳅掀不起大浪。因此处于夹缝中的黄坪营得以风平浪静,未遭兵燹之害。几年后清军反攻,吴三桂叛军支持不住,从湖南败退到贵州。吴三桂部下将军何继祖于康熙十九年(1680年)十二月,在安笼所城外石门坎被清军打得大败,退守新城(今兴仁)。但新城不是用兵之地,不能有效阻击清军进入叛军的大本营云南,于是何继祖屯兵黄草坝,企图在此抗击入滇清军。     黄坪营长黄璧先在马别河上建造桥梁,然后又与普安土州同龙天佑为清军作向导,清军大队人马得以顺利渡过马别河。     康熙二十年(1681年)二月的一天,清军与何继祖叛军在今桔山坝子展开大战。这是有史以来在黄草坝这块土地上发生的规模最大的一次战争,双方投入的兵力近万人。     何继祖所列阵势以若干头大象排在最前头,马队紧随其后;清军在平南大将军、都统赉塔指挥下,以副都统宏世禄为前队,都统希福和玛奇为左右队,赉塔居中指挥,其大队人马作后队,黄璧和龙天佑的土兵则紧密配合。     激烈的战斗从卯时(早上5、6时)开始,一直到未时(下午2、3时),双方进行你死我活的拼杀。战场上军旗翻飞,战鼓如雷,大象狂奔,战马嘶鸣,军士呐喊,刀枪剑戟相互碰击,杀得天昏地暗,血流满地,尸横遍野。毕竟吴军士气不高(吴三桂已于康熙十七年在湖南衡阳病逝,继位者其孙吴世璠还是一个十多岁的未成年人),何继祖最终败下阵来,带领残兵败将仓皇逃往云南。清军乘胜追击,战果颇丰,“夺营二十有二,斩级千二百,获象、马无算”。     此战黄璧表现不凡,他和他的土兵活捉了吴军5名将官。此后,黄璧“又与天佑导大兵平滇。仁皇帝(康熙)予天佑左都督、总兵衔,仍袭土州同;命璧世守黄坪营,为土目”(以上引文均见《兴义府志》)。     这是黄坪营土司在明清两朝的鼎盛时期。     土司政权是半独立的地方政权,具有浓厚的割据性。“世其土,即世其民,蝉联而蔓衍,争夺而战,故苗蛮之患,率酿于土司”(《黎平府志》)。各土司之间,经常为争夺土地而发生战争,拢乱地方;同时,由于土司所居之地边远偏僻,“天高皇帝远”,经常不听朝廷号令,不交或少交钱粮赋税,对朝廷稍不如意就起兵反叛;对土民更是任意盘剥,生杀予夺,都是土司一人说了算。清朝统治者入关之初,在动荡局势下,仍保存了明代的土司。到了康熙时期,就开始实行削弱和裁革土司的政策。雍正皇帝在大臣的一份奏章上批示说:“朕闻各地土司鲜知法纪,每于所属土民,多端科派,较之有司征收正供不啻倍蓰,甚至取其马牛,夺其子女,生杀任情,土民受其鱼肉,敢怒而不敢言……”(《清世宗实录》)。统治者意识到土司势力如此猖狂,不利于中央集权的巩固。所以在雍正四年到九年(1726—1731年),采用云贵总督鄂尔泰的建议,在贵州实行大规模的“改土归流”。采取的策略是“先改土司,次治土目”。清政府将土司原有田地酌留一部分外,大部分没入官府;有的由原耕土民耕种,承担政府赋税;有的征招外地农民耕种。这为各省客民大批涌入贵州创造了条件。     兴义境内三个土司却安然无恙,未被裁革。但朝廷为了加强地方统治,行政上,于雍正五年(1727年),在黄草坝设普安州判;军事上,则在黄草坝和捧乍派驻重兵。带兵官为左营游击(从三品武职)和千总、把总等。两地常住弁兵350名,并在捧乍所属的白云屯、法岩、歪染设汛。     这样一来,三个土司权力被大大削弱,政治上军事上都受到了朝廷的严格控制和监视。     雍正六年(1728年),云贵总督鄂尔泰巡查各地时来到黄草坝。他在土司府衙署当面嘉奖黄氏土司从清朝立国以来,至今近70年间对朝廷的忠心。虽然在贵州进行大规模“改土归流”,但也并非“一刀切”,并不触动黄草坝及其附近“安分守纪”的土司们。为了稳定地方,给这些整天提心吊胆、担心被裁革的土司以安抚,鄂还当面授予时任黄坪营长的黄极中“土舍”(最低一级土司)关防印信。     但这都是虚职。黄草坝大军压境,行政上有普安州黄草坝州判钳制,因此,土司的日子并不好过。朝廷流官的卧榻之侧,土司岂能安心酣睡?乾隆三年(1738年),黄极中的儿子黄启元,怀着无限惆怅与失落的心情,灰溜溜地离开黄氏居住了355年,历经20代人的黄草坝,迁移到15里以外的下五屯鱼龙。土司衙署则让予觊觎已久的游击将军。     土司大势已去。昔日的辉煌,已成残梦中的记忆。     兴义境内三大土司,捧乍土司最先消亡,“乾隆末,捧乍陇氏绝,知州别委汉人为土目”。这个汉人土目姓甚名谁,未见史料记载。     嘉庆三年(1798年)兴义建县后,土司的日子更是每况愈下。虽然在嘉庆六年(1801年)清廷“升黄坪营土舍黄天运为土守备”,“以沙氏为布雄营土目”,均为名义上的土司,已无实际意义。《兴义府志》是这样记述这些土司们当时的境况:“今各土目、土弁皆不司征赋税,与平民等”。各级大小土司们已失去了原先占据的大部分土地,又没有了征收钱粮赋税的权力,自己占有的土地还要向官府交纳赋税。政治上不能发号施令,经济上已失去了来源。那他们靠什么生存?就只有大量抽卖田地。     黄坪营土司的一个支系,早在明朝成化四年(1468年)即落业于今则戎乡安章。到清嘉庆年间,世守马目黄明经生计日蹙,零星抽卖自己土地,然后灭公为私,“以报赋多田少”,将自己田地应交的赋税转嫁给其他人家。土民百姓不服,一纸诉状告到兴义县衙。经知县王永祜审断,“除将黄明经研究惩办之外,合行出示晓谕”,“示仰奄章平寨民苗知悉”。土民们打赢官司后还将知县告示刻石立碑,让子孙后代人人知晓。这就是至今还竖立在村中的“永远遵照例碑”。     黄氏土司从黄草坝县城搬迁到鱼龙前,当地土民已在此“协力开垦成熟水田陆地”若干亩。但在嘉庆十七年(1812年),“黄姓子孙欲占卖此田”。此时的土司已是“落地的凤凰”,土民岂还买你的帐?也将黄氏子孙告到县衙。经知县杜友李审判,“永为百姓之业,黄姓不得沾染丘角”。到道光六年(1821年),黄姓子孙们“仍复妄生枝节”,挑起事端。土民们再次申告到县。土司的后代见土民们动了真格,“自知情愧,无敢升堂对质,央请绅耆私地和息”。县官立有字据“具结在案”。可是到道光十九年(1839年),这些人又不甘心,“复捏词妄控”,真成了市井无赖。经知县廖大闻审结,当庭告诫这些无事找事的土司后人“永不得妄自霸占”。该村土民鉴于土司数十年间几次三番纠缠不休,于是将几次打官司的情形勒石立碑。牛皮写的狗会嚼,现在刻在石板上,看你土司还敢否认?此碑为“拒控碑”,至今仍竖于鱼龙村寨中,使我们今日得以知晓当年土司及其后人的状况。     “君子之泽,五世而斩”。黄坪营土司从明初开始统治黄草坝,清初“改土归流”,又在黄草坝设立州判,派驻重兵,削掉了他们大部分权力;后被迫迁到鱼龙,又经兴义建县,土司已是名存实亡,走向末日。到咸丰、同治年间,兴义土司的势力更是消失殆尽,彻底退出了历史舞台。在兴义的历史上,黄氏土司大约存在450余年。  
浏览:0
圆梁山杨氏族谱
圆梁山杨氏族谱
祖籍江西省临江府清江县崇学乡。明朝年间徙居重庆市(原四川省)酉阳土家族苗族自治县,最初居住酉阳龙潭山黛沟,族人又徙居至酉阳毛坝苦草坪,再有的徙居至酉阳黑水毛面以及酉阳泡木等地。字辈为:曰斯隆运会,正大启昌明,自有兴朝彦,贤才继世生。祖辈名人有杨公以瑶,杨公斯桂号兴泰(泡木杨氏五大房始祖)等人。堂号弘农堂。
浏览: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