谱以姜太公吕尚为始祖,六十九世从庆,其先原籍汴京,后寓居金陵,唐末避乱徙安徽歙县堨田,复迁居旌德丰溪。始迁祖从庆七世裔(字继宗,号雪屋),南宋绍兴间任杭州教授,绍兴二年迁居安徽郎溪县(古称建平)北乡之定埠村。传至裔六世孙珙、玥,派分为上下二房。 卷首世家、像、凡例、传、说、佚文、像赞、序、源流纪略、编委名单、祠堂、家训、记实、世系,卷一至二十八世系,卷二十九传,卷三十墓志、行状、行略、行实、像赞,卷三十一传、序、诗、记、跋,卷三十二赞、传、行实、序,卷三十三记、传,卷三十四诗、序、纪略、凡例、家规、家训、文选、记、墓志、文,卷三十六外编、发言、讲话、信、文化、文、诗。
渭滨堂吕氏宗谱(安徽省/宣城市/郎溪县)相关文献
安徽省-宣城市胡焱
胡焱(生卒年不详),祖籍青州濮阳县(今河南濮阳、山东郓城一带),相传为西周胡公满后代。龙川胡氏谱牒资料记载说:“字子琰,仕东晋,拜监察御史,出按广东,官至散骑常侍。大兴元年(318),提兵镇守歙州。民赖以安,敕赐田宅于新安之华阳镇,因家焉,子孙散迁郡邑。”新安、歙州是古徽州的旧称,华阳镇是绩溪建县以前的称谓,为歙之东北隅的泛称,其中心在今绩溪县城东后岸村一带。新安是古徽州在两晋和南朝时的称谓。西晋太康元年(280),晋灭了吴国以后,古徽州才由吴时的新都郡改名为新安郡。新安之名,来自黟县境内的新安山(今属祁门县)。歙州则是古徽州在隋唐时的主要称谓。隋文帝开皇九年(589),因“罢天下郡,以州统县”的原因,将新安郡改为歙州。隋炀帝时,恢复郡的建置,又将歙州复名为新安郡。到了唐朝初期的武德年间,又重新称为歙州;唐玄宗天宝年间,还一度恢复新安郡的称谓,但很快到了肃宗时又称歙州,此后直到宋徽宗宣和三...
安徽省-宣城市蒯鳌
蒯鳌,生卒年不详,宣城人。南唐后主时擢进士第。家林按:《江西通志》称蒯鳌太平兴国五年进士及第,误。鳌少亦无赖,尝与卢绛、诸葛瀇为友,号庐山三害。后颇改过,以廉直自励,笃志于学,读书白鹿洞,为学精敏。后主初期(宋太祖乾德(963—967)年间),入庐阜读书,卒业太学。善属文,有才思。南唐承唐末文体纤丽之弊,士率不能自振。鳌独不事华藻,以理趣为本,有承平余风。鳌以素行为有司所摈,至后主后期,始登仕途。及第后历茶陵令,仕至殿中丞。后主末年(宋太祖开宝(968—975)中),薄游汴京。鳌初与樊若水善,樊若水欲荐于(宋)朝,鳌耻之,亟致仕隐庐山,数年卒。蒯鳌生平,马、陆《南唐书》、《十国春秋》有传。行迹、逸事另见《江南通志》、《江西通志》、《氏族大全》、《万姓统谱》、《江南野史》、《明一统志》、《清一统志》、《山堂肆考》等。
安徽省-宣城市丘旭
丘旭,又作邱旭,字孟阳,约生于公元910年,约卒于公元990年,宣城人,南唐后主李煜建隆二年(963)癸亥科状元(注:有质疑状元为《太平寰宇记》作者乐史,详后)。丘旭,生于五代十国时吴国宣州宣城县一个贫苦的农民家庭,小时侯非常聪明,乡亲们对他期望很高,但是,由于家境贫寒,无钱读书,很小的时侯就帮助家人放牛,直到二十岁左右时家境稍好时,才开始读书,学习诗文。后来,为谋计,-到都城金陵(今江苏南京)参加科举考试,屡考不中,但他不以为耻,反而更加继续发奋读书。建隆元年(960)秋,丘旭穷困到连去金陵参加考试的路费都没有,再加上自觉前景渺茫,打算放弃考试。考试临近,寡嫂刘敬发现丘旭还没有动身前应考,主动向丘旭打听情况。丘旭将没有盘缠如实相告,其嫂刘敬说,“如果你真能考上,光宗耀祖,就是把孤儿卖了我也要资助你!不就是几个盘缠吗?”于是,尽其所有资助丘旭。在兄嫂的帮助下,丘旭才得以成行。因为多次没有考...
安徽省-宣城市贡奎
贡奎(1269—1329),字仲章,号云林子。父亲贡士瞻是宋末进士,宋亡后隐居南漪湖畔贡村。贡奎天资聪颖,容仪端重,勤奋好学,十岁就能写诗作文,博通经史。成年后,-行省聘请他为池州齐山书院山长。元成宗大德六年(1302),贡奎担任太常奉礼郎,兼检讨,他-谈论朝廷政事,很多建议都被采纳。大德九年(1305)迁任翰林国史院编修,至大元年(1308)任翰林文学,后任翰林院待制。泰定三年(1326)任集贤直学士。贡奎在京城写的《居庸关》、《夜坐》、《赋牡丹》等诗篇,“尽洗宋金余习,诗学为之一变”;从此名声大振,并与当朝名士吴澄、虞集、袁桷等结下深厚的友情。大德八年春,贡奎与虞集、周仪之、袁伯长、刘自谦等登长-之阁,用“蓬莱山在何处”为韵分别作古诗;贡奎的诗得到大家的一致赞赏,于是一起唱和,又写了律诗十三首,编成一卷诗集,被当时文人争相传诵。不久贡奎丁父忧离开大都,姚燧等诗友都以诗词赠别。贡奎回乡教...
安徽省-宣城市秦逵
秦逵,字文用,安徽宣城人。洪武十八年进士。历事都察院。历事都察院。奉檄清理囚徒,宽严得宜。帝嘉其能,擢工部侍郎。时营缮事繁,部中缺尚书,凡兴作事皆逵领之。初,议籍四方工匠,验其丁力,定三年为班,更番赴京,三月交代,名曰“输班匠”。未及行,至是逵议量地远近为班次,置籍,为勘合付之,至期赍至部,免其家徭役,著为令。帝念逵勤勚,诏有司复其家。二十二年进尚书。明年改兵部尚书(正二品)。未几,复改工部尚书(正二品)。帝以学校为国储材,而士子巾服无异胥吏,宜更易之。命逵制式以进。凡三易,其制始定。赐监生蓝衫、绦各一,以为天下先。明代士子衣冠,盖创自逵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