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谱是金坛戴氏之统宗谱,奉春秋宋戴公四十九世孙南朝会稽人硕为始祖,奉硕七世孙唐诗人融(字叔伦)为始迁金坛之祖。原谱仅存五卷。卷一历代谱序,卷二世系图,卷三诰敕,墓志等,卷四家传,卷五戴叔伦诗。存卷一至四、六。书名据书签题。
润州金坛戴氏宗谱三十卷(江苏省常州市金坛市)简介资料
润州金坛戴氏宗谱三十卷(江苏省常州市金坛市)相关文献
常州市船底湾黄氏宗谱序
常州市船底湾黄氏宗谱序, 黄氏宗谱序 宗谱是本宗世系传承和人物历史的记载,也是家族繁衍发展迁徙分支等
金坛、句容戴氏世系表
金坛、句容戴氏世系表,金坛、句容戴氏世系表黄帝(轩辕氏,姬姓),少昊(金天氏,巳姓),颛顼,帝喾(高辛
江苏省-常州-金坛史惇
史惇崇祯三年(1630)举于乡。十三年(1640)就教。思宗急于用人,特于崇祯十五年加开一科,不分一二三甲。廷试阅卷,史惇第一,同进士一体除官。史惇及第后,授户部山东司主事,监禄米仓。旧例多杂费,至使很多破产,史惇到任后一概革除。历-外、郎中,升九江知府。当时流寇猖獗于黄梅、广济之间,与九江仅隔衣带水。史惇上任后“严保甲,勤哨探,贼不得渡。”左良玉与起义军战于朱仙镇,大败,退至襄阳,集和残余部队顺流下江西,一路多行杀掠。左良玉因刚刚打了败仗,心中不免猜惧,至九江驻兵。巡抚张凤翮与众人商议,欲关闭城门,拒绝左良玉的部队进城,史惇说:“如果如此,则左良玉一定会怀疑有密旨,他必然要哗变。只有开城犒师,才可以释其疑心,而杀掠才会停止。”史惇请同推官某一同去见左良玉。左良玉果然大喜,下令禁止士卒有所干犯。不久,史惇因刚直不阿得罪高官而归乡。余事不详。
江苏省-常州-金坛戴叔伦
戴叔伦(732~789),唐代诗人。字幼公,一说字次公。润州金坛(今属江苏)人。大历时,曾应刘晏之召,在其盐铁转运使府中任职。建中元年(780),任东阳县令。此后几年,在唐宗室李皋的湖南观察使、江西节度使幕中。后任抚州刺史。贞元四年(788),改任容州刺史,兼容管经略使,在任上去世。他在任地方官期间,较能关心农业生产,史称清明仁恕,有一定的治绩。在大历、贞元间的诗人中,戴叔伦诗是以反映当时农村生活见长的。《女耕田行》写封建压迫下妇女从事田间劳动的艰苦情况;《边城曲》写兵士远戍边城之苦,并以都城长安的豪华生活相对比;《屯田词》表现了诗人对处于苛重压迫和剥削之下的劳动者的同情。这些作品,大多即事名篇,采取七言歌行的形式,可以看作白居易所提倡的新乐府体的先导。五律《除夜宿石头驿》等,则情景交融,真挚动人,颇为历来传诵。晚唐诗论家司空图在《与极浦书》中曾援引过戴叔伦论诗的话:诗家之景,如蓝田日暖,...
江苏省-常州-金坛于湛
于湛(生卒年不详),字莹中。金坛人。明臣,治水专家。明正德六年(1511年)进士。他应朝廷召对,规切时政,有独到见地,被封为兵部主事。后任职方郎中。任满,改陕西参议,又调江西参议,后升贵州参政。在贵州期间,他妥善解决少数民族纠纷,西南边防得以稳定。其父去世,于湛返里治丧,服孝期满后,任河南参政。当年河南灾荒,他开粮仓,救饥民。后擢升副都御史,巡抚陕西,适遇泾河水溢,他倡导修筑广惠故渠,泄洪蓄水。为加强陕西交界地区的防务,他疏陈“边计八策”。他在任总督河道期间,因黄河南移,运道艰阻,又奏请治河七事:设白马湖决口,开地邱店、野鸡冈等诸口,上游四十余里流水由桃源集丁家道口进入黄河,截涡河水引入黄河,南济故道开通漕运。奏请均被采纳,并付诸实施,洪患得以抑止。后升任户部侍郎。花甲之年,即辞官回乡,撰《素斋政书》16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