始祖汉宗,字绍祖,唐代人。始迁祖聘,字以弊,号太乙,元代人。书名据谱序题。
京口刘氏族谱六卷(江苏省镇江市丹徒区)相关文献
江苏省镇江市墓址
江苏省镇江市墓址,此墓位于镇江市北固山,但由于战乱,原墓地已经不知所踪,如今位于北固山上的鲁肃墓是
江苏省-镇江-京口区鲍皋
鲍皋(1708—1765),清朝江苏镇江丹徒人,字步江,号海门。国子生。乾隆初,举博学鸿词,不就。壮岁游姑苏、武林,客淮扬间,晚年颓放。善画,尤以诗赋名。沈德潜尝称其与余京、张曾为“京口三诗人”。人物生平他自幼聪明,家贫,向人借书阅读,熟记胸中,13岁在采石矶太白楼上题词,见到的人都惊赞其才。清康熙年间,镇江诗坛由章性良主持,提倡宋诗。余京(1564-1739)响应沈德潜的主张,首倡唐音。康熙末年鲍皋与张曾继起,宗唐的诗风大盛,沈德潜称他们为“京口三逸”。鲍皋年轻时曾在扬州,得到盐运使尹会一之助。雍正时尹荐举鲍皋,鲍辞疾不赴。王豫评三诗人,认为余京以格法胜、张曾以情致胜、鲍皋以才气胜。镇江后辈诗人都受到他的影响。鲍皋一生沉溺于诗,不事科举。其妻陈蕊珠(1714-1778)、子之钟(1740-1802)、三个女儿之兰(1751-1812)、之蕙(1757-1810)、之芬(1761-1808...
江苏省-镇江-京口区余京
余京(1664~1739年),清初“京口三诗人”之一。字文圻,祖籍徽州,父经商于京口,遂居镇江。余京3岁丧父,母张氏略通文墨,立志不嫁,亲自授课,抚育孤儿。10多岁时,熟读经史。白天经商以养母,夜间在“今雨轩”读书,又10余年,诗学初成。母逝,作《哭母诗》若干首,康熙五十七年(1718年),沈德潜游焦山,偶读余京两首诗,极为赏识,从此为世人所重。著有《江干诗集》。余死后,沈为其作墓志铭,并为诗集作序,称其诗开京口一代诗风。
江苏省-镇江-京口区陆献
陆献(生卒年不详),字彦若,号伊眉。镇江人。清农学家、官员。清道光元年(1821年)举人。道光七年随钦差那彦成赴新疆办理善后事宜,以功保举知县,选授山东蓬莱,后调任繁县、曹县知县。道光十三年夏为黄河堤岸抢险购办料垛,昼夜巡防30余日,保升知州,署合肥县事。鸦片战争中,调浙江军营,随同官兵收复上海。战事平息后,去官回籍。陆献劝民种树栽桑养蚕。在山东时著《山左蚕桑考》。到安徽,重印张扬园《农书》1卷及元人《蚕桑辑要》8卷。回镇江后,于南郊鹤林寺设课蚕种桑局,刻《蚕桑兴利法》。陆献著农书多种,龚自珍曾作《陆彦若所著书序》,称陆氏所著《种树方》、《种菜方》、《种药方》等农书,可伯仲于古农学家氾胜之、贾思勰著作之间,宜急刊刻,以德后世。其著作还有《尊朴斋诗草》、《庚辛日记》。
江苏省镇江市丹徒区谷阳镇黄序村前北步氏宗祠落成隆重揭牌
11月17日上午十时十八分,来自全国各地的步氏宗亲齐聚丹徒区三山前北村,参加步氏祠堂落成典礼。庆典大会在礼炮声和锣鼓声中正式拉开帷幕。此次庆典大会由中华步氏文化研究会主办,三山前北黄序村协办,邀请了来自珠三角、省内外、香港、海外等地200余名步氏宗亲参加当日步氏宗祠复建落成盛会。当地相关领导参加了步氏祠堂落成庆典活动。“天下同宗一家亲,欢聚祖祠叙深情”,中华步氏文化研究会副会长步正平表示,他们要以步氏祠堂落成庆典为契机,加强宗亲之间的紧密联系,增进亲情友情,弘扬民族精神,更好地促进各地步氏宗亲联谊会交流合作。据了解,步氏宗祠从2月开工典礼至今日落成,步家华和步正平等人历尽二年艰辛,回顾建祠历程,两人泪流满面,他俩详细介绍了“步氏祠堂”的建祠经过,也衷心感谢全国步氏亲人的倾心帮助,并希望对“步氏祠堂”今后的维护等事宜积极谏言献策。华夏姓氏文化,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每个家族的家谱、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