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三明市-沙县张致远
张致远(1090—1147),字子猷,南剑州沙县人。宣和三年,中进士第。宰相范宗尹荐其才,召对,擢为枢密院计议官。建寇范汝为已降,犹怀反侧,而招安官谢向、陆棠受贼赂,阴与之通。致远谒告归,知其情,还白执政,请锄其根枿,于是捕响、棠及制置司属官施宜生付狱。诏参知政事孟庾为福州宣抚使讨贼,韩世忠副之,辟致远为随军机宜文字。贼平,除两浙转运判官,改广东转运判官。招抚剧盗曾兖等,贼众悉降。绍兴四年,以监察御史召。未至,除殿中侍御史。时江西帅胡世将请增和买绢折纳钱,致远上疏言:“折纳绢钱本欲少宽民力,而比旧增半,是欲乘民之急而厚其敛也。”从之。金人与刘豫分道入寇,宰相赵鼎劝高宗亲征,朝士尚以为疑,白鼎审处。致远入对,独赞其决。迁侍御史。言:“聚财养兵,皆出民力,善理财者,宜固邦本。请罢榷福建盐,精择三司使、副,以常平茶盐合为一官,令计经常,量入为出,先务省节,次及经理。”诏户部讲究。五年,除户部侍郎...
福建省-三明市-宁化张显宗
张显宗6岁时,父亲便去世了,是母亲把他一手带大,并施以教育,后以文学著名。洪武二十三年(1390),张显宗28岁,参加应天府乡试,获得第二十六名。翌年会试夺得第二十名。殿试荣登榜眼,授翰林编修。奉命,随侍亲王游历秦、晋、燕、周、齐诸藩国。洪武二十九年(1396)六月,升太常寺丞。国子监祭酒宋纳去世,继任者多不称职,七月,朱元璋命少年进士张显宗临时接任国子监事务。当时士风久弊,张显宗便上疏十条改革旧习、申明学规的建议,受到朱元璋的赏识,于是,升他为国子监祭酒。张显宗严毅方正,五鼓即升堂讲读,课试皆有程式。当时国子监的文庙很狭窄,他便命人将它拆除重修;桥门占道残破拥挤,他又请来工匠“凿而通人”。“视师儒贤者礼之,■邪不检者汰之。”由此太学风气一新。太学生们也争相努力学习,严格按学规办事。一时间,凡从太学出来的人,都在社会上有一定的名望。如后来也成为国子监司业的吴溥就是张显宗的得意门生,当时受到...
宁化县
行政区划宁化县下辖4个镇、11个乡、1个民族乡:镇:翠江镇、泉上镇、安远镇、湖村镇、石壁镇。乡:城郊乡、城南乡、济村乡、淮土乡、方田乡、安乐乡、曹坊乡、中沙乡、水茜乡、河龙乡。民族乡:治平畲族乡。历史宁化古称黄连峒,唐乾封二年(667年)设镇,唐开元十三年(725年)升为县,唐天宝元年(742年)改黄连县为宁化县,1950年3月成立宁化县人民政府,1959年2月宁化、清流合并为清宁县,1961年又分为清流、宁化两县,1968年11月成立宁化县革命委员会,至1980年12月恢复宁化县人民政府,现属三明市管辖。语言宁化县境内通行客家语,属于客家语北片的汀州片。宁化话内部可根绝声调差异分成四个小片,分别是翠江片、泉上片、安远片和治平片,一般以城关地区的翠江片宁化话为代表口音。信仰宁化属于纯客家县,客家信仰是一种多神的崇拜体系。县辖区内的信仰主要有佛教,道教,祖先崇拜以及大量民间信仰。宗祠和祭祀文...
福建省宁化县巫姓开基始祖的来历情况
关于福建省宁化县巫姓开基始祖的来历及开基年代,历代名贤所作的考证,也是众说纷纭,莫衷一是。稽旧谱:一云祖讳友,上元县人,自楚徙江右,生二子:玉龄入闽,卜居黄连峒。一云自长沙移建昌者,讳天生,生三子:德富住长沙,得益入宁,罗俊公其五世孙也。福建永定福潭院的记述和广东、广西、台湾的巫氏族谱记载为:东晋末年,刘渊得势,在山西平阳称帝,五胡乱华,巫暹从山西夏县避乱山东衮州,转徙入闽至剑津,后经昌辉、进益、文官人、昊官人、元九、亨九、应运、宝郎、得禄、宗源、宗汉、厚郎、悠郎、远郎、显郎、云生、凤郎、昭郎多代繁衍,至隋朝大业年间昭郎公率子罗俊再迁黄连峒开发。宁化县淮土乡田背、曹坊乡东坑和江西省石城县横江镇的巫氏族谱又记载为:巫暹,讳恪端,隋文帝时为佐仆射命判吏,礼兵三陪事,暹公世居金陵,迄今芜湖之宗姓藩昌,巫暹妣夫人黄氏生二子:昭郎,讳文泰,时郎,讳文奉。昭郎妣夫人裴氏、高氏生二子:罗俊、荣俊。而江西...
清河张姓
中国大陆张姓人口有9540万,占全国总人口的6.81%,清河县有张姓人口4.71万,约占全县总人口的10.51%一、张姓起源张氏出自姬姓,其始祖挥为轩辕黄帝第五个儿子。据《国语》《水经注》等古籍记载:黄帝生于甘肃天水轩辕谷,故称“轩辕氏”;本为有熊国君之子,故又号“有熊氏”;长于姬水,故为“姬姓”。挥初随父姓,名“姬挥”。轩辕黄帝在涿鹿之野与蚩尤交战,九战而不胜。姬挥因夜观弧矢星发明弓箭,一举击败蚩尤,使黄帝统一中原。黄帝论功行赏,任命姬挥为官弓正,主祀弧星,赐姓张氏,封地青阳(即现在的河北省清河县一带)。清河是全世界张姓的发源地。二、清河县张姓及村庄分布清河县现在的张姓土民主要分布在10个村庄,分别是张广庄、双城集、张庄、李庄、罗屯、李六庄、军营、孙石佛、张武庄、王什庄近200户,900余人。张姓移民主要是从山西、山东、北京及附近县城迁来。①山西迁来的涉及6个镇85个村,16000余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