雍和宫,位于北京市区东北角,清康熙三十三年(1694年),康熙帝在此建造府邸、该府最初称“四爷府”或“禛贝勒府”,赐予四子雍亲王,称雍亲王府。723年胤禛继位,为雍正帝(1723年-1735年在位)。雍正帝迁入紫禁城后,于雍正三年(1725年)将原雍王府潜邸升格为宫殿,并改名为雍和宫。
雍和宫原址为明太监官房。康熙三十三年(1694)始建,初为雍亲王府。雍正即位后,将其中的一半改为黄教上院,另一半作为行宫,后行宫为火所焚,遂于雍正三年(1725)年将上院改为行宫,称雍和宫。
雍正十三年(1735年),雍正帝驾崩,曾于此停放灵柩,又因乾隆皇帝诞生于此,雍和宫出了两位皇帝,成了“龙潜福地”,殿宇为黄瓦红墙,与紫禁城皇宫一样规格。乾隆九年(1744年),雍和宫改为喇嘛庙,特派总理事务王大臣管理本宫事务,无定员。可以说,雍和宫是清朝中后期全国规格最高的一座佛教寺院。
1961年雍和宫被列入中国国务院批准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