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文化—学人散议—“三益”与“四箴”
吴文化—学人散议—“三益”与“四箴”,儿提时代,我上的是私塾。还记得老先生曾要我背写一副对联:“择友须求三益,克己
江苏省-无锡钱仲益
钱仲益(1332-1412),明诗文家。名允异,一名永升,字仲益,以字行,自号锦树山人。无锡人。钱子正侄。元末中江浙行省乡试,为杭州录事。洪武末年又举明经,为本县训导,建文中,以荐入为太常博士,与修太祖实录,迁翰林修撰。永乐初年改汉王府长史,好围棋,待诏禁中,成祖称其为“棋仙”。卒于汉王府任上。汉王反,事败,明宣宗阅其遗启,大加赏叹,免其家人连坐。长于文史,为诗擅歌行。著有《锦树集》。《盛明百家诗前编》收有其《钱翰撰集》一卷。
江苏省-苏州-吴中范仲淹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是范仲淹《岳阳楼记》中的名句。范仲淹(989年8月29日-1052年5月20日),字希文,汉族。苏州吴县人。北宋杰出的思想家、政治家、文学家。范仲淹幼年丧父,母亲改嫁长山朱氏,遂更名朱说。大中祥符八年(1015年),范仲淹苦读及第,授广德军司理参军,迎母归养,改回本名。后历任兴化县令、秘阁校理、陈州通判、苏州知州等职,因秉公直言而屡遭贬斥。康定元年(1040年),与韩琦共同担任陕西经略安抚招讨副使,采取“屯田久守”方针,巩固西北边防。庆历三年(1043年),出任参知政事,上疏《答手诏条陈十事》,提出十项改革措施。不久后,新政受挫,范仲淹被贬出京,历知邠州、邓州、杭州、青州。皇祐四年(1052年),改知颍州,范仲淹扶疾上任,于途中逝世,年六十四。追赠兵部尚书、楚国公,谥号“文正”,世称范文正公。范仲淹政绩卓著,文学成就突出。他倡导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
吴仲村苟氏祠堂
吴仲往事西宁市大堡子镇吴仲村离西湟高速公路很近,上世纪60年代,由于吴仲村汉墓群的发现,吴仲村开始出现在人们的视野。吴仲村是一个以农业为主的汉族村落,除了大多数苟姓人以外,村里还有一些张姓、赵姓、李姓、板姓的人,据村里的老人介绍,他们的先祖都是来自南京珠玑巷村里有几位苟姓的老人,老人一直生活在吴仲村中。许多人都经历了吴仲村汉墓的挖掘、苟氏祠堂的翻修等大事。据吴仲村守祠堂的老人苟廷科介绍,他们村的苟氏祠堂是吴仲村中历史最久,规模最大的家族祠堂了。苟廷科指着祠堂中悬挂在祖先牌位上方的一幅族谱说道:“苟氏祠堂供奉的先祖是清朝初年来到河湟地区的,最初共有三个人在河湟地区定居下来。最中间的那位便是吴仲村最早的苟姓人了,左右两侧的人据说是父子关系。相传当年年羹尧西征时,父亲将家中的全部积蓄捐给年羹尧充当了军饷,年羹尧平定青海后,才得知父子俩由于捐饷以至于家道中落,生活无以为继。于是,年羹尧将这一情况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