始迁祖世通,原籍江西太和县,宋末元初以父逢庆既故,随祖吉来邵阳避乱。谱尊其长子元佐为本谱房祖。卷一谱序、自述、凡例、名目、世系图表,卷二至四世系图表。书名据版心、卷端题。
邵阳杨氏合修族谱四卷(湖南省邵阳市)相关文献
湖南省-邵阳市-邵阳县蒋良寿
蒋良寿(蓝印花布印染技艺)“湖南省首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传承人”1951年,蒋良寿出生在邵阳县五峰铺镇,当时在古老的五峰铺镇大小蓝印花布作坊十多家。从记事起,他家就能织染十多个花色品种的蓝印花布:被面、床单、桌布、门帘、窗帘、头巾、包袱等,在当地颇有名气。每逢上机印染的时候,便是家里最热闹也是他最为开心的时候,晾晒时从半空垂下的一条条蓝印花布的影像,深深留在他的记忆里,从小耳濡目染,注定了他一生与蓝印花布割舍不断的缘分。蒋良寿七岁才开始读书,高小毕业后便跟随外公在染布房学染青布、蓝布、蚊帐、纱线等工艺技能。外公去世后,跟随李楚宣师傅学习刻板技艺,在师傅的指点下进步很快,不但学会了刻板老纹样,还在新纹样上下功夫,由于那时没有现成的书本资料做参考,设计新纹样谈何容易,就跟随师傅利用休息时间走乡串村收集民间存留的老旧蓝印花布,每收到一块,师傅就会给他讲解这块布是什么年代的,哪个地区织染的,坯...
湖南省-邵阳市-邵阳县周湛
北宋的时候,在邵州(今邵阳市)之南紫阳山(今邵阳县塘田市一带),出了一门祖孙三进士,被世人传为美谈。他们是父亲周仪、儿子周湛、孙子周钦,祖孙三人先后考中进士,而且为官都很有政绩。但其中影响最大的,要数他们的第二代——周湛。周湛,字文渊,生卒年月未详。其祖籍在江西吉安府泰和县川河江。唐朝末年,周湛的先辈从江西泰和迁移到湖南武冈小东路紫阳乡长溪里三星团一个叫三峒陇的山村居住,世代耕读为乐。然而从周湛的父亲周仪这一代开始,石破天惊,接连冒出一门祖孙三进士被传颂千古。周湛的父亲周仪,字我光,幼时在家勤学苦读,日夜不倦。在离周仪居住的祖宅约三里远的夫夷江畔,悬崖上有一个石洞,周仪夜晚读书困了睡着时,常梦见那个石洞里面有着十分美妙的景界,接连好几个白天,他都要爬上石洞里去寻觅梦中的情景,但什么也没有看见。一日,周仪在石洞下遇一老翁,老翁问周仪在寻找什么,周仪便将梦中的情景告诉老翁。老翁便把周仪带进石洞...
湖南省-邵阳市-邵阳县黄永社
黄永社(1883~1953)湖南邵阳人,1953年入四川省文史研究馆。北洋陆军学校毕业。曾任云南都督府中校大队长,上校省防统带,少将军事调查员,护国军少将师长,成都行辕中将参议。
湖南省-邵阳市-邵阳县邓伯生
邓伯生(?~1728),湖南宝庆府(今邵阳市)武明州万安二都人氏。清康熙三十八年(1699年)居会泽挖泥寨,为当地烧制砂锅、茶罐的创始人。康熙年间,东川(今会泽)铜、铅矿产业兴旺。大批湖广湘黔商人陆续进入东川办矿经商。邓伯生到东川后,先寄居卡郎、黑土基一带,后来发现挖泥寨土质优良,适宜烧制土陶器皿,便率先举火试制。最初,只是烧制铅罐供矿山冶炼之用,深受矿厂欢迎。但邓伯生毕竟孑然一身,生产、生活上有诸多不便,即返湖南。以后铅罐烧制中断,当地彝民虽试烧数窑,但因技术不佳,火候掌握不准,质量终未过关。东川府官和矿冶厂方只得派人到湖南再次把他请来。邓伯生再次返回时,还邀约了其表兄林姓、姜姓连同家属一举南迁,定居会泽挖泥寨。邓伯生从湖南带来了脚踏转盘、锯弓、刮板等制陶工具,建起牛尾窑、回风窑,扩大铅罐生产。从此他与当地彝民朝夕相处,日久感情笃厚,便将全套制陶工艺传给赵、李、尚三姓彝民,以后又有钱、苏...
湖南省-邵阳市-邵阳县肖仁福
肖仁福(1960—)中国当代杰出的作家。苗族,1960年生于湖南城步苗族自治县农村家庭。1977年6月高中毕业回家务农一年,1978年9月考入湖南邵阳师专中文系,1981年7月大专毕业后分配到城步县第三中学任教。1985年9月考入湖南吉首大学中文系本科专业,1987年7月毕业。之后在县教育局、县志办工作。1986年开始发表文学作品。1991年调湖南邵阳市财政局,不久弃政从文。2003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同年5月出版长篇小说《位置》,被我国文学评论界认为奠定了肖仁福进入中国第一流作家的行列,成为21世纪初中国最杰出的三大官场小说家之一。至今出版中短篇小说集《萧声曼》《脸色》《机关大院》《综合处长》,中篇小说集《局长红人》,随笔文集《领导也是人》,长篇小说《官运》《心腹》《位置》《意图》《待遇》《仕途》《家国》《平台》等十多部,共700多万字。其中,《仕途》100余万字,是2009年中国最畅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