始祖卓,字克立,唐代人。始迁祖先举,宋代人。书名据书衣题。
[吴氏]溯本正源(福建省南平市)相关文献
罗阳陆氏溯本追源,重修族谱!
当思一国之递嬗盛衰有国史可徵,一族之亲疏远近,有族谱可考,一家血统兴替,有家谱可记,此吾罗阳陆氏家谱,所由著作者。夫罗阳陆氏家谱者何,记载罗阳陆家吾氏世系及事迹之书,一可以纪念先人,一可以垂贻后人也。然则陆氏开始于罗阳乎,溯本追源,稽诸史籍,实最始于周朝战国时齐宣王少子通,封为平原陆乡侯,后人因以陆为姓。降及汉初,(封为)则有陆贾饶才辩,佐汉高祖定天下,出使南越,说赵佗降汉,官拜中大夫。攻三国时,吴国谋臣陆绩者,腹有藏书,无异议,年方九岁,在袁术席上,袖橘遗亲,史称纯孝。绩之后,有陆逊,年少书生,胸有多武备,始拜偏将军右都督,继拜辅国大将军,领荆州牧,官至吴国丞相。逊之子陆抗挟经济才,亦为为东吴名将,官拜镇东大将军。晋代陆机、陆云(即陆机之子)逊之孙也,才华冠世,兄弟齐名,时称二陆。机官至河北大都督,云补浚仪令,进授清河内史。及至李唐,则有陆贽,唐德宗时,官拜翰林学士,选中书侍郎,同平章事...
福建省-南平市-邵武吴言信
吴言信(?~?),字号不详。福建邵武人。明太祖洪武二十四年(1391)辛未科黄观榜进士第三人。吴言信于洪武二十三年(1390)乡试中举。第二年就夺得探花,授翰林院编修。洪武二十五年(1392),朱元璋召诸王入宫受敕,亲自口占训练军队之令,命修撰练子宁、黄观、编修吴言信执笔记录在案,请皇长孙朱允炆亲自过目,并说“今后使那些奸邪之人,不得以口舌蛊惑视听。”朱元璋去世后,燕王朱棣以“清君侧”为名,从自己的亲侄子朱允炆手中夺得了政权。在这场争夺政权的残酷撕杀之中,探花吴言信不知所终,有记载说他举家死难。
福建省-南平市-建瓯吴秘
吴秘(生卒年月不详),字君谟,北宋福建建安人。宋景祐元年(1034)进士。历官侍御史知谏院,后出任豪州知府,提点京东刑狱。吴秘好学,以钻研经典闻名。他所注《扬子笺》和著《周易通解》五卷,为宋廷重视,经太玄参政孙忭的推荐,-奏明皇室,曾令收入内库,列为珍贵藏书。吴秘研究《春秋》,把公羊、谷梁、左氏3家的著述作纵横对比,发掘其异同,早想写《春秋集解》来抒发自己的见解。可是身为朝官或出任知府,官务缠身,无法专志致学,写作亦受制约,因而特地上表奏请充任比较闲余的郡官。果然得到朝廷的诏准,补同安太守,并且予以鼓励,批准他支取转运使俸禄。他如愿以偿,奋发疾书,著成《春秋三传集解》流行世间。宋代以郡官而支转运使俸禄的做法,就是自吴秘开始的。
福建省-南平市-建瓯吴棫
吴棫,字才老,建安(今建瓯)人。约生于宋元符三年(1100年),宣和六年(1124年)进士。绍兴间(1131~1161年),任太常丞,后转泉州通判。曾撰《韵补》,认为古人用韵较宽,有古韵通转之说;对古音的看法,与唐代陆德明的见解相同。又撰《诗韵补》、《字学补韵》、《楚辞释音》等,皆已失传。陆德明为阐释经学和老庄之学,博采汉、魏、六朝的音切,共230余家,又兼采诸家训诂,考证各本异同,撰《经典释文》,是汉、魏以来群经音义的总汇。吴棫著《毛诗叶韵补音》10卷,今不传。其序云:“诗音旧有九家,唐陆德明以己见定为一家之学,《释文》是也。所补之音,皆陆氏未叶者;已叶者悉从陆氏。”该书汇集前人所举毛诗叶音的例子,以讲明诗韵,其中不免有臆度之辞。朱熹作《诗集传》,采用吴棫的韵读,并称:“近代训释之学,以才老为优”。吴棫还著有《韵补》5卷,取《易》、《诗》、《书》以下及北宋欧阳修、苏东坡的文集50种,考查...
吴国溯祖及吴姓起源
一、寻根溯祖1、上古时已有吴姓。一是舜的后代有封在虞的,因"虞"与"吴"音相近,故舜后有吴姓。一是颛顼帝时有吴权,其后亦有吴氏。一是少康帝时有神箭手吴贺,其后有吴姓。2、出自姬姓,以国为氏,是黄帝轩辕氏的直系后裔。商时,黄帝的12世孙古公亶父(周太王)建立了周部落。太王有三子,其中小儿子季历颇有才干,生子姬昌,姬昌出世时,有圣瑞出现,所以太王就属意姬昌接位。太王的大儿子太伯和二儿子仲雍知道了父王的意思是先传位给季历,再传位给姬昌,就决定自动让贤,便一起南下荆蛮(周人敌视楚国的称呼)。太伯和仲雍给当时比较落后的江南带去了中原先进的文化,被当地土著推举为君长,号称句吴。太伯死后,由仲雍继位。周武王(姬昌为文王,其子姬发为武王)灭商后,仲雍的3世孙周章为诸侯,国号改称吴,并追封太伯为吴伯。至仲雍的第19世孙寿梦称王,建都今江苏吴县。寿梦的第四子季扎本该继承王位,但他避而不受,逃到延陵以耕田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