始祖尚青,行九十郎,文德后裔,明初自福建汀州宁化石壁移居岩州缘岭。始迁祖广明,尚青五世孙,明成化间再徙金山半径。谱载系统钓线图、旧谱序、序、汀州宁化石壁林文德九郎世系、漳州南靖金山半径世系渊源、开基一世至二十三世世系生卒坟墓行略迁徙等。此系林氏文德公九郎派系谱,有徙台湾记录。书名据书衣题。清干隆四十六年首修。
山新村半径林氏族谱不分卷(福建省漳州市南靖县)简介资料
山新村半径林氏族谱不分卷(福建省漳州市南靖县)相关文献
福建省-漳州市-南靖县赖翰颙
赖翰颙(1697~1765年),字孚仲,号竹峰,世居南坑葛竹。雍正十年(1732年)举人,雍正十一年进士,授翰林院庶吉士,参缮御制《文集》。乾隆元年(1736年)授为文林郎,任翰林院编修,后被特派稽察六科参修《大清律》和国史馆纂修官等职。乾隆二年,翰颙双亲相继逝世后,无意功名利禄,即上表辞职。回乡后,翰颙隐居南坑山区,潜心钻研学问,著书立说。他热心家乡公益事业,牵头修建葛竹通平和县的乞天岭大道和大岭通往南靖县城的九曲岭大道。他还帮助家乡建立各种乡规民约,创办书院、塾学。为发展家乡农、林业生产,他从外地引进山东梨、红柿、桂花、绿衣枳实、铁观音茶等优良品种,促进山区经济发展。翰颙以善书、画著称,早年流人民间的大量书画和诗作多毁于“文革”期间。在他家乡的八代宗祠,有他手书的一副用木板雕刻的对联:“祖有功,宗有德,五世之馨香未远;子以燕,孙以贻,百年之启佑常新。”这是至今发现的唯一被保存下来的亲笔...
福建省-漳州市-南靖县庄亨阳
庄亨阳(1686~1746年),乳名天钟,字元仲,号复斋,奎洋上洋人,出生于贫寒农民家庭。自幼天资聪敏,19岁中秀才,26岁中举人,33岁中进士,殿试二甲第八名。雍正元年(1723年)三月,出任山东莱州潍县知县。次年由于其母病故,回家服丧。服满后在漳州芝山书院任教。乾隆元年(1736年)由大学士杨文定推举,进京担任国子监助教。乾隆四年调任吏部验封司主事。乾隆六年改任汉阳府同知、湖北内监试、德安府同知、徐州府知府等职。乾隆九年升任江南按察副使,分巡淮安、徐州、海州道。庄亨阳学问渊博,平易近人,很受社会人士尊敬。在国子监任教时,大多数学生都要求拜他为师。他出身于穷苦家庭,出任各级地方官时,处处同情人民疾苦。在徐州任知府3年,遇到2次大灾荒,他亲自带领百姓修堤筑岸,认真办理赈济。为了根治淮河水患,他视察河川、沼泽,分析水患原因,向朝廷提出疏通河床引水入湖、入海等颇有见地的治理方案。同时,加强海州...
福建省-漳州市-漳浦县林策
林策(约1508~1553年),字直夫,号丹峰,漳浦乌石大油甘(今旧镇后垅村大油甘)人,自幼聪敏好学,性情沉密纯笃,嘉靖十七年(1538年)进士,授浙江绍兴府萧山知县。林策上任后,整顿徭役,编制清册,公布于众,胥吏无法为奸作弊。萧山县有闻家堰,控制浙江之水,旧时用泥土筑成,每遇洪水,就被冲坏。林策亲至实地勘察,重筑水坝,改用石块筑成坝堤,设有闸门以泄洪,并建立蓄水泄水制度,灌溉水田万亩。林策重视振兴学校,政事空暇,就到学宫亲自给士子讲道术、课文艺,所拔俊士,尽登科第,其知人之鉴,为世人所敬佩。萧山人民感其恩德,立碑纪念。嘉靖二十三年(1544年),林策升大理寺右评事。嘉靖二十六年(1547年),升大理寺右寺正。林策精通律例,批驳公允得当,同僚深为敬服,离任数十年,大理寺官员尚思念他。嘉靖二十九年(1550年),升江西按察司佥事。林策为官清廉,持己恭俭,不徇私情,他与莆田魏一恭、长乐郑世威同...
福建省-漳州市-漳浦县林宰
林宰(生卒年未详),字德衡,号平华。漳浦县城新路(今县城新路尾)人。父林梓,嘉靖四十四年(1565年)进士,授南京刑部云南司主事,升本部河南司郎中,擢江西按察司副使,升广西布政使司右参政,终通政使司通政使。约于崇祯元年(1628年)卒于家,享年92岁,赠都察院右都御史,赐祭葬。其遗著有写于万历十二年(1584年)《重修忠勇庙及乾桥、便民桥记》,今存于福建省博物馆。林宰自幼勤奋力学,万历二十九年(1601年)登进士第,初授南京常州府无锡知县。适无锡人顾宪成被革职归里,倡修原宋朝杨时讲学的东林书院,林宰与知府欧阳东凤为之捐资,由林宰主持修建讲堂,重建道南祠,工程完竣后,林宰为之写碑记。林宰注重选拔人才,在童子试中,选拔马世奇、华允诚为第一,后都成为一代名臣,时人称为冰鉴。县里有讼狱,判决明快,按法律办案,属下吏胥都不可能插手作弊。不久,升吏部主事,再升吏部郎中,历升至四川按察使。天启元年(16...
福建省-漳州市-南靖县郭锡镏
郭锡镏(1706~1765年),又名天赐,生于龙山庙兜。幼年随父去台,初居半线(今彰化县属),后迁大加蚋(今台北市)。在兴雅庄一带垦荒种植,凿洞修渠,引水灌溉,为台湾农田、水利建设奋斗一生,是闽南人开发台湾的突出人物之一。郭锡镏约在康熙五十年(1711年)之后随父去台,经过父子10余年惨淡经营,积蓄一定财产。随着大批移民的涌入,新垦土地日广。为实现大规模经营农业的雄心壮志,郭锡镏于乾隆初年北迁大加蚋兴雅庄一带开发大荒埔。同时兴修水利,改善农田灌溉条件。乾隆五年(1740年),他将彰化田产全部变卖,募工在新店溪支流青潭溪上围堰截水,开凿大坪林合兴寮石空顶圳,历经数年终告完成,解决部分农田缺水问题,但引水量小,灌溉能力仍不足。为使原垦和新垦的农田解除干旱威胁,郭锡镏直接从新店溪上开辟渠道,引水汇合石空顶圳,筑成一条长达数十里的大坪林圳。引水工程所经过的路线多是高山深涧,中间还得跨越景美溪。为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