始祖文学、文举、文增,清代居安徽明光市潘村镇紫阳村朱庄。 谱载序、朱氏宗谱紫阳堂总谱、朱氏五服详谱、名人论家谱、朱子治家格言、朱氏及潘村镇紫阳堂紫阳村朱庄来历、朱庄朱氏字辈、续谱宗旨、文章、附录、后记。
朱氏宗谱(安徽明光)相关文献
安徽明光紫阳(射潮堂)钱氏
安徽明光紫阳(射潮堂)钱氏,在安徽省东部明光市域内有个紫阳乡钱西村,该村绝大部分人口为钱姓,这里是明光市钱姓
安徽省-滁州-明光李景隆
李景隆(1369年--1429年),朱元璋外甥李文忠之子,袭父爵封曹国公。喜读兵书,多次赴湖广、陕西河南练兵。靖难之役时,李景隆奉命讨伐朱棣,结果屡战屡败,直至朱棣逼近南京,李景隆开金川门迎敌,致使南京失守。永乐时加封太子太师。永乐二年,李景隆被副都御史陈瑛、礼部尚书李至刚等告发“在家坐受阁人伏谒如君臣礼,大不道;增枝多立庄田,蓄童仆成千,意叵测。”明成祖于是褫夺其爵位,与弟李增枝、妻儿等数十名家人一起被软禁家中,家产遭收,景隆-十日不死。约卒于永乐末年。靖难之役朱元璋在位时,恐权臣篡权,规定藩王有移文中央索取0臣和举兵清君侧的权利,他在《皇明祖训》中说:“朝无正臣,内有0逆,必举兵诛讨,以清君侧。”朱棣以此为理由,指齐泰、黄子澄为0臣,须加诛讨,并称自己的举动为“靖难”,即靖祸难之意。因此,历史上称这场朱明皇室内部的争夺战争为“靖难之役”。朱棣起兵不久,即攻取了北平以北的居庸关、怀来、密
安徽-滁州-明光吴棠
吴棠。字仲宣,号棣华,安徽盱眙(今安徽明光市三界镇)人,相传吴棠少时“家奇贫,不能具膏火,读书恒在雪光月明之下”。吴棠,道光二十九年(1849年)以举人大挑一等授淮安府桃源县(今江苏泗阳县)令。在任期间,勤于政事,常改装出行,访贫问苦,以礼化民,以文治县,亲治匪患和水患,为政三年境内大治。咸丰元年(1851年)调任淮安府清河县令,在任严禁胥吏苛派、严禁-、严禁贼盗。咸丰二年(1852年)邳州大水,岁荒盗炽,上调吴棠署邳州知州,施行“首恶必惩,协从解散”的政策,亲率壮丁,按名裁,并亲勘灾情,兴修水利,赈灾济民,收养弃婴。在沭郯交界处,率勇击退山东捻众,地方暂靖,邳民称颂。咸丰三年(1853年)初,吴棠又回任清河县令,时值太平军、捻军风起云涌,反清杀官、声振华夏,清廷摇摇欲坠。吴棠带兵征战于徐淮之间。时太平军攻占扬州,遂有屠城之难,消息传来,淮人纷纷迁移。一时贵者叹于室、富者犹于门、贫而强者喜
揭秘安徽明光越氏
安徽省明光市的越氏族人,早先多聚族而居,于今明光管店镇大越和小越两村之中。根据当代越氏族人的自述,声称是宋代杨延昭的后裔,按字辈排行已是第二十四辈了。并称该支越氏族人的祠堂里原先供奉的三张祖像,其中有一是佘老太君、一是杨六郎,还有一为该支杨改越氏鼻祖,但失其名讳。至于杨姓如何改为越姓的说法:一说是因为杨延昭逝世后,其后代得罪了当朝权臣而被抄斩,家人迁逃至明光县后改名换姓,随娘舅家改姓越氏;另一说法是杨家无后,从越氏家族过继子嗣而称越氏。有关以上这种明光越氏是宋代杨六郎之后,改姓而来的说法,随着互联网络的传播,一时流布甚广。可是因为缺乏相关的证据,而多是推测之词,终究无法形成定论。如有谬误造成以讹传讹,则可能误导大众,成为研究中国姓氏文化中的缺憾。近阅,先贤汪雨相先生所撰写的嘉山县志稿。见其中录有“越氏神主”条。加上树德先生的批语,保存有八百余字关于明光越氏的资料。正好可以作为一把解开明光越...
朱元璋与明光
1111元代末年,朝纲不振,灾荒不断,民不聊生,义兵四起,元朝统治日趋衰败。1111在这兵荒马乱之年,泗州有一朱姓夫妇拖儿带女,肩挑箩筐迁往濠州(今凤阳县),女主人陈氏身怀六甲,临生到月,步履艰难。这日,朱家老小来到抹山(当时属濠州界内,今属明光市,离明光城约5华里),见山脚下有座二郎庙,夫妇决定暂在这里落脚。1111当天夜里,朱家主妇陈氏渐觉肚子阵阵疼痛,一家人抱柴的抱柴,烧火的烧火,整被褥的整被褥,一齐忙碌起来。随着"呱哇,呱哇!"一阵啼哭,朱家又一生命诞生了。听哭声是个男孩,可朱家穷得"叮当"响,多条生命多张嘴,两个老的怎么也高兴不起来。哥哥姐姐们高兴地跑里跑外,忙得热火朝天。1111就在朱家小生命降世时,红光满屋,冲过门窗映红了半边天,附近村里的人见到这情景都惊叫:"失火了,快救火呀!"一时间村邻四起,拿盆的拿盆,担桶的担桶,向二郎庙奔去。可是人们跑到二朗庙,只见庙里庙外安然无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