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族谱。本谱完颜氏元初改为完氏,1992年恢复完颜之姓,尊金太祖完颜阿骨打为始祖。十一世佩,山西大同府云内州(今属大同市)人,明初将军。始迁祖十二世贵,官迁合肥东乡(现为肥东县)屯田。后族分中分、南分、后分三支。谱载卷首编(开卷语类、凡例、谱序、我们的祖先、我们的民族成分、我们的姓氏、我们的族内交往、我们的古迹、解囊与奉献、现当代人员介绍、孝道与亲情、修谱后记、人员照片等)、古谱编(二修谱三修谱卷名题字、创修谱二修谱三修谱的有关说明附《古今修谱比较》、《二修谱卷一》、《二修谱卷二》、古谱中记载的一些名人)、世系编(总世系图、中分世系、南分世系、后分世系)。
安徽合肥肥东完颜氏宗谱不分卷(安徽肥东)相关文献
安徽省-合肥-肥东县蔡永祥
蔡永祥(1948~1966),湖滨乡大蔡村人。8岁入黑石小学读书,经常提早到校,打扫校园教室,学习用功。1964年,党发出了“向雷锋同志学习”的号召,蔡永祥积极响应,经常帮助邻居五保户扫地、挑水、种自留地。一个冬天的晚上,他路过丁水塘水库,发现水库涵洞漏水,就不顾夜深水冷,跳下水里把涵洞堵实,不使库水白白流掉。1966年2月,蔡永祥应征入伍,在浙江省军区驻杭州某部任战士,他为人民服务的自觉性更高了。他的岗楼在钱塘江大桥边上,他经常在休息时间内,为行人挑担、推车过大桥。一天,他从医院治疗脚伤归队,在公共汽车站获悉一位老大娘忘记带钱,就用自己仅有的2角钱,替这位老大娘买了车票,而他却步行十几华里回连部。当他听说战友吴小春家遭了火灾,就把自己积下来的津贴全部交给党支部,转寄到小吴家中。蔡永祥所在连队担负着守卫钱塘江铁路大桥的任务。他热爱自己的战斗岗位,执勤时严肃认真,一丝不苟。1966年10月1...
安徽省-合肥-肥东县邓志中
邓志中(1941.10~)肥东县人,研究员。1965年参加工作,先后在冶金部贵州有色金属研究所、马鞍山矿山研究院、马鞍山市环保局、市环境科学研究所工作。1988年12月至1990年5月主持、完成了国家环保局下达的“七五”攻关科研项目《马鞍山市城市生态与环境规划研究》;撰写的论文《城市环境规划研究》被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出版的《城市环境规划及方法指南》一书发表,成为全国中小城市开展环境规划研究工作的指南。该课题研究在1992年获安徽省科技进步二等奖。1993年获马鞍山市科技进步一等奖。享受政府特殊津贴并授予证书。
安徽省-合肥-肥东县董探花
明时,洪泽湖江洋大盗,常出没于合肥一带,大肆抢劫,扰乱社会。县官严令捕盗,一次捕了孙飞(匪首孙某独生子),经审讯后,处以死刑。孙匪闻讯,悲愤交加,誓为儿子报仇。暗派20多名匪徒,伺机暗刺县官。一天,县官陪夫人到明教寺敬香,在回衙途中,双双遭到暗害。之后三年,凡任合肥县官,多只一年,少仅一两月,就遭杀害。致使新任县官不敢上任。皇上闻奏后,即御任新中武探花董盛荣为县官。董探花是肥东护城乡张河村小陈户人,身体魁梧,力举千斤,从小练就十八般武艺,百步穿杨,身轻如燕。当钦命到达时,他不考虑个人安危,毅然受命,决心为民除害。他上任后,一面施惠民政策,使人民安居乐业,发动民众暗送匪徒活动情况;一面积极设防,密布暗哨,对付孙匪的暗算,致使孙匪派出的匪徒有来无回。三年中,合肥被董探花治理得井井有条,无偷无盗。一次,孙匪探知董探花要回家奔母丧,即派大女儿孙美容前来伺机行刺,孙美容来肥后,初则无隙下手。后来,不...
安徽省-合肥-肥东县包繶
包繶(1033—1053),北宋名臣包拯长子,生母董氏,十九岁时娶淮阳崔氏为妻。崔氏是当过三朝宰相的吕蒙正外孙女,因此包家与崔家算得上是门当户对。包繶因父亲包拯官居高位,自幼便受到特殊的荫补,年纪很小的时候就获得宋仁宗赵祯赐封为太长寺太祝,但还未上任便于婚后第二年病故。崔氏伤心欲绝,谁知祸不单行,数年之后,五岁的儿子包文辅又夭折,崔氏与包公失去了唯一的长子和长孙,心如刀绞,但包公夫妇毕竟是开朗之人,不希望崔氏年纪轻轻便在家守节,劝她再嫁,但崔氏执意不从,公婆失去独子已够悲伤,自己再离开岂不叫老人家们更添一层痛苦。便说:“公公是天下尽为仰慕之人,吾可代夫君奉养翁姑,心满意足矣。”此后崔氏在包家守节二十年,后来宋哲宗下旨加封她为永嘉郡君,嘉奖诏书为当时大文豪苏轼所撰,收录在《东坡全集‧故枢密副使包拯男繶妻崔氏封永嘉郡君制》,堪为一段佳话。
安徽省-合肥-肥东县包拯
包拯(999年-1062年7月3日),字希仁,庐州合肥(今安徽合肥肥东)人,北宋名臣。东莞榴花公园英雄广场包拯塑像天圣五年(1027年),包拯登进士第。累迁监察御史,曾建议练兵选将、充实边备。历任三司户部判官,京东、陕西、河北路转运使。入朝担任三司户部副使,请求朝廷准许解盐通商买卖。改知谏院,多次论劾权贵。授龙图阁直学士、河北都转运使,移知瀛、扬诸州,再召入朝,历权知开封府、权御史中丞、三司使等职。嘉祐六年(1061年),任枢密副使。因曾任天章阁待制、龙图阁直学士,故世称“包待制”、“包龙图”。嘉祐七年(1062年),包拯逝世,年六十四。追赠礼部尚书,谥号“孝肃”,后世称其为“包孝肃”。有《包孝肃公奏议》传世。包拯廉洁公正、立朝刚毅,不附权贵,铁面无私,且英明决断,敢于替百姓申不平,故有“包青天”及“包公”之名,京师有“关节不到,有阎罗包老”之语。后世将他奉为神明崇拜,认为他是文曲星、奎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