莆田戴氏有二大系。其一据云唐安史之乱时,翔(字文龙)自河南相州安阳小屯村南徙入闽,居福州长溪县落洋村(今霞浦县西南),其孙洽又徙居仙游县香田里。洽生灿,灿次子诸迁莆田黄石东井,三子薜迁莆田常太莒溪。其一据云唐高宗朝伯岳领兵随陈元光开发闽南,屯漳州,传至第廿九世勉轩(字子孙),于明正德至嘉靖间自漳浦东安社迁入莆田江口馆(今石狮村)后,后裔双分居梁厝、阪溪、顶坡等村。今二系约有戴姓人口二万人。此谱即二系之统宗谱。全书分原谱序录、源流概述、史志文献、郡望考原、二礼传家、探花遗文、祠墓文物、传家规范、世名人录、宗文世系世纪世德、附录(莆田戴氏源流研究会纪实)。书名据封面题。
福建省莆田戴氏联谱不分卷(福建省莆田市)相关文献
福建省-莆田市余怀
余怀(1617~1696)清初文学家。字澹心,一字无怀,号曼翁,又号曼持老人。福建莆田人,侨居南京。晚年退隐吴门,漫游支硎、灵岩之间,征歌选曲。他与杜□、-鼎齐名,时称余、杜、白。余怀才情艳逸,其诗词用笔较为深细,表现出悠情绵邈的意境。如《由画溪三箬至合溪》:画舫随风入画溪,秋高天阔五峰低。绿萝僧院孤烟外,红树人家小阁西。箬水长清鱼可数,篁山将尽鸟空啼。桃源不是无寻处,枫叶纷纷路转迷,将其怅惘之情,溶入苍凉寥落的画面之中。朱彝尊评此诗有晚唐风格,有一种秋花式的幽艳晚香之韵。尤其是明亡后,他对一代兴衰,发出千秋感慨,颇多凄丽之辞。他的六首感遇词,通过和王介甫、苏子瞻、陆放翁、刘后村等人的词作,形象地描写了在故国倾覆的情况下,一个九分憔悴、心事成灰的江南游子的悲哀。这些作品情感凄怆,词采清丽,颇为吴伟业、王士□所称道。此外,他的笔记《板桥杂记》记载狭邪之事,共分3卷,上卷雅游,中卷丽品,下卷轶...
福建省-莆田市黄旸
黄旸(1357~?),字原升。福建莆田人。明成祖永乐九年(1411)辛卯科萧时中榜进士第三人。黄旸的史料极少,只知道他永乐三年(1450)乡试中举。54岁才考中进士,而且官职只做到翰林编修。《明诗纪事》上有其《次潞河》诗一首。
福建省-莆田市郑至道
郑至道(生卒年未详),字保衡,莆田(今福建省莆田市)人。约于宋仁宗至宋哲宗年间在世。元丰二年(1079)进士。元祐二年(1087),以雄州防御推官知天台县。爱民众,为政宽简,专务教化,深受百姓爱戴。在天台曾作《谕民书》7篇:即孝父母、爱兄弟、睦宗族、恤邻里、重婚姻、正丧服、重本业。使少长有礼,亲友有义,士农工商,各安其业。任满,百姓攀留不忍其行,因留住天台松关,至今有“松关留郑”之说。自六朝刘义庆《幽明录》中关于刘晨、阮肇在天台山采药遇仙的神话传说流传以后,唐代文人相继来天台游访。著名诗人元稹又写了“芙蓉脂肉绿云鬟,罨画楼台青黛山”(《刘阮山》)等优美的诗篇,更引起人们对刘阮遗踪的向往。至道根据前人编绘仙踪图籍和护国寺僧人传说,在护国寺东北2里许山谷中,发现一大胜境(即今宝相岙),视为刘阮遇仙之处。捐俸“凿山开道,立亭于其上,环亭夹道植桃数百本”,并作《刘阮洞记》。在所植桃树开花之际,率领...
福建省-莆田市黄艾
黄艾是黄文粲之从子。朱文公知漳州时,奏行经界,朝议未定,轮到黄艾发表意见,他奏道:“今日以天下之大,公卿百官之众,商量一经界,三年而不成,如有比这更大的事,又该怎么办?”光宗醒悟,当即批准施行。黄艾进士及第后,任朝请郎右正言,官至朝奉大夫权尚书工部侍郎兼侍讲。还任过中书舍人、金国正旦使、刑部待郎等职。封莆田县开国男,食邑三百户。余事不详。
福建省-莆田市戴大宾
戴大宾(1488~?),字寅仲,福建莆田人。明武宗正德三年(1508)戊辰科吕籹榜进士第三人。戴大宾出身于书香门第,3岁就学背诗文,5岁便能吟诗作文,尤善联诗作对,在当地小有名气,被称为神童。8岁那年,有一天,他到县里的学馆去游玩,老师知道他善对就指着厅堂里的椅子出了一联:“虎皮褥盖学士椅。”戴大宾对曰:“兔毫笔写状元坊。”老师听后连连称奇。十一二岁,他便参加乡试,同辈见其年少,对他说:“小朋友如此年纪就要做官,想做何官?”戴大宾答道:“做阁老。”一位秀才见他人小口气大,想考他一考,便带着戏谑的口气,出一联曰:“未老思阁老”。戴大宾毫不客气地立时以一联回击道:“无才做秀才。”众人听后哄然大笑,那位秀才,羞得面红耳赤,灰溜溜地走了。弘治十四年(1501)戴大宾考中乡试第三名举人后。有位贵客来拜访他的父亲。知道大宾会对对子,就出一联:“月圆。”戴大宾立刻答道:“风扁”这位贵客觉得奇怪,就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