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族先世原居苏州阊门,后迁句容延陵。明末清初迁徙兴化东邑黄文全垛。始迁祖文正,清道光、咸丰间迁居岳家王寺。 卷一家谱工作指示、伟人论谱、贺词题字、谱序、重修说明、理事会成员名录、纂修祖名氏录、公告、行派用字、族约、功德榜、执谱名录、赠谱录、后记、附录,卷二至三世系年表。
吴氏族谱三卷(江苏兴化)相关文献
江苏-泰州-兴化施耐庵
施耐庵(1296~1371),原名彦端,字肇瑞,号子安,别号耐庵。元末明初的文学家。汉族,江苏兴化人(一说浙江钱塘人)。自幼聪明好学,元延祐元年(1314年)考中秀才,泰定元年(1324年)中举人,至顺二年(1331年)登进士。不久任钱塘县尹,因替穷人辩冤纠枉遭县官的训诉,遂辞官回家。后闭门著书,与门下弟子罗贯中一起研究《三国演义》、《三遂平妖传》的创作,搜集并整理关于梁山泊宋江等英雄人物的故事,最终创作“四大名著”之一的《水浒传》。人物生平名子安(一说名耳),又名肇瑞,字彦端,号耐庵。籍贯江苏兴化人。祖籍泰州海陵县,住苏州阊门外施家巷,后迁居当时兴化县白驹场(今江苏省大丰市白驹镇)。中国古代著名作家,元末明初人,长篇古典小说《水浒传》作者。明嘉靖十九年(1540),高儒《百川书志》载:“《忠义水浒传》100卷。钱塘施耐庵的本。罗贯中编次。”嘉靖四十五年郎瑛在《七修类稿》中说:此书为“钱塘...
江苏-泰州-兴化任大椿
任大椿(1738——1789),字幼植,又字子田。江苏兴化人。乾隆三十四年(1769)二甲第一名进士,授礼部主事,乾隆三十八年(1773)授《四库全书》纂修官,旋迁任员外郎、郎中,乾隆五十四年(1789)升陕西道监察御史,未莅任而卒。少工文词,诗风清远,作为徽派朴学的知名学者,任大椿长于治《礼》经,尤其长于名物,而且精通小学诸类。任大椿比戴震年少十五岁,曾与戴震同举于乡,又从师戴震,因而习闻其论说,遂从此专心治于经学,究心汉儒。之后又跟从朱筠游学,学识日进。《全书》、《礼经类提要》虽不出一手,但皆为任大椿所详定,时人佩服其清简之风格。任大椿治学作风严谨,注重小中见大。其治《礼》初欲荟萃全经,深入研究之后方知《礼》浩博难尽,于是变通方法,“思即类以求,一类既毕,乃更求他类”。后之学者,如能推广其意,循序渐进,分而治之,最后通解全经的愿望当不难实现。其所著述的《弁服释例》、《深衣释例》二书,皆...
江苏省-泰州-兴化高榖
高榖(1391—1460),或称高谷,字世用,一字育斋,扬州兴化人。明诗文家生于1391年4月14日(农历三月十日),死于1460年2月2日(农历正月十日)。1457年(天顺元年)正月至二月代任当朝首辅一职。1415年(永乐十三年)进士,选庶吉士,授中书。仁宗时改任春坊司直郎,迁翰林侍讲。1435年(宣德十年)主持顺天乡试。正统初由杨士奇荐侍经筵,赐三品服。1438年(正统三年)参与修《宣宗实录》成,迁侍读学士。十年进工部右侍郎,并兼前职,入阁参与机务。景泰初进工部尚书,兼翰林院学士,掌阁务。1451年(景泰二年)进少保、东阁大学士。七年进谨身殿大学士,仍兼东阁。英宗复位,称病辞职,杜门谢绝与宾客交,人问景泰、天顺间事,均闭口不作答。被尊为“五朝元老”。有《高文义公集》十卷、《拾遗集》一卷、《归田集》三卷、《育斋先生诗集》十七卷留世。《明史》有传(《明史》卷169列传第57)。高榖是明朝兴...
江苏-泰州-兴化陆西星
陆西星(1520-约1601年),字长庚,号蕴空居士、方壶外史。兴化人。道教“东派”之祖,《封神演义》作者。他早年孤苦,聪明过人,尝为名诸生。曾九试不遇,遂弃儒服为黄冠,当了道士,为后世道教信徒尊为“东派”之祖。一生著作甚丰,主要有∠华真经副墨》8卷、《方壶外史》8卷、《楞严述旨》10卷、《楞严经说约》1卷。曾于明嘉靖三十八年(1559年)编撰《兴化县志》。另据《乐府考略》和《传奇汇考》中“顺天时”曲剧提要及1979年版《辞海》载,《封神演义》为陆西星所作,今孙楷第、张政烺、柳存仁等学者力持此说。约万历二十九年(1601年)去世,享年约81岁。邑人在城内西北隅之方壶岛建“陆仙祠”祀之。
江苏兴化冯姓根源
江苏兴化冯姓源于苏州。元代末年,冯整(行号九一)携妻杨氏及四子从苏州阊门迁居兴化白驹场(今大丰市)。冯整之子冯谅,字永福,系明洪武二年(1369年)拔贡,经过朝考,挑取殿试,官刑部尚书。他为官清廉,被人攻讦,引起明太祖朱元璋疑忌,遂派员查抄其家,仅有旧橱藏书百卷,一时清白之名远播。冯谅胞弟冯端,字永寿,特授提督白马将军,诰封中宪大夫。冯端弟冯胜,字永昌,敕封宋国公。另有一支冯姓为原籍凤阳定远县(今安徽定远县)的明代大将军冯国用后裔(战死绍兴,追封郢国公)。明永乐年间(1403-1424年),冯国用后裔辗转苏州迁居兴化城北平望庄(今西鲍平旺),在庄东九里墩原供奉传说中的柳毅和小龙女的水仙庙内供奉祖先冯国用塑像。水仙庙本为苏州古迹,系兴化百姓依据祖居地古迹仿建,以寄托情感。近年来,苏州旅游部门运用创意,适应市场,扩建苏州水仙庙,称其为“爱情庙”,供新婚夫妇来此海誓山盟。一时,热闹非凡,增加了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