始祖名讳失考,明洪武初自河北枣强县迁山东邹平五户村。九世化鳌于清康熙初自山东邹平迁淄川南定村。始迁祖长安,化鳌七世孙,清光绪十三年自淄川南定村迁陕西三原县陂西乡箭刘村。 谱载前言、国训、家训、陂西董氏家族概览、陂西董氏家族各分支简况、陂西董氏家族各分支成员简表、影照谱篇、董氏二十字辈名序、附录篇、编后记。
陕西三原陂西董氏家谱(陕西三原)相关文献
陕西省-咸阳-三原任圜
任圜(生卒年不详),京兆三原(今陕西三原县)人。其父任茂弘,曾任西河令,驻守太原,任圜随父于任上。他生得英俊潇洒,能言善辩,得晋王李克用见爱,以女嫁他为妻。李嗣昭任昭义军节度使,镇守泽州、潞州,任圜为观察支使。后梁开平元年(907),梁太祖朱温派遣大将康怀真率兵数万围攻潞州。晋王李克用派周德威为行营都指挥使,率兵支援潞州。次年正月,李克用病故,周德威暂且收兵,潞州孤城无援。李嗣昭见战局危急,问任圜“去就之计”,任劝嗣昭“坚守以待,不可有二心”【注:《新五代史》】。李克用之子李存勖率兵出征,打退梁军对潞州的围攻,事后李存勖知任圜为李嗣昭献守计,对任倍加奖赏。921年,成德军节度使赵王王镕守镇州,被养子王德明(原名张文礼)所杀。庄宗李存勖遣李嗣昭统兵讨伐,李被暗箭射中而死,任圜代总其军,号令如一。镇州被攻破,众多官吏和百姓以曾经乞降,免遭杀害,人们称赞任圜不枉杀吏民。后唐庄宗改镇州为北京,命任...
陕西-咸阳-三原高三
高三(1812~1903)乳名红娃,又名宝童、明春,入武林后改为高占魁,号鹞子高三。陕西三原人。自幼从大哥习武,清道光十年(1830)拜三原县峪口山清麓寺僧人圆净为师,被传与十八罗汉腿功,并于十七年(1837)被圆净荐往少林寺深造三年,学到了“心意拳”、“-拳”、“十字战拳”与棍术等武功。返家乡后,被父亲安排在县城自家开的鞋铺当掌柜。他无意经商,整天寻师访友,先后与陕西名拳师临潼“黑虎”邢三、潼关“饿虎”苏三和耀县“通臂”李四结为挚友,成为闻名遐迩的“关中四杰”。二十一年(1841),以武会友的“群英会”在蒲城县城召开,高是第一次被邀请参加这样的盛会,显得有点拘谨,只耍了一路“小红拳”就想坐观各路高手献艺。主持会的何举人却要他与邢三、苏三对试,以饱大家眼福。高虽说是初次与邢三、苏三见面,但他俩的威名早有耳闻,很想试试,却又怕自己功底不硬,扫了大家的兴,因此再三推让。他越是不肯,大家的兴趣越...
陕西-咸阳-三原孙髯翁
孙髯翁(1685-1774),字髯翁,祖籍陕西三原,生于清康熙二十四年乙丑岁(1685)。因其父在云南任武官,随父寓居昆明。博学多识,乾隆年间,曾为昆明滇池大观楼题楹一幅,计180字,号称天下第一长联、海内长联第一佳作,被后人尊称为联圣。著名史学家郭沫若赞道:“长联犹在壁,巨笔信如椽”。大观楼“天下第一长联”的作者是布衣孙髯,也是一个传奇人物。据说孙髯一生下来就有胡须,所以取名叫“髯”,字髯翁。孙髯是清康熙到乾隆年间人,祖籍是陕西三原,父亲到云南担任武官,便把孙髯也带到昆明来了。孙髯从小就有名,古诗文写得极好。出游之时,随身总是带着书。看到科举考场要搜身,掉头就走,从此不问科举,终身为民。孙髯好梅花,曾自制一印章,上刻“万树梅花一布衣”。今天昆明五华山北坡有大梅园巷,原来是一个梅园,相传就是孙髯居所。孙髯还曾溯流而上,考察金沙江,提出“引金济滇”的设想,又考察盘龙江,写成“盘龙江水利图说”...
陕西-咸阳-三原黄铭
黄铭字警庵,本县陵前人。工书善画,尤精医术。清末加入同盟会,组织农民自强会,宣传革命。陕西辛亥光复中,从井勿幕转战东西路,1915年参加讨袁逐陆(建章)之役,后任陕西第四混成团少校副官。1917年随曹世英起兵耀县,任靖-第三路独立营营长,驻防高陵,与陈树藩军相持数年。当时部队子弹缺乏,黄铭令其部属收聚废铜铁制造炸弹,守河御防。黄铭长期战旅积劳成疾,1921年卒于军中,年50岁。
陕西-咸阳-三原梁世勋
梁世勋(生卒年不详),字廷庸,号鹤汀,陕西三原县人。其父梁加琦为蜀军统领,他由一品荫生授任奉天(今辽宁省)治中县令。后擢为刑部员外郎,升郎中,出任永平知府。在任10年,升任两淮盐运使,再迁山东按察使、布政使。因政绩卓著,被升为广西巡抚。在广西,他修缮书院,装饰文庙,发展文化事业。调任安徽巡抚,他见长江岸边炎凉嘴处常有商船沉没江中,即捐资开故道以分水势。江涛减弱,有利于商船航行。后被调入朝任户部侍郎。为压缩军饷开支,他率将士屯垦新疆巴里坤,鼓励军卒开荒种地,开渠灌田,使荒滩变成良田,收获粮食以充军饷。因劳成疾,卒于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