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包兴一

包兴一

包兴一
包兴一简介资料
包兴一相关文献
明兴济县令公一载
明兴济县令公一载,公一载,字伯子,岁贡,任兴济县令。宋徽宗大观初年(公元1107年),寓“兴复王室
查看全文
浙江省-嘉兴包柽芳
包柽芳(1520~1580),浙江嘉兴人。以进士授官贵州提学副使。明穆宗隆庆三年(1569年),调任两淮盐运使司通州分司盐运判官。他体察下情,恤民艰苦。到任不久,海堤为大潮冲坏多处,有人主张仍就海堤旧址加以修筑以节省费用。他亲至各场沿海处逐一勘察,认为马塘、石港等场草荡、盐灶原先在堤外的居多数,按照旧址筑堤难获安全;为屏障灶荡,应将海堤向外扩展。于是,请求上司准许增修堤岸十五六里,东起彭家缺口,南接石港新堤。上司准其情。堤成,人称“包公堤”,并为之立生祠,比之于范文正公(仲淹)。
查看全文
浙江省-绍兴-诸暨包立身
包立身(1838—1862),又名立生,诸暨包村人。性悍鲁,笃信神仙,节食茹素,夜则结跏趺坐。清咸丰十一年(1861),太平军李秀成部进袭浙东,九月攻下绍兴府,另一路从金华攻诸暨。立身在本村首举地主武装“东安义军”,以其衣其帜均为白色,又称“白头军”,自任统领。以神仙佑助惑众,每发令“必借神仙”。自言是白衣大仙下凡,拯救众人。地主、士子多以为信,为敌太平军,纷纷进入包村,骤时“东安义军”达数万人,成为对浙东太平军威胁最大的一支地主武装。包村四面环山,立身凭借有利地形,以静待动,负隅顽抗。太平军几次进攻,均被击败。常外出偷袭太平军驻地,到处张贴“布告”,远近地主豪绅惊以为神。与太平军相持八九个月,大小数十战。太平军立誓言“不破包村不还”,从杭州、宁波、金华等地调集兵力,连营五十里,数十万兵力围得包村水泄不通。正遇天旱,先后以断水、火攻,穿凿隧道,以金鼓声乱“东安义军”阵脚。同治元年(1862...
查看全文
包拯不持一砚归
大名鼎鼎的包拯,是北宋一位刚正不阿、断案如神的清官。包拯喜欢书法,对书法艺术也颇有造诣。 有一次,包拯被调到端州做地方官,这里的端砚非常有名。 他到任不久,便听说历任地方官员借进贡端砚为名盘剥百姓,砚工苦不堪言。 为了弄个究竟,一天包拯穿上便服,去砚工最集中的村子了解情况。 包拯进了村,就听见一间小茅棚里传来“叮叮当当”的声音,砚工们正在凿砚坯、刻图纹。
查看全文
包包的历史,古代的包包长什么样的?
如今,包已经成为了现代人出门必备的一个东西,毕竟出门还是要带一些随身物品,把这些物品放在包包里面会方便很多,而今的包包也是各式各样的,不过这包包并不是现代才有的,在古代同样也有很多种包包,那么古代的包包长什么样的?今天就由族谱网小编来说一说。图源自网络其实古人很早就有“包”了,追溯到甲骨文,我们就可以发现“包”的踪迹,在先秦时期,人们已经开始注重打扮了,人们发现把东西放在身上,是会影响自己的打扮,走起路来也不是很方便,因此他们就用针缝制除了一个“囊”,在这个“囊”中放入一些钥匙、手巾、印章还有凭证等东西,然后外出,就将“囊”挂在腰间,也就是“佩囊”。这“佩囊”可以说是古代使用最早,也是流行时间最久的包包了,从先秦开始,到明清时期,可能有些名称会变,款式有所变化,但是人们还是少不了将“佩囊”带出门。到了汉朝时期,这“佩囊”的普及率就大大提升了,不过在汉朝时期,而且当时皇室还特意为贵族发行了一...
查看全文
家族谱大览
镇海横河堰包氏重修宗谱: 六卷,首一卷,末一卷
镇海横河堰包氏重修宗谱: 六卷,首一卷,末一卷
始迁祖世忠,元至正间随兄世懋徙定海,明初复迁镇海东管。其子启宗、胜宗分别为东西两房之祖。卷首载序、凡例、传记铭序,经济史料丰富,述及多位族人在沪、浙经商之事。卷一至二世系,卷三至六世次录,卷末启秀册。谱内附清李宗窻、叶景揆撰文。此为香港船王包玉刚之家谱。
浏览:0
甬东包氏支谱: 十一卷,首一卷:[鄞县]
甬东包氏支谱: 十一卷,首一卷:[鄞县]
谱以包业为一世祖,包拯为五世祖。十二世元吉,南宋建炎中自合肥迁武林冷水坑。再传二世有讳荣者,元初迁鄞之甬东,为始迁祖。卷首恩荣录,卷一遗容录,卷二排行,卷三至五世系图、世系纪,卷六世传,卷七茔墓表,卷八世范录,卷九艺文录,卷十赠言录,卷十一存徵录。
浏览:0
文林包氏宗谱: 八卷,首一卷,末一卷,附包孝肃公奏议十卷:[江阴]
文林包氏宗谱: 八卷,首一卷,末一卷,附包孝肃公奏议十卷:[江阴]
包拯孙钦,靖康之乱自庐州合肥徙句容,再徙江阴之西顺乡。七世孙天麟,入元不仕,隐居著书於此,邑人号其乡曰文林,文林族人以天麟为始祖。卷首谱序、包孝肃公传记、祠堂记、墓志铭等,卷一至七世系,卷八文传,卷末诰命、祠图、祖训、居家规则、守身要言等。族人包炎民将军,抗战间殉国。李绂、沈德睶作序,且有曾巩、岳飞、张瀚、方苞、张简、潘祖荫等撰文。
浏览:0
芙蓉包氏宗譜, 3, 卷6_ 世傳 31世正一公起, 1866
原书: [出版地不详 : 出版者不详], 清同治5[1866]重修. 存3册 : 世系表. 注 : 此谱不全. 仅残存卷首, 卷1-2, 5-6. 至少缺卷3-4. 受姓祖 : 申包胥. 任楚大夫. 初祖 : 包三六,检院府君. 世居乐城之西茗屿之乡九都白石大岙 始祖(1世) : (宋) 包令仪,字肃之. 世居合肥. 登太平兴国进士,授朝散大夫尚书,历刑部侍郎. 生二子: 包荣,字希戴 ; 包拯,字希仁,谥孝肃(登天圣五年进士,授天章学士枢密使,赠礼部尚书). 道文公下三子(15世) : (宋) 包万二,讳子霈,字士甘,又讳梅,字雪坰 ; 包万三,讳子雯,字士章(柳市始迁祖) ; 包万四(大荆南门始迁祖). 小芙蓉始迁祖(16世) : (宋元之际) 包顺德,亦讳僧,字义方,号桂岩,行胜二. 万二公次子. 胜二公下房祖(19世) : 包继善,字叙初,号雷渊(上大房祖) ; 包钦善,字叙敬(下大房祖). 皆为文寅公(字原彬,行渊三,号蓉川)之子. 六房祖 : 包梅径. 为良南公六子. 阴行 : 信尚德敦睦 敬恭诚正肃 淑慎兆祯祥 惠爱承遐福. 讳行 : 宇洪光懋昌 维士佐明王 永兴忠哲义 秀发焕家邦. 字行 : 友大宗庆启 亨嘉康尔祉 斐凤耀天寰 英贤相济美. 散居地 : 浙江省乐清县等地. 书名据版心题, 及部分卷端题编目.
浏览:100
芙蓉包氏宗譜, 2, 卷5_ 世傳 28世敬一公起, 1866
原书: [出版地不详 : 出版者不详], 清同治5[1866]重修. 存3册 : 世系表. 注 : 此谱不全. 仅残存卷首, 卷1-2, 5-6. 至少缺卷3-4. 受姓祖 : 申包胥. 任楚大夫. 初祖 : 包三六,检院府君. 世居乐城之西茗屿之乡九都白石大岙 始祖(1世) : (宋) 包令仪,字肃之. 世居合肥. 登太平兴国进士,授朝散大夫尚书,历刑部侍郎. 生二子: 包荣,字希戴 ; 包拯,字希仁,谥孝肃(登天圣五年进士,授天章学士枢密使,赠礼部尚书). 道文公下三子(15世) : (宋) 包万二,讳子霈,字士甘,又讳梅,字雪坰 ; 包万三,讳子雯,字士章(柳市始迁祖) ; 包万四(大荆南门始迁祖). 小芙蓉始迁祖(16世) : (宋元之际) 包顺德,亦讳僧,字义方,号桂岩,行胜二. 万二公次子. 胜二公下房祖(19世) : 包继善,字叙初,号雷渊(上大房祖) ; 包钦善,字叙敬(下大房祖). 皆为文寅公(字原彬,行渊三,号蓉川)之子. 六房祖 : 包梅径. 为良南公六子. 阴行 : 信尚德敦睦 敬恭诚正肃 淑慎兆祯祥 惠爱承遐福. 讳行 : 宇洪光懋昌 维士佐明王 永兴忠哲义 秀发焕家邦. 字行 : 友大宗庆启 亨嘉康尔祉 斐凤耀天寰 英贤相济美. 散居地 : 浙江省乐清县等地. 书名据版心题, 及部分卷端题编目.
浏览:100
芙蓉包氏宗譜, 6, 雁行卷2_ 30世誠一公起, 1900
原书: [出版地不详 : 出版者不详], 清光绪26[1900]重修, 民国15[1926]增修. 6册 : 世系表. 修谱人员 : 包永位,号味三. 受姓祖 : 申包胥. 任楚大夫. 初祖 : 包三六,检院府君. 世居乐城之西茗屿之乡九都白石大岙. 始祖(1世) : (宋) 包令仪,字肃之. 世居合肥. 登太平兴国进士,授朝散大夫尚书,历刑部侍郎. 生二子: 包荣,字希戴 ; 包拯,字希仁,谥孝肃(登天圣五年进士,授天章学士枢密使,赠礼部尚书). 拯公后派祖(14世) : (宋) 包道文,字景昌,号齐一. 元善公之子. 道文公下三子(15世) : (宋) 包万二,讳子霈,字士甘,又讳梅,字雪坰,号万二 ; 包万三,讳子雯,字士章,号万三(柳市始迁祖) ; 包万四(大荆南门始迁祖). 小芙蓉始迁祖(16世) : (元) 包顺德,亦讳僧,字义方,号桂岩,行胜二. 万二公次子. 注: 原本有舜德公, 墩公, 而无胜一, 胜二公; 旧本有胜一公, 胜二公, 而无舜德公, 墩公. 并载之, 以俟后人参考. 胜二公下房祖(19世) : 包继善,字叙初,号雷渊(上大房祖) ; 包钦善,字叙敬(下大房祖). 皆为文寅公之子. 六房祖 : 包梅径. 为良南公六子. 散居地 : 浙江省乐清县等地. 书名据版心题编目. 书签题 : 小芙蓉包氏宗谱, 及包氏宗谱.
浏览: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