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魏敬群

魏敬群

台湾始迁祖 : 魏敬群(清末民国)
魏敬群简介资料
清末民国
清末民国初年
魏敬群相关文献
河南省-信阳市-固始魏敬
魏敬(599—691)字玉珏,号云霄,世称魏妈,河南光州固始人,隋朝中书令魏潜之女。夫陈犊,字克耕,祖籍山西河东,隋朝将领陈果仁之子隋朝末年陈犊说服陈果仁以五万精兵降唐,唐高祖李渊平定天下,功拜玉钤卫翊府中郎将,封开国元勋济美嘉庆侯,驻守河南光州,陈犊原配卒,再娶光州固始人,隋朝中书令魏潜之女魏敬为妻,遂落籍河南光州固始,陈政为陈犊与魏敬之子,排行第三,陈元光为陈犊与魏敬之孙。魏敬生于隋开皇十九年(599年)正月十一日,卒于武则天天授二年(691年)五月五日,享寿九十有三。天授三年(692年),武则天敕葬开国元勋夫人魏敬仙尸于漳江口南岸仙人峰半径山,立神道碑于墓前。碑为花岗岩石,方向二十度,碑高2.5米,宽1.06米,额雕双龙戏珠图案,碑面刻楷字“庸开国元勋夫人陈太祖母魏氏神道”,望之巍然。魏妈乃汝宁望族,隋中书魏潜之女、适隋将陈果仁之子陈犊(字克耕)。犊,河南固始浮光山人,佐高祖李渊平定...
查看全文
福建省-宁德-周宁魏敬中
魏敬中(1778~1860年),又名建中,字治原,号和斋、和宇,清乾隆四十三年(1778)生于樟源村。祖昌佐、父德化,读书未仕,为人纯谨。敬中幼年聪敏好学,五岁入塾启蒙,有人问他:“独不恋母乎?”他回答:“恋学即恋母也。”读《易·乾象》,叹息道:“欲为君子宜法天。”要祖父替他书“天”字贴在书房墙壁上,以自惕励。他十一岁就能下笔成文。稍长,博览经史典籍,立志远大,为文跌宕有奇气,不同凡响。福安名士郑英山发现他是个人才,曾留他在家中读书。敬中十八岁进县学,嘉庆六年(1801),考选拔贡,并为本科乡试经魁。翌年春,赴京参加会试,没有考取,回闽主讲松溪湛卢书院和政和星溪书院,曾先后七次赴京应试,候试期中,曾暂任教职,当听到房山县名士邢某藏书万卷,便前往潜心攻读,学业大进。其间,霞浦王某死于旅舍,他典当自己衣物,为之料理后事,助其运棺回籍,因此颇有义名。嘉庆二十四年,敬中得中进士,殿试获二甲第六名,...
查看全文
魏子敬
魏子敬,宋朝词人,生卒年不详,籍贯不详。
查看全文
敬业奉献:敬业乐群、忠于职守之精神
敬业,就是专心致力于某项工作或事业,是一个人对自己所从事的工作负责的态度。奉献,就是恭敬地交付,默默付出,心甘情愿,不图回报。敬业奉献,是对自己事业全身心的付出,是不求回报的爱。中华民族历来就有“敬业乐群、忠于职守”的精神。早在春秋时期,孔子就提出:人一生中要勤奋、刻苦,为事业尽心尽力。敬业奉献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相传舜帝时代,黄河流域洪水泛滥,人们深受其害。大禹将治理黄河使生灵免遭涂炭看作自己的责任,辞别了新婚妻子,带领大家用了十三年时间,终于制伏了洪水。他在治水过程中,全心全意,曾三过家门而不入,他这种克己奉公、敬业奉献的精神,一直受到后人景仰。可见敬业奉献是一种真诚自愿付出的行为。敬业奉献往往体现在平凡的工作中,平凡的敬业奉献者往往是铺路者、奠基人,他们所从事的工作同样可贵、光荣。实实在在地做人,兢兢业业地作事,力所能及地付出,何尝不是一个人对社会的美好奉献呢?敬业奉献不是一句空话...
查看全文
董卓不把群臣放眼里,为何对蔡邕特别尊敬?
湮没了黄尘古道,荒芜了烽火边城。岁月带不走那一串串熟悉的姓名,这是历史的魅力,一起来研究下“董卓不把群臣放眼里,为何对蔡邕特别尊敬?”的话题,感受历史的心境。? 到长安后,董卓一改之前重用士人的做法,大肆封拜亲属。他的弟弟董旻被任命为军区司令(左将军),封鄠侯,他哥哥的儿子董璜为皇帝高级顾问(侍中),兼任中军校尉,掌握兵权。还有不少董家的人当了大官,一上朝,
查看全文
家族谱大览
魏氏族谱 _ 河南省太康县 [存2卷], 创修下卷, 1370-1806
原书: [出版地不详] : 留余堂, 清嘉庆11[1806](抄本影印). 2册 : 世系表. 注 : 此谱包括2卷,不确定是否其全. 谱内2-6世祖先资料失传, 且无说明7世祖及另10世祖之间相连关系. *为失名. 始迁祖(一世) : (明) 魏义,字君裕. 原山西洪洞人. 洪武初自颖川官舍迁居河南太康. 派组(7世) : 魏钦. 下有二子 : 魏江 ; 魏淮. 江公下二房(9世) : (明) 魏玥,号述野(下一子 : 魏祚泰,号增广) ; 魏璠,号仰野(下一子 : 魏祚永,字嵋堂,号永锡). 淮公下房祖 : 魏宪,字从周(下一子 : 魏环). 另10世祖 : 魏守田,字大业 ; 魏守* ; 魏守礼. 守田公下支祖(11世) : 魏祚昶,字龙湾(下一子 : 魏光升,字符邻). 守*公下支祖 : 魏祚敏(下一子 : 魏光启). 守礼公下支祖 : 魏祚勉(下一子 : 魏光辉). 字派似为(10-21世) : 守祚光(观)荣继(衡) 金(福)国(思)振(登)得(玉)本 正常. 散居地 : 河南省太康县等地. 书名据书衣题编目. 版心题 : 太康魏氏族谱.
浏览:100
魏氏族谱 : 河南省太康县 [存2卷]
原书: [出版地不详] : 留余堂, 清嘉庆11[1806](抄本影印). 2册 : 世系表. 注 : 此谱包括2卷,不确定是否其全. 谱内2-6世祖先资料失传, 且无说明7世祖及另10世祖之间相连关系. *为失名. 始迁祖(一世) : (明) 魏义,字君裕. 原山西洪洞人. 洪武初自颖川官舍迁居河南太康. 派组(7世) : 魏钦. 下有二子 : 魏江 ; 魏淮. 江公下二房(9世) : (明) 魏玥,号述野(下一子 : 魏祚泰,号增广) ; 魏璠,号仰野(下一子 : 魏祚永,字嵋堂,号永锡). 淮公下房祖 : 魏宪,字从周(下一子 : 魏环). 另10世祖 : 魏守田,字大业 ; 魏守* ; 魏守礼. 守田公下支祖(11世) : 魏祚昶,字龙湾(下一子 : 魏光升,字元邻). 守*公下支祖 : 魏祚敏(下一子 : 魏光启). 守礼公下支祖 : 魏祚勉(下一子 : 魏光辉). 字派似为(10-21世) : 守祚光(观)荣继(衡) 金(福)国(思)振(登)得(玉)本 正常. 散居地 : 河南省太康县等地. 书名据书衣题编目. 版心题 : 太康魏氏族谱. Incomplete
浏览:0
魏氏族谱 _ 河南省太康县 [存2卷], 创修下卷, 1370-1806
原书: [出版地不详] : 留余堂, 清嘉庆11[1806](抄本影印). 2册 : 世系表. 注 : 此谱包括2卷,不确定是否其全. 谱内2-6世祖先资料失传, 且无说明7世祖及另10世祖之间相连关系. *为失名. 始迁祖(一世) : (明) 魏义,字君裕. 原山西洪洞人. 洪武初自颖川官舍迁居河南太康. 派组(7世) : 魏钦. 下有二子 : 魏江 ; 魏淮. 江公下二房(9世) : (明) 魏玥,号述野(下一子 : 魏祚泰,号增广) ; 魏璠,号仰野(下一子 : 魏祚永,字嵋堂,号永锡). 淮公下房祖 : 魏宪,字从周(下一子 : 魏环). 另10世祖 : 魏守田,字大业 ; 魏守* ; 魏守礼. 守田公下支祖(11世) : 魏祚昶,字龙湾(下一子 : 魏光升,字符邻). 守*公下支祖 : 魏祚敏(下一子 : 魏光启). 守礼公下支祖 : 魏祚勉(下一子 : 魏光辉). 字派似为(10-21世) : 守祚光(观)荣继(衡) 金(福)国(思)振(登)得(玉)本 正常. 散居地 : 河南省太康县等地. 书名据书衣题编目. 版心题 : 太康魏氏族谱.
浏览:100
魏氏族谱 : 河南省太康县 [存2卷]
原书: [出版地不详] : 留余堂, 清嘉庆11[1806](抄本影印). 2册 : 世系表. 注 : 此谱包括2卷,不确定是否其全. 谱内2-6世祖先资料失传, 且无说明7世祖及另10世祖之间相连关系. *为失名. 始迁祖(一世) : (明) 魏义,字君裕. 原山西洪洞人. 洪武初自颖川官舍迁居河南太康. 派组(7世) : 魏钦. 下有二子 : 魏江 ; 魏淮. 江公下二房(9世) : (明) 魏玥,号述野(下一子 : 魏祚泰,号增广) ; 魏璠,号仰野(下一子 : 魏祚永,字嵋堂,号永锡). 淮公下房祖 : 魏宪,字从周(下一子 : 魏环). 另10世祖 : 魏守田,字大业 ; 魏守* ; 魏守礼. 守田公下支祖(11世) : 魏祚昶,字龙湾(下一子 : 魏光升,字元邻). 守*公下支祖 : 魏祚敏(下一子 : 魏光启). 守礼公下支祖 : 魏祚勉(下一子 : 魏光辉). 字派似为(10-21世) : 守祚光(观)荣继(衡) 金(福)国(思)振(登)得(玉)本 正常. 散居地 : 河南省太康县等地. 书名据书衣题编目. 版心题 : 太康魏氏族谱. Incomplete
浏览:0
魏氏族谱 _ 河南省太康县 [5续1卷], 1370-1984
原书: [出版地不详] : 留余堂, 1984年续修. 全1册 : 世系表. 始迁祖(一世) : (明) 魏义,字君裕. 原山西洪洞人. 洪武初自颖川官舍迁居河南太康. 长门(21世) : 魏常俭(下二子 : 魏克堂 ; 魏克功) ; 魏常仁(下二子 : 魏克知 ; 魏克成) ; 魏常训(下四子 : 魏克慎 ; 魏克荣 ; 魏克运 ; 魏克岭)...[等]. 二门 : 魏常泰(下一子 : 魏克修) ; 魏常荣(下一子 : 魏克谦). 三门 : 魏常然(下一子 : 魏克强) ; 魏常海(下一子 : 魏克刚) ; 魏常聚(下一子 : 魏克锐)...[等]. 四门 : 魏常勉(下三子 : 魏克玲 ; 魏克用 ; 魏克学) ; 魏常亮(下一子 : 魏克廷) ; 魏常游(下一子 : 魏克舜)...[等]. 五门 : 魏常增(下一子 : 魏克忠) ; 魏常存(下二子 : 魏克孝 ; 魏克廉) ; 魏常珍(下二子 : 魏克定 ; 魏克治)...[等]. 六门 : 魏常干(下三子 : 魏克勤 ; 魏克俭 ; 魏克名) ; 魏常学(下二子 : 魏克曾 ; 魏克志) ; 魏常士(下一子 : 魏克启)...[等]. 七门 : 魏贯五,原名常伦(下三子 : 魏克刚 ; 魏克顺 ; 魏克兴) ; 魏丙炎(下一子 : 魏克让) ; 魏常忍(下一子 : 魏克俭,字子廉)...[等]. 八门 : 魏常富(下一子 : 魏克刚) ; 魏常缚(下一子 : 魏克俊) ; 魏常法(下一子 : 魏克存)...[等]. 九门 : 魏常仁,原名常荣(下三子 : 魏克彬 ; 魏克志 ; 魏克国) ; 魏常治(下一子 : 魏克宽) ; 魏相林(下一子 : 魏克彬)...[等]. 十门 : 魏常新,字名德(下一子 : 魏克仁) ; 魏常莹(下一子 : 魏克德) ; 魏常山(下二子 : 魏克礼 ; 魏克旺)...[等]. 十一门 : 魏常兴(下三子 : 魏克仁 ; 魏克用 ; 魏克福) ; 魏常钦(下一子 : 魏克文) ; 魏常恭(下一子 : 魏克寅)...[等]. 十二门 : 魏常宜(下一子 : 魏克荣) ; 魏常修(下一子 : 魏克利) ; 魏常齐(下二子 : 魏克宽 ; 魏克兴)...[等]. 十三门 : 魏常海(下二子 : 魏克庆,原名克重 ; 魏克仁) ; 魏常道(下一子 : 魏克义). 十四门 : 魏常顺,字建德(下一子 : 魏克敏) ; 魏常诗(下一子 : 魏克云) ; 魏常振(下一子 : 魏克宽,字得象)...[等]. 十五门 : 魏常先(下二子 : 魏克清 ; 魏克伦) ; 魏常才(下一子 : 魏克仁) ; 魏常国(下一子 : 魏克明)...[等]. 十六门 : 魏作合(下一子 : 魏克泰) ; 魏作祯(下一子 : 魏克富) ; 魏作文(下一子 : 魏克明)...[等]. 十七门 : 魏常青(下二子 : 魏成先 ; 魏成忠) ; 魏常安(下一子 : 魏成四) ; 魏常富(下三子 : 魏成文 ; 魏成公 ; 魏成仁)...[等]. 十八门 : 魏常秀(下一子 : 魏克柱) ; 魏常颜(下一子 : 魏克安) ; 魏常臣(下二子 : 魏克坤 ; 魏克林)...[等]. 十九门 : 魏浮龙(下一子 : 魏克太 ; 魏克明) ; 魏应龙(下一子 : 魏克善) ; 魏海龙(下一子 : 魏克贤)...[等]. 二十门 : 魏兴师(下二子 : 魏克海 ; 魏克忠) ; 魏兴礼(下一子 : 魏克铎) ; 魏兴让(下五子 : 魏克明 ; 魏克清 ; 魏克生 ; 魏克启 ; 魏克同) ; 魏兴义(下一子 : 魏克周). 二十一门 : 魏常堂(下二子 : 魏克珍 ; 魏克彬) ; 魏常备(下四子 : 魏克坤 ; 魏克章 ; 魏克其 ; 魏克林) ; 魏常重(下四子 : 魏克康 ; 魏克魁 ; 魏克春 ; 魏克芳) ; 魏明志(下二子 : 魏克兴 ; 魏克书). 二十二门 : 魏常德(下二子 : 魏克让 ; 魏克重) ; 魏常柱(下二子 : 魏克贞 ; 魏克钦) ; 魏常星(下一子 : 魏克敬)...[等]. 二十三门 : 魏明伦(下三子 : 魏克远 ; 魏克富 ; 魏克彦) ; 魏明善(下一子 : 魏克启) ; 魏明礼(下二子 : 魏克端 ; 魏克领)...[等]. 二十四门(21世) : 魏常富 ; 魏常太 ; 魏常清. 此门第22世, 因特殊原因故未记录. 字派(19-58世) : 本正常克端 新广道可全 锦沛栋熙在 铭宏树炳堂 钰沁枢灿培 锋元楷焕基 镇清彬照圣 钧润杰灵坦. 散居地 : 河南省太康县等地. 书名据书衣题编目. 版心题 : 魏氏族谱.
浏览:100
邵东敬氏六修族谱 [残卷]
原书: [出版地不详] : 太极堂, 约清干隆55[1790]年六修. 存9册 : 世系表. 收藏者 : 金华市成蹊信息发展有限公司. 注 : 总卷数不详, 仅存卷1-9,14-17. 始祖 : 敬逵公. 散居地 : 湖南省等地. 书名据版心题编目. 书衣题 : 敬氏六修族谱 卷端题 : 邵阳敬氏六修族谱.
浏览: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