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世祖 : 高省一(迁蕲水) ; 高省二,名源远(居黄冈) ; 高省三 ; 高省四,名海国. 自渤海迁河南,又徙湖北.
高省三相关文献
福建省-三明市-清流李彩高
李彩高,字五云、凤楼、醉墨子、西岩渔,生于清乾隆五十五年(1790),清流县四堡里长校村人(今长校乡),16岁应童试,授郡庠生,是清代优秀诗人之一。著有《五云诗集》二卷,《醉墨子文稿》一卷,汇集于沙县的《蕉石山房诗集》,长校留有他《校水雄关》匾额的题字,无论在当时、后世都颇有影响。少时他随同在赖坊经营银器的父亲就读于赖坊南山书馆,酷爱诗文,娴熟书法。故乡的山川草木为他的诗作提供了丰富的创作源泉,山峦、田野、古寺、溪流、晨昏、夕照都是他所悉心赞美,如《校溪书院》诗:“雨花散处柘堤幽,村外青山寺外楼。极目平畴烟漠漠,环门流水日悠悠……”象画图一般展现了这个幽静的读书之处。彩高的诗文雅朴恬淡,富有浪漫色彩,汇情感与景色于一体,集严谨与洒脱于笔端,胜似一幅幅风景画。他的诗作还表现了诗人忧国忧民之心,热爱乡土的真挚之情。如《菊花》诗:“秋风秋雨冷霏霏,独对黄昏蝶影稀……”“莫怨平生知己少,陶潜去后有...
福建省-三明市-大田范子高
范子高(863年~?)范子高,讳仰,生于唐懿宗咸通四年(863年)。其父范元超任当朝御史中丞。范子高幼年聪颖,才智卓越,5岁能写字,7岁会咏诗,乡试榜首,唐僖宗光启三年(887年)登丁未科进士第。授翰林院侍读学士,后升侍郎。由于任内政绩显著,受到皇室宠信,又系朝臣子弟,于昭宗景福二年(893年)晋升为礼部尚书。范子高父子同朝为官,尽职尽责,任劳任怨,全力扶正朝纲。当时处于唐末,政治腐败,宦官擅权,朝纲已废,内乱将起,范子高父子目这一切,遂于昭宗天复元年(901年)双双辞职,且为避朱全忠乱,携眷入闽,寓居建州,专心从教。唐末天祐二年(905年),尤溪县令举荐范子高莅尤复政,任两税都典,后擢行军赐案。此间,范元超随子在尤溪择地,定居丰城乡小田村(今均溪镇玉田村)。范子高年过六旬辞职回乡,择居于小田玉峰小屋(今为仙亭),传授礼仪,研究天文,为民诊治疾病,人称为“百事通”。卒年无考。
河北省-保定市-高阳县马三峰
马三峰(约1820~1890)原名马大河、马瑞河。高阳教台村人,后过继落户到安新县端村。马三峰师承大城木板大鼓艺人田东文,自幼习唱木板大鼓-子书,久负盛名,演唱泼辣奔放,风趣横生,人们笑赠绰号“马三疯子”,晚年艺名“盖京南”。他通音律,能操琴,还爱唱坐腔老调梆子、昆腔戏等,他不仅巩固完善了木板大鼓与弦子书合二为一、鼓板弦乐并用的伴奏体系,又将小三弦改为大三弦,以增加音量,扩大音域。将木质简板换成钢质月牙板,改进了音质。同时,还将木板大鼓只有一板一眼的板式,扩充为头板、二板、三板等板式。清道光至咸丰年间(1821~1861),他在木板大鼓-子书唱腔的基础上,将皮黄、梆子、老调以及冀中民歌、俚曲的音乐融入大鼓的唱腔,创立了双高、反腔、紧五句、一马三涧等新曲调,从而形成了西河大鼓的基本形态。在各种板式中增添了多种唱法及花腔,使西河大鼓从表演形式到音乐唱腔日趋成熟,使之在曲艺界享有盛名,曾有“南有...
高平省
地理地形大多为高山,仅有一部分是可供人居住的土地。多林、年均温22°C,冬天天气清凉,夏天炎热。板约瀑布是一知名的旅游景点行政区划下辖1市12县,省会位于高平市。高平市(Thàn
高阳西三陵
王陵睿陵睿陵是朝鲜哲宗及其王后哲仁王后合葬的王陵。禧陵禧陵是朝鲜中宗第一位继妃章敬王后尹氏的王陵。孝陵孝陵是中宗与章敬王后的儿子仁宗及其王后仁圣王后朴氏合葬的王陵。墓园怀墓怀墓是废妃尹氏的墓园。在燕山君时期,曾被升格为怀陵。昭庆园昭庆园是昭显世子的墓园。孝昌园孝昌园是文孝世子的墓园。孝昌园其实本来位于今日的孝昌公园,日本人在1945年5月把墓园从原址移到这里。义亲王墓朝鲜末期的义亲王的墓园亦在高阳西三陵。交通参看高阳西五陵九里东九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