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清代 奉天府

奉天府

奉天府(满语:ᠮᡠᡴ᠋ᡩᡝ᠋ᠨ,转写:mukden)是清朝府名之一,位于盛京。考语:冲,繁,疲,难,为“最要缺”

1644年清兵入关,满清迁都北京后,原首都盛京改为留都。并设盛京五部。顺治十四年(1657年)四月,于盛京城内置府,该府设府尹辖有治中,通判等官职。光绪三十一年八月,裁府尹设知府,为奉天省治。1911年,承德县废入奉天府。1912年,清朝灭亡,该府废除,置奉天县。

奉天府相关文献
应天府、顺天府、承天府、奉天府分别是现代的哪几座城市?
中国历史上一共出现了四大天府:应天府、顺天府、承天府、奉天府。“天”即天子的意思,这些“天府”名字的由来大多与帝王有着莫大的关系,或为出生地,或为封地,或为发祥地等可能被认为的龙兴之地。应天府宋应天府(今河南商丘)后周显德六年(959年)六月,赵匡胤时任殿前都点检、兼宋州归德军节度使。后周显德七年(960年)正月,赵匡胤发动陈桥兵变,黄袍加身。登基即位后,因发迹于"宋州",遂改国号为"宋"。景德三年(1006年),宋真宗以帝业肇基之地升宋州为应天府。靖康二年(1127年)赵构在南京应天府登基即皇帝位,国号仍为宋,改元建炎,史称南宋。绍兴二年(1132年)九月,南京应天府沦陷于金国人之手。金朝所扶持的伪齐皇帝刘豫将南京应天府降为归德府。此后的一百年间,应天府在宋金手里反复易手。明应天府(今江苏南京)至正十六年(1356年),朱元璋亲自带兵分三路用十天时间攻破了集庆路(今江苏南京),明初建国后
查看全文
应天府
查看全文
顺天府
沿革元朝时称大都路,直属中书省。明朝洪武元年八月,改为北平府,十月隶属于山东行省。明洪武二年,改属北平。次年,建立燕王府。明永乐元年正月,升为北京,改为“顺天府”。清乾隆时期,顺天府区划掌四路厅,含大兴县、宛平县和其他22个近京州县,设兼管府尹大臣,等级约为布政使。但是顺天府只管理汉族、回族等民族事务,涉及旗人的事务由九门提督衙门管理。清朝灭亡后该机构废除,顺天府衙门旧址在今北京东城区鼓楼东大街内的东公街。管辖州县据《清史稿》等:明初曰北平府。后建北京,复改。自辽以来皆都此。正统六年,始定曰京师。领州六,县二十五。顺治初,京师置府尹、府丞、治中。其顺天巡抚驻遵化,康熙初裁。十五年,升遵化为遵化州。二十七年,置四路同知,分辖所属州、县。分隶通永、霸昌二道。并兼统于直隶总督。雍正元年,复以部院大臣兼管府事,特简,无定员。九年,置宁河县。乾隆八年,遵化复升遵化直隶州,以玉田县、丰润县属之。领州五...
查看全文
应天府
历史元朝时,为集庆路,属江浙行省。至正十六年(1356年、太祖丙申年),朱元璋攻占集庆路,三月改集庆路为应天府。至正二十四年(1364年)即吴王位,王都应天府。元至正二十六年(1366年)拓建建康城。明洪武元年(1368年)八月,朱元璋称帝,仍以建康城为京城,二年九月始建新京城,六年八月建成。都城内的宫城(即明故宫)称紫禁城。洪武十一年,称京师。建文元年(1399年)燕王朱棣反叛他的侄子建文帝,发动了靖难之变,建文四年(1402年)燕兵破应天府城,朱棣登基,是为明成祖,明年改元永乐。永乐元年(1403年),朱棣决定北平府改为顺天府(今北京),立为陪都北京。永乐十九年(1421年)明成祖正式迁都,史称永乐迁都,南京应天府成为陪都。官制洪武初年,应天府设知府、同知、通判及经历、知事、照磨等官。后添设治中、推官。洪武三年、陞格为正三品衙门。赐银印。同时,将知府改为府尹。同知更为府丞。洪武二十七年...
查看全文
奉天府
行政区划下领一厅,二州,八县,治所在承德县。参考文献孙文良,中国官制史,1993年,台北,文津出版社。《清史稿·志三十·地理二》
查看全文
奉天府相关标签
鞍山行政区划史
1912年废除的行政区划
辽宁的府
清朝的府
1657年建立的行政区划
大连行政区划史
沈阳行政区划史
本溪行政区划史
中国历代国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