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注册
置顶
词条 郑光奂

郑光奂

派祖(13世) : (清) 郑光晋 ; 郑光姬 ; 郑光前 ; 郑光锡 ; 郑光庭 ; 郑光桓 ; 郑光祖 ; 郑光朝 ; 郑光翥 ; 郑光采 ; 郑光烈 ; 郑光谟 ; 郑光祉 ; 郑光启 ; 郑光南 ; 郑光奂 ; 郑光时 ; 郑光绍 ; 郑光绪 ; 郑光裕 ; 郑光都 ; 郑光凤 ; 郑光龙.
郑光奂相关文献
曹奂
即位曹奂是燕王曹宇之子,曹操之孙,初封常道乡公。甘露五年(260年)曹髦试图从司马氏手中夺回权力失败,兵败被杀,大将军司马昭派儿子使持节行中护军中垒将军司马炎迎立曹璜为皇帝,改名曹奂,入继为魏明帝曹叡的儿子。曹奂实际上毫无权力,在大臣和军队中也没有任何势力,完全是司马昭的傀儡。曹奂在位期间,263年曹魏大将邓艾和锺会伐蜀汉,蜀汉灭亡。伐蜀期间,司马昭以伐蜀之功被晋升为晋公,相国,加九锡。蜀汉灭亡没多久,司马昭又进爵晋王,不久去世,司马炎袭位,于咸熙二年(266年)废掉了傀儡皇帝曹奂,魏亡。魏亡后魏亡后,曹奂被封为陈留王,并迁居邺城。出城时,太傅司马孚握着他的手说:“我到死都是大魏的忠臣。”晋武帝司马炎允许曹奂仍保有皇帝仪仗、用皇家礼仪祭祖、不以臣下自称。太安元年(303年)曹奂死于许昌,享年五十八岁,以皇帝礼下葬,谥号元帝。曹奂的后人没有在官方的纪录出现,而史料中亦未记载他有没有后人,因为...
查看全文
孙奂
生平建安二十四年(219年),兄长孙皎逝世,孙奂接手统领他的部众,并以扬武中郎将身份领江夏太守。任内那一年,遵从旧日兄长的制度,礼待刘靖、李允、吴硕、张梁、闾举等人。黄武五年(226年),孙权攻打石阳,孙奂因为熟悉该地,遣部将鲜于丹封锁淮河水道,统领吴硕和张梁等攻陷高城,并获得三位敌将。战后孙权检阅孙奂的军队,见军容整齐,大为惊叹,说:“初吾忧其迟钝,今治军,诸将少能及者,吾无忧矣。”因功拜扬武将军,封沙羡侯。孙奂喜欢儒生,又命令部曲的子弟学习儒学,其中有数十人后来入仕于朝廷。嘉禾三年(234年),孙奂逝世,当时他四十岁。性格史载他“讷于造次而敏于当官(少慌张而多决策)”,因此受到军民爱戴。亲属父亲孙静,东汉末年东吴势力将领。兄弟孙暠,孙静长子。孙瑜,孙静次子,东汉末年东吴势力将领。孙皎,孙静三子,东汉末年东吴势力将领。孙谦,孙静五子。儿子孙承,继承沙羡侯,昭武中郎将,统军及领郡。无嗣。孙...
查看全文
孔奂
生平孔奂曾祖孔琇之官至南齐左民尚书、吴兴郡太守,祖父孔臶官至太子舍人、尚书三公郎,父亲孔稚孙官至南梁宁远枝江公主簿、无锡令。孔奂早孤,由叔父孔虔孙抚养。自幼好学,善写文章,经史百家,无不通读。南梁时州举秀才,射策高第。在梁武帝时官至扬州主簿、镇西湘东王外兵参军、尚书仪曹侍郎。侯景之乱中,被侯景部将侯子鉴俘获,朝士多卑屈,只有他傲然自若。令其掌书记,士民多被侯景拘逼掠夺,赖孔奂从中保全性命。乱平之后,王僧辩为扬州刺史,孔奂为扬州治中从事史。大乱之后,重新草创,宪章故事、仪注体式、书翰表笺,皆出于孔奂之手。梁敬帝时,陈霸先辅政,授其为司徒右长史、给事黄门侍郎。当时北齐派东方志、萧轨率军来犯,兵至后湖。敌军压境,粮运受阻。孔奂担任贞威将军、建康令,夜监备饭,以荷叶裹麦饭供军队决战,破敌获胜。陈霸先建立陈朝,孔奂为太子中庶子,永定二年(558年)出为晋陵郡太守,在郡清白自守,俸禄分恤孤寡,郡中号称
查看全文
郑复光
清安徽歙县人,字元甫,又字浣香、潮香。通晓数学、物理和机械制造,曾自制测天望远镜。道光二十二年(1842)著成《弗隐与知录》,解释人们当时认为怪异不中解的自然现象。又撰《镜镜泠痴》,专论几何光学原理与光学仪器制造。刻入《连筠移丛书》。同治元年(1862)京师同文馆曾聘其教授数学,以病未就。
查看全文
张奂
原文标题:东汉后期将领——张奂作者:安田(203~282)中国东汉后期将领。字然明,敦煌渊泉(今甘肃玉门西北)人。少时立志建功边郡,后拜议郎。永寿元年(255),任安定属国都尉。南匈奴攻掠美稷(今内蒙古准格尔旗西北),东羌西应。张奂率兵200余人进据龟兹(今陕西榆林北),切断羌、胡联系,先招抚东羌,再联兵击破南匈奴。永寿年间升任使匈奴中郎将。值南匈奴、乌桓联兵进犯,张奂招抚乌桓,破南匈奴。延熹六年(263),出任武威太守。招民屯田,均徭赋,革旧俗,后任度辽将军。九年,升大司农。鲜卑联合诸胡袭扰边郡。张奂以护匈奴中郎将,复督北疆边事。南匈奴、乌桓闻讯,20余万众相继来降,鲜卑退回塞外。张奂督边,攻抚兼施,屡建功绩。晚年被陷免职,居弘农(今河南灵宝北),收门徒千余,著书立说。光和四年病逝。选自:当代将帅转自:三只眼睛看历史->
查看全文
家族谱大览
东莱郑氏安山公讳光佐派谱
2012年发行, 950-2012 仁济大学中央图书馆 原始祖郑绘文,始祖郑之远,坡祖郑光佐的子孙录
浏览:0
13.郑氏宗谱, 13, 三分, 23世光昺公起, 1941
原书: [出版地不详] : 敬睦堂, 民国30[1941]八修. 36册 : 插图, 世系表. 注 : 此谱之目录不全. 迁英始祖 : (唐) 郑进. 由江西瓦泻灞徙江南英麓三吴乡. 生一子 : 郑安邦,字玉城. 分派祖(10世) : 郑钧. 生四子 : 郑晃 ; 郑曜 ; 郑玘,字伟器 ; 郑俌. 晃公生四子(11世) : 郑仲珠(八分支祖) ; 郑仲碧(五分支祖) ; 郑仲玺(七分支祖) ; 郑仲瑶(三分支祖). 曜公生二子(11世) : 郑仲富(四分九分共祖) ; 郑仲贵(二分五分六分共祖). 俌公生二子(11世) : 郑仲仁(十分) ; 郑仲义(十分). 仲贵公生四子(13世) : 郑仕清(五分) ; 郑仕濂 ; 郑仕洁(五分) ; 郑仕济(二分六分共祖). 仕济公生二子(14世) : 郑诰(二分祖) ; 郑诏(六分祖). 仲富公下支祖(14世) : 郑邦(四分) ; 郑昂(四分) ; 郑(向 阝)(九分) ; 郑鄫(九分) ; 郑郊(九分). 排行 : 永万同元一本昌 光宗之道在伦常 惟持先业存姬泽 立见文明兆太康. 散居地 : 湖北省英山县等地. 书名据书衣题, 及版心题编目.
浏览:100
22.郑氏宗谱, 22, 七分, 23世光基公起, 1941
原书: [出版地不详] : 敬睦堂, 民国30[1941]八修. 36册 : 插图, 世系表. 注 : 此谱之目录不全. 迁英始祖 : (唐) 郑进. 由江西瓦泻灞徙江南英麓三吴乡. 生一子 : 郑安邦,字玉城. 分派祖(10世) : 郑钧. 生四子 : 郑晃 ; 郑曜 ; 郑玘,字伟器 ; 郑俌. 晃公生四子(11世) : 郑仲珠(八分支祖) ; 郑仲碧(五分支祖) ; 郑仲玺(七分支祖) ; 郑仲瑶(三分支祖). 曜公生二子(11世) : 郑仲富(四分九分共祖) ; 郑仲贵(二分五分六分共祖). 俌公生二子(11世) : 郑仲仁(十分) ; 郑仲义(十分). 仲贵公生四子(13世) : 郑仕清(五分) ; 郑仕濂 ; 郑仕洁(五分) ; 郑仕济(二分六分共祖). 仕济公生二子(14世) : 郑诰(二分祖) ; 郑诏(六分祖). 仲富公下支祖(14世) : 郑邦(四分) ; 郑昂(四分) ; 郑(向 阝)(九分) ; 郑鄫(九分) ; 郑郊(九分). 排行 : 永万同元一本昌 光宗之道在伦常 惟持先业存姬泽 立见文明兆太康. 散居地 : 湖北省英山县等地. 书名据书衣题, 及版心题编目.
浏览:100
18.郑氏宗谱, 18, 五分, 23世光济公起, 1941
原书: [出版地不详] : 敬睦堂, 民国30[1941]八修. 36册 : 插图, 世系表. 注 : 此谱之目录不全. 迁英始祖 : (唐) 郑进. 由江西瓦泻灞徙江南英麓三吴乡. 生一子 : 郑安邦,字玉城. 分派祖(10世) : 郑钧. 生四子 : 郑晃 ; 郑曜 ; 郑玘,字伟器 ; 郑俌. 晃公生四子(11世) : 郑仲珠(八分支祖) ; 郑仲碧(五分支祖) ; 郑仲玺(七分支祖) ; 郑仲瑶(三分支祖). 曜公生二子(11世) : 郑仲富(四分九分共祖) ; 郑仲贵(二分五分六分共祖). 俌公生二子(11世) : 郑仲仁(十分) ; 郑仲义(十分). 仲贵公生四子(13世) : 郑仕清(五分) ; 郑仕濂 ; 郑仕洁(五分) ; 郑仕济(二分六分共祖). 仕济公生二子(14世) : 郑诰(二分祖) ; 郑诏(六分祖). 仲富公下支祖(14世) : 郑邦(四分) ; 郑昂(四分) ; 郑(向 阝)(九分) ; 郑鄫(九分) ; 郑郊(九分). 排行 : 永万同元一本昌 光宗之道在伦常 惟持先业存姬泽 立见文明兆太康. 散居地 : 湖北省英山县等地. 书名据书衣题, 及版心题编目.
浏览:100
10.郑氏宗谱, 10, 二分, 23世光燿公起, 1941
原书: [出版地不详] : 敬睦堂, 民国30[1941]八修. 36册 : 插图, 世系表. 注 : 此谱之目录不全. 迁英始祖 : (唐) 郑进. 由江西瓦泻灞徙江南英麓三吴乡. 生一子 : 郑安邦,字玉城. 分派祖(10世) : 郑钧. 生四子 : 郑晃 ; 郑曜 ; 郑玘,字伟器 ; 郑俌. 晃公生四子(11世) : 郑仲珠(八分支祖) ; 郑仲碧(五分支祖) ; 郑仲玺(七分支祖) ; 郑仲瑶(三分支祖). 曜公生二子(11世) : 郑仲富(四分九分共祖) ; 郑仲贵(二分五分六分共祖). 俌公生二子(11世) : 郑仲仁(十分) ; 郑仲义(十分). 仲贵公生四子(13世) : 郑仕清(五分) ; 郑仕濂 ; 郑仕洁(五分) ; 郑仕济(二分六分共祖). 仕济公生二子(14世) : 郑诰(二分祖) ; 郑诏(六分祖). 仲富公下支祖(14世) : 郑邦(四分) ; 郑昂(四分) ; 郑(向 阝)(九分) ; 郑鄫(九分) ; 郑郊(九分). 排行 : 永万同元一本昌 光宗之道在伦常 惟持先业存姬泽 立见文明兆太康. 散居地 : 湖北省英山县等地. 书名据书衣题, 及版心题编目.
浏览:100
34.郑氏宗谱, 34, 十分, 23世光朗公起, 1941
原书: [出版地不详] : 敬睦堂, 民国30[1941]八修. 36册 : 插图, 世系表. 注 : 此谱之目录不全. 迁英始祖 : (唐) 郑进. 由江西瓦泻灞徙江南英麓三吴乡. 生一子 : 郑安邦,字玉城. 分派祖(10世) : 郑钧. 生四子 : 郑晃 ; 郑曜 ; 郑玘,字伟器 ; 郑俌. 晃公生四子(11世) : 郑仲珠(八分支祖) ; 郑仲碧(五分支祖) ; 郑仲玺(七分支祖) ; 郑仲瑶(三分支祖). 曜公生二子(11世) : 郑仲富(四分九分共祖) ; 郑仲贵(二分五分六分共祖). 俌公生二子(11世) : 郑仲仁(十分) ; 郑仲义(十分). 仲贵公生四子(13世) : 郑仕清(五分) ; 郑仕濂 ; 郑仕洁(五分) ; 郑仕济(二分六分共祖). 仕济公生二子(14世) : 郑诰(二分祖) ; 郑诏(六分祖). 仲富公下支祖(14世) : 郑邦(四分) ; 郑昂(四分) ; 郑(向 阝)(九分) ; 郑鄫(九分) ; 郑郊(九分). 排行 : 永万同元一本昌 光宗之道在伦常 惟持先业存姬泽 立见文明兆太康. 散居地 : 湖北省英山县等地. 书名据书衣题, 及版心题编目.
浏览: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