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注册
置顶
词条 董朝宾

董朝宾

昭七公下支祖(5世): (明) 董朝俊(山坡黄陵咀派) ; 董朝杰(山坡小河畈大庄派) ; 董朝宾(山坡小河畈老庄派) ; 董朝宾(山坡梦九庄派).
董朝宾相关文献
董作宾:甲骨学家
董作宾:甲骨学家,提起董作宾,中国学界并不陌生,抗战前,就流传着"甲骨四堂"的说法。所谓"四堂",
查看全文
汉朝官吏董贤
汉朝官吏董贤,简要介绍:董贤(前22年―前1年),字圣卿,冯翊云阳(今陕西泾阳西北)人,御史董
查看全文
宋朝臣明山宾
宋朝臣明山宾,明山宾]编辑^锁定本词条缺少名片图,补充相关内容使词条更完整,还能快速升级,赶紧
查看全文
山东省-临沂-兰陵县董作宾
王良,字仲子,东汉东海兰陵(今苍山)人,王良出生在兰陵一个普通农家,自幼勤奋好学,刻苦攻读。先习《小夏侯尚书》(西汉宣帝时夏侯胜通晓《尚书》,称大夏侯,其从兄之子夏侯建,从胜字,号小夏侯),对儒经书之一的《尚书》下了很大一番苦功。因此,青年时代的王良就成了一名造诣很深、颇有名气的学者了。西汉末年,王莽篡位,兵荒马乱,民不聊生,他无心仕途,称病在家不去做官,隐居乡里耕读度日。他虽然生活清贫,却养成了勤俭朴素的好习惯。当后来时局平定后,他在家乡办起了一所学校,教授学生。由于他学问深厚,远近闻名,又加他教学有方,一时名声大振,学生云集,四方学子纷纷前来求学,以“小夏侯尚书教授千余人”,于是震动了京师。公元25年,刘秀建立东汉,称光武帝,建都洛阳,年号建武。东汉建武二年(26年),大司马吴汉征召王良,他没有答应,因他无心做官,便婉言谢绝了朝廷派来下诏书的使者。建武五年(29年),正值东汉王朝初建,...
查看全文
董作宾
生平1923年入新成立的国立北京大学研究所国学门为研究生,开始研究甲骨文。1925年,至福州,任协和大学国文系教授,翌年改任中州大学文学院讲师。1927年,南下广州,任中山大学副教授。1928年,受聘为国立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编辑员,前往小屯调查。史语所从该年至1937年,针对河南安阳殷墟发掘甲骨15次,董作宾参加了前7次和第9次发掘,将收集到的甲骨文分为五期:盘庚武丁时代、祖庚祖甲时代、禀辛康丁时代、武乙文丁时代、帝乙帝辛时代。被誉为甲骨学四堂之一。1947年任美国芝加哥大学中国考古学客座教授。1948年回国。著作董作宾以十年时间研究,于1945年出版《殷历谱》一书,根据殷墟出土的甲骨文卜辞,建设殷商年代学,成为当时“古学之最高峰”。董作宾与夫人合葬墓。董作宾墓的胸像。董作宾墓碑铭,陈槃撰、台静农书。脚注
查看全文
家族谱大览
河南原阳大宾董氏族谱
原书: [出版地不详] : 大宾董氏族谱编修委员会, 2013年. 全1册(约254页) : 插图, 地图, 世系表, 肖像. 注 : 谱内仅说明慎言公为始祖第10世孙, 无详细说明第2-9世间世系资料. 谱内派系众多繁复, 详请查阅影像号第21-82页. 受姓祖 : 董父. 服侍于舜,因驯鳄有功,受封董姓. 其后子孙遂以赐姓为氏. 迁原阳祖(一世) : 董士能. 原籍陕西西安,因避难迁至河南阳武(今原阳). 迁大宾祖(10世) : (清) 董慎言,字敬之. 由原阳迁大宾乡. 下有二子,分二大派祖. 此谱主要记录慎言公房下世系资料. 派祖(11世) : 董显祚 ; 董昌祚. 显祚公下三房祖(12世) : 董衍(下一子 : 董绍绪) ; 董珖,字君府(下二子 : 董继绪 ; 董缵绪,出嗣于叔) ; 董琮(下一继子 : 董缵绪). 昌祚公下三房祖 : 董璜(下一子 : 董宏绪) ; 董玙(下一子 : 董元绪) ; 董璠(下二子 : 董启绪 ; 董承绪). 支祖(16世) : 董枬 ; 董椐 ; 董梓 ; 董栻 ; 董杭 ; 董棫...[等]. 皆为慎言公之后裔. 旧字派(11-24世) : 祚玉绪长先 木金清书德 秉广英才 新字派 : 新彦锦宗 富良冠海 世荣绍俊 安民为怀. 散居地 : 河南省原阳县等地. 书名据书衣题, 及书脊题编目.
浏览:100
河南原阳大宾董氏族谱
原书: [出版地不详] ; 大宾董氏族谱编修委员会, 2013年. 全1册(约254页) : 插图, 地图, 世系表, 肖像. 注 : 谱内仅说明慎言公为始祖第10世孙, 无详细说明第2-9世间世系资料. 谱内派系众多繁复, 详请查阅影像号第21-82页. 受姓祖 : 董父. 服侍于舜,因驯鳄有功,受封董姓. 其后子孙遂以赐姓为氏. 迁原阳祖(一世) : 董士能. 原籍陕西西安,因避难迁至河南阳武(今原阳). 迁大宾祖(10世) : (清) 董慎言,字敬之. 由原阳迁大宾乡. 下有二子,分二大派祖. 此谱主要记录慎言公房下世系资料. 派祖(11世) : 董显祚 ; 董昌祚. 显祚公下三房祖(12世) : 董衍(下一子 : 董绍绪) ; 董珖,字君府(下二子 : 董继绪 ; 董缵绪,出嗣于叔) ; 董琮(下一继子 : 董缵绪). 昌祚公下三房祖 : 董璜(下一子 : 董宏绪) ; 董玙(下一子 : 董元绪) ; 董璠(下二子 : 董启绪 ; 董承绪). 支祖(16世) : 董枬 ; 董椐 ; 董梓 ; 董栻 ; 董杭 ; 董棫...[等]. 皆为慎言公之后裔. 旧字派(11-24世) : 祚玉绪长先 木金清书德 秉广英才 新字派 : 新彦锦宗 富良冠海 世荣绍俊 安民为怀. 散居地 : 河南省原阳县等地. 书名据书衣题, 及书脊题编目.
浏览:0
12.董氏宗谱, 12, 卷11: 廷章 世朝 明友 16世大汜公起, 1951
原书: [出版地不详] : 三策堂, 民国40[1951]续修. 12册 : 插图, 世系表 编纂者 : 董明主,字华庭 ; 董明太,字开太 ; 董明富,字正堂 始迁祖(1世) : (明) 董俊. 洪武间自赣(江西饶州府余千县)徙鄂(湖北黄州府黄冈县),居光黄间石屋山. 生三子 : 董玄魁 ; 董应成(子孙析置阴山县) ; 董应明. 玄魁公下支祖(5世) : 董廷尊,字大丰(子孙析置河南,竹山县,麻城县,襄阳,四川等地) ; 董廷盛(迁居黄安县董家㘬,子孙有复迁刘家嘴者). 应成公生三子 : 董伯良 ; 董伯京 ; 董伯青(迁居应山县). 伯良公下支祖(5世) : 董廷文(止) ; 董廷章(子孙析置甄家冲,新屋嘴,窑上弯,河南,四川,麻城等地) ; 董廷荣 ; 董廷华(子孙析置麻城,河南等地). 伯京公下支祖(5世) : 董廷周 ; 董廷夏,字复贤(止). 旧派行 : 应伯官廷时 国尚之世其 士子成明大 嘉泰万兆仪. 新增派 : 勤慎怀先德 惟思后克昌 伦常如尽道 自可发祯祥. 散居地 : 湖北省黄冈县等地. 书名据书衣题,书名页题,及版心题编目.
浏览:100
5.董氏宗谱, 5, 卷3, 世系图: 土堂五楼山朝派 朝瑛 6世胜全公起, ca. 1944
原书: [出版地不详] : 三策堂, 记事约至1944年. 8册 : 世系表. 始祖(1世): (元明之际) 董千五,千户侯. 原籍江西南昌, 后落籍湖北咸宁. 后裔复迁武昌. 江夏祖(2世): (元明之际) 董福三. 洪武间卜迁江夏龙三里旗杆岭. 生子三: 董昭四 ; 董昭六(迁茅庄) ; 董昭七(迁山坡). 昭四公下支祖(5世): (明) 董朝瑛(迁佳砂陂. 武穆派, 唐庄派等共祖) ; 董朝国(土堂朝阳山派) ; 董朝雄(土堂龙泉铺派). 昭六公下支祖(5世): (明) 董朝爵(土堂茅庄派). 昭七公下支祖(5世): (明) 董朝俊(山坡黄陵咀派) ; 董朝杰(山坡小河畈大庄派) ; 董朝宾(山坡小河畈老庄派) ; 董朝宾(山坡梦九庄派). 注: 此谱不全, 总卷数不详, 至少缺卷4, 6, 7. 无编纂者记事资料. 散居地: 湖北省咸宁县, 及武昌县等地. 书名据书衣题, 及版心题编目.
浏览:100
8.董氏宗谱, 8, 卷9, 世系图: 山坡小河畈老庄派 5世朝宾 6世胜钊公起, ca. 1944
原书: [出版地不详] : 三策堂, 记事约至1944年. 8册 : 世系表. 始祖(1世): (元明之际) 董千五,千户侯. 原籍江西南昌, 后落籍湖北咸宁. 后裔复迁武昌. 江夏祖(2世): (元明之际) 董福三. 洪武间卜迁江夏龙三里旗杆岭. 生子三: 董昭四 ; 董昭六(迁茅庄) ; 董昭七(迁山坡). 昭四公下支祖(5世): (明) 董朝瑛(迁佳砂陂. 武穆派, 唐庄派等共祖) ; 董朝国(土堂朝阳山派) ; 董朝雄(土堂龙泉铺派). 昭六公下支祖(5世): (明) 董朝爵(土堂茅庄派). 昭七公下支祖(5世): (明) 董朝俊(山坡黄陵咀派) ; 董朝杰(山坡小河畈大庄派) ; 董朝宾(山坡小河畈老庄派) ; 董朝宾(山坡梦九庄派). 注: 此谱不全, 总卷数不详, 至少缺卷4, 6, 7. 无编纂者记事资料. 散居地: 湖北省咸宁县, 及武昌县等地. 书名据书衣题, 及版心题编目.
浏览:100
3.董氏宗谱, 3, 卷1, 世系图: 1世千五 5世朝瑛公起, ca. 1944
原书: [出版地不详] : 三策堂, 记事约至1944年. 8册 : 世系表. 始祖(1世): (元明之际) 董千五,千户侯. 原籍江西南昌, 后落籍湖北咸宁. 后裔复迁武昌. 江夏祖(2世): (元明之际) 董福三. 洪武间卜迁江夏龙三里旗杆岭. 生子三: 董昭四 ; 董昭六(迁茅庄) ; 董昭七(迁山坡). 昭四公下支祖(5世): (明) 董朝瑛(迁佳砂陂. 武穆派, 唐庄派等共祖) ; 董朝国(土堂朝阳山派) ; 董朝雄(土堂龙泉铺派). 昭六公下支祖(5世): (明) 董朝爵(土堂茅庄派). 昭七公下支祖(5世): (明) 董朝俊(山坡黄陵咀派) ; 董朝杰(山坡小河畈大庄派) ; 董朝宾(山坡小河畈老庄派) ; 董朝宾(山坡梦九庄派). 注: 此谱不全, 总卷数不详, 至少缺卷4, 6, 7. 无编纂者记事资料. 散居地: 湖北省咸宁县, 及武昌县等地. 书名据书衣题, 及版心题编目.
浏览: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