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谱所含派祖 : 洪和苍,名宁,字存省,谥考盘(19世) ; 洪性植,讳咸官,字毛蟹(25世) ; 洪阳明,讳朝,号且光(26世) ; 洪志忠,讳穆(26世).
洪阳明相关文献
阳明学
学说与思想“心即理”王守仁秉承陆九渊的学说,使陆的思想得以发扬光大,因此他们被称为“陆王学派”。陆九渊从“心即理”说出发,认为格物的下手处,就是体认本心。王守仁并不满意陆九渊的解释,他说:陆象山之学,“其学问思辨,致知格物之语,虽亦未免沿袭之累”。王守仁反对程颐朱熹通过事事物物追求“至理”的“格物致知”方法,因为事理无穷无尽,格之则未免烦累,故提倡从自己内心中去寻找“理”,认为“理”全在人“心”,“理”化生宇宙天地万物,人秉其秀气,故人心自秉其精要。正如陆九渊所言“心接具是理,心即理也”,何消外求?故明“本心”则明“天理”。故王守仁强调:“心一而已,以其全体恻怛而言谓之仁,以其得宜而言谓之义,以其条理而言谓之理。不可以心外求仁,不可外心以求义,独可外心以求理乎?外心以求理,此知行之所以二也;求理于吾心,此圣门知行合一之教。”王守仁指出:“知行合一”在知与行的关系上,王守仁从“天地万物本吾一...
王阳明传——万人齐捧王阳明
?
1527年,王阳明重出江湖到广西剿匪。能有再次展现他军事光芒的机会,是各种合力的结果,其中最重要的就是王阳明的影响力催生的众人齐捧。
1524年,“大礼议”尘埃落定。御史王木迫不及待地向朱厚熜举荐王阳明和赋闲在家的杨一清。王木在举荐信中指出,想要天下大治,非此两人不可。遗憾的是,王木的举荐信如同投入墓道,毫无声息。1525年农历二月,席书也上书举荐
王阳明传——有请王阳明
?
桂萼和张璁不得不讨论代替姚镆的人选,商量了一天,也没有答案。两人又找方献夫,方献夫拍掌叫道:“还用商量吗,我老师王阳明啊!”
张璁和桂萼互相看了一眼。方献夫没有死皮赖脸地向二人推销王阳明,只是说:“如果你们心中还有合适的人选,那就当我没说。”两人当然没有,桂萼咬了咬嘴唇,坚定地说:“就用王阳明吧。”
但是,张璁对方献夫说:“你可要提前给你老师通风
王阳明传——王阳明的另一面
?
仅从上面的讲述中,我们看到的王阳明是个“高大全”的圣人。然而常识告诉我们,这样的人不可能在世上存在。每个人都有另一面,或者说,是自私的一面,纵然良知光明到极致的人也不例外。
与其说我们下面将要论述的是王阳明的另一面,不如说是考证和探讨王阳明的另一面。因为留存下来的关于王阳明的记录,都以绝对正面的文字出现。如果我们说王阳明在声色货利上也不过是个凡人,
王阳明家风--蒙以养正
王阳明这篇著名的教子家训,语重心长地告诫子女怎么去做人,如何做个好人。而在今天王阳明的故乡浙东余姚姚江两岸,王氏后人仍牢记着重王阳明谆谆教诲,并视其为家族安身立命的旨要与规范,代代传承。